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病源流犀烛》所载冠心病导引法评析及编纂

2022-09-17王成超谭天阳魏玉龙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23期
关键词:杂病膻中源流

王成超 谭天阳 魏玉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 100029

心血管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仍在上升中。有报告显示,我国现有冠心病患者1 100 万人[1]。有心血管病预防指南指出,预防心血管病的最佳方式是养成终身的健康生活方式并保持运动[2]。近年来,随着对冠心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目光转向我国传统功法上。相关研究表明传统功法在冠心病康复领域有效果[3-4]。但这些研究所选用的功法大多为健康人习练的健身功法,对冠心病的针对性不强,因此需要选择一种适合冠心病患者日常习练的功法。《杂病源流犀烛》是清代沈金鳌所著的一部以介绍杂病为主的著作,每病均细述源流,阐述原委,是《沈氏尊生书》的重要组成部分[5],书中收录的心系病导引法对冠心病患者的康复较为适合。但《杂病源流犀烛》成书年代较久,语言晦涩,且没有相应操作规范。因此笔者在心系病导引法的原有基础上结合冠心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整理、编纂,形成了一套针对冠心病的导引功法。

1 导引原文及术语考释

《杂病源流犀烛·心脏修养》:“常以四月五月朔望清旦,面南端坐,扣金梁久,漱元泉三,静思注想吸离宫赤色气入口,三吞之,闭气三十息。”原文中术语考释见表1。《杂病源流犀烛·心脏导引》,“臞仙曰:可正坐,以两手作拳,用力左右互相筑各六度,又可正坐,以一手按脘上,一手向下托空如重石,又以两手相叉,以脚踏手中各五六度,能去心胸间风邪诸疾,闭气,为之良久,闭目,三咽津,三叩齿而止”。原文中术语考释见表2。《杂病源流犀烛·心痛·导引运功》:“于足三里掐之九九,擦也九九,运行后功,痛气降而愈。行归元逐痛处,流行胃火,自然发散(此导引、运功二法,不但治心痛,兼治胃口痛)。”原文中术语考释见表3。原文对于功法的描述较为抽象难懂,为了更好地对导引法的动作进行剖析,对文中一些不易理解的字词进行解析,以分析功法的动作内涵,从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的角度来阐述其背后机制。

表1 《心脏修养》中术语考释

表2 《心脏导引》中术语考释

表3 《心痛·导引运功》中术语考释

2 原文释义及评析

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的心身锻炼技能[6],只有动作、呼吸和心理三者融合的锻炼才是气功,其目的在于使练功者进入三调合一的气功境界,气功能发挥多大疗效的关键在于进入这种境界的高低,也是气功锻炼和体育锻炼之间的差别所在。《杂病源流犀烛》此3 节所载功法皆涵盖调身、调息、调心,并加上了针对冠心病的导引动作,通过习练可以使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达到防治冠心病的效果。

2.1 《杂病源流犀烛·心脏修养》

在农历四、五月初一、十五的清晨,面向南方坐正,慢慢地叩齿9 次,待到唾液分泌之后用唾液漱口3 次,并静下心来集中注意力想象把离宫星的赤色气吸入口中,分3 次咽下,调息做30 个呼吸。此节功法是一种坐式的静功,静功的练习过程中虽然外在表象是不动的,精神也很放松,但在特定的调心操作影响下,人体的内在功能不断地适应协调,脏腑气机得以顺畅,即所谓的静中有动。静坐配合叩齿咽津、存想等方法,并与时间、方位相契合,紧扣养心这一核心。农历四、五月份为夏季,正是一年之中气温最高的时候,随着温度升高人的情绪会变得不稳定,容易焦躁发怒,导致心率加快,心率变异性降低[7],从而引发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症状,甚至导致猝死。同时人体的汗液排出量也增大,《黄帝内经》有云“汗为心之液”,汗液的大量排泄会损耗心阴心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朔望日是天地阴阳变化最剧烈的时候,会对人体内环境产生强烈的干预作用。有研究表明朔日的急性心血管病发生率会增加[8]。也有学者认为,朔望与心肌梗死的发生没有明显的联系,但朔日过后3 d 可能会有“心脏保护”时间[9]。清晨是人体血压升高的时候,在此阶段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10]。因此农历四、五月初一、十五的清晨这段时间与防治冠心病有着密切关系。

叩齿咽津是中国几千年来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11]中说过:“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液。心气流入舌下为神水,肾液流入舌下为灵液。”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相互升降平衡,相互制约,人体功能得以正常运转。而这一平衡关系一旦被打破就会造成心肾不交,产生一系列症状。叩齿咽津则能滋阴降火,使阴阳相交,水火相济。此外《友渔斋医话》中也记载:“若遇心火上炎,卧不能寐,嗽津满口,作三次咽下,如是数行,可除浮火。”冠心病患者中有1/3 可兼见阴虚证候[12],咽津有清泻心火的作用,可治阴虚内热证型的冠心病[13]。

心为君主之官,位属南方,其色为赤,面向南方吸赤色气入口则与心相应,暗含天人相应的生化规律。“静思注想吸离宫赤色气入口”属于气功调心中的存想,通过这种良性的诱导可以排除杂念,集中精神,达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心身境界。科学研究发现存想会对心脏活动产生调控,对人体有重要的身心互动作用[14]。中医的形神观认为心主神明,形会影响神,神也会影响形[15]。因此本节功法的这种对意识的主动操作活动会反映到生理上,从而产生对心脏的调控作用。

2.2 《杂病源流犀烛·心脏导引》

端正而坐,两手握拳,两拳拳心相对用力敲打6 下,掌根受力;接着一只手按在胃脘上面,另一只手掌心向上想象托着一块巨石缓缓向下移动,然后两手手指交叉,左右两脚交替蹬手以拉伸手臂,这种方法能够祛除心胸部的各种疾病。最后,调整呼吸,闭上眼睛,做3 次叩齿咽津来收功。此节功法的操作以调身为主。古人说:“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神必散乱。”调身是气功锻炼的重要内容,也是三调的基础,有助于意守入静。此外调身的一些动作本身具有调整阴阳、疏通经络的作用。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和经络是人体内两个最重要的系统,与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是维护机体一切生理活动的根本。《灵枢·经脉第十》[16]中记载“心手少阴之脉……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原文中“一手按脘上,一手向下托空如重石”意在引气下行,调理气血,可促进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的经气运行。中医藏象学说认为心包是心之外围,能代心受邪,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心的病证由手厥阴所主,证据表明在治疗冠心病时,选用心包经上的穴位最多[17]。“脘上”为胸口部位,是任脉膻中穴所在,膻中为气会,心包之募穴,可调心气以安神。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可灸膻中百壮来治疗胸痹心痛。此外“以两手相叉,以脚踏手中各五六度”,其意在通过对手臂的牵拉来刺激两手的手少阴经、手厥阴经,促进心脏的气血运行。

2.3 《杂病源流犀烛·心痛·导引运功》

《心痛·导引运功》:“在足三里穴处掐八十一次,摩擦八十一次,再运行后面的功法,待痛气下降就病愈。”在痛处运功行气可以使胃火得以发散,排出体外(这两种导引、运功的方法,不但能治心痛,也能治胃口痛)。此节功法专门针对冠心病心绞痛。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痰浊证候的冠心病患者不断增加[12],足三里可健脾化湿,祛除痰浊,起到对证治疗的功效。有研究团队发现用中频刺激足三里、丰隆穴可以有效缓解气虚痰瘀型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的症状[18]。此式的“行归元逐痛处”操作原理与上一式“一手向下托空如重石”类似,以调身与调心相配合,通过对身体的刺激和对意识的调控来引导气血输注于痛处,起到激发身体自我修复功能,排除心脏邪气的作用。

3 心脏导引法编纂

原文所载三式导引法较为杂乱,虽包含三调操作,但互相之间没有联系,无法连贯操作。笔者根据自身练功体会对其进行了整理改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心脏导引法。功法共包含起势、第一式、第二式、第三式、收势五式,并规定了详细的调身调息调心操作步骤及每式的训练次数,形成规范。

3.1 起势

采用坐式,操作者面朝南方盘坐于垫子上(如无法盘坐者可采用平坐式,坐于凳子的前1/3 处),双手叠加放于小腹前,拇指相对但不顶劲。虚领顶劲,口唇轻闭,舌顶上颚,含胸拔背,保持上身与地面垂直,目视前方,面带微笑,做3 个腹式呼吸。

机制分析:冠心病患者大多体质较弱,训练强度不适宜过高,因此采用盘坐式,盘坐可以疏通经络、拉伸筋骨、促进气血运行[19],配合顺腹式呼吸使血液集中于腹部,加强内脏的血液供给,还有利于肾气的充盈。有研究报道盘坐有助于呼吸肌肉的使用来进行腹部呼吸,调节胸腔的压力,减少心脏预负荷并更有效地利用氧气[20]。

3.2 抬臂击拳

①接上式,两臂从体侧抬起,掌心向上,抬至与肩同高,沉肩坠肘,随着动作吸气。②两手翻掌握拳,使拳心朝前,然后两臂迅速合拢于胸前膻中穴高度,手臂伸直,使拳心相击发出声响,随着动作呼气。③两拳收回胸前,变为两掌,掌心向下落回小腹前,随着动作呼气,恢复到起势,此节功法重复12 遍。

操作要领:①两拳相击时力度不能太轻,同时手肘微弯曲,不然会导致肩膀紧张不好发力。②在动作二时呼气不能变快,使动作二、三的呼吸协调配合,做到慢细匀长。③在抬臂时可存想内气沿手少阴、手厥阴经运行到手掌,在收臂时气随双手下沉至丹田。

机制分析:此式通过两手握拳相筑可以刺激到掌根的少阴、厥阴两条经脉,两条经脉的原穴大陵和神门也在掌根附近。吴苏旻[21]通过针刺手部穴位发现针刺心经穴位可以整体调节心功能,而神门穴对于心功能及心肌供血的效果最优。本势两拳相筑在刺激掌根的同时也刺激双手大鱼际区域,大鱼际在手掌全息图中对应心的反射区[22]。张颖清在《生物全息理论》[23]中提出手掌是一个经次级全息元,手掌上存在一定的反射区或全息穴位,可以改善相对应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刺激掌部心反射区可以起到养血通脉、宁心安神的作用。

3.3 推掌抱膝

①接上式,两手掌心向上托至胸前膻中穴高度,然后竖掌使掌心朝前,并向外缓缓推出,随着动作吸气。②两手呈下按掌,缓缓落下至膝盖上,手指弯曲,抓握住膝盖,目视前方,身体保持中正,随着动作呼气。③两手抓紧膝盖同时两肩向后收缩,手臂伸直,使手和肩对抗用力,从而牵拉上肢,上身保持不动,此时停顿一个呼吸的时间,然后松力,双手收回至小腹,恢复到起势,此节功法重复12 遍。

操作要领:①在朝前推掌时存想前方有一块巨石被缓缓推动至远处直至消失。②拉伸上肢时手臂被一点点拉开,内气在内通畅运行。③做动作三时上身不可后仰,要保持中正。

机制分析:本节功法以导引配合存想,呼吸调理胸中气机,可祛除心胸间邪气。存想可以帮助练功者排除杂念和诱导感受,从而影响和调节心身状态。张凯等[24]采用冥想训练对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干预,试验后发现试验组的心理状态及认知功能明显得到好转,且左室射血分数及六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

3.4 导气令和

①两目轻合,面带微笑,左掌水平按于胸前,使掌心位于胸骨剑突处,拇指向上按于膻中穴,右掌呈上托掌随着吸气从小腹托至膻中穴高度。②右掌配合呼气缓缓下降,降至小腹时停止,此节功法重复30 遍。

操作要领:①此节功法通过手掌的上下运动来调和气血、导气令和,必须把身、息、心三者协调配合才能达到练功效果。②在右掌上托时存想离宫星的赤色之气被缓缓吸入口中,下降时存想堵在胸口的巨石随着右掌缓缓下落,直至消失。③注意此节调心操作较难,不可一上来就加入调心操作,须从调身开始练习,循序渐进。

机制分析:现代临床研究发现膻中穴可以振奋心阳,补益心气,治疗心系疾病[25]。膻中与心系疾病在气、血的生成与循行方面的密切关系是其能取效的关键[26]。在临床上很大一部分冠心病患者是由于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而导致的疾病,所以通过梳理膻中穴可以助心行血,从而治疗疾病。

3.5 收势

恢复到起势,全身放松,叩齿36 下,当感觉到唾液分泌增多时先不要咽下,待叩齿结束后鼓漱3 下,把唾液分3 口咽下,然后把双脚打开,两掌搓热后摩擦足三里穴81 下,起身结束。

机制分析:叩齿、鼓漱、咽津这是一个完整的操作流程,是道家养生术的重要内容之一。《黄帝内经》记载:“脾归涎,肾归唾。”此法配合按摩足三里穴可培补后天之本,还可滋阴降火、充足肾气、培补先天之本。此外足三里还具有相对特异性,对心脏功能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刺激足三里穴能够良好地调节机体的心率、血压、耐缺氧能力、血管舒张功能等[27-29]。

4 小结

笔者在对《杂病源流犀烛》进行整理、编纂后认为全书收录有多种导引养生方法及气功功法,内容丰富,极具特色。其功理功法融合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并与四季气候相应,针对诸多杂病,以起到调整对应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放松身心、防病治病的功效。练功者根据自身状况选择相适应的功法坚持锻炼,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但由于《杂病源流犀烛》成书年代较久,各种用词用语与当代有较大差异,且所载功法未在当今社会广泛流传,没有相应的操作规范,因此有必要对其记载功法进行考证,整理,用现代的语言进行描述,编纂出相应的操作规范,便于人们学习和推广。

气功锻炼的精髓在于调身、调息及调心的配合,从而达到三调合一的气功境界来对疾病进行防治。导引是气功的一种锻炼方式,是古代医家“治未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医治未病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冠心病是一种长期积累的严重威胁健康的高风险疾病,与人平时的饮食、作息、生活习惯等息息相关。想要防治冠心病就得从日常生活抓起。根据《杂病源流犀烛》编撰的心病导引法正是结合气功三调理论,通过对动作、呼吸、意识的调控,可以充分激发人体的精气神三宝,从而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提高练功者生活质量。同时笔者也希望有更多学者及练功者对《杂病源流犀烛》冠心病导引法进行研究探讨。日后可以对本功法开展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其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杂病膻中源流
夏季祛火 多揉膻中
廖志峰运用六味地黄汤治疗杂病经验
化解怒火 不妨“捶胸顿足”
化解怒火攻心,不妨“捶胸顿足”
每天做做养心操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妇人杂病乳结核候”导引法
“啸”的源流
本帮菜之源流考
“干” 字源流浅析
《杂病心法要诀》对《金匮要略》的继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