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趣诱导对儿童上肢骨折患儿术前心理状态和麻醉诱导配合度的影响

2022-09-23杨婷曾涛何美玲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2年13期
关键词:上肢苏醒诱导

杨婷 曾涛 何美玲

深圳市龙岗区骨科医院麻醉科 518116

儿童由于活泼好动及其对创伤性危害认识不足,导致患儿容易发生创伤性骨折,其上肢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类型〔1〕。手术是目前治疗儿童上肢骨折常用的方法,但由于患儿年龄小、各器官发育不完善,导致患儿术前容易出现焦虑、恐惧情等抗拒情绪,导致患儿出现强烈应激反应,从而影响麻醉及手术开展〔2〕。研究指出〔3〕,术前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转移患儿注意力可提高患儿治疗配合度,从而提高患儿治疗效果。兴趣诱导是根据患儿年龄及心理特征,从患儿护理需求出发,通过兴趣引导患儿完成某一目标,从而减轻患儿术前应激反应的心理干预手段〔4〕。本研究旨在探讨兴趣诱导对儿童上肢骨折患儿术前心理状态和麻醉诱导配合度的影响。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选取儿童上肢骨折患儿88例。纳入标准:①年龄3~13岁;②有明确外伤史,且经CT或X线确诊为四肢关节损伤;③患儿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愿意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非创伤性或病理性因素引起的上肢骨折;②合并智力异常、认知功能障碍、意识障碍;③入组前受过重大心理创伤。根据患者病案号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3~13岁,平均(6.8±0.8)岁;骨折类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2例,掌骨骨折10例,前臂双骨折8例,锁骨骨折2例。对照组男22例,女22例;年龄3~13岁,平均(6.3±0.7)岁;骨折类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0例,掌骨骨折12例,前臂双骨折7例,锁骨骨折5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行常规性护理干预,即术前向患者讲解四肢骨折手术相关知识、围手术期注意事项、并发症及康复知识,并于手术当天协助患儿完成麻醉诱导,术后对患儿做好麻醉苏醒期护理及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兴趣诱导护理,术前1 d由手术室护士对患儿进行术前访视,访视时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并给予患儿心理疏导,访视时间30 min。访视期间护士应了解患儿兴趣爱好及性格特点, 并对患儿做好情绪安抚,通过与患儿玩游戏、讲故事的方式转移注意力。手术当天,由手术室护士于术前30 min对患儿实施兴趣化麻醉诱导,并根据患儿不同年龄阶段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设备及环境 在麻醉诱导室墙壁上绘制彩色卡通图案,并准备一些医疗设备玩具,由手术室护士与患儿进行医患互动游戏,以提高患儿对手术的认识,护士与患儿边进行游戏时边播放音乐,通过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减轻患儿术前焦虑感。同时采用彩色拼接泡沫地板,并在地板上摆放各类玩具,并在物品上贴上患儿喜欢的图案,所有医疗仪器、玩具均经过消毒,确保患儿接触物品无菌。

1.2.2兴趣化互动 术前手术室护士根据患儿不同年龄阶段,制定个人化干预方案:①3~6岁:由于患儿身心各方面发展扩大,患儿独立性增强,且对外界具有较强的求生欲望及探索欲望,该类患儿初步产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愿,患儿进入麻醉诱导手术室后,护士可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与患儿进行沟通,话题可为“最喜欢玩什么”、“谁是你最好的朋友”、“幼儿园名字”等话题,鼓励患儿通过思考及回答问题,从而分散患儿注意力,减轻患儿恐惧、焦虑情绪;通过使用医疗玩具设备与患儿进行游戏互动,可以转移患儿注意力,减轻患儿术前不良情绪,同时在麻醉诱导室内为患儿播放动画片,以吸引其注意力。②7~10岁:该年龄段患儿处于小学阶段,其情绪、情感表现为外显,因此护士与该类患儿沟通时可给予其适当的表扬,鼓励其为年幼儿童树立榜样。护士可根据患儿喜好准备卡通贴纸,告知患儿若积极配合治疗可获得1枚贴纸奖励,以提高患儿治疗积极性。③11~14岁:该年龄段患儿身体处于性成熟时期,精力旺盛,具有一定控制能力,渴望社会角色转变,因此护士与该年龄段患儿进行沟通时,可将患儿作为主人,采取患儿喜欢的方式引导患儿表达情感,通过对患儿进行按摩、抚触及指导患儿深呼吸,从而减轻患儿不良情绪。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心理状态、麻醉诱导配合度、麻醉苏醒质量、疼痛评分及家属满意度。①心理状态:分别于术前30 min、诱导开始前3 min由手术室护士采用斯宾思患儿焦虑量表对患儿进行评价,量表包含33个条目,每个条目0~4分,总评分0~132分,分值越高提示患儿焦虑情绪越明显。②麻醉诱导配合度:由手术室护士采用麻醉诱导期合作量表(ICC)〔5〕进行测定:量表共11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0~10级评分,总评分0~11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儿麻醉配合度越好。③麻醉苏醒质量:记录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拔除导管时间、睁眼时间、答问切题时间。④疼痛评分:记录两组术后6 h、12 h、24 h疼痛评分,应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6〕进行评价,量表评分0~1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疼痛感越明显。⑤家属满意度:采用自拟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问卷包括环境、护理质量、服务态度、护理技术、护理结果等方面,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赋值1~3分,总评分10~3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心理状态、麻醉诱导配合度评分

观察组诱导开始前3 min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患儿麻醉诱导配合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理状态、麻醉诱导配合度评分(分,

2.2 两组患者麻醉苏醒质量

观察组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拔除导管时间、睁眼时间、答问切题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麻醉苏醒质量

2.3 两组术后VAS评分及家属满意度评分

观察组术后6 h、12 h、24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家属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VAS评分及家属满意度评分(分,

3 讨论

3.1 兴趣诱导对上肢骨折患儿术前焦虑状态及麻醉诱导配合度的影响

手术作为应激反应源会导致术者术前出现恐惧、焦虑情绪,而消极的情绪会影响术者手术治疗及麻醉配合度〔7〕。患儿由于年龄小,对手术治疗缺乏正确的认知,对陌生的手术环境容易产生恐惧、害怕情绪,加之各项检测及与家人分离,这些都会让患儿产生恐惧情绪,导致患儿术前出现焦虑,影响患儿麻醉诱导配合度〔8〕。研究指出〔9〕,麻醉诱导期患儿心理恐惧度及紧张情绪不仅会影响其治疗配合度,而且会增加患儿术后疼痛感,而提高患儿对疾病的认知可减轻患儿心理应激反应,减轻患儿焦虑情绪,提高患儿治疗配合度。本研究针对不同年龄段患儿认知特点对其实施不同的兴趣诱导,通过兴趣诱导观察组诱导开始前3 min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麻醉诱导配合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与王树静等〔10〕一致,提示兴趣诱导能有效减轻上肢骨折患儿焦虑感,提高患儿治疗配合度。这是因为兴趣化干预可分散患儿注意力,调动患儿积极情绪,转移患儿对手术的恐惧感,消除患儿不良情绪〔11〕。

3.2 兴趣诱导对上肢骨折患儿麻醉苏醒质量的影响

麻醉苏醒质量是反映麻醉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影响麻醉苏醒质量的因素较多,而心理因素是其中之一〔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拔除导管时间、睁眼时间、答问切题时间短于对照组,提示兴趣诱导能有效提高上肢骨折患儿麻醉苏醒质量。考虑可能由于兴趣诱导能有效改善上肢骨折患儿麻醉苏醒质量。这可能是兴趣诱导有效转移患儿注意力,使患儿负性情绪慢慢被调解,减轻了患儿不良情绪,从而降低了患儿镇痛剂使用量,提高了患儿麻醉苏醒质量〔13〕。

3.3 兴趣诱导对上肢骨折患儿术后疼痛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6、12、24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兴趣诱导能有效减轻上肢骨折患儿疼痛感。研究指出〔14〕,不良情绪会促使甲状腺素释放,增加植物神经兴奋性,从而降低机体疼痛阈值,增加机体术后疼痛感。兴趣诱导可分散患儿注意力,减轻患儿不良情绪,减轻患儿术后疼痛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家属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这由于术前访视时护理人员与患儿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减轻了患儿不良情绪,使其能安静积极配合治疗,提高了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度。另外,兴趣诱导通过对患儿实施心理干预,让患儿学会调整自己心态,不断重塑自我正面情绪,使手术能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因此提高了患儿家属满意度〔15〕。

综上所述,兴趣诱导能有效减轻上肢骨折患儿术前焦虑,提高患儿麻醉诱导配合度及麻醉苏醒质量,减轻患儿术后疼痛感及躁动发生率,从而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上肢苏醒诱导
植物人也能苏醒
浅析诱导公式的导向功能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绿野仙踪
玉米单倍体诱导系XKY—1和XKY—2的选育研究
会搬家的苏醒树
乳腺癌根治术后家庭功能锻炼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
包头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将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