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离均衡博弈模型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2022-09-28李名梁
李名梁
(1.伊犁师范大学霍尔果斯商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2.天津外国语大学“一带一路”天津战略研究院,天津 300204)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逐步替代传统技术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导,知识的快速更新成为企业保持其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面对不断加快的市场节奏,知识技术的更新需要由多个组织共同协作才能顺利完成。职业院校作为和企业知识技术结构最为接近的教育组织,成为企业寻求外部帮助的首选。通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职业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科技发展必需的技术技能型高层次人才,生产知识及高新技术[1],而企业则可以为职业院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实习实践基地及技术商业化平台。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企业发展,也是职业院校更好与市场接轨、提高教育水平、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2]。然而,长期以来校企合作的现实情况却始终不尽如人意,当前仍然只有部分院校能建立起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究其根源,有学者认为是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阻碍了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3]。一方面企业不了解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及合作履约情况,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不了解企业具体情况,在寻求合作伙伴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这两方面的原因共同导致了校企合作不能长久的现实[4]。
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顿的著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5]是博弈论的发端,随后通过纳什、泽尔腾、海萨尼等人的不断发展,博弈论逐渐进入主流经济学,成功解释了社会中的众多经济现象。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6]。本文将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构建校企合作分离均衡模型,探讨校企合作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并提出政策性建议,以期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从而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解读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基于国家的发展阶段和时代需要,并服务于国家产业战略和劳动力市场需求,我国建成了前所未有的、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每年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平,有效支撑了我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也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整体而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较低层次,尚未形成互利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一)职业院校吸引力不足
我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建立及发展时间较短,合作办学模式尚不成熟,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在职业院校中亦未得到深入贯彻和落实。首先,校企合作依然存在目的异化,仅仅局限于技能训练,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职业精神和价值观的深层次培养。由于认知不到位,直接影响了职业院校与企业对接的服务意识。其次,大多数职业院校授课形式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知识仍然占据较大比重;学校的基础设施也以服务传统教学为主,缺乏实训设备,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更是与社会及企业需求脱节,无法真正满足企业在新技术、新业态、新岗位等方面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此外,当前不少职业院校教师团队的知识储备仍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丰富的企业一线工作经历,技术研发能力较弱,无法吸引校企合作。这三方面因素的叠加阻碍了职业院校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充分表明职业院校自身实力有待提升。
(二)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有学者指出,校企合作的主要任务是育人,但企业和学校的工作性质有本质的不同,面向企业的法规缺乏有关培育人才的社会义务及责任条款是校企合作往往“一头热”的短板所在[7]。首先,作为营利性组织,企业的使命是从事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等活动,其本质是在为市场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获取最大化的利润。因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天然动机和内生动力必然是利润。如果职业院校不能最终为企业带来经济价值,企业就会把参与校企合作当作负担。现实世界里,部分企业把职业院校看作人力资源的储备部门,往往只想用人而缺乏育人思想,合作意愿不强。其次,在现行的操作案例中,针对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与优惠奖励等激励机制并不完善,落地难、实施难,也从根本上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另外,企业和职业院校之间依然存在沟通不畅问题,业已形成的校企合作大多还处于较低层次,校企合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当企业无法获取明显的回报,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生产秩序,此类合作往往无疾而终。因此,在缺乏激励政策和法规约束的条件下,企业并不愿意通过参与校企合作获得人力资源,从而形成“院校热、企业冷”的现象。
(三)合作形式缺乏长效性
现实表明,仅仅依靠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教育情怀来驱动其参与校企合作,效果甚微。当然,仅仅依靠市场的调控也不够。在许多国家,政府会通过制定一系列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以促进校企之间的合作。虽然我国政府对校企合作予以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但目前尚未从根本上形成有利于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职业院校与企业所形成的合作大多具有偶然性,其形式也较为松散、期限较短、层次较低,甚至很多校企合作的形成和维系往往依赖于职业院校的组织者和企业领导的私人感情和人脉关系。这类合作提供的资源通常仅限于专业咨询、接收学生顶岗实习或者捐赠实习设备,并不能真正融入职业教育;同时,此类合作形式单一,相关主体积极性不足,目的性不强,从而导致合作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因此,有学者强调,校企合作应逐渐回归到“合作”的本质构建,即甲方乙方之间的契约关系。通过对校企双方合作需求和成本风险的探讨,寻求合理的互补互利的合作事项[8]。
三、基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困境的博弈分析
校企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协同推进。但是,当职业院校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时,就无法吸引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的项目中来。企业作为理性人,最为关注的就是合作项目能否为企业带来利益,由于对合作方的职业院校缺乏了解,企业往往会担心投资后合作项目无法高质量地顺利完成,从而影响企业利益。为争取更多的校企合作项目,职业院校在洽谈过程中一般会通过披露学校的课程设置、专业群数量与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产教合作规模、科研成果转化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等基本信息,以及投资合作项目、合作利益等项目信息来向企业展示较好的合作前景,以便企业经过详尽的资料分析与情况研判后决定是否开展合作。
有关研究及数据表明,目前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的方式主要包括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企业派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企业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企业为教师提供培训岗位、企业与学校联合科技攻关。而制约校企合作的因素主要有相关支持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缺乏合作机制和合作平台、学校缺乏主动性和系统保障机制、企业无意愿参与合作等[9]。其中,职业院校披露的有关项目投资资金的使用情况往往成为企业是否与职业院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这是因为经过披露的投资资金状况能够反映职业院校的办学基础、办学实力和办学质量,企业通过该指标能洞察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和产教融合的核心能力。本部分仅选择该类指标项作为代表做一个博弈分析,以阐释校企合作动力的部分机理。
(一)模型假设
假设“自然”选择参与人1(职业院校)的类型Q有两种情况,Q=1为劣质院校,Q=2为优质院校;企业可将以任何形式进行的校企合作项目的投入进行核算,并将投资情况I作为一个传递信号,I为连续变量,且I∈[0,I′],I′为已知常数;假定参与人2(企业)至少有两家,这样在均衡时,企业的利润趋于0。按照信号博弈的表达方式,该博弈可表述如下。
1.职业院校可分为劣质院校和优质院校两类,劣质院校完成校企合作的意愿和实力相对较弱,为企业带来的利润较低,假设为1个单位;优质院校实力较强,能够良好地完成校企合作项目,为企业谋取的利润也较高,假设为2个单位。“自然”随机选择院校为优质院校或劣质院校的概率分别为P和1-P。
2.职业院校是明确自身实力的,其披露的投资资金使用情况I可作为判断信号。实力不同导致劣质院校和优质院校进行信息披露的成本不同,假设披露投资资金使用情况的成本可以表示为C(Q,I),则劣质院校的成本为C(1,I)=I,优质院校的成本为C(2,I)=0.5I,即劣质院校要像优质院校那样去披露投资资金使用情况的信息,必须付出2倍的成本。
3.企业不了解职业院校情况,只有借助间接方式即了解职业院校披露的投资资金使用情况I,借此推测职业院校的质量是Q=1还是Q=2,最终决定投资金额V。因此,可以把V看作是I的函数,即V=V(I)。
4.两类企业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如下:
为了方便分析,给定以下假设:
假设2:在披露同样水平的投资资金使用情况时,优质院校所花费的成本要比劣质院校低,即该假定说明在几何图形上,劣质院校的无差异曲线比优质院校的无差异曲线陡峭,两条曲线相交于一点,如图1所示。
图1 两类院校的无差异曲线
在完全信息的前提下,院校质量决定了企业是否愿意合作以及投资多少金额。假设优质院校得到的投资额为2个单位,那么劣质院校只能得到1个单位,这是一种帕累托有效的结果。如果院校质量Q是私有信息且无法(或不愿)通过信号传达给企业,那么企业只能按照院校平均质量来投资,投资额均为V=1*P+2*(1-P)=2-P,这种情况下将导致逆向选择。
(二)均衡分析
当职业院校通过披露投资资金使用情况传达信号时,校企合作达成了分离均衡,即院校根据自身情况(是否优质院校)选择不同的投资资金使用情况信息披露水平I,企业根据不同的I来区分院校类别。院校可以通过披露更为详细的资金使用状况来表明自己属于优质院校,从而获取更多的校企合作机会。企业则根据披露情况确定合作项目的投资金额。假设企业判断披露I的值大于I*的为优质院校,小于I*的为劣质院校,则投资策略如下:
两类院校的分离均衡如图2所示。
图2 两类院校分离均衡
由图2可以看出,对于给定的投资策略,均衡的I要么是0,要么是I*。原因在于,投资资金使用情况信息披露I只是作为一种信号,既然I*已使企业认为该职业院校是优质院校,那么超过I*的投入只会导致院校成本增加,无任何意义。而任何大于0但小于I*的I也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样的披露水平不会使院校被认为是优质的,所以披露的成本也就不应该付出。因此,职业院校只会在A点和C点中进行选择。
要使这种分离均衡成立,必须保证劣质院校不会通过披露I*水平的投资金额使用信息伪装成为优质院校,也就是要保证劣质院校伪装成优质院校的效用必须小于劣质院校不伪装成优质院校的效用。按照模型,假设劣质院校不伪装成优质院校获得的投资额是V=1,披露成本为C(1|Q=1,I*)=I*,由 式(1)可 得 效 用 为:UQ=1=V-C(1,I)=1-I*;劣质院校若要伪装成优质院校,虽然可获得2个单位的投资额,即V=2,但必须付出2倍的成本,即C(2|Q=1,I*)=2I*,按照分离均衡能够成立的条件:
与此同时,优质院校却愿意通过I*的投入来显示自己的高质量。即效用函数满足如下不等式:
可见,对于式(3)给出的投资策略,当I*大于1小于2时,劣质院校选择图2中A点即不披露投资资金使用情况所获得效用要大于伪装成优质院校所获得效用;优质院校选择图2中C点投资资金使用情况披露水平的效用更大。这两类企业的最优选择也符合企业对职业院校能力的判断,即优质院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时,会主动与企业联系,披露企业投资资金的使用情况,并予以相应信息的反馈;而劣质院校则不会主动披露相关信息,企业在无法满足其利益诉求时,则不再选择与其合作,这符合分离均衡要求。
由此可知,优质院校会披露投资使用情况,而劣质院校不会,同时劣质院校不会花费高成本去伪装成为优质院校。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目前部分职业院校能有效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良好机制、而部分院校则不能的社会现实状况。因此,在促进校企合作过程中,不仅要大力促进职业院校内部改革,加大职业院校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还要不断提升职业院校的内部管理能力和其他软实力,比如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落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探索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产业学院建设、多元化职教联盟的组建。与此同时,顺应智能化时代的需求,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利益分配机制、信息披露机制,构建面向社会的校企信息共享平台。
四、基于分离均衡模型分析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职业院校还是企业要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都必须寻求伙伴通力合作,校企合作无疑是互利共赢的最佳选择。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利益的流动范畴突破了企业内部的局限,开始在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流动。因此,建立起良好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双方利益保障的必然选择。所谓校企长效合作机制是指学校与企业双方合作形成的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及共同作用,并且各要素在二者之间流动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优化配置。要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离不开四大机制的合力构建。
(一)利益诱导机制的优化
现实中,不少职业院校缺乏服务行业企业的市场意识,人才培养目标错位,培养质量不高,技术研发能力不强,多数校企合作只能局限于学校向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的方式。部分企业出于经济成本和安全等因素考虑,不愿或被动应付校企合作,校企双方事实上处于非对等、非均衡状态[10]。职业院校与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两方利益主体,能否实现长效合作取决于合作项目能否满足双方的利益诉求。职业院校希望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接轨,得到企业的资金赞助,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提高学校就业率。而企业希望通过与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得到良好的人才供给,减少人才培养成本,及时更新知识结构,获得技术支持,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如果职业院校在寻求企业合作时不能满足企业的利益诉求,则无法吸引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因此,应当优化校企合作的利益诱导机制,有效统一双方利益诉求,寻求双方利益契合点,促进校企合作的建立。一方面,职业院校应该明确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即回应企业诉求、争取给企业带来利益。另一方面,企业要明确校企合作并非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校企合作不仅能为企业提供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与技术支持,还能帮助企业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以保证其综合竞争力。从上文博弈分析可知,职业院校才是校企合作的主动推动方。因此,职业院校应尽快摆脱原有依赖政府扶持的被动合作,积极寻找校企合作的切入点,主动服务、主动融入,尽快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良好关系[11]。
(二)能力提升机制的培育
通过博弈分析可知,劣质职业院校因披露企业赞助资金使用情况成本过高而不会伪装成为优质院校,从而形成劣质院校不会主动寻求校企合作、优质职业院校寻求校企合作机会则更多的分离均衡现实。因此,提高办学综合实力是职业院校寻求校企合作的有力保障,可分别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软实力的提升。首先,职业院校要着力提高教育价值理念的软实力,凸显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职业院校要尽快摆脱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紧扣当前国家战略需求,把握新时代产业发展方向,坚守职业教育的办学属性和根本宗旨,以“职业本位”和“能力本位”为原则,把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置于首要位置,培养能够适应职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次,科学构建职业院校内部软实力体系,主要包括管理制度、校园文化、教师教学、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等要素的培养和完善。最后,尽快完善职业院校外部软实力体系建设,主要包括职业院校形象及品牌的培养和塑造。
二是硬实力的增强。首先,要大力加强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三教改革”,在教学模式与时俱进的同时更新教学设备。其次,合理调整专业设置。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要根据国家战略方针、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和技术变革以及企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按照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的需要进行动态调整。最后,不断强化职业培训基地的建设。实习实践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生命线,职业院校应当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基地建设,把适合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般劳动力资源加速培养成适应现代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知识与技能的知识型劳动力,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开发培养人力资源。
(三)信息披露机制的完善
信息披露原指上市公司以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以及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等形式,把公司及与公司相关的信息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公开披露的行为。通过上文分析可知,一方面,当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时,很容易引发逆向选择问题,优质的职业院校反而无法吸引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对职业院校缺乏了解,职业院校难以与企业建立起长效的合作机制。因此,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有利于提升企业对职业院校的认知,最大程度地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损害企业利益的情况发生,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职业院校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有助于建立校企合作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体系,提高失信的道德成本,用社会舆论的力量约束职业院校行为。
完善职业院校信息披露机制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职业院校信息披露网。职业院校的门户网站不仅要包含院校基本情况、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信息,同时可以单独开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信息专栏,已经拥有合作项目的企业可以了解合作进程,未建立起合作关系的企业可以了解以往的校企合作情况。二是与媒体建立合作关系。职业院校可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合作,可以在各传统或新兴媒体上设职业院校专栏,专门进行信息披露;开设与职业院校相关的节目,探讨职业院校课程设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能人才培养以及职业院校“走出去”的相关问题,从而促进职业院校的信息披露。三是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通过第三方机构对职业院校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和排名,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职业院校的优势及劣势,从而做出理性的决定。
(四)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
作为类型教育,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大量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与使命,在参与国家治理的过程中,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12]。“利益是联系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纽带,也是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13]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信息共享平台是集社会培养需求、职业院校培养能力、企业需求、培养进程、合作信誉、培养监管等诸多信息和功能为一体的共享平台,它的出现可以有效提升校企合作双方信息共享程度,帮助校企合作双方及时更新信息、减少资源重复配置与浪费,提高合作效率和效果,不仅能够实现人才的“零对接”,同时可以更好地实现校企“零对接”。首先,可以通过企业相关人员对在校学生的培训达成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获得双方的第一手信息。其次,职业院校可以与企业的相关人员开展定期交流沟通、技术研讨或者互聘职务,对于成绩突出的工作人员与学校老师给予表彰激励,以增进校企合作双方的合作热情。最后,校企双方可在网上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借助互联网实现数据信息资源共享。校企合作信息共享平台除了传统的信息发布功能外,合作双方还可以强化双向互动功能,如定期发布合作进展、双方开展网上互评等。这样可以促使各企业或职业院校之间形成有效竞争,完善校企合作监督评价机制。通过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从而有效监管合作双方的行为,控制和规避无谓风险,使双方从整体上了解校企合作的基本状况,最终形成互利互惠的双赢局面。
注明:
本文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中国建设银行贵州分行吴书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