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类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的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
2022-09-23王小越吴筱萌郝佳畅
王小越 吴筱萌 郝佳畅
(1.江苏开放大学 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2.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3. 阿什兰大学,美国 俄亥俄 44805)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大学MOOC网站的课程分类中,有一大类为设计学课程,课程包括了平面设计、包装设计、景观设计、插花设计、服装设计、美容设计、产品设计、广告设计等。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强调实用性、多元性和艺术性,主张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寻找创作灵感,这需要设计类课程以培养学生艺术美感、创意设计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为主。当设计类课程成为在线课程,可能会面临着如何实现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具有设计感、学科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等挑战,而这些都与在线课程质量息息相关。
随着在线课程的大规模发展,在线课程的质量便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教学视频作为学习者学习的主要媒介,其质量的优化成为近年研究者重点关注的内容。目前关于设计类在线课程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设计类在线课程的作用以及如何实践[1]。虽然有研究提出从媒体技术、课程资源、师资力量、课程管理四方面构建设计类MOOC教学质量保证体系[2],但研究者对设计类在线课程教学视频质量的关注较少,缺乏对这类教学视频整体情况的掌握。因此,本研究将聚焦设计类在线课程教学视频呈现了哪些要素、如何呈现以及存在哪些问题,以期为设计类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的制作和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二、教学视频分析框架及研究对象
(一)设计类教学视频分析框架
认知负荷理论是当前在线教学视频研究依据的主要理论之一,是指个体在完成特定认知任务时所需要的认知资源总和,包括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关联认知负荷三类。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三类认知负荷,理查德·E.梅耶(Richard E. Mayer)提出了多媒体学习设计原则,包括一致性原则、冗余原则、个性化原则、声音原则、形象原则等[3]。在认知负荷理论和多媒体学习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很多研究就视频形式、时长、字幕添加、交互性、教师形象、视听觉呈现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一些研究者还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原则,如辛西娅.J.布雷姆(Cynthia J.Brame)在分析了大量教学视频文献后,就教学内容划分、线索设计、去除冗余信息、视听觉通道信息互补、视频时长、教师语速、视频与学习材料和课程作业的关系、交互元素、引导性等方面提出了十二条原则[4]。本研究基于目前教学视频重点关注的内容和已有教学视频设计原则构建了设计类在线课程教学视频分析框架,见表1。
表1 设计类在线课程教学视频分析框架
1.视频设计
视频设计主要考察设计类在线课程视频界面类型、字幕以及内嵌测试题情况。视频界面类型的多样性是展现设计类在线课程设计感的重要方面。关于视频界面的类型的研究有很多,考虑到当前视频技术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本研究决定采用叠加式、全屏式、可汗式、动画式、实景式、访谈式、情境式、虚拟仿真式、混合式的分类方式。字幕是指跟随主讲教师语音内容一起呈现的文本。有研究将字幕划分为全字幕即与主讲教师语音完全一致的文本、关键字幕即只呈现与教学内容相关且具有重要性的语音文本和无字幕[6],本研究将基于此对字幕进行分析。测试是在线课程的一种学习活动,除作为单元测试和视频学完后的检测外,将测试题嵌入教学视频中也是常见的形式,以帮助学习者增强关联认知负荷,强化学习,本研究将考察设计类教学视频有无内嵌测试题。
2.教师形象设计
教师形象设计重点分析教师的面部表情、眼神/目光引导、手势、服装的情况。面部表情是人与人交流的视觉情绪反映特征之一,高兴的面部表情比自然/中性的面部表情更能拉近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利于提升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7],本研究将面部表情分析指标内容设定为微笑、自然/中性、拘谨/严肃。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能够反映人的心理活动,人们透过眼神/目光能够获取他人的意图和心理状态。根据相关研究以及部分设计类在线课程教师眼神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将眼神/目光引导的内容确立为频繁眨眼,正视前方/交流型眼神,上下、左右、仰视或斜视看稿,看向其他方向(课堂实录等),眼神游离。教学活动中,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手势,以实现语义信息的补充和传递,进而影响学习者的思维。本研究采用研究者对教师手势的分类:节拍型手势、指向型手势、意向型手势和组合型手势[8]。节拍型手势是指教师伴随着语言的表达和节奏而不自觉进行的习惯性且具有重复性的动作;指向型手势是指教师为引起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注意而有意用手指向PPT上的内容或其他事物的动作;意向型手势是指教师通过手比画或手的运动对事物的形状、运动、概念等进行描绘的动作,如加速度、减速度;组合型手势是指将上述手势进行组合使用。教师的服装作为教学视频中教师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教师的职业特点、精神风貌、气质,以及对教学视频录制的重视程度,精心设计过的且多样的服装能向学习者传递课程主题信息,给学习者带来舒适感和新鲜感。因此,本研究将教师服装分析内容设定为多样、较为单一。
3.听觉情绪设计
除讲话者的音高、音色外,教学视频中添加背景音乐也属于听觉情绪设计。已有研究表明,针对具有听音乐习惯的学习者辅之以适当的背景音乐能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但针对无听音乐习惯的学习者添加背景音乐反而会起反作用[9]。另外,当教学视频中教师解说与背景音乐同时呈现时,背景音乐音量过大会对学习者学习产生干扰,增加学习者的外在认知负荷,影响学习体验。因此,本研究主要考虑背景音乐的有无和声音是否适中。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按照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课程分类,本研究选择平台上设计学课程作为研究对象,其原因在于:该平台承接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任务;参与的高校和课程数量多,学习用户基数大,排名在国内稳居前列;平台功能较为完善,便于全面了解课程;相较于其他国内平台,中国大学MOOC平台课程所属学科划分明确详尽。经调查,发现123门设计类在线课程中,有12门课程处于关闭状态,8门课程自2019年后便未再开课,最终剩余103门课程纳入研究。
基于设计类在线课程研究框架,本研究首先观看每门课所有视频的前两至三分钟,然后切到每个视频的中间和最后部分,以确定课程视频界面、教师形象(包括教师是否是同一个人)等是否都一样。如全部一样,则随机选两到三个视频按照框架进行分析;如不一样,则根据每一种视频界面类型和教师形象依次选择两到三个视频按照框架进行分析。
三、研究分析与发现
(一)教学视频设计
1.界面类型设计
通过对103门课程的视频界面类型进行分析,获得了每个界面类型被采用的次数、采用混合式界面类型课程中各个类型的次数。采用最多的视频界面类型为混合式,其次是全屏式。采用混合式视频界面类型的70门课程,采用的主要组合形式有“叠加式+全屏式”(39门)、“全屏式+实景式”(10门)、“叠加式+全屏式+实景式”(7门),被组合采用较多的类型为全屏式、叠加式、实景式。可见,多数设计类课程视频界面类型较为多元,以增强课程的表现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持久性和内驱力;在教师出镜与否和出镜时机的设定上,大部分设计类课程选择教师出镜,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重要性灵活地呈现或隐去教师形象,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偏好,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意愿、投入度和视频教学效果;在视频场景的设计上,只有22门课程采用书房、办公室、教室、画室、工作室、室外建筑、咖啡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真实场地等实景式场景开展视频教学,5门采用混合式类型的课程通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真实场景或虚拟场景进行教学,如“冰雪艺术与文化”课程在模拟的冰雪三维场景进行教学,其余课程均通过抠像后辅以单一的平面化背景开展教学,使得学习场景略显呆板,缺乏艺术性和吸引力,没有体现出设计类课程独具特色的专业性。
2.字幕设计
在103门课程中,51门课程无字幕,49门课程提供全字幕,3门课程的部分教学视频提供了全字幕,没有课程提供关键字幕。如表2所示,无论视频界面属于哪种类型,都不会影响设计类课程是否提供讲解字幕,可见,设计类课程视频整体上对字幕的提供比较随意,没有考虑学习者工作记忆的认知加工特点和知识类型特点。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对于具有全屏呈现PPT的教学视频,提供全字幕可能会增加学习者的外在认知负荷来处理视音频带来的认知资源的竞争,对于叠加式、可汗式以及教师出镜时间较久的教学视频,没有字幕可能会需要学习者付出更多的内在认知负荷将音频处理转化为文字符号进行存储。从教学知识的类型看,对于陈述性知识,呈现全字幕对提升学习者学习成绩更有效,对于程序性知识,呈现关键字幕能够让学习者取得更好的成绩[10]。
表2 设计类课程字幕情况表
另外,49门提供全字幕的设计类课程,只有2门课程的讲解字幕存在字号过大和过小的情况,影响视觉感知效果。课程字幕呈现速度均能与教师讲解语速相匹配,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知识。
3.内嵌测试题
在103门设计类课程中,只有18门课程在视频中嵌入了单选或多选测试题,题型单一,并且受限于学习平台的功能,测试反馈局限于判断对错和显示正确答案,无答案解析、个性化反馈以及根据对错跳转至视频相应位置。这样的交互测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习者对视频内容的关注,但是无法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加工和理解。
(二)教师形象设计
103门课程中涉及164位教师,按照教师形象分析框架各个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设计类课程教师形象各指标分析结果汇总表
1.教师表情应用
只有小部分教师能够微笑面对镜头,向学习者传递教学热情和亲切感,彰显出较强的个人魅力。大部分设计类教师在面对摄像机时能够克服紧张和不适应的心理状态,保持放松自然的表情,但是无法全部显示出平易近人的教师风貌。还有一些教师在镜头面前略显拘谨/严肃,这可能会让学习者觉得教师比较冷漠,易产生疏离感和排斥感。可见,绝大多数设计类教师缺少对面部表情的管理和运用,缺乏对面部表情会影响学习者学习情绪、学习效果的认识。
2.教师眼神/目光引导应用
大部分设计类教师能够在镜头面前正视前方,与学习者产生眼神上的互动交流,减少视频学习带来的孤独感,但是也有不少教师因过度依赖讲稿和提词器,其与摄像机、教师三者间的位置没有调整好,导致教师的眼睛出现了上下、左右、仰视或斜视看稿的情况,使得目光无法对学习者产生信息引导。还有一些教师因采用课程实录或摄像机未正对教师等原因使得教师眼睛看向其他方向,另外,个别教师存在频繁眨眼或眼神游离的情况,会给学习者的注意力带来一定影响。
3.教师手势应用
164位设计类教师有39位教师没有手势,剩余125位教师均使用了相应手势来辅助教学,其中节拍型手势应用最多,其次是指向型手势、组合型手势,意向型手势应用最少。可见,大部分教师在面对摄像机时能够保持相对放松的状态,能通过无意识或者有意识的手势对教学语言的节奏或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但是,很多教师缺少对教师手势类型及其作用的认识,使得指向型手势和意向型手势应用较少。已有研究结论,组合型手势、指向型手势和意向型手势比节拍型手势更能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学习[11],因此,需要设计类教师在教学视频录制中更多地设计使用指向型、意向型和组合型手势来辅助教学。
4.教师服装
只有36位教师服装具有多样性,其余教师衣着都比较单一,可能的原因在于教师主讲的视频少,有的教师甚至只出镜一个教学视频,或者是因为在线课程视频时长较短,教师一天能录制很多个视频,所以没更换服装。在36位教师中,只有7位教师的衣着与课程主题相贴合,这能够引起学习者注意,比如:在“园中画境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课程中,有学习者在评论区指出“胡老师连服装都会跟着所讲朝代走”;在“色彩密码”课程中,也有学习者评论指出“老师还会根据课程内容选择着装,十分用心”。可见,教师服装的精心设计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者的学习体验产生影响。因此,在教学视频录制前,教师也应尽可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服装,以辅助教学,给学习者新鲜感,避免视觉上的审美疲劳,增强学习体验感。
(三)听觉情绪设计
在背景音乐的设计上,有21门课程添加了背景音乐,3门课程部分视频添加了背景音乐,24门课程都采用的是纯音乐或轻音乐。其中有7门课程的背景音乐或部分背景音乐音量偏大,显得教师讲解的声音偏小,影响了学习者的听觉体验,进而影响学习者的参与感、知识获取,如某课程的背景音乐音量偏大,有学习者评论“背景音乐声太大,听不清讲了什么”。这表明一些课程希望通过背景音乐的添加来增强学习者的记忆、缓解压力,但未把控好背景音乐的音量。另外,在同时呈现图文、教师形象、教师讲解的教学视频中,再引入背景音乐是否真的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会不会使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严重超载,阻碍其对知识信息的整合加工,这将需要进一步验证。
四、设计类在线课程视频的优化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以及多媒体学习设计原则,根据前面对设计类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的分析,本研究从减少学习者外在认知负荷、增强关联认知负荷角度提出如下优化策略。
(一)采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个性化教学场景,增强关联认知负荷
独具艺术性、多样化的内容表现形式符合视觉审美需求的心理,因此,设计类在线课程视频在保持这一点的基础上,要走出专业的摄影棚,改变绿幕抠像后设定平面化背景带来的单调感,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在真实或虚拟的个性化场景中拍摄教学视频,以体现设计类课程的设计感和真实性,提升学习者的参与度,增强关联认知负荷。多元化的拍摄背景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单调呆板,充满生气和真实感。比如:校园或书房的环境能给人学习的感觉,家的环境能够给人温馨亲近的感觉,咖啡厅给人自由悠闲的感觉,设计类工作室场景给人专业、所学知识可用的感觉,博物馆场景让人感受到生动、直观的艺术气息,古建筑场景能让人感知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古人的设计智慧。另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能够让人轻松联系到实际生活,隐性地为理论知识走向实践奠定基础。比如:“色彩密码”课程中,在讲解建筑色彩时教师走入岳麓书院等地开展课程录制;录制“服装中的色彩”时教师便走进了民间植物染布工艺室;录制“电影中的色彩”则营造了电影灯光场景氛围;等等。这种依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设计的个性化场景,充分彰显了课程视频设计的美感、艺术性以及知识的可用性,不禁让学习者感叹“很多色彩理论很难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学完这门课后真的很受用”;讲课地点十分多样,建筑学的同学们看到谢子龙影像艺术馆等建筑会觉得十分亲切。可见,个性化、丰富、独具设计艺术感的录制场景能够引人入胜,这种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教学场景能够帮助学习者增加关联认知负荷。因此,设计类在线课程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要将教学场景考虑在内,尽可能将教学内容的实践应用场景以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来,这对课程的吸引力、学习者体验感的提升和学习动机的激发将大有裨益,若不能,根据个性化学习原则,上述提到的教学场景也会对提升课程吸引力、营造学习氛围有所帮助。
(二)根据知识类型和界面类型选择恰当字幕,减少外在认知负荷
教学视频有字幕优于无字幕。学习者也认为教学视频提供讲解字幕是有用的,能够帮助自身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自主控制字幕有无的权利,因此,设计类在线课程应该提供字幕,让学习者发挥自主管理权,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对字幕呈现与否进行设定。另外,根据多媒体学习设计原则的冗余原则,在字幕设计时,要注意减少学习者的外在认知负荷,应充分考虑视频界面类型和知识类型,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当视频界面为内容丰富的全屏PPT时,无论知识类型属于哪一类,都可以考虑不添加字幕,以避免界面文字材料的重复造成认知负荷超载;当视频界面为全屏教师形象或可汗式等形式时,若知识类型属于陈述性知识则以呈现全字幕为宜,若知识类型属于程序性知识则以呈现关键字幕为宜。
(三)添加交互元素,增强关联认知负荷
对于在线学习者来说,嵌入式问题、测验和反馈等互动元素对保持学习者注意力,以及促进学习者的参与是特别有用处的。多媒体学习设计原则的引导发现原则建议在学习者解决问题时提供线索和反馈,因此,设计类在线课程应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学视频中适时插入测试问题,并提供针对性反馈,以引起学生的重点关注,促进学习者参与,增强关联认知负荷以帮助学习者强化对重难点内容的理解。当然,这离不开在线学习平台的功能支持,除智能判断对错、给出答案解析外,建议平台设定题目与对应教学内容视频节点之间的链接,若学习者答错则精准反馈、定位跳转,以查缺补漏,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参与。
(四)多维度精心设计教师形象,增强关联认知负荷
教学视频中教师形象的适时呈现能够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效果,但未经设计过的教师形象可能会起到反作用。根据多媒体学习设计原则的形象原则,教师形象需要从非语言行为包括教师的面部表情、眼神、手势、服装等多维度进行精心设计,让视频中的教师形象“活”起来,拉近与学习者的心理距离,增强关联认知负荷和师生之间的交互。教学形象的设计提升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开展:第一,视频录制前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对教师面对镜头时的表情管控、目光交流引导、自然摆手势、热情度提升等方面进行培训指导,让教师提前适应面对摄像机。第二,教师录制视频时可以使用提词器,但切忌过度依赖提词器,这需要教师提前熟悉教学内容。同时,要将摄像机、教师和提词器三者调整到最佳位置,避免引发目光游离或朝向其他方向的情况,让目光引导交流切实成为可能。第三,多采用指向型手势、意向型手势和组合型手势。这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分析,根据知识的类型、重要程度、可描述性等提前设计好相应的手势。引起学习者注意的内容可采用指向型手势,难以理解的知识概念可借助意向型手势进行补充说明。第四,尽可能根据教学主题选择切题且得体的服装,建立起服装、主题和界面背景的关联性,增强关联认知负荷,降低视觉通道的外在认知负荷。
(五)谨慎添加背景音乐,减少外在认知负荷
在线学习者众多,学习风格和学习偏好存在差异,是否需要背景音乐可能也存在不同。多媒体学习设计原则的一致性原则和冗余原则建议,不要添加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信息,也不要在具有解说的视频中添加重复的内容,以避免听觉通道的冗余,从而降低外在认知负荷。在具有教师解说的情况下,建议不要再添加背景音乐;在没有教师解说的操作展示类视频下,可添加轻音乐或节奏舒缓的纯音乐,满足学习者视听觉双通道认知加工的需求。
总的来说,无论是界面各元素的设计还是教师形象各维度的设计,都离不开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分析,都是对教学内容的辅助表达和呼应。这与王健等人的观点一致,教学内容是学习者关注的最重要的部分,优质教学视频资源的制作要符合“内容为王”的策略[12]。
五、结语
随着在线课程的大规模发展和教学视频实践及研究的推动,少部分设计类在线课程教学视频质量有所提升,但是本研究发现依然有不少设计类在线课程教学视频存在缺乏与教学主题匹配的、个性化的教学场景,字幕缺少设计,内嵌测试题反馈机制不足,教师表情缺乏亲切感,眼神/目光缺乏引导性,手势应用不规范,服装穿着随意,背景音乐添加不合理等情况。本研究认为这些元素的设计与教学内容密不可分,只有对教学内容足够熟悉,才能将教学视频中的各元素进行有效设计,突出设计类课程的设计感和实践性,切实提升设计类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的质量和吸引力。
未来,研究将继续关注设计类在线课程质量的提高,从课程设计的其他角度如主题讨论、学习评价、学习支持等开展研究,为设计类在线课程质量的整体提升贡献微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