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痛中心建设不断提升我国胸痛救治能力

2022-09-17文图中国医药导报主笔潘锋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23期
关键词:胸痛中心医疗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主笔 潘锋

由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联合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胸痛中心大会”,2022 年7 月8 日至10 日在广州以“线上+线下”方式举行。大会主席、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副主席、中国胸痛中心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向定成教授致欢迎词表示,中国胸痛中心大会是我国乃至全球胸痛中心领域里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学术平台,十一年来,大会汇集了全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医院领导,心血管内科、急诊、院前急救、护理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他们为我国胸痛中心和急救体系的建设和规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向定成教授介绍,第十一届中国胸痛中心大会共分6 个会场,开设了29 个主题论坛,244 个专题讲座或者病例报告,参与讲课和主持的专家共计270 人,现场参会总人数达到3 100 人,直播平台在线观看点击量达到18 万人次,会议规模超出预期。中国胸痛中心大会以普及理念、规范培训为宗旨,大会精心设置的培训课程受到了与会医生的一致好评,很多与会代表表示听完培训课程后对胸痛患者的救治流程以及各种心血管前沿知识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大会还一如既往地开设了质控与再认证论坛、信息技术论坛、ACS 全程管理论坛,继续将胸痛中心“三全模式”实操落地。

向定成教授致欢迎辞

十一年发展历程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中国胸痛中心联盟执行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是推动全国胸痛中心体系建设的主要引领者,也是多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有关胸痛中心建设文件的主要推动者,为中国胸痛中心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霍勇教授在主旨演讲中从三个方面回顾了中国胸痛中心十一年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效。

一、建立了胸痛中心理论和医学模式。近年来,我国城乡心血管病死亡率持续上升,2019 年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农村和城市心血管病分别占疾病死因的46.74%和44.26%,其中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重要死因。据预测,到2030 年我国心肌梗死患者将增至2 260 万,并由此给家庭以及社会造成巨大负担,急性胸痛相关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救治既需要技术,更需要效率,我国急性胸痛相关疾病诊疗救治体系亟待改进。

霍勇教授说,十一年前为了改善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现状,我们首次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胸痛协同救治理念,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面,在各位专家教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建立了胸痛中心的理论和医学模式。从2011 年建立第一个区域协同救治型胸痛中心,到2013 年制定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再到2016 年胸痛中心总部的成立,我国胸痛中心从萌芽阶段艰难起步,到制定标准整合资源,至今一直在探索前行。胸痛中心建设的初衷就是为了优化急性胸痛患者救治流程,提高救治效率,以达到降低急性胸痛患者死亡率,改善临床预后的目的,实践证明在我国推广建立规范化的胸痛中心非常必要。十一年来,对重大疾病关键环节上的标准化、体系化建设作为胸痛中心建设的核心理论得到充分体现,胸痛中心协同救治理念经过十余年的不断深化、丰富,已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高效、创新的先进理论体系。

二、胸痛中心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的支持和领导下,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和支持胸痛中心建设并提出明确要求。历经十一年发展,目前形成了政府领导、行业推动、医疗机构参与、社会支持的实施路径,胸痛中心正在进入发展快车道。我们建立了中国特色胸痛中心组织管理体系,包括标准文件、专家体系、组织架构、实施流程等;形成了全国胸痛中心救治基本网络,目前全国胸痛中心建设数量超过5 300 家,29 批次累计通过认证2 096 家,胸痛救治单元建设超过6 600。全国304 个地市、州、地区至少有一家胸痛中心通过认证,完成334 个地市、州、地区91%覆盖,县域覆盖率96%以上。同时,胸痛中心建设通过胸痛中心救治链延伸、区域内延伸、学科内延伸、基层延伸、智慧胸痛中心和大众宣教等,胸痛救治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三、胸痛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来自胸痛中心数据库近5 年的数据显示,累计救治胸痛患者1 020 万例,其中高危急性胸痛患者374 万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30 万例,UA 患者130 万例,主动脉夹层患者10.2 万例,肺动脉栓塞患者3.9 万例。每年救治急性胸痛近250 万例,每年救治例数增长30%,其中高危胸痛患者占40%。“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胸痛中心建设显著缩短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时间。与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第一期结果(115 分钟)相比,胸痛中心标准版平均时间为74 分钟,缩短了36%;胸痛中心基层版平均时间为77 分钟,缩短了33%。胸痛中心的成立有效提升了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内救治质量,改善了医疗服务,显著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内死亡率。

霍勇教授说,虽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胸痛患者救治面临诸多挑战,但在此期间胸痛中心仍持续发挥了在重大疾病救治中的关键作用,各胸痛中心单位保持常态化运行,有效确保了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了快速规范的治疗。常态化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胸痛中心重要的社会担当和使命,自2011年第一家符合区域协同救治理念的胸痛中心即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胸痛中心成立以来,经过十一年的深耕细作,我国胸痛中心建设已取得积极成效。根据《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2020)》显示,通过建立区域协同救治网络体系,显著提升了我国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水平。

霍勇教授说,胸痛中心的理念与医学模式符合中国国情,适合现阶段我国急性胸痛救治要求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水平,与健康中国行动中的“以人民健康为核心,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健康服务”的要求高度一致。未来要持续深化胸痛中心建设理念,不断丰富其内涵,在其理念和医学模式的指导下,以胸痛中心建设为抓手,形成医疗机构学科中心和区域防治体系整合,构建区域内新型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实现从急救到预防,从急病到慢病的延伸。

未来十年发展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在主旨演讲中展望了未来十年胸痛中心的建设发展方向。葛均波院士说,胸痛中心第二个十年需要以“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全周期心脏健康保障”为目标,通过加速覆盖、加速延伸、加速智慧的“三个加速”迈向“新”时代。第一、加速覆盖,实现胸痛中心、胸痛救治单元、胸痛救治站点的全域覆盖,形成区域协同救治网络,为群众提供快速高效的急性胸痛救治保障。第二、加速延伸,实现从胸痛急诊急救到心血管疾病全流程管理的延伸,提高群众健康素养,促进主动健康并提供全周期健康保障。第三、加速智慧,依托数字化技术,以物联网串联为基础,打造有序、连接、高效的智慧胸痛救治体系。

葛均波院士从四个方面对未来十年中国胸痛中心建设进行了阐述。一、持续深化体系建设,实现急性胸痛协同救治网络全域覆盖。我国县域人口占据全国总人口的70%,在严峻的心血管疾病形势面前,胸痛中心在县域的建设尤为重要,因此要发挥县医院的“纽带”作用,明确其在胸痛区域协同救治网络的定位,并以胸痛中心、胸痛救治单元建设为抓手,提升各级医疗机构急性胸痛救治效率。持续深化胸痛中心体系建设,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推动分级诊疗落地。同时,将胸痛救治网络往更深、更广的乡村地区铺设,将胸痛救治的前哨站扎实在广大村医救治点,做到县县有胸痛中心,乡乡有胸痛救治单元,实现胸痛协同救治网络的全域覆盖,达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医疗格局,为百姓提供规范、高效、快速的胸痛救治医疗保障。

二、延伸胸痛中心建设内涵,提供心血管疾病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目前,我国胸痛患者自我呼救意识薄弱,从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较长,导致院前院外死亡风险很大,因此亟须完善健康群众的“主动健康”模式。以“心脏日”“心梗救治日”等疾病日为切点,广泛开展大众疾病科普,提高公众健康素养,树立主动健康意识。利用物联网技术、可穿戴设备等做到精准预防疾病风险,智能预警健康事件,构建主动健康管理模式,从而进一步缩短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的时间。

其次,针对心脏骤停、猝死患者大力开展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提高急救意识和知识储备,同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通过财政投入、社会捐赠和商业运作等渠道,加强和完善区域急救硬件设施(AED)配置。通过中国胸痛中心急救地图等线上平台直观展现AED 布设情况,确保“第一目击者”第一时间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和AED 快速除颤,直至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到达,以最大程度地挽救每一位猝死患者,构建全域“救心圈”。

再次,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打破学科间壁垒,以患者为中心,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实现从预防到急救,从急症到慢病联动,实现从基层医疗急救体系、院内救治、院后康复管理的全程管理,最终提高救治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三、拥抱信息化时代,让“智慧”胸痛中心赋能疾病诊疗全流程。要围绕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依托数字化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串联为基础,分别实现院前成立区域系统救心圈,院内优化救治流程,院后全面质控诊疗过程的改进目标,以提高救治效率,减轻医务人员工作负荷,最终打造有序、连接、高效的“智慧”胸痛中心全流程管理模式。要持续推广胸痛中心全国心电一张网项目,搭建区域“救心”高速平台。通过心电设备连接、数据互联互通、流程管理和智能诊断等形式建立心电一张网,做到深入基层、广泛覆盖、快速判读危险预警、采集质量结果质控、信息共享快速转运,从而实现区域心电协同管理的目标。要以胸痛中心大数据平台为基础,利用高性能计算及人工智能计算,构建医疗科研平台,汇聚临床及科研数据,提升科研效率,促进AI、辅助诊断新技术应用,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四、紧密围绕健康中国行动要求,以胸痛中心建设为抓手构建新型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紧密围绕健康中国行动要求,通过提高公众认识,建立疾病预防筛查体系,以胸痛中心建设为抓手,“横到边,纵到底”,充分利用“互联网+”智慧信息技术将胸痛中心体系延伸,实现院内和院外有效联动,从急救到预防,从急救到慢病,联合各学科中心进一步实现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和全程管理的“三全模式”,建成家-社区-医院覆盖全连接、7 天×24 小时全感知、全健康历程、全生命周期的新型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葛均波院士说,回首来时路,启航新征程,未来的十年必将是胸痛中心蓬勃发展的一个十年。

国家卫健委高度重视胸痛中心建设

葛均波院士、霍勇教授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曾多次联合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上为胸痛中心建设发声,建言并推动国家心血管疾病救治相关顶层设计的政策制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答复“两会”代表《关于深化胸痛救治体系建设,推动胸痛救治单元建设的建议》时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度重视心血管疾病医疗救治工作,积极推动相关救治体系建设。一是,2015 年3 月,印发《关于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的通知》,推动建立科学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区域协同医疗救治体系,最大限度地缩短早期救治时间,提高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致残率。二是,2017 年10 月,印发《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要求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鼓励指导本辖区医疗机构做好胸痛中心建设和管理工作。要求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开展胸痛中心建设,建立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三是,2018 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 年)的通知》中提出,以危急重症为重点,在地级市和县域内,依托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建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强化与院前医疗机构的紧密衔接,共同构建一体化急诊急救网络,不断提高医疗急救能力。

关于支持创建胸痛救治单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表示将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专科联盟的作用,支持社会组织制定《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六版)》《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三版)》等行业标准,在技术上指导医疗机构建立胸痛救治单元,并将急性胸痛的规范救治流程延伸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

关于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转运能力。2020 年9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根据业务工作需要,合理配置急救中心(站)救护车数量,偏远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配置数量,以进一步提升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快速转运能力。

关于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协同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表示,为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不断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陆续印发了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在内的二十余种慢性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明确了基层医疗机构主要任务,在各级医疗机构间建立分工协作机制,逐步构建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为患者提供接续性医疗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中明确要求,参与胸痛中心建设的三级医院需要与所在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区域内院前急救中心(站)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胸痛患者协同救治协议,建立分工协作机制。

关于配备常规诊疗设备药物提高救治能力。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胸痛患者救治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了《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对医疗机构建设胸痛中心,救治胸痛患者的基本条件、服务能力、检测检查设备等提出了要求,并明确了对于需要紧急救治的胸痛患者,实施“先救治、后付费”。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还组织制定了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医疗救治技术方案和急性脑卒中患者医疗救治技术方案,对患者的救治流程、用药规范等加以明确,保障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提高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质量。

关于开展基层医疗机构培训和大众教育培训。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关于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地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按照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医疗救治技术方案和急性脑卒中患者医疗救治技术方案,加强对急救中心、网络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早期识别、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加强面向社会的健康知识和急救知识宣传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控制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降低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提高患者及时就诊意识。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表示,将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按照《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要求,继续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救治体系建设。发挥行业学协会积极作用,大力普及心脏骤停识别、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技能,提高急性胸痛患者救治成功率。

基层胸痛救治能力不断提升

在第十一届中国胸痛大会上举行了胸痛中心认证和胸痛救治单元授牌仪式,其中包括2021 年第三批次110 家胸痛中心认证单位、2022 年第一批次29 家及第二批次43 家胸痛救治单元单位。2021 年第三批次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共110 家,包括标准版45 家,基层版65 家。胸痛救治单元是对胸痛救治网络的进一步细化,也是胸痛救治起跑的第一公里,随着更多胸痛救治单元的通过验收,将进一步织密我国基层胸痛救治网络。

来自中国胸痛中心的报告,云南省楚雄州胸痛救治单元已实现区域100%全覆盖,走在了云南省前列,走在了全国前列,楚雄州成为云南省和全国唯一实现全覆盖的区域。楚雄州卫生健康委成立了胸痛救治单元建设领导小组及验收专家库。在楚雄州人民医院及各基层胸痛中心积极主动帮扶下,广大乡镇卫生院积极开展建设工作,效果显著。急性胸痛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高效、规范的治疗,许多乡镇卫生院已经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极大地缩短了患者的再灌注时间。基层胸痛中心下沉乡镇卫生院开展培训,每季度乡镇卫生院又下沉到田间地头开展大众宣传教育……大大缩短了患者就诊延迟时间,全州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降低、总缺血时间明显缩短。2021 年楚雄州进一步推进胸痛救治单元的建设,随着罗次、一平浪、吕合镇中心卫生院第一批胸痛救治单元正式通过验收并接受国家授牌,随着双柏县胸痛救治单元实现全覆盖,楚雄州成为云南省第一个县市胸痛救治单元全覆盖。历经三年,2022 年6 月全州109家乡镇卫生院都已全部正式通过验收,织密了州-县-乡-村四级联动救治体系的网底,推动了急性胸痛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为彝州经济及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医疗保障。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羊亭中心卫生院胸痛救治单元,通过搭建远程心电会诊架起医共体互动连心桥。2019 年,羊亭中心卫生院与威海卫人民医院正式“牵手”,建立起紧密型医共体合作关系,通过开通患者转诊绿色通道、上级医疗专家定期坐诊以及进行病症分析指导、影像远程诊断、胸痛救治单元建设等方式,真正实现了让“患者不跑专家跑”的就医模式,有效打破了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桎梏,为农村百姓带来更多实惠与便利,通过医共体平台,羊亭中心卫生院再次得到新技能——远程心电会诊,拉近医患之间“心”的距离。在羊亭中心卫生院心电图室,医生在患者做完常规心电检查后,可将心电数据传输至威海卫人民医院电生理科,随后威海卫人民医院专家在平台上进行实时报告审核,再由羊亭中心卫生院打印出报告,最终实现心电的远程会诊、远程质控,最大程度降低错诊率、漏诊、误诊率。同时,在家庭医生服务辖区百姓的过程中,远程心电会诊也彰显出极其重要的作用,威海卫人民医院心内科的医疗专家通过远程判读,可直接对接心电图异常的百姓,及时发现、早期救治心血管疾病患者,让患者在家里就可以随时享受到专家级服务,实现患者及时发现、快速转移、马上救治的目标。(封面图为大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向定成教授)

猜你喜欢

胸痛中心医疗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有些胸痛会猝死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炫速双源CT在自由心率胸痛三联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抑郁症患者与不明原因胸痛的关联性探讨
什么是医疗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