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温针灸治疗痛经的用穴规律分析*
2022-09-27厉文凤陈少宗
厉文凤,陈少宗
(1.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14)
痛经是行经时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小腹痛,或放射至大腿内侧,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畏寒,甚或晕厥[1],痛经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口服避孕药治疗[2],但也存在不良反应,对消化系统、肝脏、肾脏等都有副作用。由于中医药治疗不良反应小,疗效持久,停止治疗后症状反弹不明显,故在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上有一定的优势[3]。且温针灸治疗痛经临床效果显著[4]。因此,本文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温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方案,为临床工作者治疗此疾病提供指引。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检索1991年1月至2021年8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CECDB)、PubMed等公开发表并且收录的关于温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文献。检索中文关键词:“温针灸”“痛经”“原发性痛经”;检索英文关键词:“warm acupuncture”“dysmenorrhea”“primary dysmenorrhea”。检索时间截止于2021年8月10日。
1.2 文献纳入标准 (1)一般临床总结≥30例,设有随机对照研究者≥20例。(2)观察对象:临床诊断为痛经,其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种族、国籍、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无限制。(3)干预措施:以温针灸为干预措施或温针灸联合其他疗法(如中药、理疗、体针、拔罐、穴位注射等)。(4)有明确温针穴位治疗方案的文献。
1.3 文献排除标准 (1)重复发表的文献只收录一篇。(2)一般临床总结<30 例,设有随机对照研究者<20例。(3)动物实验类文献,个案报道、理论探讨、综述类文献。(4)未注明温针穴位及治疗方案的文献。
1.4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提取纳入文献中的干预方式、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留针时间或温针时间、治疗时机、频次、温针取穴、总有效率等信息。采用 Microsoft Excel、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及其中的 Apriori 算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本文共检索到文献227篇,经筛选统计,共纳入文献157篇,其中未注明温针灸留针时间或艾灸壮数的文献有13篇,未注明治疗时机的有27篇,治疗时机不完整的有12篇,未明确治疗频次的有8篇,未注明有效率的有13篇。
2.2 干预方式 在温针灸治疗痛经的157篇文献中,单用温针灸治疗的文献数量最多(约占39.49%)。见表1。
表1 不同干预方式治疗痛经文献数量统计
2.3 留针时间规律 在注明温针灸时间的144篇文献中,使用0.5~2 cm的艾柱灸1~2壮的占比最高(共占38.89%)。见表2。
表2 不同温针灸时间治疗痛经文献数量统计
2.4 治疗时机 在注明温针灸治疗痛经的治疗时机的118篇文献中,经前6~10 d开始治疗,直到月经来潮中止的文献数量最多,约占35.59%,其中经前7 d至月经来潮治疗的文献有37篇(约23.57%)。见表3。
表3 温针灸治疗痛经不同治疗时机的文献数量统计
2.5 治疗频次 在注明治疗频次的149篇温针灸治疗痛经的文献中,每天一次,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的文献数量最多,占比66.44%。见表4。
表4 温针灸治疗痛经不同频次文献数量统计
2.6 总有效率 在注明有效率的144篇温针灸治疗痛经的文献中,总有效率主要集中在94%~96%之间。见表5。
表5 温针灸治疗痛经总有效率的文献数量统计
2.7 取穴规律 在157篇温针灸治疗痛经的文献中,有83篇文献未明确痛经的证型;有5篇为气滞血瘀型痛经,其中有4篇文献均选取关元;有16篇为寒湿凝滞型痛经,其中关元、三阴交使用频次最高分别为11次和9次;有55篇为寒凝血瘀型痛经。
2.7.1 体针治疗痛经的取穴规律 在157篇文献中,体针治疗(包含温针灸)痛经的常用腧穴中,三阴交的使用频率最高,约为83.35%,涉及经脉11条,腧穴49个,其中膀胱经最常用,有11个腧穴,约占22.45%。常用腧穴见表6。
表6 体针治疗痛经常用腧穴文献数量统计
2.7.2 温针灸治疗痛经的取穴规律 83篇未注明证型的文献,涉及经脉10条,腧穴36个,其中关元、三阴交的使用频率较高(78.31%和72.29%),膀胱经选穴数量最多,为9个(约占25.00%)。55篇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文献,共有25个腧穴,其中关元最常用(72.73%)。常用腧穴见表7、表8。
表7 温针灸治疗不分证型痛经常用腧穴文献数量统计
表8 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常用腧穴文献数量统计
2.8 温针灸治疗痛经的组方规律 温针灸治疗不分型痛经的双穴配伍以三阴交、关元居多,支持度为72.29%,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双穴配伍以气海、关元居多,支持度为36.36%。三穴配伍的支持度过低。见表9、表10,图1、图2。
表9 温针灸治疗不分型痛经常用腧穴配伍关联数据分布
表10 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常用腧穴配伍关联数据分布
图1 温针灸治疗不分型痛经常用腧穴配伍关联规则图
图2 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常用腧穴配伍关联规则图
3 讨论
通过文献计量学研究发现,温针灸治疗痛经的相关文献中,单用温针灸治疗痛经的文献数量最多,其次是配合中药内服。使用0.5~2 cm的艾柱灸1~2壮的占比最高(约38.89%)。经前6~10 d开始治疗,到月经来潮中止的文献数量最多,约占35.59%,其中经前7 d至月经来潮治疗的文献有37篇(约23.57%)。选择每天治疗一次,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占比66.44%。总有效率主要集中在94%~96%之间。在157篇文献中,体针治疗(包含温针灸)痛经的常用腧穴,其中三阴交的使用频率最高,约为83.35%,在温针灸治疗三种不同证型痛经的文献中,关元的使用频率均为最高,温针灸治疗不分型痛经的双穴配伍以三阴交、关元居多,支持度为72.29%,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双穴配伍以气海、关元居多,支持度为36.36%。
痛经祖国医学又称为“经行腹痛”或“经痛”。病位主要在子宫和冲任,主要病机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中医有关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者……”,并指出了活血化瘀的治疗大法。《诸病源候论》首立“月水来腹痛候”,为痛经的病因病机鉴定理论基础。《素问·调经论》中指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说明寒邪是痛经的主要原因。在选穴方面,《针灸逢源》云:“女人经水正行,头晕小腹痛,合谷、阴交、内庭。室女月水不调,脐腹疼痛,肾俞、关元、三阴交”。
温针首见于《伤寒论》,流行于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致病者,或有效,只是温针通气而已”。艾灸能温通经络、激发阳气,对于寒、湿、瘀等邪气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从现代研究来看,针刺镇痛是机体发生的从外周到中枢各级水平,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各因素相互作用的整合过程,艾灸作用环节存在着光辐射、温热刺激、艾灸生成物三个主要因素[5],针刺与艾灸结合,不仅可以取得双重疗效,还节省了人力、时间、资源等成本。从分子生物学研究来看,温针灸镇痛效应的产生,也可能与组织胺密切相关,温针使病灶中 MC 的脱颗粒功能恢复正常,HIS 和 5-HT 等物质含量恢复平衡[6]。此外,温针灸还可明显降低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减轻疼痛。前列腺素(PG)被认为是形成痛经的根本机制,痛经患者经血中的PG水平在经前逐渐上升,经前48h达到高峰[7],与生殖系统密切相关的PG是PGF2α和PGE2,高浓度的PG2α可引起子宫平滑肌痉挛性收缩,而致子宫缺血缺氧,最终酸性物质堆积肌层引起痛经[8-10],而温针灸能改善子宫微循环障碍,降低子宫PGF2α和PGE2含量而治疗痛经[11-12]。
关元是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与子宫位置较近,能调理冲任,治疗妇科相关疾病。一系列实验表明[13-16],关元穴与子宫有着密切的联系。子宫血管平滑肌的舒缩功能有赖于缩血管物质(TXA2)和舒血管物质(PGI2)含量的稳定,针刺关元穴能增加PGI2的合成,减少TXA2的合成,从而减少血管痉挛而治疗痛经。关元穴和子宫的传入投射在腰3至骶5的脊神经节内有重叠部分,这可能是子宫与关元穴联系的神经基础[17]。三阴交为脾经腧穴,是足三阴经交会穴,可统调肝、脾、肾三脏气血。有实验研究表明,三阴交穴的神经纤维来自L3-L6之间的脊神经节,子宫的神经纤维来自T10-S2之间的脊神经节,二者存在部分重合[18],并且艾灸三阴交、关元,可以降低子宫中的PGF2α含量,缓解子宫肿胀疼痛[19]。因此,关元和三阴交具有协同作用[20],临床治疗痛经常选二者配伍。气海位于任脉上,与关元相近,治疗作用也相似,《内经》中记载:“气海……妇人月事不调,带下崩中,因产恶露不止,绕脐痛”。
有临床研究表明[21-23],经前5 d左右治疗远期疗效更好,月经第一天治疗则即时效应更佳。黄体期β-EP水平降低导致子宫功能失常[24],也验证了经前治疗的有效性。另外,延长艾灸时间可明显增加镇痛作用,且增加艾绒量比增加时间更加有效,但超过20 min,痛阈增值幅度逐渐降低[25],并非灸量越大越有效[26]。因此经前5 d左右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以不低于20 min为宜。从本文统计结果来看,临床上使用温针灸治疗痛经的艾灸壮数和治疗时机的意见统一性不高,一方面可能是痛经的严重程度不一,另一方面可能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第三可能缺乏相关的实验研究。
4 小结
笔者认为临床上温针灸治疗痛经时,应该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温针灸的取穴组方,留针时间,艾灸壮数,治疗频次、时机等都应在斟酌后确定一个合理的参数,这样方能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节约患者和医者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