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比较视角的《史记》《汉书》语言现象管窥
2022-12-03王亚妮
王亚妮
(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安徽芜湖 241000)
1 《史记》与《汉书》比较研究的价值
在用字上《史记》多用简单易懂的字,而《汉书》多用未加训释、艰深难读的古字;在用词上《史记》多用浅显直白的俗词,倾向口语化,较随意;《汉书》多用文人辞藻,倾向排偶骈丽;在句式上《史记》结构简单一目了然,《汉书》则复杂难懂,需多加推敲[1]。对两部巨著进行比较阅读, 不仅能使我们发现二者语言现象存在的具体差异, 更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相关的语言现象。 如:
《李广传》“胡骑得广,广时伤,置两马间,络而盛卧。行十余里,广阳死,睨其傍有一儿骑善马,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抱儿鞭马南驰数十里,得其余军。 匈奴骑数百追之。 ”
其中“抱儿”的“抱”,《古代汉语》教材并未加以注释,我们往往会按照常用义“搂抱”去理解。 然而《李将军列传》:“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闲,络而盛卧广。 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 ”
显然,“抱”不是搂抱的意思。《史记·三代世表》:“后稷母为姜嫄,出见大人迹而履践之,知于身,则生后稷。姜嫄以为无父,贱而弃之道中,牛羊避不践也。抱之山中,山者养之。 又捐之大泽,鸟覆席食之。 ”裴駰《集解》:“抱,普茅反。”可见,《李广传》中“抱儿”的“抱”就是抛弃的意思。又如:《汉书》:上所填扶,多蚡宾客计策;《史记》: 所镇扶多有田蚡宾客计策。 《汉书》:至戏下;《史记》:至吴将麾下。 《汉书》:波池田园;《史记》:陂池田园。 《汉书》:诏书独臧婴家;《史记》:诏书独藏魏其家。
上例中,《汉书》用借字,词义不容易知晓。而《史记》全用本字,词义一目了然。可见,我们将两部典籍加以对照阅读, 可以发现诸多有价值的语言现象[2]。限于时间和篇目, 酌取两书关系密切的几篇加以对照阅读,具体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汉书·窦田灌韩传》、《史记·李将军列传》/《汉书·李广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汉书·袁盎晁错传》。
2 《史记》与《汉书》语言的具体差异
2.1 用字差异
2.1.1 通假字
(1)《史记》:诸侯稍稍自引而怠傲;《汉书》:诸侯稍自引而怠骜。 按:骜与傲同,“骜”通“傲”,骄傲之义。
(2)《史记》: 广详死, 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汉书》:广阳死,睨其傍有一儿骑善马。 按:详,上古属阳部邪纽,阳属阳部喻纽,详和阳为叠韵通假。
(3)《史记》:广为人长,猿臂;《汉书》:为人长,爰臂。 按:“爰”通“猨”,即猿。
(4)《史记》使大军伏马邑旁谷;《汉书》:使大军伏马邑傍。 《说文》:“傍,近也”。
(5)《史记》:盎由此名重朝廷;《汉书》盎繇此名重朝廷。 按:繇读与由同,“繇”在这里和“由”的意思相同,表示“自、从”的意思。
(6)《史记》:与闾里浮沉;《汉书》:与闾里浮湛。按:湛读曰沈,在这里是“沉没、灭没”的意思,所以“浮湛”谓“随波逐流”。
2.1.2 异体字
(1)《史记》:魏其日默默不得志;《汉书》:故婴墨墨不得意。 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默默,不得意也”。
(2)《史记》:籍福恶两人有郄;《汉书》:福恶两人有隙。按:“郄”和“隙”在《汉书》中都有表示“隔阂”的意思。
(3)《史记》:与太后家忤;《汉书》:与太后家迕。按:相逆迕也,迕音悟,“忤”和“迕”在《汉书》中是通用的。
(4)《史记》:凌轹宗室;《汉书》:輘轹宗室。按:輘轹谓蹈践之也,輘音凌。
(5)《史记》:夫诸吕用事,大臣专制;《汉书》:诸吕用事,大臣颛制。按:颛与专同,在“专擅”的意思上和“专”通用。
(6)《史记》:盎入,顿首请罪;《汉书》:盎入,顿首请辠。 《说文》:“秦以辠似皇字,改为罪”。
(7)《史记》:错为人峭直刻深;《汉书》:错为人陗直刻深。 按:陗字与峭同,峭谓峻陿也,音干笑反。 文献中很少用“陗”。
2.1.3 古今字
(1)《史记》:以为淮阳天下交;《汉书》:以为淮阳天下郊。 师古“郊,谓四交辐凑面兵又劲彊”。 两者音同,且形近义同,为古今字,《史记》用古字。
(2)《史记》: 魏其常受遗诏;《汉书》: 婴尝受遗诏。 “常”有“曾经”的意思,是“尝”的古字,《史记》用的古字。
(3)《史记》:中贵人将骑数十纵;《汉书》:中贵人者将数十骑从。 “从”“纵”古字,放纵,谓纵马驰骋。《汉书》用的古字。
(4)《史记》:诸侯大骄必生患;《汉书》:诸侯太骄必生患。 大,太古字,表示程度。 《史记》用的古字。
(5)《史记》:今兵西乡,治之何益;《汉书》: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乡”“向”的古字。《史记》用的古字。
(6)《史记》: 吾不足以累公;《汉书》: 吾不足絫公。 絫,古累字也,音力瑞反,增也,堆积,《汉书》用古字。
(7)《史记》:削其地,收其枝郡;《汉书》:削其支郡。“枝”与“支”音同,且形近义同,为古今字,《汉书》采用的古字。
(8)《史记》:袁盎还,愧其吏;《汉书》:盎还,媿其吏。《说文》“媿,惭也。从女鬼声”,后作“愧”。《汉书》用古字。
2.2 用词差异
《史记》和《汉书》在用词上的差异较大,在一些实词上,《汉书》 大多会改动一些带有人物情感和较口语化、大众化的词语,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比较客观的、偏向正规的书面词语。 而在虚词上,通常会删减掉作者认为不必要的词语[3-7]。
2.2.1 同近义词
(1)《史记》:诸侯奉金玉狗马玩好;《汉书》:诸奏珍物狗马玩好。 师古“奏,进也”,本义奉献、送上,而“奉”的本义为两手恭敬地捧着,就本义来说,《汉书》采用的词显然更为整严准确。
(2)《史记》:亦欲倚灌夫引绳批根生平慕之后弃之者;《汉书》: 亦欲倚夫引绳排根生平慕之后弃者。批,音步结反。 批者,排也。 “批”的本义是反手打,而“排”的本义推挤、推开,引申为排斥排挤,可知,《汉书》用词较正规准确,而《史记》则较随意。
(3)《史记》:武安鄂谢曰;《汉书》:蚡悟,谢曰。《说文》:“悟, 觉也”, 本义是理解明白。 “鄂” 古同“愕”,表示惊讶,显然,《史记》用词生动形象,带有感情色彩,而《汉书》选词用词则较客观。
(4)《史记》:将军贵人也,属之;《汉书》:将军贵人也,毕之。 徐广曰:“属,一作毕。 ”毕,尽也,本义是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 引申义中有完毕、 结束的意思,而“属”本义是连接,引申义中有倾注、劝酒的意思,在这里似乎《汉书》的语意更为明确。
(5)《史记》:今日斩头陷匈;《汉书》:今日斩头穴匈。 “穴匈”指洞穿胸臆,在这里《汉书》的用词更为准确。
(6)《史记》:君今自闭钳天下之口而日益愚;《汉书》:而君自闭箝天下之口而日益愚。《说文》:“箝,籋也,从竹拑声”,在紧闭、控制这一意义上相近,但《汉书》用的“箝”从字面意思上看比较难理解。
(7)《史记》:诸君誉之皆不容口;《汉书》:称之皆不容口。“誉”本义就是赞美,而“称”本义是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引申义也有很多,单看字面并不能准确地推断出其含义,然而《汉书·刘向传》“称誉者登进,忤恨者诛伤”,就可推断出其含义了。
(8)《史记》: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汉书》:且臣恐天下之士拑口。 “噤”指口禁口闭也,“拑”本义胁持,单看本义并不能与“噤口”的含义联系在一起,但《史记·秦始皇本纪》“拑口而不言”,由此便可以判定其含义了。2.2.2 删减动词、名词、副词、代词、助词、介词、语气词等
(1)动词。
①《史记》:不得入朝请;《汉书》:不得朝请。“入”在这里指进入朝堂,“朝请”指朝拜天子,本来就是会进入朝堂,所以《汉书》省略“入”字,句意更为简洁。
②《史记》:请语魏其侯帐具;《汉书》:请语魏其具。 “帐”指设置帷帐,“具”指备办酒席,《汉书》这里省略“帐”,而下文“帐具”作“张具”,“具”在前文作动词,后文作名词,两个句子的结构与《史记》相比更加简单明确。
③《史记》:复驰还,走入汉壁;《汉书》:复还走汉壁。《史记》两个句子四个动词,《汉书》将其合并为一个句子两个动词,更为简洁。
④《史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汉书》:丞相何如人也。“以”在此是认为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可知道这是袁盎在问天子, 因此删除主语和谓语也可以明确句意。
(2)名词。
①《史记》:千秋之后传梁王;《汉书》:千秋万岁后传梁王。 “千秋之后”和“千秋万岁后”在古代讳称帝王死亡,犹指百年之后,后者具有对偶性,相比于《史记》的口语用词更具书面气息。
②《史记》:中石没镞”;《汉书》:中石没矢。 “镞”指箭头,“矢”指箭。不可能整支箭都射进石头中,《史记》的用词更为准确。
③《史记》:今陛下骋六騑;《汉书》:今陛下骋六飞。古代帝王车驾六马,疾行如飞,《史记》倾向俗语,《汉书》偏向书面语。
④《史记》: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汉书》:即请间为上言之”。 夜,时间名词,在夜里,《汉书》删减语意不完整。
(3)副词。
①《史记》:上何以得擅传梁王;《汉书》:上何以得传梁王。擅,表示方式,自作主张、随意地,按:删擅字不足以见窦婴亢直之气[4]。
②《史记》:魏其数争不能得;《汉书》:婴争弗能得。数,表示屡次多次。《汉书》删减掉“数”,句子少了感情色彩,多了客观历史性。
③《史记》:广即请霸陵尉与俱;《汉书》:广请霸陵尉与俱。 即,表示时间,立刻马上。
④《史记》:广亦竟射杀之;《汉书》:广亦射杀之。竟,全、遍,表示范围。
⑤《史记》:吏士皆无人色;《汉书》:吏士无人色”《汉书·李广传》。 皆,全、都。
⑥《史记》:盎尝为吕禄舍人;《汉书》:盎为吕禄舍人。 尝,表示时间,曾经。
(4)代词。
①《史记》:陈之廊庑下;《汉书》:陈廊庑下。 之,代名词。
②《史记》: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汉书》:有白马将出护兵。 其,人称代词。
③《史记》:是时会暮;《汉书》:时会暮。 是,指示代词,表“这”。
④《史记》:人有告袁盎者;《汉书》:人有告盎。者,特殊的指示代词,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 在这里表示“……的人”。
(5)助词。
①《史记》:以报父之仇;《汉书》:以报父仇。 之,结构助词“的”。
②《史记》:吏当广所失亡多;《汉书》:吏当广亡失多。 所,用在及物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短语。
③《史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汉书》:袁盎多受吴王金钱。 夫,文言助词,一般用于句首。
④《史记》:天下所望者,独季心、剧孟耳;《汉书》:天下所望者,独季心、剧孟。 耳,文言助词,表示而已、罢了。
除此之外,还有介词如“于”,语气词“乎”“也”“矣”等。
2.3 语法差异
由于《汉书》偏向于文献性质,在语法句式上会采用一些较难理解的语序、较复杂的结构,将《史记》和《汉书》在语法句式上的差异进行对比,可以帮助我们较准确、完整地理解句意。
2.3.1 调换语序
(1)《史记》: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饮;《汉书》:孝王朝,因燕昆弟饮。燕,同宴。《史记》的语序似乎更容易理解,“以兄弟之礼设宴招待”,单看《汉书》就比较晦涩难懂了。
(2)《史记》:必不敢击我;《汉书》:不我击。 不我击,不敢击我也。 《史记》是简单的动宾关系,而《汉书》使用了宾语前置的句式,相比于《史记》的浅显易懂显得更深奥。
这两个例子中《汉书》的句子都不是正常语序,这对于没有学过古代汉语语法知识的读者来说,要理解他们的意思是有点困难的,但如果结合《史记》对比阅读的话,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又如:
(3)《史记》:天下士素归之;《汉书》:素天下士归之。 “素”表示一向,在这里作状语,《史记》把状语放在主语后面,而《汉书》把状语放在主语之前,对比之下《史记》的语序更容易让人理解。
(4)《史记》:灌夫欲出不得;《汉书》:夫不得出。“不得”在《史记》中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在《汉书》中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汉书》只是单纯地说明了一个结果,而《史记》把过程中灌夫的心理也写出来了。
(5)《史记》: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汉书》:后汉诱单于以马邑城。“以马邑城”介词短语作状语在《史记》中放在动词前,在《汉书》中放在后面,《史记》的语序偏向口语化,通俗易懂,而《汉书》则带有一点书面性质。
(6)《史记》:名声出广下甚远;《汉书》:名声出广下远甚。 “甚远” 中,“甚” 副词作状语修饰形容词“远”,“远甚” 中,“甚” 放在形容词后面就是作补语了。 同上例,《史记》的语序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倾向大众化。
(7)《史记》:时邓公免;《汉书》:邓先时免。 “时”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史记》中放在主语之前,在《汉书》中放在主语后面。
2.3.2 省略句法成分
(1)《史记》: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汉书》:是以窦太后滋不说。《汉书》省略了“魏其等”,句子少了宾语,没有明确说明窦太后不悦的对象,语意较模糊。
(2)《史记》:显功名昌邑下;《汉书》:显名。 《汉书》省略了地点状语“昌邑下”,语意不明。
(3)《史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汉书》:太后岂以臣有爱,相魏其者。《史记》中“不”字似乎语意较明。
(4)《史记》:广令诸骑曰;《汉书》:广令曰。 《汉书》省略了宾语“诸骑”,语意不明。
(5)《史记》:未尝不止辇受其言;《汉书》:未尝不止辇受。 “止辇”,停下御驾,“受”,听从接纳,《汉书》删减了宾语“其言”,句意就不是很完整了。
(6)《史记》:夫一旦有急叩门;《汉书》:夫一旦叩门。 “有急”作状语,《汉书》省略了状语,语意理解起来似乎不太顺畅[5-7]。
3 结语
综上所述, 从这些语言现象的比较中可以大致简单地总结出:
(1)《汉书》多采用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和同近义词来代替《史记》中的字词,喜欢用一些偏僻难懂的古字,多带文献性质,学术气息较重。
(2)《史记》使用较多的动词、名词、代词等实词来连结贯通文章,塑造人物形象,而《汉书》则将这些字词用其他较书面的词语代替,或者省略掉,文章给人茂密滞塞的感觉,相对于《史记》也要简短且古奥得多。 同时,《汉书》因删减了一些作状语的成分,句子显得有点语意不明确。
(3)《史记》中的虚词有很多,而《汉书》则裁减虚词,像“矣”“也”这些语气词往往被去掉,因此文章写实性、历史性较强。
(4)《史记》多用俗语,口语化语词较多,用词比较随意,《汉书》书面语较多,用整严工练的辞藻代替《史记》中的一些通俗语言。
(5)史记中的句式较简单,句子浅显易懂,而《汉书》句子结构较复杂,不仔细推敲,或者不进行对比阅读很难理解。 比如说,《汉书》常把状语放在后面,而《史记》则经常放在句首或者谓语之前;《史记》处理句子成分一般为主谓宾正常语序,而《汉书》则会用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