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扬鞭催马运粮忙》主题—动机贯穿发展
2022-09-27刘宇潜
刘宇潜
魏显忠(1940年7月—2009年1月),是我国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由魏先生创作的笛子独奏曲《扬鞭催马运粮忙》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器乐曲描绘了盘锦地区人民群众为支援国家建设喜送公粮的场面。为使歌曲旋律更加具有动感,借鉴了东北唢呐技巧,使用花舌、三吐、厉音等笛子演奏技法来模仿马蹄声、车轮声、马鞭声、马叫声。并将主题动机采用各种旋律发展手法不断发展、变形,从而获得富有特色的旋律印象感。该曲诞生后,音乐出版社、中国唱片社等二十余个单位竞相出版发行,成为耳熟能详的中国名曲。
该曲之所以经典,需要我们学习解读。本文也将以微观的角度重点分析研究乐曲的主题—动机贯穿发展,因此在宏观方面仅说明其为单三部曲式结构,下文用“A乐段”表示呈示部,“B乐段”表示展开部,“A’乐段”表示再现部,其余不再赘述。
一、《扬鞭催马运粮忙》主题—动机的材料特性
《扬鞭催马运粮忙》的创作动机,魏显忠曾经向共事多年的朋友卢竹音做过说明。它是受农民丰收的喜悦,扬鞭催马运送公粮,群众锣鼓喧天、纵情歌唱的热烈场面的启发而构思的,并决定用东北民间乐曲《满堂红》《银凤锁》作为创作素材写成了乐曲初稿。其创作思路曾在诞生记中被记载到,“引子部分原来使用散板,开头的气氛不够热烈,形象性也不够强。众多专家建议乐曲一开始就要给人以运粮的车队满载着粮食,洪流般地滚滚而来,势不可挡的感觉……经过几天的琢磨之后,我终于想出了这样的办法:为了具有动感和造成气势,一开始就用两个长颤音”①因此,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快板引子部分是在《扬鞭催马运粮忙》稿子完成后再加以改动而形成的,所以本文作分析决定从A乐段第一乐句开始。
A乐段的第一乐句音乐材料可以分为动机a,动机a1,动机a2(如谱例1),使用mi、sol、la、do四音和大切分与附点节奏型的典型音乐素材。动机a在陈述后进行第一次变形,生成动机a1。动机a1是改变动机a的旋律音高,以三度跳进为主要特点,保持动机的基本形态,向上四度的自由模进,其节奏型为带装饰音的大切分节奏型。动机a2是动机a与a1的“压缩变形”,是整首乐曲中的核心动机。此核心动机仅一小节就出现两次四度跳进和一次三度跳进构成“拱形结构”字形旋律线,这个代表扬鞭劳作特征的核心动机在这首笛子曲各个结构段落的音调构成中起着主导作用。第一乐句旋律方向呈波浪上行,直抒胸臆,利用五次装饰音,二度、三度、四度的不同度数不同次序地跳进和级进进行,旋律总方向呈现着扬后抑的曲线线条,最终在sol音属音上停留至两拍时值,为后续音乐发展带来调性的巩固。
谱例1
第二乐句音调结构布局是动机a动机a1动机a2的变化重复(如谱例1),其音高材料来源于与第一乐句,持续使用前乐句使用过得mi、sol、la、do四音和大切分与附点节奏型的典型音乐素材来又一次陈述,此音乐素材在乐曲中连续不断地变化重复出现,使其具有凝练素材,深化听众旋律印象,突出音乐形象和强化主题的表现意义。与第一乐句“拱形旋律线条”相比,第二乐句呈现整体下行趋势,通过多次三度小跳和一次四、七度四度大跳,前后形成音程进行方向和旋律起伏线条的对比。此外,我们可以发现此乐曲中,作为五声性调式的重要音——re音,经过八小节的音乐陈述却始终没有出现,却在第三乐句re音(谱例1中“⑤”)伴随着新的音乐元素跃然于纸上,具有“转”的功能性。第三乐句与第四乐句为同头变尾的音乐材料组合,短促有力的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节奏型相互配合,以re音为轴上下旋律波动起伏,旋律整体下行最后回归至sol音半终止(第32小节)。
伴随着A乐段第四乐句sol音的半终止,使人印象深刻、动感十足的多种典型材料在此乐曲中已陈述完成,分别有:使用sol音、mi音和do音的大切分(如谱例1中“动机a、a1”);
使用前倚音进行三度小跳组成的短倚音(如谱例1中“①”);属-主四度跳跃的附点节奏型后接装饰颤音(如谱例1中“动机a2”);do、la、sol三音下行(如谱例1中“②”和动机a1与a2的连接处);大附点节奏型下三度跳进(如谱例1中“③”);六度或八度向上或向下的急速厉音(如谱例1中“④”);由1+1+2的基础性结构单位构成的乐句或其成倍数增加构成的乐句(如2+2+4)。
这多种典型材料贯穿于乐曲始末,典型材料重复与周期次数之多,是促进旋律发展的有效方法,也是追寻受众视听感受和对乐曲旋律印象深浅的有效途径,作曲家呕心沥血地排除枯燥乏味的单一重复,将多种典型材料采用变化重复手法获取旋律表现印象感,有计划地根据音高、强弱关系、节奏节拍、速度、音高、音区、情感陈述等诸多要素,有规律组织起来达到完整统一,从而形成这首旋律印象深刻而明显、家喻户晓的世界名曲。在以下文本分析中,我们可随处可见上述典型材料在下文的陈述。
第一跳跃反复记号(俗称“一房子”)由2+2+4+4乐句组成,2+2是在节奏相同的基础上的同头变尾,4+4是乐句的完全重复。其乐曲的典型材料——急速厉音、短倚音、do、la、sol三音下行(如谱例2中“①、②、③”),在此发挥得淋漓尽致。每个小乐句的衔接处使用八分音符顿音记号,使音乐具有停顿感(如谱例2中“④、⑤”),同时又自然地形成向A乐段反复陈述的过渡,形成曲式结构的连贯发展。
谱例2
此外,A段第三、四乐句陈述后,衔接具有引吭高歌、畅怀大笑的长线条长时值音调的第二跳跃反复记号(俗称“二房子”、如谱例2中长颤音处),运用速度变化对比的表现力,节奏松紧关系体现了紧——松的对称布局关系,魏显忠与劳动人民内心所积蓄的兴奋与幸福在“二房子”处获得新的释放。“二房子”可细分为8+4+2的乐句,其音调是从原来主题的核心动机中蜕化引申而出,乐句所使用的mi、sol、la、do四音与动机a、动机a1、动机a2所用的音相同,并重点强调骨干音mi、la、do音,将sol音作为经过音运用。前8小节是“大山形”旋律,使用长颤音,与引子部分长颤音相呼应,长颤音持续时间越长,线性旋律线条获得新的张力和结构的扩充的动力就越大。do长颤音至mi长颤音是相隔六度下行,la长颤音至do长音也是相隔六度下行,此处是具有东北风格的下行六度跳进,也是东北音调的常见旋法。
随后使用厉音衔接模仿车轮快速滚动的声音的二八节奏型和与上述A乐段第三、四乐句相似的节奏型——短促有力的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节奏型,再一次抓住主题音乐形象,深化听众旋律印象,再用减慢的速度标记陈述最后两小节从而完成“二房子”和A乐段的全部陈述,临近结束时采用带有延长记号的长音符,音乐到此停留的时间更持久,这是一种力量的积蓄。
二、主题—动机贯穿发展
“主题变形技术发展出的多个主题,并非简单化、无形式感、无逻辑性的旋律并置,它有一个居于中心地位的核心因素在主导着动机的发展,即主题之间的逻辑联系。这种联系即 指:主题变形技术与主题变形产生的表现意义间的逻辑统一性。”②在《扬鞭催马运粮忙》B乐段中,魏显忠利用mi、sol、la、do四音音组成的核心动机音调分配得更加细碎,各段落主题关联性都源出于这一富于特征的音调,其做法是将mi、sol、la、do四音音通过相同或不同次序的排列,旋律进行方向的抑扬顿挫,节奏的加花变形等方式统一全曲音乐形象,从而奠定全曲“喜”的感情基调。
这一核心动机在B乐段的空间距离上被拉得更广,增加A乐段与B乐段段落主题之间的关联性。B乐段前八小节(如谱例3)为2+2+4的乐句结构,其中的2+2以两小节为一个单位,并采用相同节奏型的同头变尾。作为B乐段的起始小节——第60小节,是变化重复核心动机a2,强调骨干音mi、sol、la、do四音,将sol音作为60和62小节第二拍的经过音运用,这一做法可溯源至“二房子”中的长颤音处(本文上述提到过)。乐曲发展至B乐段,re音自乐曲开始到此都以小字二组的音高呈现,共出现20次,re音与mi音相邻出现次数为16次。可看出第61小节re音mi音的出现是音乐发展需要,广泛吸收和消化前旋律的结果。
谱例3
第63小节可溯源至乐曲的第24小节,把A段中的第一、二乐句的旋律材料予以分解,将核心动机a2与第24小节材料综合形成62-63乐句。第64-65小节的前三拍,将核心动机a2予以增时变奏,形成节奏伸缩。随后,又逐渐舍弃的第60-63小节旋律的一部分进行拆分重组发展,其做法是将第61小节与第63小节的附点节奏拆分重组形成第65小节第二拍和第66小节第一拍。第66小节第二拍与第67小节溯源至第A段“二房子”的58与59小节。通过细致观察,在此之后每到乐句或乐段的结束处,也可见到魏显忠先生使用此第66、67小节的音乐材料作为乐句或乐段的结束音调。可见,魏显忠运用各种旋律发展手法将音乐作品达到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其音乐元素也是有迹可循、创新组合的,不是简单模仿、凭空捏造和生搬硬套的。
B乐段第69小节—第83小节是具有“起、承、转、合”性质的乐句,与A乐段第一、二乐句有着“亲缘关系”。“起”乐句是A乐段第一乐句的异头同尾——保留核心音调但改变前两小节节奏型。“承”乐句与“转”乐句(如谱例4)截取A乐段第二乐句进行解体式展衍,通过变化保留“头”、“尾”的手法形成基础材料, 然后用新材料替换“身”部分材料,从而造成结构的扩充。
谱例4
特性材料——do、la、sol三音下行,不断贯穿全曲,在此乐段尤为明显,并基于原材料作渐进式发展,在基础材料前后镶嵌新材料。“承”乐句中的“头”与“身”的链接,是用do、la、sol三音下行的典型材料进行上下八度呈现(如谱例4中“①、②”)。再用mi、sol两音衔接至具有“转”性质的re音。“身”中仍然镶嵌使用do、la、sol三音下行的典型材料(如谱例4中“③”),与原材料保持着的亲缘关系,以此来削弱新材料引入时所产生的突兀感,加强新旧材料之间的联系,使旋律发展更为自然、贴切。“转”乐句与“合”乐句中的mi、re、do、la音存在节奏紧缩和逆行关系。
通过对B乐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魏显忠的音乐作品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音乐逻辑,不断地运用典型材料进行严格重复与变化重复、增时减时变奏、自由模进、贯穿、分裂与综合、引申、展衍。运用这些旋律发展手法达到深化的各段落主题关联性的目的。B乐段进入A’乐段“通过减慢——突快的手法,转入第三段快板。快板的旋律基本上是前面的再现,不过速度加快、情绪加剧罢了……”③核心动机与典型材料在B乐段与A’乐段贯穿陈述,这些也是魏显忠在歌曲创作中对于“结构力”的追求。A乐段快板主题旋律虽然在整首作品中先后重复呈现三次,但听众却不觉厌烦,反而自然亲切,原因在于它的旋律极具民族特点,重复周期较长,符合听觉“三部性”审美原则——呈示、展开(对比)、再现。同时,两端再现所形成的稳定,巩固了结束功能,再一次加深旋律印象,获得有始有终的心理平衡。
16小节的引子主题,魏显忠表述道:“以表现车轮滚滚、万马奔腾而来的场景和表达车上农民们欢乐兴奋的心情。然后,把我经过几百遍琢磨的鞭声用上,这样的开头引子和接着奏出的主题就自然地结合起来了。”因此,我们发现它是对全曲音乐形象的集中概括,是对全曲乐思发展、曲式布局的整体构思,是对全曲的感情基调作了提前铺垫。
结 语
我们通过对魏显忠先生所创作笛子曲《扬鞭催马运粮忙》的分析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其一,具有鲜明个性、深刻印象的主题—动机都体现着明确的思想性,紧紧地围绕着大时代,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所思所想,具有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怀。歌颂祖国、歌颂时代、歌颂人民的同时,展开想象、挖掘灵感,捕捉具有民族气息的音乐形象。
其二,采用重复主题动机的写作手法获取旋律表现印象感的作用与重复周期有关,恰到好处地重复周期能使乐曲主题旋律更具新意。一般情况重复周期越快,旋律印象就深刻而明显,相反重复周期越慢则次之。若一直采用毫无新意的原样重复,则使人乏味。因此,在不同的音乐段落,将主题动机采用重复、变化重复、展衍、引申、逆行、变奏、扩大等手法不断发展、变形主题旋律,能够更好地获取奇特、美妙,富有特色的旋律印象感。
其三,创作灵感的出现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令人心旷神怡、印象深刻的旋律离不开作曲家本人的音乐观和创作理念,也离不开作曲家的素质、素养,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力、理解力、洞察力。作曲家生硬机械的运用作曲法则的行为并不可取,优秀的作曲家必须要对生活的进行积累和感悟并精准的提炼,也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拥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这才能使作品达到“局部与整体、表层与背景、形式与内容”等多方面的统一。
魏显忠的笛子曲《扬鞭催马运粮忙》所表现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思想,是中国音乐创作中的典范,用有限的材料,创造出无限的可能。“如果说,西方音乐文化在多声体系的呈纵向生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曾留下了一株株蓊然参天的大树,并汇集成了蔚蔚森林。那么,中国的音乐文化则由单声体系的横向蔓延,以不胜枚举的各地歌种、曲种、剧种、乐种,如同一片由无数流芳溢香、美不胜收的奇卉异草构织成的无际花地。”④笛子曲《扬鞭催马运粮忙》的脱颖而出,也告诉我们,音乐并不一定要运用有多么高深得多声音乐创作技术才能流行,即便是单声音乐也能造就伟大,我们的音乐也要在炎黄子孙的大地上响起!■
注释:
① 卢竹音.扬鞭催马情满怀——笛子曲《扬鞭催马运粮忙》诞生记[J].人民音乐,2006,(08):26-28.
② 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9.
③ 卢竹音.扬鞭催马情满怀——笛子曲《扬鞭催马运粮忙》诞生记[J].人民音乐,2006,(08):26-28.
④ 戴嘉枋.从系统论看中国传统音乐单声体系的长期延续[J].音乐研究,1991,(04):7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