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物流生态圈建设研究

2022-09-29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25期
关键词:物流业生态圈物流

张 含

(常州大学,江苏 常州 213159)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惠农利农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农业获得飞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新时期,在“互联网+”、大数据、农村电商等的支持下,我国农业不断前进。然而,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存在着种种问题,比如长期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粗放经营、规模化程度不高。同时,农村电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途径,但农业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农产品的保鲜和运输途中也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表明国家在政策层面上积极引导和支持产业融合、产业协作,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物流业作为现代农业对外输出的重要环节之一,要积极促进农业物流业改革。基于此,从乡村振兴战略角度出发,构建农业物流生态圈,以期为农业物流业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一、文献综述

“生态圈”这一概念始于自然界,也称生物圈,是指各种生物结构和非生物结构构成的系统,系统之间不断地竞争及合作实现演化的目的(许晖,2017)。产业生态圈是指在某一具体的产业领域内,由产业发展和集聚所需要的各种系统和要素构成的结构性系统,是产业布局和产业升级到一定程度的表现(舒辉,2021)。农业物流是指对农业生产、供应和销售等环节中需要用到的运输、存储、包装等流程进行组织和管理的产业(杨璐璐,2019),农业物流业的良好发展能够提升农业产供销等相关环节的生产效率。农业物流生态圈是指以农业物流企业为核心,结合农业生态圈和物流生态圈,以促进农业发展为目的,与政府、行业协会、互联网技术支持、金融企业等组织协同发展、相互合作的系统。

目前有关农业物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物流运行模式、农业物流和农村电商之间的关系,以及农业物流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三个方面。例如,从供应链视角出发,探讨农村物流供应链的发展模式(吴永春,2020),基于乡村振兴的背景,研究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在配送中遇到的问题(吴庆,2021),研究农业物流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孙涧桥,2020)。综上可以看出,目前农业物流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物流业和农业的结合,仍未发挥与其他产业、其他组织的协同作用。在互联网等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只依靠物流企业自身去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是不现实的,还需要与市场组织、利益相关者合作,实现资源的相互流动和合理配置。因此,打造农业物流生态圈是提升农业物流业发展水平必不可少的行为。目前,学术界对农业物流生态圈的研究还比较少,主要集中在框架体系建设和协同运作等方面。例如,从产业互联网的角度入手,探讨农业物流生态圈的协同框架研究(涂淑丽,2020);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探讨农业物流生态圈协同发展的机制和路径(舒辉,2021)。综上所述,目前学者们对农业物流生态圈的研究还处在初期阶段,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另外,学界对农业物流系统的研究主要从技术层面入手,没有从管理实践的角度研究农业物流生态系统。基于此,本文从农业物流生态圈的形成和建设主体入手,构建农业物流生态圈,探究农业物流生态圈的相关利益者,以丰富农业物流生态圈的理论。

二、农业物流生态圈的形成及建设主体

(一)农业物流资源层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政府作为农业物流生态圈的管理者和建设者,政府也是农业物流生态圈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对农业物流生态圈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农业物流生态圈还处于建设初期,政府在政策上应该对农业物流企业提供政策倾斜和扶持。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能够提高农业物流业的生产效率,加快物流生态圈建设。在农业物流生态圈的资源层中,行业协会是物流产业发展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农业物流生态圈建设中负责统筹规划和推进工作。行业协会制定物流企业的服务标准和监督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推进物流企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建设。基于此,将政府支持和协会统筹作为农业物流资源层的维度。

(二)农业物流市场层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物流企业的改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互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在物流企业服务的方方面面,从获取农产品的订单、农产品的销售、运输信息、仓库储存与管理到货物的送达信息都需要互联网技术的支撑。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物流企业积极跟随时代步伐,加快互联网平台建设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农业物流业积极搭建互联网平台和购买互联网平台设备与服务,确保互联网系统的正常使用,积极服务物流企业的业务工作,这对保证物流服务质量、保持与业务方的积极沟通具有重要作用。农业物流企业的建设还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如土地、资本、劳动等),其中,金融投资是支撑物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要素。农业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金融企业的扶持能够帮助物流企业快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此外,在农业物流企业资金充裕时,物流企业会考虑发展金融业务,如投资活动等。因此,金融企业服务是保证物流企业正常运作的重要组织。基于此,我们将互联网技术支持和金融扶持作为农业物流资源层的维度。

(三)农业物流生产层

物流企业除了现代意义上的物流服务商,还包括传统的农民自用运输和仓储设备、合作社等。长期以来,受小农经济的影响,我国农业的发展分散经营,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业从农产品收获到仓储再到销售活动都由农民自己或者合作社完成。在互联网时代,物流服务成为连接农业物流服务提供者和农业物流生态圈经营者的纽带。农产品生产是农业物流的根基,农产品产出是物流服务的重要载体。农产品生产者通过投入农业生产资料进行生产,从而获得农业产出。农业物流服务者与农产品生产商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效益,因此,在农业物流生态圈中,农业物流服务者要与农产品生产者建立起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基于此,将物流企业和农产品生产者作为农业物流生产层的维度。

根据以上分析,构建农业物流生态圈,如图1所示。

图1 农业物流生态圈

在农业物流生态圈中,政府支持和协会统筹构成了农业物流生态圈的最外层,即农业物流资源层;互联网技术服务和金融支持是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系。因此,互联网技术服务和金融扶持构成了农业物流生态圈的中间层,即农业物流市场层;物流企业和农产品生产者是农业物流生态圈的基础,由此,物流企业和农产品生产者构成了农业物流生态圈的最内层,即农业物流生产层。

三、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与意义

从乡村振兴视角出发,探寻了农业物流生态圈的建设主体,构建了农业物流生态圈的圈层结构,丰富了农业物流生态圈理论,为乡村振兴事业作出了贡献。

1.构建了农业物流生态圈模型。本研究建立的农业物流生态圈理论模型中,农业物流生态圈理论模型是一个由资源层、市场层、生产层构成的圈层结构模型。由此,本研究的第一个理论贡献在于丰富了农业物流生态圈研究,系统性地反映出农业物流生态圈的层次结构;第一个实践层面的贡献在于为农业物流管理者和建设者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战略决策框架,农业物流管理者可以利用这几个维度分析自身企业的生态位势,农业物流建设者可以根据农业物流的建设主体发展企业的公关关系建设,为物流企业的营销策略的完善建言献策。

2.识别了农业物流生态圈的建设主体。在农业物流资源层上,政府和物流协会对农业物流行业的发展带来影响;在农业物流市场层上,主要包括互联网技术服务和金融扶持;在农业物流生产层上,主要包括物流企业和农产品生产者。由此,本研究的第二个理论贡献在于识别了农业物流生态圈的建设主体,主要包括3个圈层6个维度,分别是政府支持、协会统筹、互联网技术服务、金融扶持、物流企业建设和农产品生产者,这一贡献为农业物流相关理论建设提供了新的探究视角。本研究的第二个实践层面的贡献在于,帮助农业物流建设者在分析自身需求时,能够分析自身在农业物流生态圈中的优劣势,从而制定针对性营销策略。

(二)管理启示

1.分析物流企业发展的优劣势。区域品牌生态圈理论模型一共包含6个维度,其中政府支持、协会统筹、互联网技术服务、金融支持有效地阐释了农村物流生存的资源环境和市场环境。物流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可以根据农业物流生态圈层结构分析自身在物流生态圈层中的优劣势和竞争地位,以此为依据采取物流企业的方案措施。

2.根据农业物流生态圈的建设主体,对农业物流的建设采取相应的策略。一是农业物流资源层。首先,应重视政府的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政策导向和法规文件,例如,政府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物流企业支持,将支持农村物流的发展提升到地区战略发展的高度。其次,地方政府可以给予政策倾斜,完善农业物流的基础设施服务,利用政府公信力引导民众对农村物流业的支持与信任。最后,要注重物流协会的作用,物流协会要发挥统筹作用,积极规划农村物流业基础建设,完善物流服务,对农村物流从业者进行定期培训。二是农业物流市场层。一方面,物流企业要利用好互联网技术服务,技术的创新能够不断提升物流企业的效率,所以物流企业自身要加强大数据、物联网等的建设,也要积极引进技术人才,不断完善企业的线上系统。另一方面,金融企业要积极给予政策扶持,完善金融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三是农业物流生产层。其一,物流企业要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向优秀的企业学习,与供应商、电子商务平台等做好沟通工作,加强企业内部制度建设,建设正向的企业文化。其二,农产品生产者要积极完善、协调与农产品资料提供者的关系,积极学习新的农业技术,形成规模,加快农业科技化和规模化建设。

猜你喜欢

物流业生态圈物流
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优化人才“生态圈”——延安增强人才与产业的匹配度
重视生态圈建设 打造生态圈体系
传统产业也要拥抱生态圈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物流业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研究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物流业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研究
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探讨
2009年本刊重点关注之物流展会、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