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入院心肌梗死患者居家自我管理行为的薄弱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2022-09-22李娟曹名云钱梅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2年15期
关键词:入院心肌梗死居家

李娟 曹名云 钱梅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心内科,上海 201906

心肌梗死是危重的冠心病,其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血管骤然狭窄或闭塞导致血流持续减少或中断,部分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缺氧造成心肌细胞局部或大面积死亡。该病具有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较高的特点,多伴有突发性剧烈压榨性疼痛、皮肤湿冷等症状,且常并发心力衰竭,甚至心脏骤停而亡。有关研究表明,手术治疗或溶栓治疗可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存活率,而其复发率呈上升趋势,导致患者需再入院治疗,增加其经济及心理负担。因此,临床上应加强心肌梗死治疗幸存者的二级预防措施,以期降低其再入院率。有关研究显示,居家自我管理是心肌梗死幸存者二级预防的重要举措,有效的自我管理对降低其复发率及死亡率至关重要。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再入院心肌梗死患者居家自我管理行为的薄弱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收治的再入院心肌梗死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③有典型的缺血性胸痛症状;④临床资料完整;⑤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⑥出院后定期随访复查者;⑦意识清醒能够独立完成各项问卷调查者;⑧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者。排除标准:①住院期间死亡者;②合并心、肝、肺等脏器功能损伤者;③既往有精神疾病史或心理障碍者;④具有认知障碍者;⑤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患者;⑥临床资料不齐且无法随访者。

1.2 方法

1

.

2

.

1

研究方法 采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资料收集,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家庭收入、文化程度、职业性质、体重指数(BMI)、医保情况、心肌梗死再入院次数、共同居住者、疾病认知水平、吸烟史、饮酒史、既往是否住过重症监护室(ICU)、有无遗传史、合并基础疾病、社会支持度、焦虑抑郁情绪、治疗方式等。

1

.

2

.

2

自我管理行为 采用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该量表内部一致信效度为0.835,各维度内部一致信效度为0.815~0.847,该量表包括日常生活管理(不良嗜好管理4个及一般生活管理4个,共8个条目)、疾病医学管理(症状管理4个、急救管理3个、疾病知识获得管理5个、治疗依从性管理3个,共15个条目)、情绪认知管理4个条目,3个维度共27个条目,条目得分范围1-5分,总分范围为27~135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越好。为了突显各维度管理行为的薄弱点,使用得分指标=单项目实际得分/该项目最高得分×100%,得分指标≤60%为低水平,60%~80%为中水平,≥80%为高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

t

检验或方差分析,等级资料行秩和检验,对再入院心肌梗死患者居家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因素进行多重性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再入院心肌梗死患者居家自我管理行为现状

日常生活管理平均分(29.94±3.13)分,得分指标为74.26%;疾病症状管理平均分为(46.79±8.24)分,得分指标为61.38%;情绪认知管理平均分为(13.36±2.41)分,得分指标为70.46%;自我管理行为总平均分为(90.24±7.65)分,得分指标为67.88%;总体自我管理行为为中低水平,其中疾病症状管理行为为最薄弱点。

2.2 再入院心肌梗死患者居家自我管理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年龄、文化程度、再入院次数、共同居住者、焦虑抑郁情况、疾病认知水平、社会支持度均为影响强再入院心肌梗死患者居家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因素(

P

<0.05),见表1。

表1 再入院心肌梗死患者居家自我管理行为的单因素分析(n=95),(分,

2.3 再入院心肌梗死患者居家自我管理行为影响

将再入院心肌梗死患者居家自我管理行为作为因变量,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赋值情况详见表2。

表2 再入院心肌梗死患者居家自我管理行为影响的变量赋值

2.4 再入院心肌梗死患者居家自我管理行为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疾病认知、再入院次数、社会支持度均为再入院心肌梗死患者居家自我管理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P

<0.05)。详见表3。

表3 再入院心肌梗死患者居家自我管理行为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实践证明,再入院心肌梗死患者多由其疾病认知水平不高,且在居家生活、疾病症状及情绪等方面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措施,导致患者疾病持续恶化而再入院,且出院后一年内再入院率高达20%。本研究显示,总体自我管理行为中低水平,其中疾病症状管理行为为最薄弱点,再入院心肌梗死患者的居家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中,日常生活管理得分指标相对最高,而疾病症状管理相对最低,此结果与卢春林等结果相似。分析原因可能为住院期间护士对心肌梗死相关知识的灌输相关,促使患者意识到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且改变生活方式较易完成,而多数患者较依赖医护人员的护理帮助,对疾病症状管理相关知识学习兴趣不高,出院后脱离医护人员的干预措施,导致其对疾病症状管理行为水平相对最弱。为此临床应准确掌握再入院心肌梗死患者的居家自我管理行为薄弱点,分析患者居家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针对主要影响因素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提升患者的治疗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显示,疾病认知、再入院次数、社会支持度均为再入院心肌梗死患者居家自我管理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此结果与樊俐君等相符。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越了解,其自我管理效能水平越高。分析原因可能为疾病认知水平与自我管理行为呈正相关,而心肌梗死患者经治疗出院后仍需终身服药控制疾病发展,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程度越高,更意识到疾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对居家后出现的突发症状识别及处理能力更高,提升其服药准确性,增强其对不良生活习惯及嗜好的改变意识及行为,因此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行为水平相对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住院次数是再入院心肌梗死患者居家自我管理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患者的住院次数越多,其自我管理行为水平越低。分析原因可能为心肌梗死作为慢性疾病,多次发病患者经历长期病情反复恶化、反复治疗的打击,极易产生消极情绪,导致患者对自我管理失去信心,忽视二级预防措施的重要性,甚至出现直接依靠治疗康复的侥幸心理,严重影响其居家自我管理行为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度是再入院心肌梗死患者居家自我管理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社会支持度越高其中自我管理行为越好。分析原因可能为护士及家庭成员是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心肌梗死渡过急性期通常需过渡到家庭进行康复管理,多数患者缺乏疾病自我管理相关经验,出院后脱离护士的专业指导及帮助,导致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行为水平不高;同时多数患者家庭经济水平较低,家属多伴承受较大的经济负担,通常专注于为家庭经济奔波,忽视对患者的康复管理,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居家自我管理行为水平下降。

针对以上主要影响因素需实施以下针对性护理对策:加强自我管理信息支持,出院前为患者发放院外康复管理干预方案,嘱咐其参照实施自我管理行为,加强院外护患沟通,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电话、微信群、微信等多形式咨询方式,定期开展线上专题讲座,主要侧重戒烟酒、饮食、康复锻炼、疾病危险因素指导、危险症状识别等,兼顾不同认知水平的患者给予个性化健康信息支持,定期利用微信为患者推送疾病自我管理相关知识,并指导患者设置每日学习提醒及书写学习日志,促使患者的认知、态度及行为的转变。加强社会支持,针对独居患者,鼓励家属尽量与患者同居,生活上给予其帮助,精神上给予其鼓励,针对丧偶或离异者,动员家庭成员多在精神及物质上给予患者全面支持,多与其聊天、散步,引导其摆正心态,采用亲情疏导、音乐疗法、放松训练、康复锻炼等措施帮助其转移负性情绪,提升其疾病治疗信心,增强其机体功能恢复,改善其康复效果。加强监督,针对多次入院患者,在知识与情感支持基础上给予其行为监督,定期以微信视频形式了解患者康复任务完成情况,为其制定日康复目标,鼓励其书写康复心得,每周以微信群反馈疾病改善情况、不良症状等,指导家属监督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用药、改正不良习惯及嗜好等措施,对出现不良症状立即告知主治医生处理,以期全面提升患者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疾病认知、再入院次数、社会支持度均为再入院心肌梗死患者居家自我管理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临床应依据其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提升其居家自我管理行为,降低其复发率。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入院心肌梗死居家
院前急救标准化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居家的日子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急诊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居家信条
情防控常态化 居家防护不可少
微生高的往事
法前总统希拉克肺部感染入院
年轻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