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题一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2-09-17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李克民221399

河北理科教学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过点中点一题

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 李克民 221399

“一题一课”就是教师深入研究一道习题或者数学材料,透过材料的表面现象,抓出问题所隐含的数学本质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多角度、多维度对问题进行解析,特别是对于一些核心知识要进行发散式讲解,不局限于知识本身,要进行深度拓展,把与知识点相关联的内容都引申出来,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加深,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本文以“一题一课”的几种教学方式为例,谈它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 一题多解,让学生的解题思维得到拓展

所谓“一题多解”就是从不同角度、按不同思路、用不同方法给出同一道习题的解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题多解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尝试一题多解,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一题多解能使学生达到“思考一道习题,通晓一片知识”,让知识在学生脑袋中形成一条知识链.另外,教师出示题目后,不要过多的给与提示,避免学生的思维被老师过早的给定了方向,应让学生自由思考,让学生原生态的想法得到暴露,思维得到有效的拉伸.

例1 如图1,在△ABC中,点D、E分别是线段BC和AD的中点,连接CE并延长,交AB于点F.求证:

本题主要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通过在某个拐点处添加平行线,构造“A”型或者“X”型的相似三角形,借助基本图形中对应线段成比例来解决的典型问题.

1.1 构造“ A”型基本图形

图2

解法2:过点B在三角形外构造“A”型基本图如图3,过点B作BG∥CF交AD延长线于点G,所以∠DCE=∠DBG,因为点D是BC的中点,所以BD=CD,又因为∠BDG=∠CDE,所以△BDG≌△CDE,所以DE=DG,因为点E是AD的中点,所以AE=DE,所以AE=DE=DG,所以,在△ABG中EF∥BG,所以△AEF∽△AGB,有

图3

解法3:过点A在三角形外构造“A”型基本图如图4,过点A作AG∥CF交BC的延长线于点G,在△ADG中CE∥AG,所以△DCE∽△DGA,所以,因为点E是AD的中点,所以AE=DE=DA,所以DC=CG=DG,因为点D是BC的中点,所以BD=DC,所以.在△ABG中CF∥AG,所 以△BCF∽△BGA,所以,所以

图4

1.2 构造“X”型基本图形

解法4:过点D在三角形内构造“X”型基本图如图5,过点D作DG∥AB交CF于点G.因为DG∥AB,所以∠EAF=∠EDG,因为点E是AD的中点,所以AE=DE,又因为∠AEF=∠DEG,所 以△AEF≌△DEG(ASA),所以AF=DG.因为点D是BC的中点,所以BD=CD,在△BCF中DG∥BF,所以,所以

图5

解法5:过点C在三角形外构造“X”型基本图如图6,过点C作CG∥AB交AD的延长线于点G,因为CG∥AB,所以∠ABD=∠GCD,因为点D是BC的中点,所以BD=CD,又因为∠ADB=∠GDC,所以△ABD≌△GCD(ASA),所以AB=GC,AD=GD.因为点E是AD的中点,所以AE=DE=,所以GE=3AE,因为CG∥AB,所以△AEF∽△GEC,所以,所以

图6

解法6:过点A在三角形外构造“X”型基本图如图7,过点A作AG∥CB交CF的延长线于点G,因为AG∥CB,所以∠AGE=∠DCE,因为点E是AD的中点,所以AE=DE,又因为∠AEG=∠DEC,所以△AEG≌△DEC(ASA),所以AG=CD,因为点D是BC的中点,所以,所以,因为AG∥CB,所 以 △AGF∽△BCF,所以,所以

图7

1.3 借助面积求线段的比

解法7:如图8,连接DF,设△AEF的面积为m,△ACE的面积为n,因为点E是AD的中点,所以AE=DE,所以△AEF与△DEF,△AEC与△DEC的面积相等,都是等底等高,所以△DEF的面积是m,△DEC的面积是n,所以△DFC的面积是m+n,因为点D是BC的中点,所以BD=CD所以△BDF与△DFC的面积相等为m+n,所以△ABC的面积是3(m+n),所以

图8

本题是在学生学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基础上进行考查的.学生已具备初步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的能力,好奇心和表现欲都非常强,让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结合自身情况,灵活地选择解题切入点,去追求更独特、更快捷的解题方法,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活跃思路,使学生不满足仅仅得出一道习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积累解题经验,丰富解题方法,学会如何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不断提高解题能力,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 一题多变,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教师在试题评析时,不要单纯地就题论题,而要尽量对试题隐含的知识、思想方法、解题的思路等进行深度的挖掘,拓宽试题的广度,让试题有效的辐射相近知识点.把类似的知识有效的穿成一条知识链,通过一题的解决,让学生通晓一大片的知识.

例2 如图9,已知点C是线段AB上的一点,△ACM、△CBN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N=BM.

图9

解:因为△ACM、△CBN都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C=MC,NC=BC,∠ACM=∠BCN=60°所以∠MCN=60°,所以∠ACN=120°,∠MCB=120°,所以∠ACN=∠MCB,在△ACN和△MCB中,AC=MC,∠ACN=∠MCB,NC=BC,所以△ACN≌△MCB,所以AN=BM(SAS).

本题主要考查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本题证明线段相等,学生不难想到证△CAN≌△MCB,利用三角形全等,对应的边相等,从而证明结论.在评讲本题时,没有局限于结论的证明,而是利用图形,进行一系列的变式探究,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1 变式:改变结论

例3 如图10,已知点C是线段AB上的一点,△ACM、△CBN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CD≌△MCE.

图10

解:因为△ACM、△CBN都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C=MC,NC=BC,∠ACM=∠BCN=60°,所以∠MCN=60°,所以∠ACN=120°,∠MCB=120°,所以∠ACN=∠MCB.在△ACN和△MCB中,AC=MC,∠ACN=∠MCB,NC=BC,所以△ACN≌△MCB,所以∠CAN=∠CMB,在△ACD和△MCE中,∠CAN=∠CMB,CA=CM,∠ACD=∠MCE,所以△ACD≌△MCE(ASA).

2.2 变式:变图拓展

本题还可以在例题2 的基础上,将问题设置为:(1)连结DE,求证△CDE为 等边三角形;或者是证明DE∥AB;(2)连接AN与BM交于点O,求∠MOA的度数.上述问题,对于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都进行了深度挖掘,通过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图形进行变化,可以得到下面的拓展题.

例4 如图11,点C为线段AB上任意一点(不与A、B重合),分别以AC、BC为一腰在AB的同侧作等腰△ACD和等腰△BCE,CA=CD,CB=CE,∠ACD与∠BCE都是锐角且∠ACD=∠BCE,连接AE交CD于点M,连接BD交CE于点N,AE与BD交于点P,连接PC.(1)求证:△ACE≌△DCB;(2)请判断△AMC与△DNP的形状有何关系,并说明理由;(3)求证:∠APC=∠BPC.

图11

3 几点教学启示

“问题”是建构课堂的“脚手架”,亦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起始.新课程标准旨在以转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已经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新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实践证明,研究“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至关重要.充分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对于“一题一课”的课堂教学来说,关注“核心问题”的设计尤为重要.在“核心问题”的设置中要关注以下方面.

3.1 “核心问题”具有适当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面对教师提出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心理会引发强烈的探究欲望.核心问题富有思维含量和思维张力,核心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带着探求的兴趣,激活已有的认知经验,或独立探索、或与同伴合作,自由地思考、积极地讨论,从而设计合理的解决路径,找到解决问题突破口.高质量的核心问题,是改进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从学会走向会学的关键因素.

3.2 核心问题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和高度的整合性

对教学内容反复肢解而成的“碎”问,容易让学生把握不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搞不清一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而中考数学课堂中的核心问题,则是从这节课的数学本质出发,针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高度提炼而成的,它是一节课的核心任务,是贯穿课堂教学的主线,课堂中派生出的其他问题、任务,都与之有着相关的逻辑关系,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围绕它而展开,可以让学生对数学学习目标更明确、更清晰.

3.3 适当分解问题坡度成问题串

核心问题需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但有时单一的核心问题可能会使挑战性过大,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退缩,特别是对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高难度的问题不仅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反而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负面效应.面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要体现一定层次的需求差异,根据不同需求将一个核心问题分解细化成若干个子问题,或者分层设计问题,设置一些台阶以便让更多的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

猜你喜欢

过点中点一题
例谈圆锥曲线中的中点和对称问题
发散思维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
2020年本刊原创题(二)
中点的联想
数学(二)
中点出招,招招喜人
二次曲线存在中点弦的一个充要条件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