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职业标准的中职《纳税实务》课程改革
2022-09-23李敏
李 敏
我国《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这说明企业对会计人员有需求。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让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实际从事纳税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能提高岗位适配能力,更贴近企业用人需求,更有利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择业就业。
一、改革背景和动因
(一)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
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各行业工作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对会计职业也产生了影响和冲击。技术革新带来工作内容的大变化,使过去的财务核算会计逐步被高效率、低成本的人工智能取代,将财务人员从重复化、流程化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参与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决策和业务支持当中,实现业财税融合,最大限度地实现数据共享,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战略支持,为此会计行业人才需求发生了颠覆性变化。
(二)“1+X证书”制度的推进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二十条”)明确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同时提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同年6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积极发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促进院校人才培养、实施职业技能水平评价等方面的优势,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对专业课程未涵盖内容或需强化的实训,组织开展专门培训,以此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由此对中职《纳税实务》课程进行改革,将课程内容与金税财务应用证书的职业技能标准有机融合,加强对学生纳税申报等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三)课程建设面临极大的挑战
在开放、共享理念成为教育资源发展主要方向的前提下,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不仅为学习者提供免费、高质量的课程内容,也提供课程任务的布置、互动交流等在线支持服务,有些平台还为顺利完成课程的学生提供学习证书。如何利用超星平台建设中职《纳税实务》的线上课程,使其成为有用的课程,这是课程建设面临的极大挑战。
二、中职《纳税实务》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纳税实务》是以操作为主的理论与实务一体化课程,目前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师多为各院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虽说了解和熟悉税法相关理论知识,但在纳税实务中,由于实践经验不足,缺乏系统性的指导思想与方法,使《纳税实务》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学内容过多地关注理论知识,忽视单项技能的训练,就职业能力培养而言,内容不够全面。
(二)课程教学资源匮乏
课程教学资源是指一切能够运用到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条件和材料,现阶段纳税实务课程教学资源主要存在两方面匮乏:一方面是缺少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对口”《纳税实务》教材,目前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偏重于条文阐述和公式介绍,比较难理解。由于中职学生学习耐性偏差,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阅读大篇幅文字描述的内容,所以现用的教材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内容资料匮乏,企业通过税务部门“金税工程”网上系统完成纳税申报,而学校的课程实践教学因涉及企业的敏感数据无法进行真实实训,仅能通过虚拟报税实训软件开展实践教学,但这只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与纳税人真实的情况和实际业务不一定完全相符,实践教学内容资料相对匮乏。
(三)课堂教学方法较单一
讲授法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属于典型的传统教学方法,由于纳税实务涉及增值税、所得税等相关税种计算与申报,理论性较强,为保证系统讲授知识,大部分老师授课时以讲授法为主,先讲清其定义,再举例,最后小结,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传递信息,这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但是对于中职学生来讲,单调的长时间讲授缩减学生课堂动手实践时间,很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动力,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另外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中职《纳税实务》课程改革理念
(一)对接职业标准融合金税财务应用证书技能要求
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是职业教育“五个对接”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是指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将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之中。另外“1+X证书”制度的实施,在课程改革中,分析X证书中各个模块的专业技能要求,将其融入课程中。纳税实务课程对应的岗位是办税员及税务会计岗位,在了解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和工作岗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分析和提炼岗位的典型工作领域及其技能要求,并结合金税财务应用证书技能实际需要,甄选整合两者融合点,在此基础上重构课程内容。
(二)融入课程思政教育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学生通过对纳税实务的学习,能理解税收征管过程中的有关规定,学会税费计缴和申报,与会计、财经法规等相关学科紧密联系,具有综合性、法律性、实用性等特点。因此纳税实务课程思政教育以知法守法、诚实守信、爱国感恩为主导,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
四、中职《纳税实务》课程创新与改革
(一)确定课程定位及目标
《纳税实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前修课程有《企业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后续课程有《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在科技、产业、生产不断变化和技术创新影响下,通过调研、听取专家认证,对财税基础岗位能力分析,基于纳税会计工作过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宗旨,确定以知法守法、诚实守信、爱国感恩为情感目标,概述不同税种及归纳不同税种的征管为知识目标,学会不同税种的计缴和申报为能力目标,以课程服务岗位,提升学生就业岗位适配竞争能力,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课程培养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整合
《纳税实务》课程内容从两个方面进行整合,一是岗课证融合,通过分析《纳税实务》课程内容,以纳税工作过程和岗位胜任能力为线索,将未涵盖X证书的典型工作内容或需强化的实训内容融入课程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二是课程思政的融合,使专业课与学生思想教育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两方面的整合,确定课程内容基本框架(见图1),并据此作为修订《纳税实务》课程标准。
图1 《纳税实务》课程内容基本构架
(三)课程教材开发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开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二十条”)提出进行“三教”改革,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纳税实务》教材的开发是根据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特点,以及就业岗位能力的需求,以岗位标准和证书技能标准为引领,在课程知识同技能重新梳理与重构的基础上,融入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重新编写适合岗位能力的活页式单项技能学习指导手册的校本教材,并在课堂教学运用中不断进行内容更新。
(四)基于成果导向的课堂教学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是一种聚焦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课程设计和教育理念。成果导向教育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以“学生预期能力获得”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能力本位。根据纳税实务课程目标,为了使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对五个项目分别设置对应的可测可评的学习成果。项目一:工商事项登记要求学生完成营业执照的申请、变更、注销;项目二:增值税申报要求学生完成销售时开具发票、判断认证进项税发票、特殊购销业务增值税处理、增值税申报;项目三:个人所得税申报要求学生完成工资数据采集、专项附加扣除采集、个人所得税申报;项目四:企业所得税申报要求学生完成企业所得税月/季申报;项目五:其他税种申报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税种申报。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运用活页式单项技能学习指导手册等课程资源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紧紧围绕课程预期学习成果开展训练,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职业性课堂。
(五)以工作有效性为关键评价要素
企业开具发票、纳税申报等工作是直接在税务部门的“金税工程”系统平台上完成的,一经开具或上报就无法更改,为此要求学生在完成单项任务时,要以严谨、细致的态度来完成工作。如在项目二至项目五单项工作中要求学生在模拟实训平台上完成纳税申报,申报成功后系统会自动判分,如果学生的成绩为100分,则说明该生分数为100分且工作有效;如果学生分数低于100分,则说明该生有分数但工作无效,学生只能清空申报数据,重新申报,分数为100分才能有效完成该纳税申报工作。以工作有效性为关键评价要素,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完成工作的情况,及时改正,提高学习效果。
五、结语
新技术、新规范不断涌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也给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推进《纳税实务》课程改革,带来新的教学理念、手段、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学生财税方面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