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山市某公路工程软基处理现状分析及效果评估

2022-09-28吴庭然

运输经理世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袋装监测数据软土

吴庭然

(佛山市建盈发展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528000)

0 引言

我国软土分布较广,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南沿海各地均有分布。软土含水量较高、压缩性强、承载力低且渗透性差,导致其排水固结慢,自然沉降需要时间长,对开展工程十分不利。为此,在软土路基上开展工程建设必须要结合地质条件、项目需求、结构类型、施工条件和经济等各项因素,选择合理的软基处理方法,保证其既能满足项目建设需求,又能节约建设成本。

1 工程概况

该公路工程是佛山一环西拓南环段的一部分,长9.02km,桩号K27+780~K36+800,按双向6车道+硬路肩断面布置,采用一级公路标准,兼顾城市道路功能,设计速度为80km/h。

1 .1地质条件

该项目地质分两个区域:一是冲淤积平原(工程地质Ⅰ区),为珠江三角洲西岸平原地区,分布里程为K27+800~K30+150、K31+450~K31+750、K32+000~K33+650、K33+900~K37+150;二是剥蚀残丘地貌(工程地质Ⅱ区),分布里程为K30+150~K31+450、K31+750~K32 + 000、K33 + 650~K33 + 900,其 间 夹 山 间洼地。

1 .2地质特征

该项目属珠江三角洲沉积区,第四纪沉积层厚度较大,土层种类较多,土壤物理力学性质较差,且差异性大,软土以淤泥、淤泥质土为主。沿线软土路段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软土分布情况表

1 .3水文气候条件

该项目位于西江西侧,西江从西南部边境流过,有横贯东西的沧江河及15条支流,地表水系较为发达。气象灾害有热带气旋、暴雨、洪涝、干旱、寒潮、低温阴雨和强对流等。

2 软基处理方案分析

2.1 软基处理基本情况

软基路段集中在K32+000~K36+800路段,采用的处理方法有:堆载预压+袋装砂井、水泥搅拌桩、CFG桩和高压旋喷桩。其中,桥头过渡和结构物路段采用水泥搅拌桩、CFG桩和高压旋喷桩复合路基;一般软基路段采用堆载预压+袋装砂井排水固结;软土层厚、填土较高的一般软基路段采用CFG桩和水泥搅拌桩复合路基。全线软基处理长1648m,集中在K34+465~K36+600段落内,其中CFG桩长度697m,占比42.3%;堆载预压+袋装砂井长度527m,占比32%;水泥搅拌桩路段长度389m,占比23.6%;高压旋喷桩长度35m,占比2.1%。从处理方法及数据统计可见,软基处理效果主要取决于CFG桩、堆载预压+袋装砂井和水泥搅拌桩的处理效果。

2.2 软基处理方法分析

第一,由于结构物路段和桥头过渡路段较多,导致软基处理方法交替频繁(如K35+326~K35+475 为堆载预压+袋装砂井,K35+475~K35+509 为CFG 桩,K35+509~K35+716 为堆载预压+袋装砂井),不同处理方法的路基最终沉降量和沉降稳定期不一致,易在交界处产生不均匀沉降,存在工后路面不均匀沉降风险。第二,复合路基处理方法较多,路堤填筑高度普遍不高(5m 左右)且无超载预压,存在工后路面横向不均匀沉降的风险。第三,软土层具有压缩性大、含水量高、强度低等特点,沉降稳定周期长,工后沉降的风险较大。

3 现场沉降监测情况分析

3.1 软基监测基本情况

软基监控单位在一般软基段、结构物段及桥头过渡段共布置14 个沉降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布置3个(左、中、右侧)表面沉降监测点。其中,因施工时间不同,累计监测时间最长为406d,最短为157d,一般在250~350d 之间。14 个断面中有6 个断面累计沉降均值大于150mm,占比43%,其中K35+620 断面累计沉降平均值最大(734.6mm)。

监控单位监测的软基表面沉降数据汇总见表2。

表2 软基路段沉降数据汇总表

3.2 软基监测情况分析

根据监测数据揭示软基处理过程中有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软土层厚度不均匀、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差异大,导致不同断面之间、相同断面不同点之间,沉降差异特别明显。第二,部分软基处理设计或处置措施不到位(如复合路基中垫层厚度不够、排水固结中排水通道不畅等),均会反映在沉降数据上。第三,从整体上看,大部分软基还没有沉降到位,反映在数据上表现为累计沉降量偏小,且很不均匀。

4 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计算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和设计资料的分析,初步掌握该工程软基处理现状。为更详细地掌握软基的沉降情况,降低软基处理的安全隐患,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各路段典型断面最终沉降和残余沉降进行计算和分析。

4.1 典型计算断面的选择

软基处理路段可分为一般软基段、结构物段和桥头过渡段。针对上述3 种软基处理路段分别选取典型断面,一般软基段选取最不利和具代表性的堆载预压+袋装砂井(K35+980、K35+620);结构物和桥头过渡路段分别选取CFG 桩(K36+100、K36+280)和堆载预压+袋装砂井(K35+440、K35+350);高填方路段选取(K31+760),进行最终沉降量的计算。

4.2 理论计算法

对于未处理路段和堆载预压处理路段,路基沉降因土体在荷载下压缩而产生,路基总沉降量可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对于复合路基处理路段,荷载由桩基和土体共同承担,可将群桩作为假想的实体深基础,不计算桩身压缩量及桩与土间的相对位移,计算出作用在桩端平面处的压力后,按分层总和法计算桩端下土的压缩量,作为桩基的沉降量。

第一,分层总和法。根据土的特性和应力状态变化分为若干层,每层土压缩量为

s

,加起来即为地基总沉降量,公式(1)为:

式(1)中:

s

为最终沉降量(mm);

s

,

s

,

s

s

为每层土的压缩量(mm);n 为分层总层数;

s

为第

i

层土的压缩量(mm)。

第二,群桩沉降计算桩基础最终沉降量,公式(2)为:

式(2)中:

s

为桩基最终计算沉降量(mm);

m

为桩端平面以下压缩层范围内土层总数;

E

为桩端平面下第

j

层土第

i

个分层在自重应力至自重应力加附加应力作用段的压缩模量(MPa);

n

为桩端平面下第

j

层土的计算分层数;

h

为桩端平面下第

j

层土的第

i

个分层厚度(m);

σ

为桩端平面下第

j

层土第

i

个分层的竖向附加应力(kPa);

ψ

为桩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4.3 有限元法

此次计算利用PLAXIS 有限元程序进行分析,以路基中点沉降数据为计算模型。有限元法不仅可以考虑土体固结过程,而且能分析各种处理形式对地基沉降的影响,模拟各种施工工艺对应的情况,进一步考虑不同施工因素(扰动、加铺)对沉降的影响。

4.4 典型断面残余沉降预测

软基路段处理不到位,将会产生较大的工后沉降。应对软基处理效果进行评估,为后续施工提供指导与建议,结合计算获取的典型断面最终沉降量和监测数据,使用理论计算法、有限元法和“双曲线法”对典型断面的残余沉降进行预测,结果汇总见表3。

表3 最终沉降及残余沉降预测汇总表

5 软基处理效果综合评估

5.1 现场监测数据评估

以软基监测数据为基础,根据沉降稳定评价标准:30d 累计沉降小于5mm 定为稳定,累计沉降在5~10mm 为基本稳定,累计沉降大于10mm 为未稳定,对路基沉降稳定情况进行评价。14 个监测断面中,共有2 个断面沉降稳定情况为未稳定,均为堆载预压+袋装砂井路段;4 个断面基本稳定,为软土层较厚或填土较高路段,8 个断面稳定。

5.2 软基处理效果综述

5.2.1 软基处理形式评估

由于结构物路段和桥头过渡路段较多,导致软基处理方法交替频繁,易导致纵向不均匀沉降,可加强现场监测,在差异沉降较大的不同软基处理方法的交界处,适当进行加筋处理,减少工后路面出现开裂及工后沉降。

5.2.2 现场沉降监测数据评估

正常路基填筑路段由于土层性质较好,沉降情况多数处于稳定或基本稳定状态。软基处理路段沉降情况部分处于未完全稳定状态,主要反映为软土层较厚路段累计沉降量数据偏小且不均匀,个别段落存在纵向不均匀沉降,应及时找出导致该现象的原因,做好相应补强措施。

5.2.3 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计算评估

根据理论计算法和有限元法的计算结果,断面的已有沉降一般占最终沉降的60%~80%。路基沉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对于堆载预压+袋装砂井处理的软基路段,在有限元计算中考虑的是理想的排水条件,若排水固结或排水通道存在施工问题,其工后沉降会显著增加,应加强堆载预压+袋装砂井处理软基处理段排水通道的疏通。

6 结语

该项目各软基路段的处理方案选择比较合理,应及时收集施工资料及监测数据,便于掌握各软基路段的处理现状、可能存在的质量隐患、工后沉降变化和路面可能开裂的情况,有利于采用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

猜你喜欢

袋装监测数据软土
软土地区深浅分区基坑的开挖顺序比选及关键技术分析
软土、填土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研究
浅析市政道路工程中软土路基施工技术
袋装柳州螺蛳粉产销突破百亿元
含软土高等级公路搅拌桩施工路基沉降监测研究
袋装奶加热后含铝,喝后易中毒?
数学小论文
袋装泡菜在韩国走俏
浅谈环境监测垂直管理的优势
环保验收监测异常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