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增强忧患意识的哲学基础
2022-09-23万成
万 成
(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 510275)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赓续繁荣的精神品质,也是中国共产党济世为民、治国安邦的思想资源。一部党史,就是在忧患与进取的互动中为初心而奋斗的历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党和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深刻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增强忧患意识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基础,不仅是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防范化解执政面临的各类风险隐患、永葆生机与活力核心秘诀的重要抓手,也是准确把握当前外部环境深刻变化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所面临新形势新阶段新格局的根本举措。
一、事实导向:中国共产党增强忧患意识的唯物论基础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忧患意识作为一种主体能动意识,是直面新形势的制胜法宝和精神财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从事实出发,中国共产党增强忧患意识有着深厚的理论、文化、历史和实践基础。
1.理论浸润:建基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思维运演。“中国应当是发展辩证法的国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辩证法融入思维活动,从哲学高度为处理各类重大关系和突出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形成了运用唯物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其他规律的中心线索,是辩证法的精髓与灵魂。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的矛盾是客观且普遍存在的,但其具体形态也会因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移而发生改变,敌与我、胜与负、安与危、福与祸、治与乱、成与败,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一定不易,而是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因而,要用全面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清醒认识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把握危中之机,在忧患中化危为机。作为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忧患意识是对物质世界发展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的正确反映与合理投射,也是实践活动“有守”和“有为”的高度统一,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初心与使命将忧患意识深深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深处,使其能够锲而不舍、接续奋斗,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中,中国共产党将辩证法视为“最好的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道德经·第六十四章》),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与强大战斗力。
2.文化禀赋:植根于中华民族居安思危的精神性格。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坚韧刚毅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历经风雨、饱受磨难的民族。在千百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始终强调常怀忧虑,居安思危,忧以天下。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内蕴的独特文化气质。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生成和《周易》有着直接关联,一般认为它是中华民族居安思危精神性格的源出。《周易》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随时变化着的,对立双方的排斥和斗争、渗透和转化,促成了事物的量变与质变。此后,经由《易传》的系统阐发,中华民族忧患意识开始体系化,并逐步发展为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到魏徵的“备豫不虞,为国常道”(《贞观政要·纳谏》),再到欧阳修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都散发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居安思危精神品格。徐复观更是断言:“中国文化是在忧患意识中生长出来的文化。”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深处和近代以来惨遭外敌入侵的苦难历史中走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里蕴含着忧患的基因,实践开拓中始终保持着居安思危意识。增强忧患意识,不仅应视为一种精神传统,更应化作一种实践筹划。
3.历史镜鉴:熔铸于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实践智慧。中国共产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发展壮大于忧患的政党”。回溯百年的奋斗历程,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已经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中,成为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武器。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国土,中国共产党在“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以忧国忧党忧民之心发出最为激烈的呐喊;面对革命即将全面胜利的大好形势,毛泽东仍高瞻远瞩地用“两个务必”来警示全党;20世纪90年代,怀着对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命运的深厚关切,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明确指出“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认识到中国一切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党的坚强领导,并反复强调“讲忧患意识,首先要忧党”;进入新世纪,胡锦涛准确把握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特点,警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承续历代领导人治国理政实践智慧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审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要求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在各种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不断超越和革新自强,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4.实践体认:发展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问题意识。相比以往任何时候,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都更为严峻和复杂。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继续朝纵深化方向发展,国际规则正在重写,国际格局也在重塑。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种族主义和单边主义等思潮不断升温,西方国家出现了明显的逆全球化倾向。加之各种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相互叠加、共同驱动,来自世界范围内的各种风险挑战变得愈加难以把握。从内部环境看,我国社会正处于重大转型期,正经历快速的社会变迁、制度变革和结构调整,社会主要矛盾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化。这为不同社会形态中的风险共时态存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提供了土壤。比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迫在眉睫,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不平静,公共卫生安全需补应急短板……今后,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还会出现一系列的新型风险,与传统风险相比,它们将更加难以研判和防范。近年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今天,从某种程度上看,“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了一个我们前所未知的程度”。因而,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善于机中识危、危中见机、转危为机,有力应对一切重大风险挑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二、思维定向:中国共产党增强忧患意识的认识论基础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国共产党增强忧患意识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特别强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忧患意识并非简单着眼经验层面来断言忧患问题,而是在超越经验基础上,对“忧患”作出的理性思考与科学应答。
1.感知忧患:增强忧患意识的基本前提。受制于来自主客观的多重因素,忧患在一定的时空场域中呈现出不确定性和潜在性的特征。在实践中要善于调动内在思维能力,透过复杂现象把握本质,感知忧患的客观存在。其一,承认忧患的客观存在。忧患是客观的底线思维反映,只要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客观存在,忧患必定会客观存在。因此,要用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忧患,而非“采取‘不承认主义’”,更不能抛开客观现实,从主观意志出发毫无依据地空谈忧患,甚至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其二,理解忧患的核心要义。忧患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是从主客观条件出发,对未知事物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的深层次思考与忧虑。就其形态而言,除了以个体的直接现实性意识存在外,它还渗透在执政理念、道德规范和宗教信仰等多重社会意识中。阶级社会中的忧患不可避免地被打上阶级的烙印,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锐意进取、奋发图强,保证了其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忧患是一种主体意识。忧患的实质是主体对已知与未知、现实与未来之间进展关系的预判,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忧患不仅是主体对自身内在属性的自觉体认,同时也是对自身能力的自为定位。忧患是一种危机意识。基于历史本体论的视角,危机可以说是人类存在方式所蕴含的内在矛盾及其解决遭遇。一方面,忧患的生成基础是客观存在的内在危机;另一方面,这种危机又是作为确证和消解忧患的思想基础而存有的。其三,把握忧患的价值意蕴。只有认清忧患的重要性,才能对忧患给予高度重视,常怀忧虑、居安思危。从某种意义上说,忧患是个体或群体对事物发展承受限度的合理认知。唯有如此,才能在实践活动中心有敬畏、行有所止,从源头上控制忧患。
2.确证忧患:增强忧患意识的现实起点。如果感知忧患是增强忧患意识的基本前提,那么确证忧患则是增强忧患意识的现实起点。忧患如同矛盾一般,并非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点上都是众所周知、显而易见的,其具体情况需要人为地探寻与确认。其一,在调查研究中分析客观实际的状况。通过对事物现象的有效分析,可以把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倘若要将认识导向深入,要在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探求事物的内在本质,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毛泽东一贯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江泽民和习近平都曾在此基础上反复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其二,在揆情审势中认识事物变化的尺度。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相对稳定,就需要将量变合理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确证忧患存在的中间环节是要揆情审势,深入认识事物产生质性变化的尺度。事物的发展变化一般会呈现出若干个连续的阶段,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忧患。确证忧患,需要着眼阶段与阶段过渡的临界点,从上一阶段的变化规律出发,研判下一阶段的发展趋势。实践活动的质与量和人的能力发展有着紧密关联,它所产生的效果既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因而,要规避人为要素引发忧患的可能性。其三,在推本溯源中判定忧患存在的位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寻找忧患存在的实际位置,是确证忧患的最终目的。忧患通常是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生成的,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遮蔽,因而它并不总是能被轻易发现的。这就需要在理解与把握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实践活动中体察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的忧患。
3.消解忧患:增强忧患意识的根本保证。准确把握客观实际与阶段特点,找到忧患存在的具体方位非常重要,但增强忧患意识的根本在于排解和消除忧患。其一,坚定信心以消解忧患。信心是对事物发展演化的信任程度。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沉淀下来的信心,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精神力量,也是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夺取胜利的思想武器。与其他任何政党相比,“中国共产党最有理由自信”。信心源自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应对风险挑战的价值主体与领导核心。信心源自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所付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扎实做好“分内事”、管好“责任田”。信心源自中国共产党的学习传统。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的主体力量,党员群体唯有通过不断学习练就过硬本领,实现经验总结与现实思索的高度统一,才能切实担负起时代重任。其二,保持定力以消解忧患。历史昭示,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绝非热热闹闹、敲锣打鼓就能轻松实现,而必须依靠全党全国人民砥砺前行和不懈奋斗。越是面对挑战,越要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确保党和国家事业能够在既定轨道上不偏航、不脱轨。保持定力,要从历史汲取养分,保持战略自信;从现实明晰情势,保持战略清醒;从未来确证责任,保持战略前瞻。其三,保持勇气以消解忧患。勇气是个体和群体坚韧性、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状态体现。自我革命维度,以铁的纪律全面落实从严管党治党,是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必由之路。社会革命维度,就客观条件而言,人类历史上从未有任何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一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当历史的脚步踏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应保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乐于斗争”的勇气,适应新形势,领导新的社会革命,取得新的胜利。
4.防控忧患:增强忧患意识的目标要求。消除忧患是增强忧患意识的根本保证,但并非是其终极追求。因而,要从全局、从顶层着眼来感知、确证和消解忧患,以最大努力防控忧患并争取最好结果。其一,总揽全局来防控忧患。“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准确界定,它有利于把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各方面智慧和力量整合起来,统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首先是全局性。中国共产党要始终站在国家的、全局的高度来进行思考谋划。习近平“心怀‘国之大者’”的重要论断,凸显的就是全局性思考中的大境界和大智慧。其次是战略性。战略性意味着要集中精力抓大事、抓方向,不能陷入具体繁杂的事务当中。最后是前瞻性。增强忧患意识,意味着要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在被动中掌握主动。同时,也要协调好宏观战略的前瞻性与现实策略的务实性两个方面,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其二,重点突破来防控忧患。抓住重点就是抓住全局。中国共产党能有条不紊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其根源在于聚焦重点、纲目并举,既抓住“关键”,又重视“普遍”。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可以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分清主次、明确重点,否则就可能乱了章法、忙而无功;也要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的有机统一,以点带面,综合解决各方面的问题,使改革巨轮驶入更为开阔的水域。其三,实事求是来防控忧患。增强忧患意识,要求“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以底线思维充分估计问题与矛盾,预料最坏的局面,做好最坏的打算,持有最好的心态。此外,还要对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进行研判,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究其根本,就是要从源头防范,将忧患解决在萌芽之中。
三、方法指向:中国共产党增强忧患意识的辩证法基础
恩格斯将辩证法视为“最好的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并将其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对唯物辩证法内涵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
1.主体之维:坚持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的深度规整。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责任意识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是责任主体对“责任是什么”以及“如何履行责任”的认知与理解。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只有义无反顾地担负起历史责任,才能赢得人民的深切信任与真诚支持。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中国共产党历来高擎民族复兴的旗帜,并将其落实到治国理政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当前,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这一伟大梦想,但越是接近目标,就越是荆棘遍地,越容易产生新风险。为此,中国共产党要增强忧患意识,“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做好应对一切风险挑战和各种困难的准备。在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要牢牢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目的,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增强忧患意识中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权力等同责任,责任要求担当。忧患意识,外显为担忧,内源是担当。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不仅是“全党必须警醒起来”的告诫,更是“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与担当。“忧患意识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因此,不仅要强化责任意识,更要激发担当精神。
2.认识之维:坚持底线思维与高线追求的双向聚合。底线是对忧患客观存在位置的具象锚定,底线意识是以忧患意识为起始和指针,根据现实需要和客观条件,做“最坏打算”,在发挥历史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努力争取最大期望值。通过革命、建设、改革的风雨洗礼,中国共产党牢牢守住了底线,形成了增强忧患意识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毛泽东十分重视同时也善于运用底线思维,他从辩证统一的斗争策略出发,指出“向着最坏的一种可能性做准备是完全必要的”。胡锦涛基于国内外形势变化,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建设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习近平则多次强调“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做好应对任何形式风险挑战的准备。这种底线思维中的“最坏准备”不是最低标准,而是为了防止事情发展不可逆转而设置的红线。事实证明,追求“高线”,方能守住“底线”。共产党人需要坚决拒绝的、绝对不能触碰的,是为底线;需要竭力追求的、绝对不能放弃的,是为高线。底线作为一种制度规范而存在,高线则以思想引领为纲要。当然,底线与高线并不是绝对割裂、孤立地存在某个单元,而是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运动。前进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增强忧患意识,既要牢记党的纪律的底线,又要坚定理想信念的高线,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3.实践之维:坚持使命引领与问题导向的有机统一。毋庸讳言,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都一定会出现与时代发展规律和历史阶段特征相应的问题。问题意识,是思维对问题的能动阐释,是一种发现问题的能力。问题导向是主体对问题意识的自觉运用。问题导向,具言之,就是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对现实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是对问题清醒的预见和防范意识。中国共产党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将问题意识作用于实践,科学地认识问题,准确地分析问题,正确地解决问题,形成了一个高效、稳定的“问题系统”,不断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忧患意识,要求立足最低点,筹谋最高处,将事物变化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手中。增强忧患意识,实质是对事物在低点和高处之间运转的优化与控制。因此,在体察、关切、解决人民的急难愁盼时,要实现直面现实、问题导向与着眼未来、使命引领的双向发力、同向而行。问题导向以问题为中心,重在打好提前量,为解决问题提供方法与原则;使命引领则是以价值为主张,意在打好主动仗,为解决问题提供方向与动力。中国共产党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世界的事业”的历史使命,始终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作为精神之魂。中国共产党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源泉在于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紧密统一。新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增强忧患意识,既要借助伟大的目标和理想“高上去”,也要以求实的精神和韧劲“沉下来”,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厚植使命感。
4.价值之维:坚持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内在融通。在马克思看来,人能够在遵从自然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按照生命的需要来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也就是能够“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对象尺度是关于真理的尺度,人的自身的尺度是关于价值的尺度。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基本尺度,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统一。人类社会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内在同构,要求社会的进步发展必须与人的价值的体现相统一。从根本上看,中国共产党增强忧患意识,是坚持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内在融通。忧患意识涵括客观的真理尺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需要在尊重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忧患意识是客观事实的底线思维反映,要求遇到问题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主观臆断、推测想象,犯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真理具有强大的激励功能,内蕴着实践价值。因而,忧患意识也涵括主观的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人按照自身的需要和目标去改造世界。“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增强忧患意识,就是坚守维护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的价值追求。在增强忧患意识中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澄明了中国共产党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精神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的价值追求。
四、价值归向:中国共产党增强忧患意识的历史观基础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无论处于什么历史方位,党的事业无论发展到什么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都不能忘记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等问题。“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中国共产党通过科学理解与把握人民史观,对增强忧患意识进行了立场澄明、主体规约、目的表达和规律辨识。
1.立场澄明:坚持人民至上是增强忧患意识的价值导向。坚持人民至上来增强忧患意识:一是内蕴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本质诉求。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和崇高精神,具体体现在革命实践和执政实践的全部活动当中。在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指导下的中国风险防范实践,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才能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读懂和满足人民的诉求。二是内蕴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原则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保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要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尤其需要以高度的忧党、忧国和忧民意识继续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全域、全时空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三是内蕴马克思主义使命观的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责任,就是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坚强有力地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只有在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的过程中将党性和人民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全体人民同心同德、步调一致向前进,携手应对风险挑战,书写更加恢弘壮阔的历史答卷。
2.主体规约:紧紧依靠人民是增强忧患意识的价值动力。紧紧依靠人民来增强忧患意识:一是彰显坚守人民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之“能”,根本上取决于人民之“能”。忧患的感知与确证,最了解情况的是人民;忧患的排解与防控,最大的依靠力量也是人民。只有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才能切实有效地认知民生之患、化解民生之忧。二是彰显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创造了非凡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紧紧依靠人民体现的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性,是增强忧患意识的源头活水。不仅要从中国人民的实践创造中总结经验,更要从世界人民的实践创造中借鉴反思,进而将优秀的实践成果上升为理论与政策,积极动员和指导人民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挑战。三是彰显坚持人民评判标准。各类风险挑战是否得到有效化解,各种险情和问题是否得到有效防控,不是由理论或政策本身来回应,也不是由某个人或一些人说了算,而是要着眼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将人民拥护与否作为“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坚持人民标准,不能简单地走过场,而要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把人民群众的需要放在首位、落到实处。
4.规律辨识:牢牢植根人民是增强忧患意识的价值规范。牢牢植根人民来增强忧患意识:一是澄明自我革命的勇气。纵观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在重大历史节点积极有效地应对挑战、克服困难、战胜风险、破解危局,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生俱来的自我革命的勇气。自我革命的伟大品格,不仅拥有正视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自觉,往往还能发现一些潜在的风险与挑战。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只有积极依靠人民群众自我革命,才能真正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与挑战。二是澄明斗争精神的底色。风险和挑战不会因为人们的良好愿望而转移,反而会因为妥协放弃而导致事态恶化,甚至引发出新的难题。“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没有斗争精神不行。”作为一个从人民中走出来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最不缺乏的就是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历来所追求的,有积极主动、未雨绸缪的战略心理,还有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战略智慧。不仅把问题想在前面、把工作做在前头,而且还能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敢于发声亮剑,用斗争精神为应对风险挑战构筑精神高地。三是澄明植根中国大地的特色。牢牢植根中国人民,先在条件是植根中国大地。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不是突然搬来的意识“飞来峰”,也不是随手拿来的意识“舶来品”,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传统文化的具体结合。纵观历史进程,忧患意识始终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成为从一个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锐利武器。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增强忧患意识,是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植根中国大地、从现实需要出发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走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增强忧患意识的新路子。
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提高研判能力、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走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要保持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以“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之治”有效应对“时代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