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四所高校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2022-09-19刘书君周彩虹
刘书君, 周彩虹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流行病室,北京100021)
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面对疫情提出的新挑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我国医学教育还存在人才培养结构亟需优化、培养质量亟待提高等问题[1]。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年数据显示:全国近1300万卫生人员中管理人员占4.2%,且管理人员以大中专及本科学历为主(87.5%),具有研究生学历的管理者仅占5.5%[2]。有效的卫生管理对提高卫生系统绩效促进卫生系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卫生管理人才短缺、学历偏低制约着新阶段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3,4]。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卫生管理人员的主力军,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主要二级学科,其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尤为重要。美国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自上世纪30年代发展至今,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5],值得参考借鉴。本文从培养目标、招生与学制、课程与实践教学和质量评价四个构成要素[6]对比分析中美四所高校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新时代我国医学教育新任务提出完善该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可行性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方法,于2021年3月查询北京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官方网站获取各院校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入学要求及学制、课程设置及质量评价信息,并从中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美国医疗保健管理教育认证委员会(CAHME)网站补充质量评价情况,从培养模式的四个构成要素角度对比分析中美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特点。本文选取的四所高校均为高内外顶尖学府,且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建立时间较早。中国最早的公共卫生学系起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首位系主任兰安生教授创建的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和河北定县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典范[7],北京大学是全国最早从事卫生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机构之一,早在1987年便成为国内第一批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点[8]。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前身是哈佛-麻省理工卫生官员学院,霍普金斯大学是美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公共卫生学院,这两所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美国均排名靠前[9,10],且与北大及协和有着多方位的合作,本研究对比该四所高校可为建设高水平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系提供参考。
2 中美四所高校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
2.1 培养目标
对比中美四所高校培养目标,发现目前我国两所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设定是培养具有教学、科研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阐述了应具备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指出未来职业方向为医学院校、科研单位、卫生行政等部门。美国院校以应用型管理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并依据自身办学特色进行目标设置,对被培养者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做出了具体要求,更强调变革精神和领导能力,指出硕士阶段的教育是为各医院/医疗机构、政府、保险公司、咨询公司、非营利组织等不同职业环境下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管理人才,职业方向定位更具体。可见中美两国培养目标基本定位有所不同,我国培养目标较全且面广,但并未给出具体的规格要求,美国培养目标与院校特点结合,更具体明确,定位更精准(详见表1)[8-11]。
表1 中美四所高校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对比
2.2 招生与学制
我国硕士培养属于学年学分制,不同学校学分要求不同,学制一般为三年。招生主要有推荐免试或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两种形式。而美国采用开放的学分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不超过两年,不同专业方向学分要求不一样。入学方式多为申请制,不同项目对申请者要求不同,但多对申请者提出需具备工作经验的要求(详见表2)[8-11]。
表2 中美四所高校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入学要求及学制对比
2.3 课程与实践教学
我国两所院校该专业硕士课程主要由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组成,以北京大学为例,其培养方案中列出约50门课程,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前提下可根据自身研究方向进行课程选择,并且北京大学针对公共卫生教育的具体方向编写了实践教学方案,积极探索与医疗卫生相关组织合作开展社会实践。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针对要培养的不同能力模块化的设置相应的课程,并且美国的课程种类和教学方式多样,以霍普金斯大学为例,卫生政策与管理专业课程种类达到250多种[12],教学过程中除教师讲授外,还有案例分析、开设研讨班,现场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详见表3)[8-11]。
表3 中美四所高校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对比
2.4 硕士研究生质量评价
研究生质量评价分为外部评估与内部评估。在外部,美国通过医疗保健管理教育认证委员会(CAHME)进行质量认证与评估[13]。我国尚无专门针对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评价机构,教育部教学评估针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层面[14]。内部质量保障方面,美国两所高校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自我评价体系[15,16],国内高校内部也在健全教学质量的监督与评价方面做了许多探索(详见表4)。
表4 中美四所高校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质量评价对比
3 中美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异同分析
3.1 培养目标
美国院校培养目标更注重自身办学特色,目标更具体,优势明显。美国开设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教育的主要包括商学院、医学院以及公共卫生学院,各院校根据学校特点与层次设定明晰的培养目标。商学院培养 “卫生经济”人才,医学院培养 “医院管理”人才,公共卫生学院培养 “卫生管理”人才[5],知名度较高的大学如哈佛、耶鲁等大学将培养领导者作为目标[19]。普通州立大学各专业方向研究生项目也有定位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培养出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的卫生人才[20]。在我国,综合类大学、医科大学、财经类大学、师范类大学等多种类型的院校开设了该专业[21],但各院校的培养目标较为笼统,对各院校的专业特色体现得不突出[22]。
3.2 招生与学制
招生方面中美两国录取方式和入学标准不同,美国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发展潜力,我国硕士招生较为重视考试成绩[23]。目前推荐免试招生机制不断完善,通过本科成绩单、个人简历、推荐信以及开展夏令营活动等,供招生院校导师分析评判学生综合素质,但推荐免试生在录取生源总数中所占比例仍不高[24]。美国高校要求申请者具备一定工作经验,而我国该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就可以直接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大部分研究生入学前没有工作经历[25],实践经验的缺乏可能导致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认识不够,需要在研究生教育中弥补。学制上,我国基本学制为3年,受固定学制观念的影响,个别院校允许学生申请提前毕业,但提前毕业的学生少之又少[26],这对优秀的硕士生而言会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美国学制相对更为弹性,基本学制为两年可以延长至四年[27],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
3.3 课程与实践教学
美国设置了更为丰富、模块化的课程。2006年美国公共卫生学院协会(ASPH)制定了公共卫生硕士(包括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核心能力模型并每3~5年修正一次[28]。最新能力模型包括传统的公共卫生核心知识领域(包括生物统计、流行病、社会行为科学、卫生服务管理、环境健康科学)以及跨学科和新兴公共卫生领域[29],为教师将相应内容纳入现有课程体系提供了参考。我国目前仅针对公共卫生硕士构建了核心能力指标体系,尚缺乏针对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指标体系[30]。在课程数量上,有研究显示[31],美国校均课程拥有量365.7门,我国校均课程拥有量41.2门。我国教学资源相对有限,但可通过建立共享精品课程等方式进行弥补,如清华大学学堂在线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课程选择范围。实践教学是培养卫生管理人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中美两国都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美国,高校为强化知识整合并与实践结合设计了“顶峰课程”,通过顶峰课程的目标设置、内容编排、组织实施、评价反馈等环节,有效地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32]。然而我国部分学校尚未制定明确的实习大纲,也未建立严格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实践考核以自评和科室评价为主,实践质量无法保证。
3.4 质量评价
美国已建立较为成熟的内部及外部质量评价体系,我国考核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目前我国医学领域已启动了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的认证工作,实践证明认证制度促进了各院校专业内涵的建设、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33,34],对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专业的认证也应加快。美日英等发达国家都将高校自我评价作为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培养方式、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35]。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质量评估尚未形成规范的管理体制,专业、学科特色不突出的问题还普遍存在[36]。
4 建议
4.1 结合社会需求与学生特征,发挥学院优势,精准设置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院校应及时把握社会需求,结合自身特点,精准定位培养目标。比如学术氛围浓厚的综合类大学应将目标设置为储备研究型人才,实践教学资源丰富的医科类大学应将目标设置为输送管理人才,财经类大学应将目标设置为培养卫生经济人才等。同时应针对学生背景精准设置培养目标以提升其综合能力,如对于有工作经验者应注重将传授理论知识与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相结合,对于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硕士阶段学习者则应重视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训练。另外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将培养国家及国际卫生领域领导者作为目标,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大健康、大卫生”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定位“高端引领,放眼全球”,与外交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培养硕博研究生,将职业方向定位为全球公共卫生外交官,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国际形势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卫生管理领导型人才。
4.2 国家、高校、教师多层面发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国家层面,构建核心能力框架并完善招生制度与认证制度。首先不断完善招生制度,引导各高校从注重考察理论知识向综合素质转变;其次构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所需知识能力素质框架,为各高校培养目标及相应课程的设置提供依据;第三,推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认证工作,健全认证制度、明确认证标准、规范认证程序。
学校层面,优化选拨方式,丰富高校资源,完善质量评价体系。首先招生阶段以综合素质作为考核重点,如可通过加大考生个人申请资料包括个人能力陈述、参加社会实践和科研项目、未来学业设想以及专家推荐信等在录取成绩中的权重,以及开展夏令营增加导师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了解等形式考察学生综合素质;第二,进行教学资源整合与实践基地建设。如通过与国内外高校建立高校(或学院)联盟共享教师资源、增设选修课程、共享跨学科知识与技能培训的证书课程等方式扩宽学生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通过与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扩宽实习领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第三,完善质量评价体系,通过成立专门负责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领导机构,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科学、系统、合理的评价指标,覆盖研究生招生、课程学习、生产实践、论文答辩、就业与职业发展全过程、各环节的监督管理与反馈评价机制。
教师层面,探索并应用多样化教学与考核方式。首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探索基于案例、问题、团队学习等新型“主动教学”方法,如在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学习中采用模拟法庭的形式进行教学,组织并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和实证研究等;其次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以学生课堂谈论参与情况与调研报告撰写质量等进行考核,并根据学生反馈不断优化教学实践与课题指导,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面对新冠疫情提出的新挑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以及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培养高质量卫生管理人才迫在眉睫。卫生管理硕士是卫生管理人员的预备军,因此,借鉴国内外卫生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优化培养模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卫生管理高质量人才,将助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动卫生管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的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