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译教学理念、模式与课程设计的再探讨

2022-09-21詹成

语文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口译外语技能

○ 詹成

(中山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一、引 言

1979年联合国译训班开启了中国专业化口译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的研究者,特别是从事口译教学的一线教师,对“口译教学如何定位”“口译究竟应该怎样教”“口译到底是语言提高课程还是技能训练课程”等问题,开展了持续探讨和研究[1]。经过40多年的发展,伴随“翻译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内一个独立二级学科,中国的口译教学迅猛发展,口译在我国已经从一种外语教学的手段,发展成为以培养口译专业人才、出口译产品为目标的专业方向。

围绕口译教学的一系列宏观问题,不少学者基于教学实践,发表了一些观点。张威和刘宇波考察2015 年至2019年期间发表在10种CSSCI期刊上的口译研究论文发现,以口译教育体系构建、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为突出主题的口译教学研究占到发表论文的三分之一以上[2]。笔者也就相关问题发表文章进行探讨[1][3-4]。时至今日,我们在各类口译师资培训和不同高校的教学实践中观察到,许多口译教学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对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等的认识仍然模糊,在具体教学操作中也存在一定差异和误区,令笔者深感有必要撰文再谈口译教学的宏观问题,尝试厘清相关讨论,分析国内口译教学现实情况,并提出符合实际的口译教学理念、模式和课程设计。

二、国内口译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口译只是我国外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必修课,根据2000版高校外语教学大纲规定,翻译课既是高等院校外语专业大三或大四阶段一门独立的专业课,又是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综合体现。口译课的定位实际上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外语基本技能课程”,被认为不过是借以提高学员语言能力的一门辅助课程,其作用基本上是提高学员在一定主题和情境交际场合中进行外语交流的水平。这种认识严重阻碍了口译课程发展与口译教学实践。口译教学作为高校外语教学的组成部分,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高校在外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开设了口译课,却将口译课上成高级口语课或者口头笔译课。此类口译教学,本质上不以口译的专业或职业发展为目标,不以针对实际工作需求的口译技能培养为重点,是类似于德利尔指出的以考核学员外语学习成果提高为目的的“代码转换”式“教学翻译”的一种“教学口译”,而非真正意义上以“出翻译自身成果”为目的的“口译教学”[5]。

考察目前国内的口译教学,可以区分出以下几个明显的层次:

(1)非外语专业口译教学——在非外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开设口译选修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巩固其外语口语能力,并且了解口译的原理和工作常识,能从事一般的联络口译工作。

(2)外语专业口译教学——在外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开设口译课程,主要是提高学员口译能力的一门实践课程,兼具提高学生外语能力的辅助功能。使学员在训练后基本可以掌握基本口译技巧,能从事一般场合交替传译工作。

(3)翻译专业口译教学——在入学时考核学员语言基础和相关能力,在初级阶段让学员理解并掌握口译一般技能,在中期开设不同主题口译课程和相关文化和训练课程,学员在毕业时基本可以胜任各种场合一般水平口译工作。

(4)翻译专业/方向研究生口译教学——旨在培养实用型口译人才,在学员完成本科阶段学习,语言能力与相关知识都已基本具备的基础上,经过两至三年的培养,培养和强化口译职业技能,使其可胜任不同场合的高水平口译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个不同层次的口译教学在我国高校是并行的。这也是国内口译教学不同于欧美地区的一个显著特点。引起这种现象大概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中国的专业口译教学从外语教学中分离出来较晚,受到传统外语教学理念的影响深厚;二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口译需求,且这种需求也是多层次的,需要大量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从业人员;三是口译市场的规模引发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热情,但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院校的禀赋和资源又不尽相同,项目定位自然有所差异。

三、口译教学基本理念

实际上,国内口译教学有两种基本取向,应该予以区分,并分别进行界定。笔者试对两种不同取向给出如下定义:

1.“为外语强化的口译教学”,指采用口头转换手段,在词汇和语法的层次上,使用一种语言作为理解、记忆或表达另外一种语言的基础,并可以在原语和目标语之间双向进行的教学行为和过程(didactic activities and process by means of oral rendition, using one language as a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remembering, or producing another language, both at the lexical level and the syntactic level, and in either direction between the sourc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2.“为口译能力的口译教学”,指将口译视为一种职业活动,以培养具备必要双语或多语水平的学员从事口译工作的职业化能力为目的的教育行为和过程(didactic activities and process whereby interpretation is viewed as a professional activity, and whose objective is to develop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trainees with necessary bilingual or multi-lingual proficiency for practicing interpretation)。

刘和平指出,教学翻译在外语教学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不能被当作是翻译教学的一个层次[6]35。“无论是外语专业的口笔译课程,还是本科翻译专业课程,或是硕士层次的翻译课程,其区别在于技能训练的内容和学员掌握技能的程度,故划分翻译教学层次应以此为基础。”应该明确,外语教学是帮助学生获得外语听说和读写的语言交际能力;口译教学应该是利用学生已经获得的语言交际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双语思维的转换和交流技能。从教学性质上来看,口译教学不同于语言训练,前者是一种技能训练,而后者是语言强化;从教学构成来看,口译教学也不同于单语的技能训练,因为前者所涉及的能力是将别人的思想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后用另一语言表达给自己听众的能力,而后者仅仅是一种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在近年的专著中,刘和平又对上述两种不同的教育取向做出了比较精准的区分,认为“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一种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或是用这种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而口译教学的目标是借助至少两种语言的交际能力学习如何完美转换语言承载的信息。……学习口译是一种转换能力,或称技能,这种技能建立在已经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能力”[7]8。

可见,现在所广泛接受的“口译教学”,是将口译视为一种专业化、甚或职业化教育的活动,以培养具备必要双语或多语水平的学员从事口译工作的职业化能力为目的的教育行为和过程,而并非传统外语教学中以口译手段提高外语水平的行为。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和接受,是伴随着我国口译教学的发展而逐渐确立的。

四、口译教学模式探究

上文论及的口译教学不同层次,虽然教学目标不尽相同,但口译教学的重点无疑应是培养学生的口译技能。正如刘和平指出,“翻译训练是一个分阶段且各有重点的心智训练过程,……划分翻译教学层次的基础是技能训练的内容、强度和学生对技能掌握的水平。……无论是哪个层次的翻译教学,都应该是能力训练。”[7]39-40翻译的技能意识,指翻译者能够或力求以翻译理论(包括方法论)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的自觉性,能够或力求以翻译理论的准绳(常表现为某种技能规范)自觉地指导或检查自己的译作及整个过程[8]252。注重学生技能意识的培养,也体现了口译教学目标从外语水平到口译能力的根本转变。

口译的教与学,首先取决于要教什么、学什么。国内口译教学无论课程名称如何多样,均可归结为三种基本模式。

(一)语言强化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理据是:口译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不同语言有其特殊性(language specificities),汉语和外语存在大量差异。中国学生的外语水平又普遍低于专业口译所要求的“接近甚至达到母语”的水平。因此口译教学首先应从语言的比较入手,通过语言转换方法的训练,帮助学员将口译做得更加融通自如。

如果采用这种教学理念,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口译教学如何针对不同的语言方向(外译汉和汉译外)转换的特点和差异?口译工作中在每个语言方向上的具体问题又是什么?

(二)知识累积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理据是:口译是一种具有行业特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医学、法律、工程等不同的门类,甚至具体到不同领域,译员需要各种各样的主题知识。因此口译教学应该按照行业或领域来组织,在口译训练的同时帮助学员学习和掌握所需的专题知识。

如果采用这种教学理念,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没有两场口译工作是完全一样的,口译训练需要涵盖哪些领域?如何教会学员记忆知识?究竟应该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也就是说,是讲授具体的知识点还是查找、定位、合成及运用知识的方法?

(三)技能开发的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理据是:口译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行为,对信息的认知加工要求不同于大部分工作类型,因此需要特别的技能组合。口译教学要涵盖各种相关技能,帮助学员开发和提高从事口译工作所需要的能力。

如果采用这种教学理念,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对于某个具体的口译教学层次或类型来说,我们需要教授哪些技能?这些技能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每种技能的开发程度又如何确定?

五、口译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设计是完整教学大纲重要构成部分。我国在高等教育本科阶段有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也于2012年8月颁布了《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但仍然没有统编口译教学大纲。

在一个面向专业人才培养的口译教学体系中,要适当兼顾译员的语言强化、知识累积和技能开发,其组成成分必然是多元的,才能最终构建起口译专业化人才的全面素质。仲伟合较早提出译员的知识结构由三大板块构成:语言知识板块、百科知识板块、技能板块[9]63-65。据此提出专业口译教学体系应开设三大板块课程:语言技能与语言知识课程、百科知识课程、口译技能课程。司徒罗斌和杜蕴德所提出的(硕士研究生层次)口译课程体系包含四个成分:渐进式技能训练;相关领域的知识强化(领域研究);语言强化、理论、公众演讲、声音训练等辅助学习;入学、课程内及结业测试[10]77。可见,除了测试以外,其它三项课程内容和仲伟合[9]的观点基本不谋而合,分别对应了口译技能课程、百科知识课程和语言技能与语言知识课程。

但是,要在一个口译教学体系中同时实现语言技能与语言知识、百科知识和口译技能的全面充分训练,实际上并不现实。面向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口译课,训练的重点应该是口译技能,而将语言和知识作为辅助。正如何刚强指出,翻译课程至少60%必须是技艺课程 (skill courses),其余课程,也就是知识课程 (content courses) 的总量最多不能超过40%[11]41。口译教学,应以口译技能为主线,以语言强化和专题内容为辅线。三管齐下,以“技能主线”作为口译能力的训练,以“语言辅线”作为口译能力的巩固,以“专题辅线”作为口译技能的强化。对于口译教师来说,口译教学设计应该把握的重点是:如何对口译的各项子技能(sub-skills)进行合理的阶段性训练,从而最终实现口译能力的建立和提高。司徒罗斌和杜蕴德[10]68将此基本设计理念称为“渐进式现实主义”(incremental realism)。

口译能力也许有天赋的因素,但更多是后天训练的结果。那么,口译教师需要考虑的实际上就是:什么是可以训练的?如何训练?而在一个课程体系的有限时间内,更应区分“可训项目”和“不可训项目”,以及“应训项目”和“不应训项目”。举个例子来说,学员的思维习惯对于口译学习非常重要,但这在多大程度上是口译课程可训的?学员作为成年人,思维习惯难免已经具有某些定式。是通过教学任务对其进行纠正改造,还是直接在入学测试中将达不到要求的学员筛除并拒之门外?再如译员的姿态和礼仪,在口译课程中是否是“应训项目”?

按照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的标准,典型的专业口译课程是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两年制培训。其中,第一年主要训练学员的交替传译技能,辅以视译、演讲等技能。经过中期考核之后,合格的学员升读二年级,才开始接受同声传译训练[12]。这一基本设置被欧美主流翻译院校广泛采用,也见于国内诸如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会议口译专业课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欧口译项目等。司徒罗斌和杜蕴德认为,口译的基本技能可以分为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两项,教学则分成起步(initiation)、协调(coordination)、试验(experimentation)、巩固(consolidation)和实训(reality)五个阶段[10]78。在两大技能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中,又交织着若干交叉技能,包括:通用和专门领域知识、语言转换技能、演讲和陈述技能、B语言表达、准备技能、情境和“政治”(外交)意识、跨文化意识、应对技巧和对调控/优化程度的判断选[10]80。

在参考和比较前人的相关论述,特别是刘和平[7]36-39与司徒罗斌和杜蕴德[10]86-87三位学者设计的课程体系,笔者尝试提出一个通用型两年制口译课程的分阶段分技能设计方案,如下。

第一学期

周数训练阶段主技能辅技能子技能教学内容12345678910111213141516起步试验协调试验交替传译1(入门)交替传译2(提高)演讲语言强化视译语言强化演讲语言强化视译领域知识母语听辨记忆外语听辨记忆语言转换笔记笔记与工作记忆的配合译入A语的信息听辨、分析、加工和表达;译前工作准备译入B语的信息听辨、分析、加工和表达;译前工作准备段落源语复述篇章源语复述段落目标语复述篇章目标语复述笔记形式符号及缩略语句段笔记练习篇章笔记练习篇章开头、结尾篇章连接词篇章关键词数字和单位叙述类讲话练习论述类讲话练习论述类讲话练习

第二学期

周数训练阶段主技能辅技能子技能教学内容12345678910111213141516试验巩固交替传译3(强化)交替传译4(模拟)语言强化视译领域知识视译领域知识职业技能译入A语、B语的信息听辨、分析、加工和表达;应对技巧;译前工作准备;情境意识;跨文化意识不同题材、语体、口音材料练习。长度3-5分钟,语速为120-150字词/分钟。文稿视译。不同题材、语体、口音材料练习。长度5-8分钟,语速为160-180字词/分钟。模拟不同口译情境和现场状况。文稿视译。升级测试

第三学期

周数训练阶段同传交传主技能辅技能子技能教学内容12345678910111213141516起步协调试验巩固巩固同声传译1(入门)交替传译3(强化)交替传译4(模拟)同声传译2(提高)交替传译3(强化)交替传译4(模拟)语言强化视译领域知识职业技能注意力分配多任务处理译入A语的信息听辨、分析、加工和表达;长句的断句加工和重组;应对技巧译入A语、B语的信息听辨、分析、加工和表达;应对技巧;译前工作准备;情境意识;跨文化意识母语讲话跟读外语讲话跟读母语讲话延迟跟读+概述外语讲话延迟跟读+概述句子练习段落及篇章练习带稿发言练习模拟会议无稿发言练习模拟会议

第四学期

周数训练阶段同传主技能辅技能子技能教学内容12345678910111213141516巩固同声传译3(强化)实训同声传译4(模拟)交替传译4(模拟)领域知识职业技能理论知识译入A语、B语的信息听辨、分析、加工和表达;应对技巧;译前工作准备;情境意识;跨文化意识应对技巧;译前工作准备;情境意识;跨文化意识真实会议讲话音视频练习带稿发言接力练习真实会议讲话音视频接力练习模拟会议;现场观摩;实习结业测试

六、结 语

国内口译教学从服务于外语强化到以培养口译能力和出口译产品,这个专业化发展历程并不算长,也由此形成中国口译教学的独特状况与问题。可以预见,在口译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完全统一认识之前,针对口译教学理念原则等的宏观层面讨论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国内存在多个培养层次并行的情况下,应坚持“为口译能力的口译教学”这一基本理念,突出技能开发模式,结合不同院校特点和不同层次目标,进行科学系统的课程设计和大纲编订,并开展有关研究,对此进行验证,从而不断提高口译教学水平,真正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治理提供能力过硬的口译人才。

猜你喜欢

口译外语技能
高级技能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拼技能,享丰收
大山教你学外语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大山教你学外语
画唇技能轻松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