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系题铭斿子、孝子职官补释

2022-09-28汤志彪

出土文献 2022年3期
关键词:职官通假孝子

汤志彪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1. 向▲。

向▲。

(向斿子鼎,《铭图》(1)吴镇烽编著: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本文简称“《铭图》”,不再一一注明。1102)

2. 滑▲·抔(2)此字左从“扌”,右所从当即“不”字。武。

(滑斿子鼎,《铭图》1495)

(甹斿子壶,《铭图》12126)

(公朱右官鼎,《铭图》1885)

5. 左▲之壶(3)“壶”字原残,据文意补。。

(左斿子壶,《铭图》12162)

6. 左▲之壶。

(左斿子壶,《铭图》12163)

7. 己▲壶。五。

(己斿子壶,《铭图》12164)

8. 己▲壶。二。

(己斿子壶,《铭图》12165)

9. 京▲。

(京斿子罍,《增订洛阳金村古墓聚英》(4)梅原末治: 《增订洛阳金村古墓聚英》,京都: 小林出版社,昭和十八年(1944)。第21页)

10 甘▲。

(甘斿子杯,《铭图》19603)

11. 五两半=厉分=(八分)卅=(三十)分,左得工,中府,左。甘▲。

(银柄杯,《书道全集(1)》(5)下中邦彦: 《书道全集(1)》,东京: 平凡社,1954年,插图58。释文参看吴镇烽编著: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35卷,第264页;汤志彪编著: 《三晋文字编》,北京: 作家出版社,2013年,第3259页。按,“得”字摹本有残损,暂从此释。)

12.甘▲。公宔(6)从字形来看,此字上从“宀”,下从“主”,当即“宔”字。。右得,爯亖(四)两半,□分=(八分)。中府。右。(7)汤志彪编著: 《三晋文字编》,第3260页。

(甘斿子杯,《铭图》19604)

(甘斿子杯,《铭图三编》(8)吴镇烽编著: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三编》,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本文简称“《铭图三编》”,不再一一注明。1736)

14. 甘▲。

(甘斿子盒,《铭图三编》1735)

上引铭文中的▲,学界普遍认为是职官名,然而对其具体所指则有不同说法。目前学界主要有“斿子”“韩子”和“孝子”三种观点。李学勤先生认为▲的首字当是“斿”字,读作“游”,训作离宫,并谓“甘游宰”是某地离宫掌管饮食的职官。(9)李学勤: 《考古发现与东周王都》,《欧华学报》第1期,香港,1983年,第101、102页;又见氏著《新出青铜器研究》,北京: 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42—243页。董珊先生认为,郸孝子鼎(《铭图》2098)中的“郸孝子”一例应该跟上引数例作相同解释。所谓“孝子”前都是地方县邑的地名,郸孝子鼎中的“孝子”又作为监造者出现,所以这些职官名可以考虑为县邑之长。从字形上说,所谓“孝”字有可能是“韩”字古文写法,可以读为“县”。称县邑之长为“县宰”,见于《汉书·王莽传》及《东观汉记》。(10)董珊: 《战国题铭与工官制度》,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2年,第165页。对于郸孝子鼎,吴镇烽先生亦释作“孝子”,但却括注作“斿子”。(11)参看吴镇烽编著: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2卷,第349页。▲之所以未有定论,究其原因,主要是文字释读上存在分歧。

按,上引铜器铭文中的职官名▲均是合文,其中较清晰且典型的作:

晋系文字确切的“孝”字一般作:

晋系文字“韩”字一般作:

对比上列▲和“韩”字字形,虽然▲与“韩”字的上部所从类同,但▲所从的“子”上部从不会变作圆圈或“日”形,下部也不会变作一竖,▲方向固定,而“韩”字左右无别。可见,“韩”、▲两形区别明显,将▲的首字视作“韩”字古文写法的意见并无坚强根据。这就是说,释▲作“县宰”的说法不可从。

晋系“游(遊)”“斿”字习见,一般作:(17)汤志彪编著: 《三晋文字编》,第1029页。

战国其他各系的“游(遊)”“斿”字与晋系“游(遊)”“斿”字基本同形。(18)参看汤余惠主编: 《战国文字编(修订本)》,第466页;徐在国、程燕、张振谦: 《战国文字字形表》,第958—959页。

根据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当从李学勤先生释作“斿子”,但不应看作“离宫”。众所周知,上述含有“斿子”题铭的器物属于两周国尤其是东周国。战国时期,东、西周均是蕞尔小国,其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都相当弱小,是否拥有如此众多的“离宫”,颇可疑。不过,李学勤先生所说的“斿子”是“掌管饮食的职官”的说法当离事实不远。公朱右官鼎铭文言“公厨右官。尹斿子鼎”,据此可知“斿子”职掌确与“公厨”即官府庖厨相关。循此思路,笔者怀疑“斿”当读作“腬”。上古音,“斿”是余母幽部字,“腬”是日母幽部字,两字声母均是舌头音,韵部相同,例可通假。“斿”“游”“遊”一字分化。传世和出土文献中“斿”“游”“遊”等字通假的例子习见。(19)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 《古字通假会典》,济南: 齐鲁书社,1989年,第722页;王辉编著: 《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 中华书局,2008年,第197、207页;白于蓝编著: 《简帛古书通假字大系》,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52页。上引李学勤先生文即将“斿”直接读作“游”。传世文献中“游”通假作“柔”者多见。(20)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 《古字通假会典》,第722页。“腬”从“柔”声,则“斿”“腬”当可通。《说文》:“腬,嘉善肉也。”段注:“谓肥美。小徐云: 《晋语》曰:‘若克有成,无亦晋之柔嘉,是以甘食。偃之肉腥臊,将焉用之。’”(21)许慎撰,段玉裁注: 《说文解字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72—173页。王筠《句读》读作“腬嘉,善肉也”。(22)王筠撰集: 《说文句读》卷八,北京: 中国书店,1983年,第1册,第21页。据此,“腬”当指一种美味的肉。肉、柔也有关系,《释名·释形体》:“肉,柔也。”(23)刘熙撰,毕沅疏证,王先谦补: 《释名疏证补》,北京: 中华书局,2008年,第61页。显然是用声训的方式解读“肉”字。古代“肉”还泛指俎、豆实。《礼记·曾子问》:“布奠于宾,宾奠而不举。不归肉。”郑玄注:“肉,俎也。”(24)《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 《礼记正义》,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07页。《周礼·天官·外饔》:“师役,则掌共其献、赐脯肉之事。”孙诒让《正义》:“肉,豆实。”(25)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 《周礼正义》,北京: 中华书局,1987年,第281页。从这个角度来看,“腬”跟“膳”相涉。《广韵·宥韵》:“腬,嘉膳。”(26)《宋本广韵》,北京: 中国书店,1982年,第416页。《说文》:“膳,具食也。”段注:“具者,供置也。欲善其事也。郑注《周礼·膳夫》曰‘膳之言善也’,又云‘膳羞之膳,牲肉也’。”(27)许慎撰,段玉裁注: 《说文解字注》,第172页。《左传》闵公二年:“大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杜预注:“膳,厨膳。”(28)杜预集解: 《春秋经传集解》,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27页。可知,《广韵》的训释渊源有自。

至于“子”字则读作“宰”,上引李学勤、董珊两位先生已有详论,不赘。根据以上所说,上揭铭文的“斿子”当读作“腬宰”,也就是膳宰。古有膳宰职官,《国语·周语上》:“毕,宰夫陈飨,膳宰监之。膳夫赞王,王歆大牢,班尝之,庶人终食。”韦昭注:“膳宰,膳夫也。”(29)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 《国语》,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9页。《国语·周语中》也有“周之秩官有之曰……膳宰致饔”(30)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 《国语》,第71页。这样的记载。《左传》昭公九年:“膳宰屠蒯趋入,请佐公使尊。”(31)杜预集解: 《春秋经传集解》,第1324页。古还有膳夫一职。《诗·小雅·十月之交》:“家伯维宰,仲允膳夫。”郑玄笺:“膳夫,上士也,掌王之饮食膳羞。”(32)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 《毛诗正义》,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848页。《周礼·天官·膳夫》:“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33)郑玄注,贾公彦疏: 《周礼注疏》,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94页。西周金文也有“善夫”一职,小克鼎(《集成》2796)“王命善夫克舍令于成周”,大克鼎(《集成》2836)“王乎(呼)尹氏册令(命)善夫克”。“善夫”,学界一般读作“膳夫”,(34)张亚初编著: 《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 中华书局,2001年,第519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殷周金文集成释文》第二卷,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1年,第367、409页。或以为是宰职。(35)李仲操: 《谈晋侯苏钟所记地望及其年代》,《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3期。据学者研究,西周金文的“膳夫”主要有以下职掌: 第一,掌四方宾客饮食之礼以及饮食的储藏保管;第二,掌传达王命。(36)张亚初、刘雨: 《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北京: 中华书局,1986年,第42页。就庖厨职掌而言,上揭铭文中的“斿子(腬宰)”当与上文“膳宰”“膳夫”类似。需要强调的是,《国语》所记为周王朝官制,而上举铭文所属的东西周乃周王朝余脉,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若合符节。

根据典籍及注疏家的说法,膳宰或膳夫可置办饮食器具、厨膳,则调和、治膳羞即其分内事。承培元《说文答问疏证》中解释《说文》“腬”的时候说:“腬即‘实诸醯以柔之’之柔。”“以醯郁肉使味美也,腬为正字。柔,曲直木也,借字。”(37)丁福保: 《说文解字诂林》,北京: 中华书局,2014年,第4541页。这就将“腬”与调理羞膳联系了起来。由此可知,治羞膳必然需要用到各种厨具,则“斿子(腬宰)”一词见于鼎、壶、罍、杯、盒等铭文中,就顺理成章了。食官可铸器,这与过去学者对晋系食官所论一致。(38)参看朱德熙、裘锡圭: 《战国文字研究(六种)》,《朱德熙文集(五)》,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1—53页;朱德熙: 《战国铜器铭文中的食官》,《朱德熙文集(五)》,第83—88页;黄盛璋: 《公朱鼎及相关诸器综考》,《中原文物》1981年第4期。“腬宰”分左右,与晋系庖厨官也分左右一个道理。

下面再来看看两个相关的字形,前者字形作:

其铭文言:

后者作:

其铭文言:

古文字还有如下文字:

其铭文言:

按,先来说字形③。此字不能释作“嗣”,葛亮先生在上引文中已指出,不赘。再来看①②。仔细观察可知,第一,①②“子”的构件与上部有笔画连接;第二,①②上部类似于“”的偏旁的下部笔画并非一横画,而是由两个弯曲的笔画所构成;第三,①下拉笔画长度接近,②反书,与西周金文和战国文字中的“老”“寿”“考”“孝”等类似。因此,将①②释作“斿子”,在字形上均较为牵强。③也存在同样的困境。所以①②③的字形显然不能与▲字类比,也就是说,①②③都不能释作“斿子”。其实,过去学者释作“孝子”可能是对的。

上举①②③三类字形与晋系甚至战国其他各系文字确定的“孝”字确有出入。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按照《说文》所言,“耆”“耇”“寿”“考”“孝”等字均从“老”省。西周春秋金文中已出现从“老”诸字的上部有所简省的例子:(46)董莲池编著: 《新金文编》,第1151—1186页。按,“寿”“考”均有反书现象。

战国文字中,“老”“耆”“耇”“寿”“考”诸字上部也多见简省的形体:(47)汤余惠主编: 《战国文字编(修订本)》,第584—585页;汤志彪编著: 《三晋文字编》,第1274页;徐在国、程燕、张振谦编著: 《战国文字字形表》,第1218—1222页。

现在来看“孝子”一词在铭文中的意思。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此词不可如字读。笔者曾将“孝子”读作“肴宰”,然而,若上文对“斿子”的分析不误,则在战国晚期,一国之内,职掌相同的职官,称谓和写法却各异,其可能性似较低。因此,笔者颇疑此处的“孝子”当读作“畜宰”。“子”字一如前人读作“宰”,但在此训作“官”,此为古常训,无需赘言。(49)参看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 《故训汇纂》,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79页。至于“孝”字,当读作“畜”。上古音“孝”是晓母幽部字,“畜”是透母觉部字,两字韵部阴入对转,声母也有关系,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孝”“畜”通假的例子十分常见。(50)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 《古字通假会典》,第725页;王辉编著: 《古文字通假字典》,第189页;白于蓝编著: 《简帛古书通假字大系》,第185、650页。古有掌畜之官,《周礼·夏官·掌畜》:“掌畜,掌养鸟而阜蕃教扰之。祭祀,共卵鸟,岁时贡鸟物,共膳献之鸟。”(51)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 《周礼正义》,第2452—2453页。《汉书·谷永列传》:“臣愿陛下勿许加赋之奏,益减大官、导官、中御府、均官、掌畜、廪牺用度,止尚方、织室、京师郡国工服官发输造作,以助大司农。”(52)《汉书》卷八五《谷永列传》,北京: 中华书局,1962年,第3471页。《汉书·尹翁归列传》:“豪强有论罪,输掌畜官,使斫莝,责以员程,不得取代。”颜师古注:“扶风畜牧所在,有苑师之属,故曰掌畜官也。”(53)《汉书》卷七六《尹翁归列传》,第3209页。《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景帝中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风,治内史右地。属官有掌畜令丞。又有都水、铁官、厩、廱厨四长丞皆属焉。与左冯翊、京兆尹是为三辅,皆有两丞。”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尹翁归传》曰‘豪强有论罪,输掌畜官,使斫莝’。东方朔曰‘益为右扶风’,畜牧之所在也。”(54)《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第736页。这种掌畜之官可简称作“畜官”,《后汉书·盖勋列传》:“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于畜官,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槃,为羌所破。”(55)《后汉书》卷五八《盖勋列传》,北京: 中华书局,1965年,第1880页。由以上所引可知,不同文献所记的掌畜官职掌有别,而古掌畜之官可简称作畜官。结合上述记载,此处铭文中的“畜宰”可能即与这类“掌畜官”有关。若然,这类职官亦有铸造器物之权。

综上,铭文的▲当释作“斿子”,读作“腬宰”,理解作职掌庖厨羞膳的官吏,可能与“膳宰”“膳夫”等有关。而上述“孝子”则读作“畜宰”,可与古书中的“掌畜官”关联,此类职官尚有铸造铜器的权力,其称谓和职责均属首见。

附记:本文蒙审稿专家指正诸多谬误,李惠平、沈浩诸君亦多有教示,一并致谢。文中错谬概由本人负责。

猜你喜欢

职官通假孝子
TOUGH LOVE
久病为何无“孝子”?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长沙国职官建置论考
衛伯考(下)
宋墓与孝子故事砖雕
《洛神赋》“清阳”词义训诂
浅说通假字
孝子
隋朝军事机构与职官设置
北魏軍事机构与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