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环境下有效备课的组织与实施
2022-09-23丁玉祥
丁玉祥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江苏 南京 210038)
“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是推动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引擎和助力,也是检验区域教育现代化和教育综合改革成果的重要标志。借力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构建支持个性化教与学的智慧学习环境、探索个性化和差异化教与学方式,能够有效推动区域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地发展。而聚焦智慧教育环境下有效备课的方法创新,能切实推动教师专业素养的持续提升,并为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专业性支持。
一、智慧教育的应用趋势技术特点与基本特征
2008年,IBM首席执行官S.J.彭明盛(S.J.Palmisano)在其相关报告《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议程》中,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他认为,智能技术正在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智慧农业、智慧化工、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安保、智慧能源等领域。智慧教育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部提出的“智慧教育示范区”项目建设,则是实现城市智慧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
(一)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的应用趋势
智慧教育从新技术发展趋势看,当前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智能机器人、混合式学习与翻转课堂、移动学习、MOOC、AR、VR以及MR等技术已在教育领域应用实践逐步深入,并取得渐进式成效。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变革,具体围绕人机协同化的教学实施、数据驱动化的教学设计、动态交互化的环境建设三个方面,呈现出智能可视化课堂、动态自适应课堂、个性定制课堂、虚拟双师型课堂和人机协同同化课堂5种典型样态[1]。
(二)智慧教育的技术特点与基本特征
智慧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智慧教育成为新型的教育样态,时刻呈现出不同的技术特点和教育特征。
1.技术特点
一是情境感知,依据情境感知数据自适应地为用户提供推送式服务。常用的情境感知技术包括GPS、射频识别、二维码等。二是无缝连接,具体体现在系统集成、虚实融合、多终端访问、无缝切换和链接社群。三是全向交互,支持全方位、立体化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便捷交互,包括自然交互、深度互动和过程记录等。四是智能管控,包括智能控制、智能诊断、智能分析、智能调节、智能调度等方面[2]。五是按需推送,信息化资源按需获取和定向推送,包括按需推送资源、按需推送服务、按需推送工具、按需推送人机资源等。六是可视化,它既是智慧教育观摩、巡视、监控的必备功能,也是智慧教育系统的重要特征[3],体现在可视化监控、可视化呈现和可视化表达。
2.基本特征
一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入融合,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效益最大化;二是全球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实现资源服务便捷化和广域化;三是无处不在的开放和按需学习,实现学习需求个性化和泛在化;四是绿色高效精准的教育管理,实现管理效益最优化和精准化;五是基于大数据的分析与评价,实现评价结果的精准化和可视化。
二、智慧学习环境的多样化选择
智慧学习以发展学习者的学习智慧,提高学习者的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4]。不同的智慧学习环境,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并提供不同智慧学习环境下多样化学习方式的个性选择。而充分发挥智慧课堂环境的育人功能,则有利于凸显个性化的学习、泛在学习,能感知学习情境,实现资源智能化推送和精准化评价,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习者获得充分发展。
(一)智慧学习环境的常见类型
1.学习情境视角的智慧学习环境类型
按照学习情境分类,智慧学习环境分为以下5种类型。
(1)支持“个人自学”的智慧学习环境:一种预先约定或者学习者自发性的学习行为,通常没有教师的讲授和辅导,有特定的学习内容、预设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式。
(2)支持“研讨性学习”的智慧学习环境:以小组形式参与、以讨论为主题沟通方式的学习形式,通常有明确的讨论主题、适度的成员规模和强有力的组织者。
(3)支持“在研究工作中学习”的智慧学习环境:一种在实际工作中体验式的学习形式,常见于企业培训。
(4)支持“在做中学”的智慧学习环境:在教育培训工作的学习活动中植入了“做”的活动的一种学习形式,通常要求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匹配、评价方式与任务匹配、支持服务与学员匹配、组织形式和学习环境匹配[5]。
(5)支持“课堂学习”的智慧学习环境:在真实课堂教室或相似环境中的学习,是一种集体学习行为,通常以班级形式存在,有固定的授课环境,有教师进行面对面授课,有预先准备的教学内容和评价要求[6]。
2.应用场合视角的智慧学习环境类型
按照应用场合的不同,常见的智慧学习环境分为以下5种类型。
(1)移动智慧课堂:基础设备包括电子书包、交互式显示屏、手写笔和麦克风、移动增强虚拟现实软件。
(2)智慧教室:基础设备包括摄像头、智能黑板、课桌凳等。
(3)智慧实验室/实训室:基础设备包括传感器、实验模拟软件、专业实验操作设备、体感交互设备、虚拟现实系统等。
(4)智慧学习中心:基础设备包括云服务器/云空间、云终端、智能学习服务软件。
(5)智创空间:基础设备包括智能系统或实体,开源、积木式硬件,3D打印等专业辅助工具,数字化工具,社会协作软件。
3.核心设备视角的智慧学习环境类型
以核心设备来分类,常见的智慧学习环境有以下3种类型。
(1)互动增强型教室:在普通多媒体教室基础上升级改造而成,通常由多媒体教学一体机、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构成,一般没有学生终端,属于讲授为主的交互式多媒体教室。
(2)练习反馈型教室:对教师端、学生端没有太多要求,突出特点是学生每人有手持式即时反馈器(遥控器或应答器),教师通过课堂即时反馈接受学生反馈信号,主要应用在课堂练习、投票环节。
(3)移动互联教室:是智慧教室的类型,具有增强互动型智慧教室的设备和功能,并且有学生终端——Pad、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为学生利用智能手段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二)智慧课堂环境的基本特点
基于多样化智慧学习环境类型认识和理解,切实加强智慧课堂环境建设,其核心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能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和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评测学习结果,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7]。好的智慧课堂环境有利于个性化、智能化、泛在化学习开展。因此,常态的智慧课堂环境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无边界,二是个性化,三是智能化,四是高可用性,五是强体验。在具有这样特点的智慧课堂教学环境中,学习资源的智能推送能够得以便捷实现,在课堂学习中的过程评价环节能够实现智能评阅,并对学习者的学情状况给予智能化的分析与诊断。
三、智慧教育环境的有效备课
(一)常态备课的实践价值
备课,是学校备课组或教研组一种常态的教学研究形式,是中小学最直接、最有效的校本教研形式。备课是为教学设计所做的基础性工作。好的备课是提升课堂质量的基本前提,是落实校本教研制度的迫切要求,是教师解决教学疑难的有效手段,是推动学科团队建设的客观需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更是实现不同教师个体之间教学实践性经验共享的重要路径。
(二)常态备课的薄弱问题
受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影响,教师在学科组组织开展备课活动时,通常存在一些薄弱问题。一是“一言堂”,缺少教师群体之间的分享交流和深度沟通;二是研讨空,主备教师照本宣科,让备课活动流于形式;三是缺干货,教师备课不动脑筋,直接照搬现成的教案,备课缺乏有效教学经验现场生成和实效性;四是内容窄,备课中习惯局限于教师如何教的研讨,常常忽视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的环节指导;五是资源少,教师忽视对教学资源预先做充分的准备,导致备课中资源单一或资源不足;六是略封闭,教师备课过程中目光聚焦于学科组内部,缺乏视野拓展以及跨校之间的经验交流分享;七是手段单一,备课过程习惯于讲授式备课,教师之间备课交流手段单一,缺乏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研修活动空间。
(三)常态备课的主要内容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预先设计,是为上课所做的前置性准备活动。备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目标编制:备目标,强调教学目标的可观察、可测量及可实现。
学情分析:备学生,强调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包括认知水平、学习风格等。
教材分析:备教材,强调对备课所涉及的教材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分析,重点分析备课内容与前后所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便于做好前后教学的衔接。有时也包括所备课内容的重点与难点的分析与把握。
教法选择:备教法、学法,强调基于学情特点和教材内容,科学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并明确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媒体选择:备媒体,强调选择合适的多媒体技术以及实验,充分考虑媒体和实验运用的时机,以达到最佳的教学辅助效果。
教学过程:备过程,强调对课堂教学实施过程的整体规划统筹,重点把握情境创设、问题链编制和小组合作学习设计。
板书设计:备板书,强调通过可视化知识结构体系的板书来彰显一节课的核心内容,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重点,增进内容理解。
评价设计:备作业,强调精心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反馈练习和巩固练习。
资源准备:备资源,强调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数字化学习资源、教具等,为教师顺利开展教学组织活动提供有效资源支持。
(四)有效备课的教学设计模型
1.深刻领会以学习评价为中心的常态课堂教学设计模型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其内容与方法有所不同。但在设计流程上,教师备课的教学设计一般都遵循ADDIE系统方法支持下的教学设计模型[8](见图1),具体包括分析、设计、实施与评价四个核心要素。
图1 ADDIE教学设计模型
通常,结合常态课堂教学设计的实际需要与教学活动的组织需要,在ADDIE教学设计模型基础之上,又进一步演化出以下三种类型的教学设计模型,但这些模型在本质上都遵循ADDIE教学设计模型的规则。
一是充分认识常态课教学设计的模型框架[9](见图2)。
图2 常态课教学设计的模型框架
该模型要基于课程标准要求,编制课程总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分析和学习者分析的基础上,落实教学目标的编写,做好教学策略、教学资源的选择,落实教学流程与评价工具的设计,实施教学活动并进行形成性评价,最终做好课程的总结性评价。教师在进行常态课的教学设计时,可以遵循此模型,规范做好常态教学设计。
二是科学运用常态课堂项目化教学的模型框架[10](见图3)。
图3 常态课堂项目化教学的模型框架
项目化学习有利于跨学科或跨知识点的整合,促进学生交流合作,并利用多种学科知识进行问题解决。参照常态课堂项目化教学模型,教师可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明确评价方法”“划分小组,制订研究计划”“自主探索、查找信息、自主学习”“交流协作、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提出假设”“实施方案、解决问题”“汇报、展示”七个环节有序展开项目化教学活动。同时,让“评价、反思”核心要素贯穿于整个项目化教学全过程,便于项目化教学过程的优化与完善。从项目化教学实施的全过程看,常态课堂中开展的项目化教学,需要着重加强教师在情境创设、分析问题、制订计划、自主探索、交流协作、收集数据、解决问题、汇报成果与展示交流等核心环节的专业指导,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课本知识与理论实践的多维度融合,有效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是精准实施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模型框架[11](见图4)。
图4 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模型框架
按照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模型框架,教师围绕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时序阶段,在智慧课堂教学环境中,有序开展教学设计准备、实施与评价。课前环节,包括学情分析、预习评测和教学设计三个步骤;课中环节,包括情境创设、探究学习、实时检测和总结提升四个步骤;课后环节,包括课后作业、微课辅导、反思评价三个步骤。从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的效果看,抓实课前环节基于学情诊断的教学设计,规范课中环节基于情境的探究学习和实时评价,落实课后环节个性化的作业布置、微课辅导与反思评价,能够实现课堂智慧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2.智慧环境下有效备课模式与过程实施
(1)在线课堂类智慧环境的运行模式与流程
①模式一:依托专递课堂在线备课研讨活动。专递课堂是针对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缺少师资,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采用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利用互联网按照教学进度推送适切的优质教育资源等形式,帮助其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立足开足、开好、开齐国家规定课程[12],提升乡村教师的协同执教助教能力。研讨工具材料包括:互动直播工具、在线互动工具,知识管理工具等。具体备课研讨流程如下。
流程一:提前准备,利用视频会议等工具,做好主辅课堂的远程集体备课。
流程二:双师协同,明确课前、课中、课后环节主辅课堂教师职责分工。
流程三:因势利导,选好专递课堂的类型(同步直播课堂,异步传送专递课堂)。
流程四:资源标配,确保个性选择专题课堂同步匹配的主题资源。
流程五:弹性设计,聚焦共同需求,精简课堂容量(要基于学情,统筹考虑任务量安排与时间安排)。
流程六:关注互动,有效设计,提高参与度。有效设计互动环节,提高参与性。
流程七:兼顾差异,做好服务课堂的差异化设计。基于生源,适度调控教学设计定位。
流程八:反思回访,及时总结经验,做好迭代和优化。定期收集反馈问题,进行策略改进。
②模式二:依托名师课堂在线备课研讨活动。名师课堂是针对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等方式,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探索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的新形态[13]。围绕名师课堂的在线备课活动,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带动作用,实现名师资源经验共享。同时创新教师教研模式,探索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的新样态。研讨工具材料包括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互动直播工具、在线互动工具、知识管理工具等。具体备课研讨流程如下。
流程一:优课引领,开展基于名师名课的课例研磨。一般有三种类型:名师课例支持的在线备课教研、同课异构的在线备课教研和优课支持下微视频在线备课教研。
流程二:课题引领,以名师课题研究带动教师发展。
流程三:在线工作坊,围绕专项内容开展焦点研讨。采取头脑风暴、焦点话题、案例分析等方式。
流程四:混合互动,适时组织线上、线下多样化研讨活动。包括专题讲座、名师送教、面对面交流等。
流程五:成果展示,定期展示研修共同体的教研成果。成果展示中,要突出问题解决,注意可视化。
流程六:一主多片,名师和骨干教师有效分层分工。开展分层、分类、分片教研,满足不同需求。
流程七:名师切磋,安排不同名师工作室进行同课异构,异课同构,学习观摩不同风格教师经验。
流程八:互补助力,鼓励学科名师与技术专家合作研究,加强学科专家与技术专家合作研究。
③模式三:依托名校网络课堂在线备课研讨活动。名校网络课堂是针对有效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差距的迫切需求,以优质学校为主体,通过网络学校、网络课程等形式,系统性、全方位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或全国范围内共享[14],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研讨工具材料包括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录播直播教室、同步课堂、互动直播工具等。具体备课研讨流程如下。
流程一:校际领导结对,组织校际领导的在线帮扶。利用网络课堂领导沟通研讨,确定在线帮扶方案。
流程二:校际学科组队,形成校际在线教研共同体。组建学科共同体,跨校研讨,走向经验共享。
流程三:在线活动轮值,调动帮扶需求薄弱的学校的参与性。
流程四:组织同课同构,在比较、模仿中实现名校带动弱校共同发展。结对学校共同教研,同课同构,反思教学。
流程五:倡导同课异构,在切磋交流中实现共同发展。围绕主题,开展同课异构,激发思维,促进发展。
流程六:共建教研资源,以强校带动教研资源建设。名校输出优质学科资源,共同建设完善,实现众筹建设。
流程七:校际混合教研,组织线上、线下的动态交流展示。
流程八:用好智能技术,依托优质数字化资源和数据驱动,实施精准教研。主要是借助大数据支持预测性分析和数据挖掘,进行课堂诊断,问题预警,开展教研评价,实现基于数据诊断的教学行为改进。
(2)课例研磨类智慧环境的运行模式与流程
①模式一:课例引领的在线备课研讨活动。一般是借助典型课例,进行深度备课,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和实效。研讨工具材料包括互动直播工具、知识检索工具、资源制作工具等。具体备课流程如下。
流程一:组建备课群组,明确备课时间。依托网络平台,建立在线备课小组,根据备课任务,确定在线备课小组名单,组建在线备课群组,明确研讨时间。
流程二:确定备课主题,告知研讨内容。确定备课主题及研讨内容,并提前在网络上发布,告知研讨内容。
流程三:明确组员分工,领取活动任务。重视活动的任务导向,明确成员任务分工,借助交流工具明确成员具体的备课任务。
流程四:在线研讨交流,协同开展备课。在活动主持人的策划与组织下,参与备课的教师群体共同合作协同完成备课,在线集体研讨,根据活动中研讨形成的具体意见,进一步完善备课内容。此过程可以结合在线文档协作工具进行协同备课,提高备课内容修改的工作效率。
流程五:优化迭代成果,做好保存分享。备课组要重视备课研讨过程中的成果凝练与总结,并适时对成果进行完善与迭代优化。及时把总结梳理的优秀备课成果进行保存,形成特色性的成果资源,依托网络做好及时发布共享,扩大成果的示范性和影响力。
②模式二:课例引领的在线磨课研讨活动。一般是以课例为研究对象,针对课例通过观课、议课以及评课进行研讨,反复打磨,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课例。研讨工具材料包括互动直播工具、知识检索工具、在线互动工具等。具体磨课研讨流程如下。
流程一:建立小组,备课分析。建立学科组的研课小组,围绕教材、课标、学生等方面开展备课分析。
流程二:教学设计,同伴互助。开展教学设计,备课组教师之间进行同伴互助。
流程三:组内说课,集体研讨。学科组内开展说课活动,活动主持人组织教师围绕课例进行集体研讨活动。
流程四:在线试讲,同伴观议。让负责主要备课的教师通过网络平台交互工具进行在线试讲,其他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观课、议课。
流程五:直播执教,集体评课。让某一位教师在研讨课例基础上,进行现场上课,并同时进行网络直播,其他教师进行网络直播观摩,并进行集体评课、议课。
流程六:教案定稿,输出成果。在集体评课、议课的基础上,将研讨课例的教案进行定稿,并提供给学科组的教师,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③模式三:课例引领的在线听评课研讨活动。一般是以课例为研究对象,借助在线听课、评课活动,对课例进行研讨交流活动,并形成评课报告。研讨工具材料包括互动直播工具、知识检索工具等。具体听课、评课流程如下。
流程一:有备听课。组织教师做好听课准备,明确听课时间、活动地点,做好在线听课的技术工具准备,确保在线听课、评课活动能正常开展。
流程二:靶向瞄点。明确在线听课的重点任务,实现靶向式听课,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流程三:观察课堂。在线观察课堂活动,根据听课的任务,有序开展听课、观课活动,并做好听课记录。
流程四:集体评议。组织教师围绕听课任务,进行在线集体评课活动,充分交流评课意见,形成基本共识。一般可采取提前明确研讨任务了解教师研讨需求难点,设置多样化在线研讨活动,及时对参与研讨的教师进行鼓励等多种措施提高教师在线评课的参与度。
流程五:形成总结。汇总集体评课的意见或建议,形成评估报告,促进课例的进一步完善。
(五)智慧环境下有效备课活动的组织保障
为了推进智慧环境下有效备课活动的有序开展,需要重视备课组管理人员的组织建设,为备课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具体要求:一是选好备课组长。备课组长必须德能兼备,乐于奉献, 具有“四力”,即凝聚能力、计划能力、执行力和反思能力。二是规范备课制度。就是重视建立备课组的基本规范,强化“行政蹲点”备课组活动,坚持全程参与。三是坚持备课组的整体考核。要重视进行备课组团队的成员采取捆绑式评价,突出协同导向,强化备课组整体意识和协作意识。四是落实质量监控。切实关注备课组全体教师教学过程的实施质量,避免学科内教师出现掉队现象。五是有序开展观课、议课活动。建立在线备课、议课、评课的制度化,通过备课组内集体研讨,促进学科组内优秀教师教学经验成果共享的最大化。
四、智慧教育环境下数字化教研工具与资源选择
(一)智慧教育环境下的教研工具利用
智慧教育环境下的在线教研工具通常呈现5个不同特点:一是个性化,二是生成性,三是智能化,四是多元化,五是交互化[15]。这个在线教研工具对智慧教育环境下有效备课提供了信息发布、资源制作、互动直播、在线交互以及知识管理等教育功能。从实践应用角度看,包括以下5种类型的教研工具。
1.宣传发布类
为了支持智慧教育环境下备课等学科研修活动开展,可以选用的支持教研资讯、通知的内容宣传和成果发布的基于HTML5格式开发的APP,如易企秀、初页,可以通过二维码传递信息的草料二维码,以及信息发布平台,如企鹅号、今日头条以及微信公众号等。
2.检索制作类
可以借助一些检索工具查询、下载智慧环境下备课的数字化资源,常见工具:网页视频下载工具,比如硕鼠、维棠等下载工具;手机视频下载APP,比如万能下载、发你视频等。智慧教育环境下备课资源的制作常用工具,一般包括:PPT备课工具,比如101PPT;PPT美化工具,比如PPT美化大师、Islide插件;微课视频录制工具,如Camtssia studio;图片扫描和文字自动识别工具“扫描全能王”;不同视频格式转换编辑工具“格式工厂”,PDF与WORD、PPT等转化的WPS工具;文档搜索工具,比如Everything软件;网盘资源所有引擎,比如百度网盘等;图片处理工具,比如美图秀秀、Snapseed、在线AI抠图工具软件;视频与图片制作APP,比如小影、乐秀、剪映、云美摄等。
3.互动直播类
智慧教育环境下进行有效备课,需要一些支持在线活动交流,并进行直播的教研工具。比如腾讯会议、CCTALK、钉钉会议、ZOOM、超星、小鹅通、Classin等会议直播工具,它们能够提供教师在备课时屏幕共享、电子白板、在线文档、会议弹幕、会议录制、在线投票等功能,帮助教师打造多互动协作空间在线直播。
4.在线交互类
教师在智慧环境下开展在线备课时,需要一些增加线上互动的工具类APP,比如小打卡、问卷星、UMU互动、活动抽签、听课本等,以此来增强教师在备课时相互间的互动频率,了解问题需求,提高在线备课效率。
5.知识管理类
在线备课时,通过百度网盘、腾讯网盘、阿里云盘进行备课资源管理,利用幕布APP,实现备课内容 可 视 化, 还 有 MindMaster、iMindMap、Xmind、GitMind等可视化的思维导图工具。还有文档协作比如腾讯文档、石墨文档、金山文档等APP,支持多人跨地域、跨部门在线协作编辑文档,支持WORD、PDF等多种格式的文件在手机或电脑上多人协作进行文字编辑,表格导入、导出流畅无格式混乱,实现大容量文档集中在线存储,多设备终端同步在线浏览查看,支持一键在线便捷分享文档,极大地提高了制作电子文件的效率,并可以直接导出微信、QQ实现一键快捷发送,保证文档即写即存,全过程可留痕,全流程可追溯和在线便捷共享。
(二)智慧教育环境下的多样化资源选择
1.在线学习课程资源
目前,支持学生在线学习的课程资源,系统性、完整性和丰富性兼具的是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云平台。该平台由原来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升级而来,平台功能强大、内容丰富,增设了个性化订阅、智能推送推荐、精准检索等功能,支持用户应用积分激励机制。平台有专题教育、课程教学、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庭教育、教改实践经验等6个版块,36个二级栏目,现有资源总量达到28 052条,新增资源17 300条[16]。平台采用了先进的智联网引擎技术,平台资源功能注重全面育人,资源来源坚持集成共建,资源质量体现精品化,资源服务智能化,管理数据精准化,打造了专题活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备课研修、课后服务等多个重点场景,并逐步实现对资源使用的跟踪反馈、过程性数据收集分析、个性化资源推送等。此外,也有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比如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超星泛雅等,供教师和学生拓展性学习使用。
2.特色APP课程资源
智慧教育环境下可以利用一些特色APP课程资源,供学生在线学习或教师线上备课。从而让学生和教师快速得到第一手特色资源,更好地掌握所学所教,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微信公众号资源
教师在准备在线备课或学习时,还可以利用一些微信公众号资源平台,这些平台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电子教材、微课资源,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便利,也有效节省了查找资源所需要的时间,提高了备课和教学准备的工作效率。
一定意义上说,海量的数字化资源客观上为教师在线备课和研讨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持,为教师课程教学的内容优化、过程设计与资源选择提供了便利。面对丰富多样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教师需要持续提升信息素养,并合理地借助大数据分析、知识图谱等进行资源精准化筛选和精准化使用,从而提高备课效率,为减轻工作负担寻找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