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部控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2022-09-27陈宁宁

全国流通经济 2022年22期
关键词:稳健性生产率要素

陈宁宁

(大连外国语大学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经济发展提质增速的核心环节,其能否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直接关系到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实际上,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仍处在不断健全和完善的阶段,资本配置效率恶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钱雪松等,2018;程晨,2017)等原因均会导致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在此背景下,大力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既定的要素投入水平下额外增加的生产效率[3],可用来衡量企业的经营状况。已有研究发现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受到贷款利率[4]、产业政策[5]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吴静桦等(2021)认为贷款利率市场化通过优化企业间的资本配置效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张莉(2019)认为重点产业政策通过将资源从非重点行业流向重点行业的作用机制,降低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还会受到研发投入[6]、技术创新[7]等内部环境的影响:刘丽辉(2022)研究认为当期研发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呈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范晓男等(2020)研究得出“市场竞争→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路径。以上研究表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众多,然而鲜有研究关注内部控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选取2008年~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建立回归模型针对内部控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在不同产权性质和不同资质的企业中,内部控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与现有文献研究视角不同,本文以内部控制为切入点,丰富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以及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弥补了内部控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研究存在的空缺;为不同产权性质和资质的企业全面实施内部控制提供了决策依据,也为其探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有利于提高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COSO内部控制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构成的,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就是五要素积极作用的过程。内部控制作为重要的治理机制,贯穿企业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8],旨在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战略发展,发挥自身的公司治理效应。

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完善的治理结构、明确的职责分工赋予企业职工不同的权利与义务,优化企业管理体系,是进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对企业日常经营环境的监督,规范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有助于提供更加相关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帮助企业利益相关者做出合理的决策;人力资源政策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吸引高质量人才的指导方针。良好的内控环境有助于企业目标的设定(陈红等,2018),实现董事会、管理层对企业全方位的把控(李瑛玫等,2019),能够防范潜在的风险,提高企业风险识别、应对的能力。

风险评估与控制活动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内部控制的实施可以提高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毛新述等,2013),从而化解企业的财务风险(王玲,2018),减少资源的浪费。企业通过有效的风险评估可以针对各个环节存在的风险进行应对,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信息与沟通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监督和激励是解决代理问题的两个重要途径,在降低信息不对称、缓解代理冲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战略、财务和研发部门之间通过有效的信息传递,能够促使企业更加高效地进行研发投入(陈红等,2018)。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能够促进企业董事和管理层的沟通交流,对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全面考虑、谨慎决策。

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及时发现企业管理因素、创新因素、财务因素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并将风险降低到可承受范围内,对企业的投资项目持续进行风险评估,识别影响投资回报的各种潜在风险并及时防范。信息与沟通可以增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企业组织的运行效率;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在企业所有者、经营者之间形成权力的制约,对资金的流向进行监督,减少了经营者因自身利益规避风险性投资的机会主义行为[11],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控制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内部控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8年~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内部控制指数来自DIB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其余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如下处理: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公司;剔除ST、*ST公司;剔除当年数据缺失的样本;对本文所有连续型变量两端进行1%的缩尾处理。

2.变量定义与测度

(1)被解释变量。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通过LP法和OP法测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自然对数值。根据鲁晓东和连玉君(2012)的研究[13],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主要有OLS模型、固定效应模型、OP法和LP法,OP法和LP法解决了内生性和样本选择性偏差的问题。

(2)解释变量。本文的解释变量内部控制(IC)来源于“DIB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该内部控制指数加1后取自然对数作为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该值越高,表明内部控制质量越高,能够综合反映上市公司内控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

(3)控制变量。本文选择企业规模(Size)、企业年龄(Age)、企业的成长性(Growth)、资产收益率(Roa)、股东持股比例(Sharehold)、高管薪酬(Salary)、两职合一(Duality)作为本次研究的控制变量,设置年份(Year)、行业(Industry)作为虚拟变量对年份和行业的固定效应进行控制,详见表1。

表1 变量界定与含义

3.模型设计

本文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检验上文提出的假设:

该模型中,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为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内部控制(IC)为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其余变量均为控制变量,ε为随机扰动项。为了增加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文还对年份固定效应和行业固定效应进行了控制。

三、实证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

(1)单变量分析。如表2所示,内部控制(IC)的最大值为6.809,最小值为0,平均值为6.304,说明所选样本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存在差异,但整体状况较为良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最大值为16.157,最小值为10.838,均值为6.304,说明所选样本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较大差距,全要素生产率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其余变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均值均不再汇报。

表2 描述性统计

(2)相关性分析。本文对所有研究变量进行相关系数检验,详见表3。企业的内部控制(IC)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相关系数为0.117,在1%的水平上正向显著,即内部控制(IC)和全要素生产率(TFP)正向相关,此结果初步证明了H1假设,但具体的结果还需要采用线性回归方法进一步论证分析,使得研究结论更具稳健性和可靠性。

表3 相关系数检验

2.回归分析

(1)回归结果分析。表4报告了本文回归检验的结果,模型(1)是单独列入内部控制(IC)的回归结果,模型(2)是列入内部控制(IC)与控制变量回归的结果,其内部控制(IC)的系数0.035在1%的水平上正向显著。为了保证研究结论的稳健性和可靠性,对年份和行业的固定效应进行控制后重复进行回归,结果如模型(3)所示,内部控制(IC)的系数依旧在1%的水平上正向显著。以上回归结果均证明了本文的H1假设,即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就越高,为企业提高自身的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一定的参考途径。

表 4 回归结果

(2)稳健性检验。本文采用更换被解释变量、增加控制变量、更换样本等方法,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以OP法衡量、选择企业的现金流量(Cash)和资产负债率(Lev)两个会计指标作为新增控制变量、剔除2010年以前的样本数据后重复进行了上述检验,详见表5。稳健性检验的结果与上述回归检验结果基本一致,证明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

表 5 稳健性检验

(3)异质性分析。本文通过区分企业的产权性质及企业资质进行异质性分析,设置企业的产权性质和企业资质均为虚拟变量,若企业为国有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则取值为1,若企业为非国有企业或非高新技术企业则取值为0,结果详见表6。

表 6 异质性分析

前两列内部控制的系数分别为0.012、0.025,且分别在10%、1%的水平上正向显著,说明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原因可能是国有企业需要考虑政治目标和社会责任,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上需要有所平衡,不能集中所有资源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导致其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后两列内部控制的系数分别为0.016和0.024,说明相较于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对非高新技术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作用更强,系高新技术企业缺少完善的组织结构,内部权力较为集中,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人员监督的有效性大大降低,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基于2008年~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本文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与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相比,企业内部控制对于非国有企业和非高新技术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针对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出如下建议: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国家应当继续普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不断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扩大强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企业范围。从企业层面上来说,企业应当重视自身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自身内部控制的缺陷积极进行整改,依靠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质量。从社会层面上来说,为了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国的经济实体必须转变其发展模式,合理高效使用资源,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猜你喜欢

稳健性生产率要素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会计稳健性的定义和计量
跟踪导练(三)4
会计稳健性的文献综述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不确定性、会计稳健性与投资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写入“十三五”规划的新概念
会计稳健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