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

2022-09-19陈第华张忠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2年8期
关键词:医学类医务人员医学生

陈第华,张忠

(福建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2)

医学类专业育人水平对培养医务人员“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拼搏奋战,带动广大青年不惧风雨、勇挑重担”[1]具有重要意义。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技双馨的“大医”是这一根本任务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具体化。它要求思政课程与“其他各门课”同向同行,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效应,全员全程全方位培育“新时代最可爱的人”[2]。

1 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现实诉求

1.1 医学类专业立德树人面临的挑战

医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医学类专业承担着培育、维护和增进人的健康的使命。医学类专业不仅要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技能,还要重视对他们政治立场和医德医风的引导,以契合人民群众对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

1.1.1 社会对医学生寄予厚望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医务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逆行出征,生动诠释了谁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医学类专业作为培养医务人员的主要领域,社会对其寄予厚望。尤其是近年频发的医患矛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提高医学生培养质量突破了教育行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诚然,医患矛盾成因复杂,医疗资源供给与配置、医疗保险制度、医患认知差异等因素都会诱发和加剧医患关系紧张,但是医务人员的诊治水平与医风医德无疑是其中极具能动性的要素[3]。特别是个别医生拿回扣、开大处方等问题,刺痛了社会神经,激化了医患矛盾。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群众将守护健康的希望寄托在医务人员身上,医务人员以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佑,舍生忘死,为群众化解危机。缓和医患关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亟需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德医术水平,而培养医学生卓越的临床技能,塑造医学生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品质无疑是更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工程。

1.1.2 以临床技能为重的思维惯性

近代大工业以来的教育,重视分专业分类培养,但在这过程中,教育逐渐沦为狭隘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蕴藏在专业知识背后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塑造则未予以足够重视,专业学习成为画地为牢的职前训练[4]。医学类专业和医院存在明显的重临床技能训练轻思政教育的思维惯性,这种以功利性和实用性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割裂了价值塑造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内在联系。“有道德的人,完整的人,越来越几乎不知不觉地做出了让步,让位于从商之人,即目标狭隘者”[5]。医学以治病救人为中心,它是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属性的“人”之学,自然不能只追求技术,不问是非善恶,更不能经济利益至上,成为“目标狭隘者”。当前医学类专业十分重视培养学生临床技能,专业理论学习和临床训练占用学生大量时间,但对医者精神和医者使命的人文教育重视不足。综观国内本科层次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毕业必须完成210学分左右的理论课程和50学分左右的临床实习,除了教育部统一部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共16学分,其他通识课程往往不足10学分,人文教育课程仅占总学分10%左右。“术”与“德”不均衡培养,加剧了医学人才素质缺陷。

1.2 “单枪匹马”式思政课程的困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但是,单纯依靠思政课程的思政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缺乏专业特色的思政教育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时显得力不从心。

1.2.1 医学资源没有发挥思政教育价值

医学是以“人”为中心的学科,它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被肢解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医学发展不仅体现了最精密最细致的科学进程,而且还彰显了最温情最感人的人文进步,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课程思政以课程为载体,在遵循课程逻辑体系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各个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挖掘课程中所蕴藏的思政教育元素和资源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前提。[6]但是,如何挖掘医学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挖掘哪些资源、怎样发挥这些资源的思政教育价值,大多数医学类专业教师要么缺乏相应意识,误认为价值引导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与自己无关,要么缺乏必备能力,思政知识储备不足,无法搭建医学资源与思政内容联系的桥梁[7],丰富的医学资源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思政教育价值。

1.2.2 思政课程医学特色不明显

思政课程是一个设计科学的学科体系。党和国家为思政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编排、教学周期设计、教学时长规划等做了大量工作,在多年探索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思政课程在关注学生普遍性成长需要之时,教材内容无法顾及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差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思政课教师可以脱离校情和学情,照本宣科。医学类课程为思政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医学与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一战略目标息息相关,医学生是健康中国行动的主要参与者和引导者,承担着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历史使命。思政课程广泛采用医学素材可以有效提高课程的亲和力。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授课中,可以通过“大医”事迹引导医学生创造有意义的人生,通过党领导下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引导医学生为建设健康中国注入青春能量;用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引导医学生弘扬中国精神;用医务人员兢兢业业的付出引导医学生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用依法处理医患纠纷引导医学生树立法治意识。这些素材来源于医疗领域,将他们融入思政课程,可以避免医学生产生思政课程与己无关的错觉。然而,当前医学类专业思政课程对医学类专业的特殊性关注不足,在教学中借鉴、引用医学素材、医学思维不够,脱离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难以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8]。

2 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可行性

2.1 医学类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

医学类课程虽侧重点不同,但都以维护和增进健康为中心。医学类课程更应当挖掘其蕴含的丰富思政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调动医学生承担建设健康中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论是我国的传统医药,还是现代医学,都为思政课程提供了丰富素材。

从国家层面看,医学类课程为学生认同“人民健康至上”理念提供了支撑。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与国家的医学实力密切相关,而其根本是由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重心所决定。在医学类课程授课中不失时机地展示党和国家在医药卫生领域的积极作为,引导学生认同“人民健康至上”的理念,有助于增强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拥护热情。

从社会层面看,医学类课程为学生追求自由平等、崇尚公正法治提供了实践机会。医学作为“人”之学,其课程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为学生实践良善价值提供了广阔平台。如由医学研究中的伦理审查体验自由的边界,由医学统计的随机抽样感知机会平等,医学类专业课中此类案例不一而足。重视从精神和价值层面审思医学发展,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端正思想,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从个人层面看,医学类课程为学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勇担守护健康的使命做了动员。在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进程中,医务人员承担着提高群众健康素质的重要任务。凸显不同课程在实现健康中国战略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中找准自身定位,有助于培养学生“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的意识,自觉融入健康中国战略任务中去,在主动承担起人民健康守护者使命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9]。

2.2 凸显医学特色以增加思政课程的吸引力

如何提高思政课程的吸引力一直是思政教育的热门问题域,它事关学校立德树人的成效。教育的吸引力首先来自其说服力。“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0]。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而先进的理论体系,但在思政课程中,如何实现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化、政治话语向生活话语转化,提高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水平是教育者面临的大难题。思政教育需要说理,但是只有说到心坎上,才能产生说服力,否则一味灌输只会让学生厌烦。将贴近学生思想、生活、成才实际的内容融入思政教育,不仅能增强教育的时代感,而且更容易引发学生共鸣。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生动诠释了医者使命。思政课程授课中,通过整体描述和个案剖析相结合的方法,为医学生展示“抗疫”中医务人员的感人事迹,引导医学生在服务人民健康中成就出彩人生,教学效果远比单纯的理论讲授好。

在医学发展中,无论是悬壶济世、心系民众的良医还是草菅人命、敷衍塞责的庸医,无论是精勤不倦、求真务实的医学探索还是以医学研究为幌子、违背伦理的非法行医,无论是博爱纯良、诚信自律的医药企业还是唯利是图、背义负信的不良医药企业,深入分析、合理利用这些素材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源于医学,与学生成才关系密切。在思政课程中,心怀苍生的家国情怀、迎难而上的探索精神、大医精诚的医家风范等素材有助于纠正学生对思政课高高在上、与己无关的错觉,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实际的融合,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论证引导学生树立“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

3 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实践理路

推进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提高医学类专业思政教育实效、加强对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实训课程、示教课程价值引领的必然要求。这意味着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必须同向而行,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带教老师、临床导师通力协作,从观念、内容、机制等方面为二者协同育人提供保障(详见图1)。

图1 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机制

3.1 更新教育观念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确保思想跟上形势发展。“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11]。教育者要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12]的高度审思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意义,同心协力培养新时代的健康引领者。

3.1.1 树立大医精诚的人才观

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一代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与树人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其中树人包含立德,树人首在立德,立德助力树人[13]。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围绕立德这一核心、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锤炼学生的思想品质,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树立大医精诚的人才观。

“大医精诚”源于唐代名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精诚与立德树人的要求内在一致,它赋予了医德与医术同等重要性,有助于改变过去重临床技能轻道德品质的片面成才观。没有科学的价值观指导,教育只会沦为技能训练和满足个人利益的工具,培养出反人类的“人才”[14]。

培养医学人才,如何强调临床技能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落入技能与价值隔绝的窠臼。凸显道德品质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对当前人才培养中功利主义的纠偏。以大医精诚为导向开展人才培养,要求临床技能与道德品质有机统一。这不仅要求思政课程发挥其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还要求其他课程重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和道德规范,杜绝临床技能为恶。抗日战争时期,在我国开展惨无人道人体实验的正是日本的医务人员。这些医务人员能被日本法西斯选中,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其技术必然过人,但却做着击穿人性底线的勾当。医疗技术与道德分离的极端情况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危害也触目惊心。医学技术是中立的,它必须由道德护航,确保服务于人类健康,否则医学培养的将会是最了解人体缺陷的杀人魔。

3.1.2 建立教育共同体观

“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5]。这要求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训课教师、示教课教师、临床导师要与思政课教师一道,建立教育共同体观念,基于医学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开展深度育人合作。

教育共同体是一种基于共同目标而合作的教育教学机制,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肯定。医学教育周期漫长、参与主体多元,尤其当医学生在教学医院实习与规范化培训时,临床医务人员是否有意识、有能力“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之以大道、启之以大智,培养国之栋梁人才”[16],影响着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成效。医学生的畏难情绪、对就业的担忧、对职业前景的焦虑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专业学习,任课教师及时在授课中化解他们的不安和恐慌,对提高他们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十分重要。其他课程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看似增加了教学任务,但学生端正了学习动机,也有助于提升他们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的成效,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3.2 凝练特色教育模块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必须找到两类课程的契合点,以此搭建二者相互借鉴和融入的平台。医学是以人为中心、服务于人的学科,它上承国家健康卫生政策,下连复杂的医患关系,中间还关联着众多医药企业。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就要凝练特色教育模块,既避免其他课程思政化,也防止思政课程工具化。

3.2.1 特色教育模块凝练原则

课程思政不是新增加一门课程,也不是把所有课都上成思政课,而是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17]。因此,必须提炼一些与医学专业密切相关的特色教育模块,以供其他课程教师借鉴,减少他们因缺乏思政素养而出现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首先,要紧跟国家需要。思政课程要在授课中主动融入国家健康战略,引导学生实现“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的目标;其他课程教师要积极将课程内容与大卫生大健康理念融合,鼓励学生德技双馨,提高服务人民健康的本领。其次,要体现课程特色。不同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侧重点不同,要根据各门课程的内容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课程思政,避免不同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时内容重复。再次,要符合学生成才需要。当前就业形势依旧严峻,一些学生在成才观上也出现了功利化倾向,重临床技能轻品德修养,重工资收入轻社会需要。对这些错误的成才观,全体教师都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当结合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引导,树立大医精诚的成才观。

3.2.2 医学类特色教育模块

医学类特色教育模块要实现党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成才需要的统一。其一,“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中国”战略模块既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公共卫生的短板与弱项、医药科研攻关的瓶颈、国际卫生健康合作等事关大局之事,也要引导学生从小处找到融入大局的突破口,在实现国家健康战略目标中实现人生价值。其二,涉医法律与道德规范。加强对涉医法律与道德规范的学习,以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对热点事件和频发事件进行深入讨论,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应对涉医法律和道德问题的能力。其三,医患关系协调。和谐医患关系要求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一同提升医学生临床技能和医德水平,加强医学生的责任感、同理心、沟通能力引导,通过思想武装引领技能进步、以仁心仁术包容患者,减少医患间的心理距离和情感隔阂。

3.3 建立联席会议机制

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联席会议机制是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议事平台,为思政课程借鉴其他课程素材,其他课程吸纳思政内容提供了协商和对话机会。

3.3.1 确保联席会议运行机制稳定

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的目的在于发挥不同课程教师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中的作用。从主体上看,联席会议要涵盖所有教师,尤其不能忽略临床一线兼职从事教学工作的医务人员,要切实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18]。从时间上看,联席会议机制要兼顾稳定性与灵活性,既要定期召开会议,又要根据时事热点和社会事件及时增开会议,确保实效性。从内容上看,联席会议机制不仅可以讨论教学内容如何相互借鉴,还可以探讨医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从运作上看,联席会议机制要建立从学校到院系层面的协作机制。学校层面重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宏观把握,院系层面由1~2名思政课教师与每个院系结对子,就具体的执行方案深入互动,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在不同课程落地提供保障。

3.3.2 健全联席会议保障机制

动员广大教师,尤其是临床医务人员参加联席会议,并将会议内容贯彻于教学中,需要健全而有效的保障机制。首先,发挥院校领导带头示范作用。学校和医院领导带头参加联席会议,不仅有助于从学校和医院层面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提供支持与保障,而且还具有显著的象征意义,向全体教师彰显学校和医院的重视。其次,对优质议题予以嘉奖。教务部门定期考核联席会议机制的运行成效,给予表现良好的教师以奖励;深入分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优质个案,提炼成功做法,在全校和全院范围推广。再次,融入教师和医务人员绩效考评体系。将参与联席会议机制情况纳入教师以及带教和指导规培的一线医务人员的绩效考评体系中,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认定其工作量,还要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的方面凸显其作用,以绩效考评激励教师和医务人员参与联席会议机制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医学类医务人员医学生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福建:通过全国首个关于尊医重卫的决议
中央出台措施进一步关爱医务人员
切实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医学类高校女生体育锻炼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