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2022-09-19张萍颜婧侯薇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劳动院校高职

张萍,颜婧,侯薇

(1.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财经管理学院,广西 平果,531499;2.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530008)

新时代高职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之一,其劳动素养直接决定着我国劳动技能水平的高低。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顶层制度设计的层面,明确了不同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具体方向,目的在于引起各级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积极培养符合我国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高水平劳动技能的实践型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高水平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对振兴劳动教育应承担更加重要的责任。然而,我国高职教育在劳动教育的实践方面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首先,我国有关“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相关研究最早出现于1990年,足以说明我国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认知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1-2]其次,我国目前对高校劳动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概念的界定、起源及其内涵表达方面[3-5],而对于实践层面的研究较少。再次,近年来有关于高校劳动教育的问题研究,主要关注于定性研究[6],认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主要存在劳动观念淡薄,没有科学的管理理念,教育内容不够具体化且普及程度过低等问题[7],抑或是从实现路径的角度对我国劳动教育的实现进行分析[8],但较少关注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最后,我国学术界目前对各个阶段劳动教育的研究视角涵盖了法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理论以及教育实践等宏观视角[9-12],但是从参与劳动教育主体的微观视角进行的研究却并不多见。

为此,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从劳动教育参与主体的微观视角,分析现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水平的策略。

一、研究方法及结果

(一)问卷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各专业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6份,有效回收率为95.3%。

(二)数据分析及结果

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计分法,将3、3.75和4.25作为临界值来确定得分的高低。低于3分,则效果较差;3~3.75分为中间水平;3.75~4.25分为较好水平;高于4.25分为最高水平。[13]

通过表1中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劳动技能教育处在较低水平,劳动实践相关项的得分均小于3分;高职院校劳动技能教育及其相关子类(包括劳动习惯、劳动社会实践等)也处在较低水平(M<3.0);而劳动教育思想、劳动价值观及劳动态度却处在中间水平(3.0

表1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整体分析(N=286)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问题归因分析

(一)学生个人主观能动性低

劳动价值观属于劳动思想的内在因素,学生如果缺乏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则劳动思想水平也会受到影响,导致劳动思想水平不高,劳动态度、品德及认识也有待提升。因此,一旦学生缺乏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其参与劳动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受到影响,参与劳动教育的质量也会降低,最终阻碍学校劳动教育活动的推进与发展。

(二)学校缺少专门的劳动教育体系

学校虽然在劳动教育方面积极宣传和推广,但是在实施层面缺少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培养方案及评价标准。首先,通过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并没有开设一门专门针对劳动教育的课程,在培养方案中也没有将劳动教育纳入培养内容之中。其次,高职院校以实践为核心教育理念,而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队伍缺乏建立劳动教育培养方案的能力。最后,劳动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的落实仍处在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课程评价标准,这就导致劳动教育课程在课程化、体系化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制度依据。

(三)家庭协调支持的力度不足

家庭是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实践的支持主体,是劳动教育意识形成的生长环境。在校学生容易受到家长对择业态度的影响,表现于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程度。家长在大学生子女的就业倾向上,基本趋于远离体力劳动,这种功利主义的劳动观念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形成轻视劳动教育的思想,甚至认为只有脑力劳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就业”,而体力劳动只不过是迫于无奈的“打工”。正是家庭的这种反向作用,让学生难以完全接受劳动教育,从而导致高职毕业生不愿意劳动、不会劳动,难以实现接受全面教育的发展目标。

(四)社会对劳动教育提供平台的能力不足

高职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思想认识不足及实践技能缺乏,还与社会对劳动教育平台供给的能力不足有关。社会是高职毕业生的输出终端,有责任配合学校为在校学生提供有力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然而在现实中,社会往往远离学校,不能够发挥社会资源促进学校劳动教育的合力作用。社会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平台提供能力薄弱,不利于劳动教育得到社会的科学反馈,让劳动教育缺乏优化参考,进而阻碍其发展。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提升策略

(一)结合全面发展原则,激发学生个体对劳动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从全面发展的原则来看,劳动教育属于全面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当注重劳动教育的发展,当劳动教育内化为教育的组成部分时,就能够激发教育对象在参与教育的过程中将劳动教育内化于心。在内化过程中,不断弱化其对劳动教育属于特殊教育的认识,从思想层面接受其教育性,自然而然地参与到劳动教育实践之中。学生逐渐参与到劳动教育之时,便具备了参与劳动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在不断增加其参与频率的过程中,发挥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二)学校方面的师资、评价、物质条件的立体保障

高职学校在建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供给条件。其一,新时代的高职院校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者,更是高职学生进入社会的引路人,因此,师资力量的专业化是保证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顺利开展的基础。其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质量需要科学的评价制度予以保障,良好的信息反馈通道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优势之一,在开展高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重复“实施—反馈—更新—再实施”的过程,在实践中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水平。其三,建设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除了师资以及制度体系等软件保障之外,还需要硬件保障,比如专业课程实训基地的建立,各项劳动教育课程所需的硬件、工具等。综合来讲,一套完整的专门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需要师资、制度以及物质条件三方面的立体保障(如图1所示),才能从劳动教育思想与实践层面落实其教育核心。

图1 提升高职学校劳动教育的三大保障

(三)发挥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社会平台力量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是高职院校学生连通社会的重要桥梁,也是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第二课堂。高职院校应当将校内的勤工俭学岗位,作为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重要契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清晰列出所有岗位,设立社会实践课程学分,让每位学生都能够以“劳动者”的身份,通过劳动获取应有的报酬,形成获得感。此外,还应加强对第二课堂的管理。利用学校现有的共青团和党组织,对学生的社会服务活动进行记录和管理,对表现优异者进行荣誉鼓励,以明确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

(四)建立个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合促进机制

综合分析影响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因素,可以将个人因素归为内因,将家庭、学校、社会归为外因,因此需要综合内、外因素,建立个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合促进机制,以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劳动教育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为其劳动教育提供一个学校主导、家庭协调支持、社会参与推进的劳动教育环境(如图2所示)。其中,高职学生作为劳动教育的对象,属于直接主体,其参与劳动教育的主观能动性,直接决定了劳动教育的效果。针对高职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较低的问题,仅仅从外界下功夫,或许能够迫使学生参与劳动教育,但是很难实现教育的内化。学校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方,需要根据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通过思想、价值观培养的形式,让学生从内在意识上接受劳动教育。家庭是每个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每个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面对家长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的问题,学校应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和择业观,让家庭发挥出促进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协调作用。社会劳动是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学生劳动教育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社会的支持。因此,社会、家庭、学校应当通过联合促进机制,发挥应有的外部效应,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这一内部主体从根本上改善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进而参与其中。

图2 个人、学校、家庭、社会的劳动教育联合促进机制

四、结语

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劳动思想水平的提升、劳动实践技能的掌握以及社会劳动能力的获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教育对于整体提升我国高职教育水平,实现高职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需要促使学生以主体的身份主动参与其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为客体,形成四方联动机制,为发展高职劳动教育提供推动力。

猜你喜欢

劳动院校高职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