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德养成:教师不可或缺的伦理维度

2022-09-23屈玲

职业教育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师德师内化

屈玲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14)

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过程中需遵守的基本准则和道德规范,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认知等。师德是学校师资质量的重要表征,师德养成则是教师职业的立身之本。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先后颁发了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系列政策文件。深入探究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内在逻辑并有效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是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明晰师德养成的价值意蕴

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是教师教育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贯彻师德师风建设政策的首要任务

杨卫东指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可见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指导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战略性原则和行动纲领,师德师风建设的政策意见为师德养成指明了方向。党和国家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着重强调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并针对师德师风建设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2018 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在强调教师地位的同时也强调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并指出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师要敬岗爱业、以身作则。2019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再次强调了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并提出将我国教师建设成为素质高、专业性强的创新型人才,并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的首要评价标准。2020 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首要在立德,故而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于教师教育全过程。2022 年教育部下发《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详细制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以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以上政策意见肯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重要性,故而要落实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政策意见,首先要促进教师的师德养成。

(二)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道者其自身需要先行明道、信道,所以,教师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责任主体,必然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可见,师德养成本质上是教师通过持续学习不断促进自身发展,呼唤教师规范自身言行,在教学实践中关注自身师德养成。

教师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既包括内在的道德认知,又包括外在的幸福生活。一方面,师德养成是教师道德认知发展的基石,以唤醒教师的道德认知潜能,帮助教师达成全方位的道德育人使命。苏格拉底曾说,正义是心灵的德性,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可见,内心道德认知的程度决定了人的道德程度。教师唯有在心中形成规范的职业道德,才能避免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等不正义行为的发生,最终成长为一个爱岗敬业的合格教师。另一方面,师德养成是教师幸福生活的助推器,教师自身的幸福生活不仅取决于教师内在思想的品质,还取决于外在的生活环境。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强调要提高教师地位,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但教师唯有遵守职业规范且不断提高道德品质,才会成长为受人尊敬的人,进而获得幸福生活。

(三)突破师德现实窘境的合理化审视

信息全球化丰富了人们获取文化信息的途径,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为人们营造了一个开放性的文化环境。但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的道德修养面临挑战。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内隐于心的精神修养、外显于形的职业风貌,合格的师德表征为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由于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教师职业道德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师自身的状态和对学生的态度两个方面。对教师自身而言,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名利,不仅缺少爱岗敬业的精神,还缺少基本的教师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另一方面,在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部分教师出现了随意惩戒学生的行为,对学生缺少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师德不良状况亟需促进教师的师德养成。一般而言,教师的师德养成可从教师的思想和实践层面出发,不仅要提升教师内在精神层面的道德认知,还要增强教师外在的道德行为。师德养成关注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道德行为规范,积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成为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认真负责的合格教育者。

二、梳理师德养成的内在逻辑

教师的师德养成具有符合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其以道德内化为先导,以道德躬行为根本,以道德反思为要义,是教师道德内化于心与外显于形的道德教育过程。故而,在教师师德养成过程中需要不断以教师内化于心的道德理论指导教师外显于形的道德实践,最终达成“知行合一”的道德境界。

(一)师德养成以内化为先

师德养成以道德内化为先导。道德内化是教师将社会道德意识形态转化为个人意识和态度等基础道德的结果,并为教师道德的持续升华奠基。教师道德在没有转化为个体道德之前,只是作为一种他律性规范存在,并不能真正实现其规范教师道德行为、调节教师道德关系的作用。可见,只有实现了教师道德内化,才能完成教师道德由他律到自律的升华,实现教师道德由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品德。

教师道德内化的过程与教师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相联系,一般经历服从、同化和内化三个阶段。在教师道德内化过程中,逐步生成相对稳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其一,在教师道德的服从阶段,教师的道德认知逐步提升。教师在该阶段的道德发展尚处于他律范畴,尚未实现真正的道德自由。处于服从阶段的教师虽然能分清基本的道德善恶,但仍然需要在道德规范约束下和社会制度监管下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其二,在教师道德的同化阶段,教师的道德自觉日益提高。教师在此阶段对道德易产生一定的认同感,不再完全依赖于外在的道德规章制度对教师道德行为的监管,多数情况下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并初步实现了道德自由。其三,教师道德的内化阶段,真正实现教师道德自由。教师在此阶段的道德发展处于自律范畴,能自发地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真正实现了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内在的道德品德。虽然教师实现了道德自由,但仍然需要以外在的规章制度作为监管保障。

(二)师德养成以躬行为本

师德养成以道德躬行为根本。道德躬行是教师亲自在实践中应用道德的过程,虽然师德是教师内在的意识形态,但师德养成的最终目标却是将道德应用于实践。可见,教师不仅要了解教师应遵守的道德准则,还要将其付诸于道德实践。杜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做中学,陶行知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教学做合一,二者皆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故而,教师的师德养成也要强调教师在实践中使用和获取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促进教师的道德意识观念和道德行为融为一体。

教师的师德养成同时强调教师自身道德的自律性和他律性。虽然教师在职业道德内化后实现了道德自由,并正式进入自律阶段,但还需要外部制度以他律的形式作为辅助手段规约教师的实践行为,以期为教师道德实践提供外在保障。师德养成过程中应同时兼顾自律与他律,同时促进教师道德观念的内化,促进知行统一的教师道德体系的构建。

(三)师德养成以反思为要

师德养成以反思为要义。道德反思即教师对其内在的道德观念和外在的道德实践进行多维考察、识别后,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师内在的道德关系,最终实现自我审视过程,是道德内化和道德实践的有效介质。教师的道德反思是教师道德成长的内在动力,也是教师自律的重要表征。道德反思要求教师在充分认识自身道德状况的基础上发生的自省过程。通过反思,教师能发现自身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不足,加强教师本身的自律性。当然,教师的道德反思不是单一的“思过”,更多是要求教师能在“思过”后获得解决问题的方式,深刻认识到道德理论与教育活动的关联性,将理论顺利运用于道德实践中。故而,为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教师需要基于道德实践不断进行道德反思。

对教师而言,需要在道德实践过程中自发从伦理维度进行道德反思。教师只有把自己置于不断反思的求知过程,才能帮助自己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意识。道德反思在确证道德理论的同时指导道德实践。一方面,道德反思有助于优化并内化教师既有的道德品质。教师内在生成的道德理论观念是教师在外在制度的约束下逐渐生成的,但教师若能敏锐地察觉到内在道德观念的变化并审慎地确证生成道德观念,则有助于道德观念的内化。另一方面,道德反思有助于调整教师的道德行为,以逐步改善教师道德实践的过程。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外显的表征,教师通过反思道德实践不断改正不良的道德行为。

三、探究师德养成的实践路向

师德养成的内在逻辑表明,其以道德内化为先导,以道德躬行为根本,以道德反思为要义。因此,为促进教师的道德养成,可从观念引领、实践操作和制度保障三个方面着手探究师德养成的实践路向。

(一)观念引领:树立“知行统一”的师德信念

从师德养成的观念引领层面来看,应树立“知行统一”的师德信念。教师道德的“知行统一”,强调教师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协作发展,其中“知”是师德养成的前提条件,要求教师能将教师行业的道德准则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行”是师德养成的旨归,要求教师能将内在的道德观念运用于道德实践。其中,道德实践是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环节,教师通过教育实践将内在的道德情感、认知转化为肉眼可见的道德行为。

人们认为道德是一种外在约束力量,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可见,师德信念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维持具有深刻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亟待树立“知行统一”的师德信念,并从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两个层面树立师德信念。其一,提高道德认知的信念。教师的道德认知反映了教师对相关道德的了解,知道哪些是正确行为,因此,教师道德认知的提高必然需要教师对道德理论的学习,并在反思、实践的过程中内化为必备的道德品质。其二,坚持道德实践的信念。道德实践是道德认知在具体情境中外显的结果。师德养成敦促教师成为一名道德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心怀正义,因此,引导教师树立“知行统一”的师德信念,能有效地坚定教师行为,深入体认教师道德。

(二)实践操作:探究具体可行的师德养成模式

从师德养成的实践操作层面来看,需探究具体可行的师德养成模式。养成模式是促进师德养成的具体可行的实践操作,分为主观内在和客观外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主观内在的师德养成模式主要以教师自修和向他人学习为主。师德养成是教师主体道德构建并逐步内化的过程,强调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通过自修积淀、反思师德养成。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观点说明了道德是可以通过学习道德方面的知识而获得的,可见书籍是获取道德知识的有效路径,教师从中获取了与道德相关的知识后就知道了道德的样态,就会避免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此外,读书能使人获得甄别善恶美丑的能力,教师可以凭借自主学习的形式获取道德知识。教师除自修的学习方式外,还可以从优秀榜样的身上进行道德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道德行为来关照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积累道德智慧。

另一方面,客观外在的师德养成模式主要以普适性的理论专题讲座为主。为促进教师的实践体验,需要增设具有针对性和参与性的师德培训活动,以促进教师体认自身职业、磨练职业意志、积累道德智慧。就培训内容而言,为追求高效的师德培养效果,在开设讲座和培训活动之前需要设置与师德相关的问卷,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了解师德困境,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和实践活动。

(三)制度保障:构建师德养成的保障机制

从师德养成的制度保障层面来看,需构建师德养成的保障机制。教师道德行为的发生是自律和他律协同作用的结果,外在的他律制度是保障教师内在的自律行为规范的关键。一般而言,师德养成的保障机制涉及评价制度、奖惩制度。为确保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性,要逐步构建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在规划评价标准时要遵循系统、科学、适切原则,以量化的形式进行师德评估。在考核周期方面,要制定短、中、长渐进式的考核周期,确保师德考核的动态连接性。在评估方式方面,为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学校要采取多主体评估形式,不仅需要对教师自身进行师德的直接评价,更需要学生、同事、家长等其他主体对师德情况进行间接考评。奖惩机制是师德养成的外在动力,在制定和实行过程中要秉持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要按照高、中、低三种等级类别设置教师道德规范标准,并依照评价结果进行划分,制定相应的奖惩标准。在执行奖惩制度时要灵活、公平,对做出突出表现的教师应酌情提高待遇和奖励,但对触碰道德底线的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惩处。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师德师内化
儿童青少年同伴侵害与内化问题的双向关系:纵向研究的元分析*
谨防师德师风失范
江永:“码”上举报 师德师风问题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浅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优化农村教师队伍
远和近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