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五部史志目录看中医文献的流变*

2022-09-26李亚楠付新军

西部中医药 2022年8期
关键词:宋史汉书著录

李亚楠,付新军

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是我国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目录学专著,也是研究中医文化的重要典籍。这些书的著录内容为当时及以前诸多领域的书目文献。这五部目录书大致可以代表我国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的官方权威文献目录,因为各书在著录文献方面彼此间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同时又能反映各自时代的特色,因此,通过对这五部目录书所载录的医籍文献及其书目间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可以较好地了解中医学文献的源流关系及其学术发展史。

1 著录分类

图书的分类、排序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朝代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图书编撰者的主观影响,因此图书分类会有所差异。

1.1 《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公元83年),是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是中国学术的起源,亦是秦到东汉的文化总结。《汉书·艺文志》总序云:“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数术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1]由此可知,《汉书·艺文志》是在《七略》的基础上“删其要”而成,并由此创六分法。《汉书·艺文志》分《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剂略》六略。其医书一类收录于方剂略中,又分医经、医方、房中、神仙四小类。共计36家,868卷。每小类之后有小序,每大类之后有总序。

1.2 《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创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之先河,是我国第二部史志目录,是对唐代以前文化的总结。《隋书·经籍志》分经、史、子、集,另附道教与佛教。虽采用四部分类法,但仍未完全脱离《汉书·艺文志》的“六分法”。《隋书·经籍志》是对《汉书·艺文志》的继承与创新。《隋书·经籍志》记载:“《汉书》有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之略,今合而叙之,为十四种,谓之子部。”[2]由此可知,《隋书·经籍志》的医书收录于子部,对应《汉书·艺文志》的“方技略”。但《隋书·经籍志》将所有医书统称为“医方”,并没有细致分类。“医方”共计256部,4510卷。每小类之后有小序,每大类之后有总序。

1.3 《新唐书·艺文志》《新唐书·艺文志》[3]成书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它在《旧唐书·经籍志》[4]的基础上加以增删、改进。《旧唐书·经籍志》成书于后晋,受战乱影响,成书仓促,基本借鉴《古今书录》而完成。对此后一两百年的唐代发展史只字未提。不能完全体现唐代图书的编撰、流传情况。到了北宋时期,《新唐书·艺文志》的编撰,完善了《旧唐书·经籍志》的残缺部分,将每部内容分为“著录”“不著录”两部分,“著录”为《旧唐书》收录的内容,“不著录”为后者新添内容。这便是笔者选《新唐书·艺文志》的原因。《新唐书·艺文志》沿用了《隋书·经籍志》的四部分类法,亦分经、史、子、集四部,在这之下又分二级目录、三级目录。在史志目录中首创三级目录,是四部分类法的进步,全篇有总序。医术部分收录于子部目录下的“明堂经脉”“医书”,共计80家,155部,4277卷(明堂经脉与医书)。

1.4 《宋史·艺文志》《宋史·艺文志》[5]成书于元朝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是在《三朝国史》《两朝国史》《四朝国史》和《中兴四朝国史》四部国史的基础上编撰而成,历时两年半,成书仓促,众多纰漏。并沿袭了《新唐书·艺文志》的“不著录”方式。《四库全书总目》批评:“纰漏颠倒,瑕隙百出,于诸史之中最为丛脞。”[6]陈乐素(2003)先生也曾说:“诸史艺文志未有荒谬与《宋志》者。”[7]虽然《宋史·艺文志》有众多不足之处,但它的确是研究宋代历史必不可少的基本文献。《宋史·艺文志》仍沿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全篇有总序。医术收录于子类下的医书类,未有细致分类。共计509部,3327卷。

1.5 《明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成书于清代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是我国第一部具有断代特色的史志目录。倪灿为《明史·艺文志》做的序中言:“前代史志,皆录古今之书,以其为中秘所藏,著一代之所有。今文渊之目既不可凭,且其书仅及元季,三百年作者缺焉,此亦未足称纪载也。故特更其例,去前代之陈编,纪一朝之著述。”[8]虽舍弃了以往艺文志的编撰传统,专录明朝的著述,但依然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医书收录于子类中的“艺术类”,属附录。共计69部,1067卷。

2 对所载医药文献目录的宏观考察

2.1 《汉书·艺文志》中收录的医方《汉书·艺文志》将医书收录于方技略中,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共计36家,868卷。其内容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养生、饮食禁忌、房中及神仙。每部著作书名在前,卷数在后。每小序,简要介绍数量及性质。如:“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络)骨髓阴阳表里……以愈为剧,以生为死。”[1]柳长华(1999)认为医经其实为三家,即黄帝(《黄帝内经》《外经》)、扁鹊(《扁鹊内经》《外经》)、白氏(《白氏内经》《外经》《旁篇》)[9]。诸书当中除了《宓戏(伏羲)杂子道》的量词用“篇”之外,其余均用“卷”做量词,这与著录载体的变换有关。最初文字刻在竹简上,统用量词“篇”,缣帛盛行之后,便出现了量词“卷”,二者不存在谁著录数量多,谁著录数量少的问题。在著录体例上,《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仅有书名、卷数,一前一后。

2.2 《隋书·经籍志》中收录的医方《隋书·经籍志》将医书收录于子部“医方”中,共计256部,4510卷。虽未分类,但经过笔者观察分析,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医经类包括《黄帝素问》《黄帝八十一难》《黄帝素问女胎》等;经方类包括《张仲景方》《华佗方》《疗伤寒身验方》等;针灸类包括《黄帝针经》《脉经》《玉匮针经》等;本草类包括《神农本草》《桐君药录》《太清草木集要》等;服石类包括《序服石方》《解寒食散方》《寒食散对疗》等;食疗类包括《崔氏食经》《四时御食经》《食经》等;养生类包括《养生集要》《彭祖养性经》《养生要术》等;房中类包括《玉房秘诀》《素女秘道经》《序房内秘术》等;兽医类包括《疗马方》《治马经》《治马经目》等;神仙类包括《狐刚子万金决》《杂仙方》《杂神仙黄白法》等;丹药类包括《合丹大师口诀》《合丹要略序》《太清诸丹集要》等;杂方类包括《杂散方》《杂药方》《集略杂方》等。

其内容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养生、饮食、本草、药石、房中、神仙、丹药及兽医。此外,《隋书·经籍志》开始收录注疏类书籍,如《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本草音义》以及外来书籍,如《西域诸仙所说药方》《婆罗门诸仙药方》。在著录体例上《隋书·经籍志》有书名、卷数还有作者,少数医籍附有作者简介或图书存亡情况。如《张仲景方》十五卷,附注:仲景,后汉人;《药忌》一卷,附注:亡。《隋书·经籍志》中所收的书籍有全本,《如黄帝针灸》九卷,还有节抄本,如《徐叔响针灸要钞》一卷。

2.3 《新唐书·艺文志》将医籍收录于丙部子录的“明堂经脉类”与“医术类”《新唐书·艺文志》将医籍收录于丙部子录的“明堂经脉类”与“医术类”。共计80家,155部,4277卷。“明堂经脉类”主要存录了针灸与经脉。“医术类”未分类,观其内容种类大致与《隋书·经籍志》相似,首次著录男科,但兽医类未著录。其医学文献的著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著录形式不统一,作者未知的医籍仅著录书名及卷数,如《玉匮针经》十二卷。知道作者名的医籍,作者或在前,或在后。如:德宗,《贞元集要广利方》五卷;《陆氏集验方》十五卷,陆贽。

其次,不是所有的医籍均附小注,只有个别需要附述的医籍后附有小注,说明书籍的情况,包括成书年代,如:“《图经》七卷,附注:显庆四年,英国公李勣……右监门府长史苏敬等撰;拾遗,如:《杨氏产乳集验方》三卷,附注:杨归厚,元和中,自左拾遗贬凤州司马、虢州刺史。方九百一十一;作者简介,如:薛弘庆,《兵部手集方》三卷,附注:兵部尚书李绛所传方,弘庆,大和河中少尹。”

最后,每类之下附小序总结此类书目的数量及著录情况,如:“右医术类六十四家,一百二十部,四千四十六卷。失姓名三十八家,王方庆以下不著录五十五家,四百八卷。”

2.4 《宋史·艺文志》载录情况由于各朝代文化有一定差异,各艺文志中医籍的涉猎方向与著录形式也有不同,各具特色。《宋史·艺文志》医书收录于子部下的“医书类”。共计509部,3327卷。其种类与《新唐书·艺文志》相似。《宋史·艺文志》先著作者,后著书名、卷数及小注。并不是所有目录后都有小注,特别书目添加小注说明情况,包括集注或收录者名,如:《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唐王冰注);异名,如: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经》十二卷(即《甲乙经》);词解,如:《雷(一作“灵”)公仙人养性治(一作“理”)身经》三卷;不确定作者,如:《扁鹊注黄帝八十一难经》二卷(秦越人撰);收录者简介,如:刘涓子《神仙遗论》十卷(东蜀李顿录)。最后仅有数目统计,并无小序介绍该类目。

2.5 《明史·艺文志》载录情况《明史·艺文志》将医书收录于子部“艺术类”属附录,未单独分类,共计69部,1067卷。观其目录大致分医经、经方、本草、针灸、养生。涉及内、外、妇、儿、养生等。著录时先著作者后著书、卷数及小注,只有部分特殊医籍需要添加小注说明情况,其内容包括作者简介,如:王肯堂《医论》四卷,附注:肯堂著《证治准绳全书》,博通医学,见《王樵传》;胡濙《卫生易简方》四卷,附注:永乐中,濙为礼部侍郎,出使四方,辑所得医方进于朝。一作十二卷;残缺情况,如:赵简王《补刊素问遗篇》一卷,附注:世传《素问》王〈口水〉注本,中有缺篇,简王得全本,补之。

除《汉书·艺文志》将医书收录在方技略中,其余史志目录书均将其收录于子部。《汉书·艺文志》载书最少,因其成书最早,社会局势不稳,文献资料损失严重,因此书目种类及数量较少。《汉书·艺文志》序言:“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隋书·经籍志》中种类最多,细观《隋书·经籍志》各类目录不难发现,从东汉晋唐期间,文化迅猛发展,医学中融合了宗教、经史、实践。任继愈曾言:“从董仲舒开始,阴阳五行说已经成了儒家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儒和医的联系也建立起来了。后世有不少医家都认为,医者,如果不懂得儒家那一番道理,就只能是个庸医。这种情况也表明,中国的医学乃是儒家哲学为父,医家经验为母的产儿。”[10]当时一些有名望的医家,像皇甫谧、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他们的著作涉及诸多领域。如陶弘景,他的著作典籍涉及经、史、子、集、道教、佛教,他与葛洪更是道教兴盛的推动者。晋唐时期受道家影响,各家对炼丹术的研究蔚然成风,相关典籍相继问世。

《新唐书·艺文志》中去掉“兽医”一类,并首次记录男科,如龚庆宣《刘涓子男方》十卷。《宋史·艺文志》载书最多,是时代积累的结果。而《明史·艺文志》因为只收录明代的著作,所以种类与数量较少,仅次于《汉书·艺文志》。

从这五部目录书对“神仙”“丹药”“房中”的著录情况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人们对此领域的研究状况。《汉书·艺文志》将“神仙”“房中”单独分类,收录“神仙”十家、“房中”八家、无丹药一类。《隋书·经籍志》将“神仙”“房中”并入“医家”,收录“神仙”十八部、“房中”六部、“丹药”二十一部。《新唐书·艺文志》收录“神仙”十四部、“房中”两部、“丹药”三部。《宋史·艺文志》收录“神仙”六部、“丹药”两部、“房中”无收录。《明史·艺文志》未收录“神仙”“房中”“丹药”一类。《汉书·艺文志》是五部目录书中唯一一部将“神仙”“房中”单独分类的目录书,收录的医籍书目较少,这与当时社会动荡有关。《隋书·经籍志》是收录这一类著作最多的一部目录书,此外还收录一些服石类医籍,这与当时道教盛行有密切联系。由此可以看出,这类学术内容逐步被剔除医术行列,到《明史·艺文志》则完全剔除。

3 对所载医药文献目录的微观考察

五部目录书之间既有顺承又有各自的发展,将它们所著录的医经、经方、本草等几类书目细致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3.1 医经类医籍的发展医经类医籍,随时代发展逐渐细化。以《黄帝内经》为例,《汉书·艺文志》记载:“《黄帝内经》十八卷”;《隋书·经籍志》记载:“《黄帝素问》九卷梁八卷”“《黄帝素问》八卷全元起注”,首次出现“素问”一名,不仅记录当代医籍,也提及了魏晋时期图书存亡情况,同时出现了注解类医籍;《新唐书·艺文志》记载:“王冰注《黄帝素问》二十四卷”“又《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杨上善注)”,两部注解类医籍;《宋史·艺文志》记载:“全元起注《黄帝素问》九卷”“高若讷《素问误文阙义》一卷”“马昌运《黄帝素问入试秘宝》七卷”“王冰《素问六脉玄珠密语》一卷”一部注解类医籍,三部“素问”研究医籍;《明史·艺文志》记载:“杨慎《素问纠略》三卷”“孙兆《素问注释考误》十二卷”两部纠正考误医籍。由此可看出,从单纯著录《黄帝内经》原文到考误,历代医家对此书的研究逐步深入。

3.2 经方类医籍的发展经方类医籍中《汉书·艺文志》载方十一家,其中五家为脏腑病方。《隋书·经籍志》载书最多,种类最杂,除一般医方外,还收录诸多兽医方、外来方、香料方及膏方,以杂方居多。《新唐书·艺文志》首次收录男科、少女类方书,也是唯一一部收录此类的史志目录书。《宋史·艺文志》则收录一些大型方书及校正方书,是历代方书积累的结果。《明史·艺文志》首次收录方药宜忌类医籍。

3.3 本草类医籍的发展本草类医籍以《隋书·经籍志》收录数量最多,除了收录本草本书之外,还收录一些采药法、种药法、本草图、中药药性以及注疏类本草。发展到《新唐书·艺文志》又增添了食疗本草及拾遗本草。《宋史·艺文志》首次收录本草辩误及炮制类医籍,并进一步分类。

3.4 针灸类医籍的发展针灸类医籍亦是《隋书·经籍志》载书最多,但《新唐书·艺文志》将此类单独分类并置于“医书”之前,且首次著录针灸服药禁忌类医籍。《汉书·艺文志》中虽无针灸著作,但并不能表明秦以前没有此类书籍。《中国医学史》中记载,早在黄帝时期便有砭石治疗疾病的先例,在《黄帝内经》中亦有关于针灸的理论性表述,而这些理论都是在实践中积累总结而成。这说明在东汉到秦这一时期,针灸是应用于临床的。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分支,李柱国在编撰《方技略》时不会遗漏这类重要著作。那就有另一种可能,针灸被归类到其他著作当中。柳长华在《《汉书·艺文志》医经著录研究》中提出:“按俞穴主治与针灸的书,既然有别于理论的书,则李柱国将这部分内容编入《外经》,以与《内经》相表里。扁鹊与白氏皆有内、外经,也大致不出此例。”[9]笔者也赞同此种观点。《宋史·艺文志》将针灸进一步细分,如《外科灸法论粹新书》《小儿明堂针灸经》。

3.5 注释类医籍的发展注释类医籍以注解《黄帝内经》、本草为主。《汉书·艺文志》均为原文著作,《隋书·经籍志》共载三部,其中《黄帝内经》一部、本草类两部。《新唐书·艺文志》共载五部,其中《黄帝内经》类两部、本草类三部。《宋史·艺文志》注释类书最多,其中《黄帝内经》类三部、《难经》类两部、本草类两部。《明史·艺文志》共载两部,其中《黄帝内经》类一部,本草类一部。若按医籍种类来看,医经类注释最多,这说明医经是历代医家研究医术的必要医籍。

纵观五部目录书,内、外、妇、儿各科的分类逐步细化。从五脏六腑、疮痈、妇人病、小儿病逐步细化到伤寒、胎产、婴儿保健、发痘、眼科、发背、脚气等,《宋史·艺文志》首次著录外科理论性医籍。除此之外,历代医家对单一病种的研究也逐步增多,《隋书·经籍志》一种、《新唐书·艺文志》两种、《宋史·艺文志》六种。在《明史·艺文志》中首次出现医史类医籍。见表1。

表1 五部目录书的医籍分类及医学发展情况简表

由表1可知,《隋书·经籍志》较《汉书·艺文志》在存录医书数量上大大增加,涉猎范围也更为广泛,而且从《隋书·经籍志》中的图书存亡情况来看,《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图书多数已经遗失。《新唐书·艺文志》将针灸经脉一类单独列出,置于“医术”之前,说明在唐代针灸的地位远高于医术。在《中国针灸学史》[11]中也提到:“从唐代开始,针灸独立设科,在太医署中设有针博士一职……由政府出面举办针灸专科教育,这是唐代针灸史上头等重要的大事件,值得在针灸史上大写特写……这一教学模式一直为后世历代所沿袭,对促进针灸人才的培养和针灸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政府出面举办针灸教学,使得针灸在唐朝迅猛发展。而针灸是偏于临床实用性的,也因此说明在医学方面唐朝更注重临床应用,这也是“明堂经脉”置于“医术”之前的原因。《宋史·艺文志》虽成书仓促,著录方式基本沿袭了《新唐书·艺文志》,将“明堂经脉”与“医术”合并为“医书”,但却是医籍数量最多的。《明史·艺文志》中医籍依附于“艺术”类,不再单独分类。纵观五部目录书的医籍收录情况可知,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家们对医学的范围规划越来越严格,越来越集中于纯医学。对各科的分类越来越细致,他们对医籍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内容较少;《隋书·经籍志》相较于其他几部是种类最多、最杂的;《新唐书·艺文志》将针灸一科单独列出,并置于“医术”之前,表明了针灸在当时地位远高于其他医学;《宋史·艺文志》收录的医籍数量最多,是时代沉淀的积累;《明史·艺文志》是断代史志目录,医籍虽少,但内容细致。

这五部目录书著录的医籍数量与种类的动态变化,反映了我国几千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从中也可以大致窥见医学发展的概貌。从《汉书·艺文志》开始,医籍就在史志目录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充分说明了医学作为“生生之具”,是历代“王官之一守”,各个时期的统治者对治病救人的医学都是非常重视的。

猜你喜欢

宋史汉书著录
基于比较视角的《史记》《汉书》语言现象管窥
著录格式执行GB/T7714-2015《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著录格式执行GB/T7714-2015《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孝母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本刊参考文献著录格式(2021版)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悬梁刺股
“情—理—情”模式与《宋史·苏轼传》文本的形成
Contents and Abs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