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检查在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2022-09-21张洋张贵福
张洋 张贵福
1锦州市凌河区医院超声科 ( 辽宁 锦州 121000)
2南京市永龄医院超声科 (江苏 南京 210000)
内容提要: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超声检查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为对照组患者采用CT扫描进行诊断,为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检查进行诊断,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和诊断结果,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5%,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为82.5%,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实质回声改变、胰腺肿大、被膜模糊诊断上与对照组无较大差别,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腹腔积液诊断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超声检查应用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诊断、治疗中能够发挥出良好的效果,其不仅能够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还能够准确地检出腹腔积液。
作为临床常见的急腹症,胰腺炎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且症状比较复杂,急性胰腺炎根据不同的病情程度可分为急性和重型两种,关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原因考虑和多种因素有关,如饮酒、不良习惯等。当前对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的方法有很多,而不同的诊断方法发挥出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如果没有对患者进行有效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可能造成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1]。因此,临床上尤为重视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诊断,并采用CT、超声等多种方式进行诊断,但效果不同,有研究发现,超声诊断急性胰腺炎的准确率较高,对患者的后期治疗有重要的价值[2]。为此,本院选取了急性胰腺炎患者80例,并通过两种不同的诊断方式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消化内科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各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按照电脑随机匹配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26~84岁,平均(48.9±6.2)岁;观察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4~82岁,平均(47.5±6.5)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及腰背部持续性疼痛,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等临床症状,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确定为急性胰腺炎,且患者本人自愿参与本次调查研究。排除标准:患者存在器质性疾病、传染性疾病、严重合并症等[2]。
1.2 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采用西门子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在检查开始前诊断人员应对患者提出相关要求,指导患者要进行8h的禁水禁食,腹部检查前7d没有进行过消化道的钡餐检查,最后指导患者取正确的体位,让患者仰卧位躺下掀开衣服露出检测部位,将层距设置为0.5cm,层厚度设置为0.5~0.8cm,进行腹部平扫,必要情况下可以进行增强扫描,从膈面开始,直到第三腰椎,加扫薄层0.2~0.3cm,或进行三维重建扫描[3]。
为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进行诊断,使用阿洛卡SSD-3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诊断,将探头频率调整为3.5MHz(患者体态偏瘦者频率调整为5.0MHz),要求患者解开上衣,袒露上腹部及下腹部,对于不能配合的患者可为其服用镇静药物后进行超声检测,让患者取仰卧位、半卧位、侧卧位进行多途径扫描,在扫描结果期间观察患者胰腺的内部回声和胰腺周围的回声状况,并观察患者的胆管是否存在结石、扩张和梗阻、是否存在腹腔积液等情况,若患者的胰腺头部厚度超过2.5cm,胰腺体部厚度超过2cm,胰腺尾部厚度超过2cm,说明胰腺有增大的情况,提示胰腺有水肿甚至出血坏死。如患者自身条件不佳,腹腔气体干扰较大时,则需要检查医生加大探头对腹部的压力,尽量挤压腹部气体,也可让患者坐起,以便更好地显示胰腺及其周围情况,也可让患者少量饮水以便检查。观察胰腺的同时,也要对其周围加以扫查,特别是对胆囊、胆管、小网膜囊、肾周及髂窝等液体积存处进行探查,即便及时发现异常。如发现胆管内有强回声团,则提示结石可能,如发现腹腔内有液性暗区,则提示胰腺炎性渗出,甚至有出血坏死可能,为找到胰腺炎的病因和后续的治疗起到提示作用。通常患者会在检查之后的30min之内拿到诊断结果,领取诊断结果后到挂号的专家处结合其他检查进行诊断结果的分析,明确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其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法[4]。
1.3 观察指标
对于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整理分析,通过统计分析确定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和急性胰腺炎实质回声改变、胰腺肿大、被膜模糊、腹腔积液诊断符合率。
1.4 统计学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对于两组比较数据的统计分析均由SPSS22.0统计学软件完成,以±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若经比较差异显著,由P<0.05表示。
2.结果
2.1 两组诊断符合率比较
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5%,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为82.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诊断符合率比较 (n=40,n/%)
2.2 两组急性胰腺炎实质回声改变、胰腺肿大、被膜模糊、腹腔积液诊断符合率比较
比较实质回声改变、胰腺肿大、被膜模糊诊断上,两组的诊断准确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腹腔积液诊断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急性胰腺炎实质回声改变、胰腺肿大、被膜模糊、腹腔积液诊断符合率比较(n=40,n)
3.讨论
近年来,胰腺炎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其主要因由是胰腺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异常所致,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5]。经过化验室检查显示,血、尿淀粉酶均会有明显升高,血常规、血清脂肪酶等检查指标出现明显异常。胰腺炎主要有急性、慢性之分,但是临床上以急性胰腺炎比较常见,作为临床常见的急腹症,急性胰腺炎缺乏特异性和典型性,具有较高的误诊和漏诊概率。很多患者是在出现了明显的腹痛或胆结石等疾病症状才进行超声诊断[6]。在不同的病理时期,急性胰腺炎患者会发生不同的病理改变,按照病理分期可以将急性胰腺炎分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和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胰腺大体上有明显的肿大、水肿,组织学上有炎症细胞浸润和间质的水肿充血,并没有显著的实质细胞的改变,但与正常胰腺组织相比,有体积增大的情况,通过超声检查可发现,胰腺的轮廓边缘模糊不整,内部回声减弱[7]。若患者的细胞炎性浸润比较严重,还会有胰液渗出的情况,在超声影像学中显示胰腺周围出现明显的液性暗区[8]。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则表现为胰腺实质明显的水肿、体积增大、出血、血管受损,小网膜积液和腹腔积液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血栓和脂肪坏死。
急性胰腺炎的患者不仅需要承受疾病带来的巨大病痛,而且也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且对于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患者来说,如果不提供及时、有效的诊断与治疗,就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危,所以作为医生,要对于急性胰腺炎的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预后效果有着积极地现实意义[9]。临床主要采用CT和超声对急性胰腺炎进行诊断,两种检查方式均具有无创、便捷、可重复操作等优势,因此在临床中得到应用广泛。其中CT诊断的优势表现为分辨率高,图像清晰,可直接观察病灶位置及其周围的组织情况,结果便于保存再分析,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可作为临床急性胰腺炎诊断的金标准,但因做CT检查时需要患者提前准备,禁食禁水,且有辐射,价格也相对于超声较高。同时也有学者研究发现,采用CT增强扫描会增加急性胰腺炎的危险程度,因此增强扫描只能在必要的情况下采用[10]。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5%,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为82.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实质回声改变、胰腺肿大、被膜模糊诊断上,两组的诊断准确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腹腔积液诊断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的CT检出准确率较超声更高,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两组诊断准确率无明显差异。在诊断胰腺组织坏死、胰腺脓肿方面,超声诊断准确率低于CT,在网膜囊积液坏死的诊断中,超声检查和CT检查无显著差异,综合以上结果发现在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中,采用超声和CT诊断相结合能够促进诊断准确率的提升。可见超声检查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同时安全系数较高,费用更低,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可以采用超声的方式诊断,具有突出的优势,能够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中发挥明显的优势,促进病理分型诊断准确率的提升。超声诊断急性胰腺炎能够很好的做到实时动态观察,对胰腺、胆管内部的异常情况进行准确的观察分析,从而了解胰腺、胆管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肿瘤或胆管结石等疾病。除此之外,通过观察患者的胆囊、胆管等病变情况,能够为临床后续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便于医生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且日后对于治疗的效果评估也可实时随访。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采用超声检查的方式,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若因患者腹腔肠管中存在大量积气,可能导致无法很好地显示腹腔内脏器结构,影像学结果不清晰,从而影响到诊断的准确率,因此,作为临床医师,应该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表现、实验室血、尿清淀粉酶等诊断结果和超声检查结果,同时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以进行综合判定,提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时效和准确率。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胰腺炎的患者来说,采用超声学检查,相较于CT来说,更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捷,无创无辐射,费用低,有着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且对于腹腔积液的检出效果也相对较好的优势,可在急诊、消化内科的诊断、特别是条件有限的基层医疗机构的治疗中进行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