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龄学生情绪调节的积极情绪故事教学实验研究

2022-09-19彭旋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后测控制组积极情绪

彭旋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湖南 长沙,410081)

一、引言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终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1985年的《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到2017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发放,说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深度融入我国的教育政策与法规当中,达到了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情绪调节是心理健康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小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心理健康的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学业的顺利完成,因而小学生情绪调节干预的研究备受重视。例如,张超[5]探讨了小学生校园足球训练干预对其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朱旭[6]探讨了小手球训练及比赛对小学六年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Malboeuf-Hurtubise,Lacourse和Taylor等[7]从情绪调节的角度,探讨了基于正念学习困难干预对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影响;Downing[8]探讨了在校认知行为干预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小学生情绪调节的影响。然而,现有干预研究大多以训练为主,陈涛[9]探讨了情绪主题绘本对小学一年级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但是类似的故事教学研究十分少见。

听故事深受小学生的欢迎与喜爱,故事教学法也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英语、数学等学科教学之中最为常见。积极情绪故事教学是以让我们觉得舒服、愉悦,心生沉浸其间的美好感受,以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故事为体裁,透过故事形式的教学设计、内容与方法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并设计适当的延伸活动,让学童更有兴趣地主动参与学习,透过新奇和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童的学习成效。[2]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积极情绪故事教学的探索十分少见[2,4,10],尤其是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探讨更少。

根据皮亚杰的(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小学二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岁)”的前期,此时孩子正脱离他律时期,进入人际交往阶段,情感与行动已不再以自我为中心,通过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干预,可以提升其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因此,本研究采用积极情绪故事教学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情绪调节进行干预,这对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心理健康的保持以及学业的顺利完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首先,对长沙市岳麓区某小学二年级8个班学生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58份,回收346份,其中有效问卷332份,有效率为92.74%。其次,从现状调查数据中挑选情绪调节总分及维度差异不显著的两个班,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组,另一个班作为控制组。两个小学二年级班级均未参加过相关的辅导与练习,班级男、女生比例均衡。

(二)实验设计

运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的现场实验研究设计,实验组进行为期8个星期,每个星期1次、每次40分钟的积极情绪故事教学干预,控制组期间无任何干预,除实验组、控制组均进行前测、后测之外,实验组还进行追踪测。

(三)研究假设

以往研究发现,积极情绪对情绪调节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现有研究尚未表明积极情绪故事教学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情绪调节的影响效果。基于文献综述,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积极情绪故事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情绪调节水平。

(四)因变量的测量

因变量为情绪调节水平,运用适合小学生的情绪调节核查表(emotion regulation checklist,ERC)[11]测量,该问卷由不稳定/负向情绪、正向情绪调节两因素构成,共24个项目,适应我国小学生测量。[12]采用李克特4点计分方式,由母亲填答,情绪调节总分越高,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越差。

(五)额外变量的控制

采用如下方法控制额外变量:第一,检验前测数据的同质性,使得实验组、控制组情绪调节水平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第二,均衡实验组、控制组男生、女生的比例,排除性别差异带来的影响;第三,实验组在同一时间和地点进行干预,时间都为每周星期五下午的第一节课(14∶30—15∶10);第四,运用单盲实验设计,控制期望效应;第五,防止疲劳效应,每单元干预主题不同,避免活动重复产生无关影响;第六,本研究由研究者开展实验。

(六)积极情绪故事教学方案设计

实验组积极情绪故事教学方案,主要参考Fredrickson[1]、高美慧[2]、曾菀铃[3]、陈丽君[4]故事教学方案(表1)。通过积极情绪故事教学,以学生为主导,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情绪调节进行干预,希望经过引起动机、呈现故事、故事讨论、延伸活动、综合活动等教学过程后,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会调节自身的情绪,提升其情绪调节能力。

表1 积极情绪故事教学单元目标和具体步骤

(七)方案效度检验

请教三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授和三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线教师对方案进行评价,根据评价意见多次修改形成正式方案。然后,请三名教授和三名一线教师进行打分,计算出S-CVI=(1+1+1+0.83+1+1+0.83+1)/8=0.958>0.80,因此本方案是达标的。

三、研究结果

(一)实验组、控制组情绪调节前测得分的同质性分析

配对样本t检验(表2)表明,实验组、控制组情绪调节(t=0.216,P>0.05)及其维度(t=0.982、-0.887,P>0.05)得分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视为两组被试是同质的。由此,可以将实验组被试后测情绪调节结果的变化视为积极情绪故事教学导致的。

表2 实验组、控制组情绪调节前测得分的同质性分析

(二)实验组情绪调节前测、后测得分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配对样本t检验(表3)表明,实验组情绪调节(t=3.747,P<0.01)及 其 维 度(t=3.093、2.770,P<0.01)前测、后测得分之间差异显著,表明实验组前测、后测情绪调节分数的变化是由积极情绪故事教学带来的。

表3 实验组情绪调节前测、后测得分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三)控制组情绪调节前测、后测得分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配对样本t检验(表4)表明,控制组情绪调节(t=-0.013,P>0.05)及其维度(t=-0.819、0.945,P>0.05)前测、后测得分之间差异不显著。

表4 控制组情绪调节前测、后测得分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四)实验组、控制组情绪调节后测得分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实验组、控制组情绪调节后测结果之间的差异性分析。表5表明,实验组、控制组情绪调节(t=-3.497,P<0.01)及其不稳定/负向情绪、正向情绪调节维度(t=-2.749、-2.452,P<0.01,P<0.05)后测得分之间差异显著,实验组得分显著低于控制组。

表5 实验组、控制组情绪调节后测得分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五)实验组情绪调节后测、追踪测得分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表6表明,实验组后测与追踪测得分在情绪调节(t=-0.548,P>0.05)及其维度(t=0.762、-1.826,P>0.05)上差异不显著,表明在情绪故事教学干预两个月后,小学二年级学生情绪调节得到良好保持。

表6 实验组情绪调节后测、追踪测得分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四、讨论

本研究表明,积极情绪故事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二年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这与陈涛的研究结果——情绪主题绘本干预促使小学一年级学生阅读氛围更浓厚、情绪识别更准确、情绪调节能力显著提高[9]等观点具有一致性。这是由于:

首先,本研究教学方案是参考Fredrickson、高美慧、曾菀铃、陈丽君方案,并多次请资深心理专家和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评价、修正而成的,方案有助于儿童应用乐观解释形态,改变不合理的消极念头,能显著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人际沟通及情绪调节能力。

其次,本研究的故事具有完整情节,具备愉悦、同理心、知足、自信等正向情绪特质,使学生感觉舒服、愉悦,心生沉浸其中的美好感受,以充满开心、欢乐、不断成功的正向情绪,满足儿童对结局幸福美满的愿望。自我悦纳、情绪感受、人际和谐、生活满意、幸福感主题的故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主动参与的意愿,能从故事情节脉络中察觉句型及词语的意义,从中模仿、理解及参与而使合作行为增加,同伴关系提升。

第三,本研究的积极情绪故事教学方案,不但符合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且凸显亲身体验,让学生投入其中参与活动(包括讨论、扮演、分享、创作等)抒发心理感受,自由开放的氛围易激发儿童的延伸性想法,产生严谨的思维活动,对儿童在情绪认知、情意和技能的发展方面影响深远,让小学二年级学生更能体会情绪在生活中的真实意义。尤其是教师针对故事文本内容提出开放性问题做深度探讨,让学生对角色取替故事观点与个人经验做连接,并透过共同讨论方式,进行分享与互动,以了解他人想法,理性解决问题,进而增进儿童情绪的自我发展,更能设想他人的行动与反应,共情他人的想法,以适当的方式抒发、处理自己与他人的情绪,从而使得人际关系融洽,班级氛围更好。

回顾这8周的教学过程,学生从不清楚积极情绪故事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到经由教师讲解及引导,小组进行讨论与分享,小学二年级学生渐渐地理解积极情绪故事。随后,二年级学生会投身在故事中,以故事主角为思考的起点,将情节、人物和自己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发对故事人物和情绪的认同感,从中学习面对情绪带来的困扰,从故事中体验喜怒哀乐,感受不同情绪的变化,并逐渐形成应对策略,从而减少消极情绪。因此,积极情绪故事教学是提升小学二年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有效策略,可以在小学低年级推广,列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使更多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受益。

五、研究结论与局限

(一)研究结果

参加积极情绪故事教学实验组的学生在情绪调节总分和各维度分上显著提高,并在两个月后的追踪测中仍维持较高的情绪调节分数。因此,积极情绪故事教学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提升具有立即性和持续性效果,教学方案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二)研究局限

1.被试的选择。由于本研究仅在一所小学进行实验,且只针对小学二年级学生,代表性不够,限制了研究结论的可适性。未来研究可选择不同地域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学生进行干预,同时选择情绪调节能力低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结论会更有针对性。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班级教学方式,统计分析也以班级为单位,未顾及班级中的学生差异,而且结果变量情绪调节采用的是母亲评价的方式。未来研究可采用访谈、观察等质性分析,加入班主任调查,更加全面探讨积极情绪故事教学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情绪调节的影响。此外,虽然本研究设置了控制组,但积极情绪故事教学的效应与教师期望效应难以区分,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补充设置对照组,以深入探讨积极情绪故事教学的干预效应。

3.研究方案。首先,本研究进行的故事教学一共8次,但是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一般1—2次课,未来应详细修订教学方案,适应小学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次,本研究采用故事教学方式探讨积极情绪的效能,未来研究可以采用同是故事教学的不同方式,例如教师主导的故事教学、学生自学的故事教学,常规故事教学与绘本故事教学等干预方式,更深入、更全面地探讨不同故事教学方式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情绪调节的影响。

猜你喜欢

后测控制组积极情绪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给商品起名字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识字教学的字理识字研究
CBI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巧用“一课三测”优化数学教学
顺学而教,提高记叙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多模态听力教学模式对英语综合能力的影响
96例妊娠合并甲亢患者的管理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