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压力性损伤风险量化评估结合三时段护理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

2022-09-22朱晓丹顾依璐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18期
关键词:时段发生率骨折

邵 晶,朱晓丹,顾依璐,张 敏

(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 江苏无锡214062)

下肢骨折常表现为疼痛、肿胀、畸形及功能受限等,对骨折移位明显或靠近关节患者,常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但下肢骨折多发于老年人,其身体素质较差、皮肤松弛、血管萎缩,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需长时间卧床,身体行动受到限制,皮肤长时间受压,血流不畅,易发生压力性损伤,影响预后[2]。如何减轻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一直是临床护理研究的重要课题。压力性损伤是由多种因素所致,风险量化评估可对患者进行预先评估,起到指导性参考作用[3]。三时段护理是一种术前访视到术后随访的连续性护理,将单纯手术室护理延伸至术前、术后,使压力性损伤护理工作做到无缝衔接,可有效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本研究将压力性损伤风险量化评估结合三时段护理应用于老年下肢手术患者,探讨其对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体温、负性情绪及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我院行下肢骨折手术的112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下肢骨折;患者行择期内固定手术;患者及家属知晓并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意识模糊或昏迷患者;精神疾病患者;皮肤病患者;表皮受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结合组55例和对照组57例。结合组男25例、女30例,年龄60~77(65.41±6.55)岁;左侧骨折28例,右侧骨折27例;骨折部位:股骨21例,髌骨10例,胫腓骨18例,跟骨6例。对照组男27例、女30例,年龄61~75(65.45±5.96)岁;左侧骨折29例,右侧骨折28例;骨折部位:股骨20例,髌骨11例,胫腓骨20例,跟骨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评估患者皮肤状况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根据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1.2.2 结合组 采用压力性损伤风险量化评估结合三时段护理。①组建三时段护理小组。包括1名护士长和3名护士,对护理人员进行压力性损伤相关知识及下肢手术相关操作流程培训。术前对患者进行访视并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小组护士指导患者填写营养风险筛查(NRS)评分,分数<3分时告知医生[4]。使用Braden scale量表[5],从感觉、皮肤潮湿程度、活动性、移动性、营养情况、摩擦力及剪切力等方面对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进行评估,满分27分,<10分为极高度风险,10~11分为高度风险;12~14分为中度风险,15~18分为低度风险,>18分为无风险。②手术室护士需了解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情况,术中帮助患者摆放正确体位。低风险以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中度风险患者根据Braden scale评分高分项进行重点护理,高度风险患者骨折部位使用体位垫并采取敷料保护、增加支撑点、分散皮肤压力,极高度风险患者,可综合采取上述保护措施。此外还可调节约束带、控制手术台倾斜度、提高床垫弹性和舒适度,如果条件允许,可每隔30 min轻抬患者受压部位,缓解局部压力,术中对患者做好保温措施。③术后护送患者返回病房。由小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全身皮肤检查,并将患者Braden scale评分结果贴于患者病床,与病房专职护理人员进行交接,告知其相关注意事项。对低危患者给予每2~4 h翻身1次,对中危患者给予每2 h翻身1次,对高危及以上患者给予每小时翻身1次。术后24 h小组护士对患者进行随访,对其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并与患者及家属积极交流,交代相关注意事项,根据术前和术中情况,提出针对性护理意见。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体位安置时间。②比较两组围术期体温。分别于术前、术中及术毕时测量患者体温。③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在患者护理前及护理1周后进行心理评估,其中HAMA评分共14项,每项0~4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焦虑心理越严重;HAMD评分共24项,分为3分制和5分制两个部分,最高分76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抑郁程度越严重。④比较两组术后24 h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根据NPUAP压力性损伤分期[6]规定,对患者压力性损伤情况进行统计。Ⅰ期:皮肤完整,按压出现红斑;Ⅱ期:部分皮层受损,真皮层暴露;Ⅲ期:全层皮层受损,可见脂肪、肉芽等组织;Ⅴ期:皮肤受损,肌肉组织、韧带或骨等暴露。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2.2 两组围术期体温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围术期体温比较

2.3 两组护理前后HAMA、HAMD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HAMA、HAMD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术后24 h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24 h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和协调能力下降,易发生下肢骨折,又因其身体素质较差,是压力性损伤高发人群。压力性损伤是手术常见并发症,传统压力性损伤护理常处于被动状态,在发生后才进行干预,严重影响患者康复速度。压力性损伤风险量化评估可对压力性损伤进行预防,从入院时即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7]。三时段护理是护士为患者提供术前、术中及术后三时段的持续护理干预,可有效落实干预措施,提高护理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结合组手术时间、体位安置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结合组术中、术毕时体温高于对照组(P<0.01);护理后,两组HAMA、HAMD评分均低于护理前(P<0.05),且结合组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24 h,结合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压力性损伤风险量化评估结合三时段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手术相关指标,缓解患者负性情绪,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本研究通过压力性损伤风险量化评估,结合三时段护理化被动为主动,提前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详细了解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做好相应术前准备,缩短物品准备时间。同时,对小组护士进行培训,可提高护士对手术流程的熟练度,有助于配合医生操作。因此,结合组手术时间和体位摆放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有研究表明,低体温是导致术中发生压力性损伤的重要因素,在手术过程中,由于输液、消毒冲洗及肢体暴露等,导致患者体温下降,发生末梢血液循环功能不良,再加上局部皮肤受压,易出现皮下组织缺血、缺氧,引发压力性损伤[8]。本研究结合组通过保温措施,有效缓解了患者体温降低的问题,且结合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有效保温对避免患者出现压力性损伤有一定影响。压力性损伤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护患关系。而压力性损伤风险量化评估结合三时段护理具有预警和无缝护理两大特点,可运用优质护理服务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同时还在术前、术后对患者进行访视,也有助于缓解患者负性情绪,降低患者心理应激,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性[9]。此外,压力性损伤风险量化评估可帮助医护人员有效预测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并制订相应针对性护理措施,提高护理工作的主动性。通过对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进行评级,对风险较低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风险较高的患者则采取针对性处理,不仅有效预防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还能做到医护资源合理分配,提高护理效率。

综上所述,压力性损伤风险量化评估结合三时段护理可提高医护配合度,缩减手术时间,改善患者负性情绪,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时段发生率骨折
王阿姨骨折康复记
不可忽视的“一点点”骨折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第70届黄金时段艾美奖主要奖项提名
伤筋动骨怎么破
伤筋动骨怎么破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西藏文物 迎来大修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