系统化早期康复训练在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09-29华道蕊辛庆昭李迎光傅国惠
华道蕊 辛庆昭 李迎光 傅国惠
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南阳 473000
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病情严重,目前多采取手术治疗,术后患者长时间卧床,身体各项功能恢复较慢,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影响患者术后康复[1-2]。术后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等多方面功能障碍,导致生活质量降低,加重家庭和社会照顾负担。早期有效的康复训练对于促进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系统化早期康复训练依据患者病情,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康复训练方案,予以患者早期、科学护理干预,旨在最大程度促进患者康复[3-4]。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系统化早期康复训练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采取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2例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观察组男24例,女22例;致伤原因:摔伤15例,打击伤12例,车祸伤16例,其他3例;年龄35~68(45.67±3.21)岁;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20例,专科及以上11例;损伤类型:颅内血肿11例,硬膜下血肿6例,脑挫裂伤10例,硬膜外血肿8例,颅骨骨折9例,其他2例。对照组男25例,女21例;致伤原因:摔伤16例,打击伤11例,车祸伤17例,其他2例;年龄35~69(45.69±3.18)岁;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6例,高中19例,专科及以上11例;损伤类型:颅内血肿9例,硬膜下血肿6例,脑挫裂伤12例,硬膜外血肿9例,颅骨骨折8例,其他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且签署同意书。本研究通过南阳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2、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重症颅脑损伤诊断符合《成人急危重症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5]相关标准;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排除标准:伴心脏病等严重慢性疾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严重精神障碍。
3、方法
3.1、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讲解重症颅脑损伤相关知识,遵医嘱采取鼻饲喂养,予以患者高维生素、蛋白质食物摄入。
3.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系统化早期康复训练(1)组建康复护理小组。由1名护士长、2名主管护师以及3名责任护士组成,全面评估患者病情,结合实际情况和患者需求,制定早期康复训练方案。(2)第一阶段(术后6~48 h)。①促醒护理。嘱家属呼唤患者姓名,依据患者喜好播放熟悉的音乐,对患者四肢进行轻柔按摩,以刺激其听觉、触觉。②体位护理。采取健侧、平卧位交替方法,每2 h协助患者翻身1次,仰卧位时,将上肢放置于高度合适的软枕上,髋关节伸直,保证脚背弓起与床面垂直呈90°,予以患者穿着“T”字鞋,或采用沙袋、枕头支撑足底,防止足下垂;健侧卧位时,保持肩胛伸直、肘关节伸展,患侧肢体屈曲向前放于撑枕上,保持膝、髋自然放置。(3)第二阶段(术后3~7 d)。待患者颅内压<270 mmHg(1 mmHg=0.133 kPa)时,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被动运动。①上肢功能锻炼。依次屈伸手指、腕关节、肘关节和肩关节,并做内翻、外翻动作10遍,并上肢肌肉进行按压、推拿3~5遍,2次/d。②下肢功能锻炼。分别行下肢屈、内翻、伸和外翻动作10遍,2次/d。(3)第三阶段(术后8~30 d)。针对意识不清醒患者,继续重复上述锻炼;对于意识清醒者,采取针对性锻炼,具体如下。①上肢功能锻炼。在上述训练基础上增加握、举、拉等运动,如模拟梳头、爬墙等,10~20遍/次,2~3次/d,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和时间。②下肢功能锻炼。在上述训练基础上,增加抬、蹬等动作,协助患者行蹬自行车动作练习,5~10 min/次,2~3次/d。③下床活动。依照脚支持坐位、平卧位、坐椅子、床边站立、离床活动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体位转换,运动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心率、呼吸变化,出现呼吸急促、胸闷等异常立即停止。两组均持续干预至1周。
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并发症、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1)干预前和干预1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从感觉、语言、共济失调等15个条目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由护理人员进行评价,总分42分,得分与神经功能呈负相关[6]。(2)干预前和干预1周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从控制大小便、进食、沐浴、床椅转移等10个项目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由护理人员进行评价,总分100分,得分高则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高[7]。(3)干预前和干预1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评价患者肢体功能,依次对上肢与下肢的运动功能进行评测,由护理人员进行评价,包括伸肌协同运动、肢体功能障碍等50个条目,采用0~2分评分法,总分100分,得分与运动功能呈正相关[8]。(4)统计两组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5)干预前和干预1周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从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4个维度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由护理人员进行评价,共74项,各项满分100分,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9]。(6)采用医院自行编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满意度,由患者自评,该调查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59,重测效度为0.865,包括操作技术、护理态度、训练指导和安全管理4个维度,各项满分100分,得分与患者满意度呈正相关。
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两组患者的NIHSS、ADL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NIHSS、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ADL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NIHSS、ADL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NIHSS、ADL评分比较(分,±s)
注: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系统化早期康复训练;NIHSS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ADL为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46 46 NIHSS评分干预前16.46±3.28 16.35±3.24 0.162 0.872干预后9.79±2.18a 6.67±2.11a 6.975<0.001 ADL评分干预前57.68±5.19 57.80±5.23 0.111 0.912干预后65.95±5.32a 76.89±5.36a 9.825<0.001
2、两组患者的FMA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F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FMA中的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评分比较(分,±s)
注: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系统化早期康复训练;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46 46上肢运动功能干预前33.51±3.60 33.56±3.67 0.066 0.948干预后49.84±3.92a 54.70±4.15a 5.774<0.001下肢运动功能干预前20.14±3.48 20.19±3.57 0.068 0.946干预后25.96±3.62a 29.88±3.74a 5.108<0.001
3、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9,P=0.045),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4、两组患者的GQOLI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GQOLI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GQOLI中的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具体见表4。
表4 两组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分,±s)
注: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系统化早期康复训练;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46 46社会功能干预前55.96±5.12 55.98±5.16 0.019 0.985干预后67.75±5.52a 74.48±5.21a 6.014<0.001物质生活干预前58.38±5.09 58.45±5.18 0.065 0.948干预后70.86±5.27a 83.56±5.34a 11.481<0.001躯体功能干预前50.12±5.53 50.23±5.61 0.095 0.925干预后66.50±6.13a 72.53±6.15a 4.710<0.001心理功能干预前55.60±5.43 56.62±5.46 0.898 0.371干预后65.94±6.07a 72.78±7.06a 4.983<0.001
5、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中的操作技术、护理态度、训练指导和安全管理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体见表5。
表5 两组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分,±s)
表5 两组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分,±s)
注: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系统化早期康复训练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46 46操作技术80.63±3.21 82.97±3.35 3.421 0.001护理态度80.54±3.30 82.99±3.42 3.496 0.001训练指导80.57±3.36 82.94±3.53 3.298 0.001安全管理80.61±3.57 82.98±3.62 3.162 0.002
讨 论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经抢救治疗成功后,常遗留不同程度肢体、神经等一系列功能障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10-11]。以往护理侧重点在于疾病护理,易忽视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导致患者多样化护理干预未及时满足,难以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12-13]。
系统化早期康复训练从患者角度出发,依据患者不同阶段表现,给予针对性训练指导[14-16]。本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的ADL、FMA、GQOLI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和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这表明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接受系统化早期康复训练,可促进神经、运动功能改善,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从而提升护理满意度。陈若扬和何金香[17]的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功能锻炼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能够减少并发症,加快患者康复,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进一步证实系统化早期康复训练的应用效果。在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采取系统化早期康复训练,成立专业的康复训练小组,制定相应的早期康复训练方案,保证康复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8-20]。术后早期对患肢进行按摩和被动运动,能够使瘫痪肌肉得到充分伸展,促进患肢肌肉本身恢复自主活性,有助于增加肌肉力量,提高患者运动功能[21-23]。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能够激活休眠的脑细胞,促进部分神经元的修复与再生,重建正常的神经中枢系统,促进脑侧支循环形成,改善受损神经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24-26]。循序渐进的运动训练还可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和新陈代谢,降低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有效保障患者围术期安全[27-28]。通过系统化早期康复训练,反复日常生活技能训练,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从而提升患者满意度[29-30]。
综上所述,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接受系统化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促进日常生活能力提升,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生活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