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以蒙顶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2022-09-16王亚浩林叶彬黄瑜馨蒋玉爽

关键词:蒙顶山研学旅行

王亚浩,林叶彬,黄瑜馨,蒋玉爽

(西华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1]。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环境之美,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不断提高生活品味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2]。可见,地理学科在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设计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和独特的育人价值。

国内外关于中学生研学旅行的研究较多。Arcodia等[3]通过调查研学旅行参与者的动机和看法,试图探索体验式研学旅行成功开展的要素。刘璐和曾素林[4]在总结了国外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经验、特点后,为我国该项课程的开展提出了宝贵建议。于书娟等[5]、李祥和郭杨[6]在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研学旅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后,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曲小毅[7]认为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要以课程论的观点为指导进行活动设计,设定教育目标,以主题为统领整合教育资源、组织探究活动、设计评价体系,并形成规范的课程方案。但以往的研究者大多只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影响,而忽视了课程在具体操作层面的设计,因此实践指导性不强。本文以四川雅安蒙顶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并参照段玉山等[8]、郭锋涛等[9]、袁书琪等[10]、周维国等[11]提出的研学旅行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制定研学课程目标,设计活动内容,构建课程评价体系,力争打造出一条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

1 课程理念与目标

1.1 课程理念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设计要紧紧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需求,以体验式课程为主要形式,以考察和实践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必备的品格和能力,塑造一种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人文精神。

1.2 课程目标

1.2.1 总体目标

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并参照有关学者提出的《研学旅行课程标准》,结合蒙顶山风景区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实际情况,开发与设计蒙顶山研学旅行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思维和信息作出合理的决策以及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不断提升地理核心素养,激发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为今后升学、择业、个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2.2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内容与目标

1)提升区域认知水平:学生能够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通过实地观察,让学生学会结合地形图描述一个区域的地貌特征并探究其成因;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归纳我国茶叶分布的地理共性,并进一步分析茶叶种植的区位因素;思考蒙顶山农业产业布局的依据与现实意义,逐步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2)培养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运用地理工具,收集和整理气温、降水、海拔、土壤、植被等地理信息,解释说明相关地理事象的原理和规律,并探寻各要素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探究意识和能力。通过采茶、制茶等“沉浸式”课程开发,突出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性地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训练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地分析地理问题,不断增强问题探究意识,培养综合思维。首先,让学生查阅并在地图上标记我国茶叶主要产区,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区域地理特征共性,并进一步总结茶叶种植的区位因素;其次,引导学生从蒙顶山区位特征出发,与其他茶叶产区区位特征进行对比,思考蒙顶山茶享誉世界、茶品优质的原因;最后,让学生结合实地考察概括出蒙顶山农业产业布局特点,并思考蒙顶山除茶叶、猕猴桃种植外,不适合其他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发学生层层深入思考[13]。

4)养成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蒙顶山风景区的相互关系,积极探索其可持续发展路径,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发展理念。通过采访景区内游客的旅游体验和了解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状况,尝试为蒙顶山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5)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使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增强学生爱党、爱国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使学生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课程内容与流程

2.1 课程概况

2.1.1 研学时间

2天。具体时间可以根据研学进度与效果进行调整。

2.1.2 研学基地

蒙顶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西北侧,地势北高南低,呈东北—西南带状分布,最高海拔1456 m,是四川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5年被共青团四川省委命名为“四川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蒙顶山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是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交汇处,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造就了该区域奇丽的自然景观,自古有“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之美誉,加之深厚的文化沉淀形成了众多主题鲜明、各有特色的文化名胜,为该区域开展研学旅行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2021年5月,该景区被列入全省首批红色教育和教学研学旅行实践基地,为本次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行性保证。

2.1.3 适用学段

高二年级。研学旅行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这就需要序列化、系统化的课程构建作为保障,推动研学旅行课程顺畅开展。受篇幅限制,本文仅设计了高二学段课程。高二学段学生在完成地理必修一、二课程学习后,已经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与原理,适合开展本课程。

2.1.4 教师配置

为提高课程质量,本课程建议师生比控制在1∶6左右。任课教师需要打破学科界线,整合课程资源,针对不同主题内容进行相关知识储备,能够在相关模块学习上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每个小组除配备1~2名地理学科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外,再根据不同研学线路、研学任务的特点,为学生配备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专业化、针对性指导。例如在进行植被识别以及当地经济作物考察环节选派生物教师进行研学指导,红军纪念馆线路配备历史教师进行讲解,在研学成果展示时选派美术、音乐教师进行专业艺术指导。

2.1.5 学生分组

为保证课程的高效进行,研学活动期间所有活动均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每组人数12~15人。

2.2 流程安排

2.2.1 准备阶段

1)教师准备:①提前考察了解蒙顶山风景区研学资源以及基础设施状况,重点排查各条线路安全隐患,对交通、食宿等后勤工作进行提前部署,并针对活动各环节制定相应安全保障方案和突发事件紧急预案;②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和实施方案,合理分配研学任务;③扩充学生研学理论知识储备,并对学生进行野外勘察等研学技能培训;④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地理工具,收集相关课程资料;⑤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介绍蒙顶山基本情况以及研学注意事项,并进行安全培训;⑥建立家校安全保障体系,协助学生购买安全保险。

2)学生准备:①熟悉考察手册,了解课程总体安排,明确研学目标;②扩充研学理论知识,提升野外实地勘察技能;③准备课程所需工具:速写板、纸笔、手机以及相关软件等;④分组活动,选定小组长,明确小组成员任务分工;⑤准备好野外出行所需生活用品。

2.2.2 实施阶段

按照既定研学目标开展活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必要时可以进行一定讲解,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补充和印证。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为学生创造更多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机会,增强学生活动体验感与参与感。

2.2.3 总结阶段

及时对学生的研学成果进行分析反馈,并给予相应指导意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研学成果展示,对优秀研学成果予以表彰,充分调动学生研学积极性,不断丰富研学旅行活动的幸福德育内涵。此外,经典研学课程案例的开发,是研学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将历届学生研学成果进行档案管理,鼓励学生自行设计、积累、分享与交流。还可以通过历届档案对比,不断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动态性课程开发,努力让课程朝着“范例式”方向发展,以满足不同学校、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需要。

2.3 研学内容设计

研学旅行线路是由研学旅行点串联而成的,是研学过程逐步展开的探究路线[10]。本次课程在结合学科教学、地域特色、学生学情等基础上,对研学主题进行梳理归类,最终选取了“七岩十八盘”、红军纪念馆、皇茶园、“蒙山秀色”等四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研学旅行线路,以主题化形式展开研学活动,将研学旅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化课程。四条研学线路位置紧密相邻,连续性较好,可实现研学活动的无缝衔接。此外,每条线路潜在的育人功能不同,分别有各自具体的课程目标,其中“七岩十八盘”研学线路旨在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理工具收集和整理信息,在进行地貌考察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红军纪念馆线路以体验式课程方式进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了解革命先辈艰辛创业史,不断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信心;皇茶园线路将会结合其地学要素,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层层深入,培植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蒙山秀色”线路主要是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以及增强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具体研学内容设计详见表1。

表1 研学内容设计

3 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是确定教学评价内容最重要的标准和依据,具体操作中需要将目标转化为评价内容[14]。基于此,本文将从价值理念导向、课程目标、内容、评价等入手,采取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认知、情感、价值等进行全面客观评定。

诊断性评价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重点是了解学生基本情况以及个性化发展需求,据此分层次、分主题差异化开展活动,故没有特别设定评价等级和分数,采用定性方式进行评定,具体问题如下:1)之前有没有去过蒙顶山风景区,如果有,总共去过多少次?2)如果去蒙顶山风景区进行研学旅行,最想去哪条线路?为什么?3)如果去蒙顶山风景区进行研学旅行,比较顾虑什么?家长比较顾虑什么?4)如果去蒙顶山风景区进行研学旅行,在活动形式和内容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5)蒙顶山是一处文化底蕴深厚的风景名胜区,关于它有多少了解?6)当前蒙顶山风景名胜区正在积极申报AAAAA级风景区,请运用所学知识为景区成功升级建言献策。

在总结周银锋等[14]评价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本课程目标最终分别选定了四项指标对学生行为进行评定(表2、表3)。其中,形成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终结性评价重点是对学生人际交往、沟通协作、表达交流能力以及研学成果的评定。每项指标均设定了A、B、C、D四个评价等级,由D到A等级,对学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达到能力要求即可赋予相应评价等级,避免了缺乏评价依据和标准对学生研学行为和成果的不准确判定。此外,在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中,还将融入个人、小组和教师三方评定机制,当个人、小组和教师有两方及以上对某项指标评定等级相同时,即为评价最终等级;若三方在某项指标评价过程中,给定评价等级均不相同时,则交由研学教师团队和学生代表进行最终裁定。

表2 蒙顶山研学活动形成性评价

表3 蒙顶山研学活动终结性评价

本文虽然分阶段构建了明确的课程评价体系,但评价采取的形式、各项指标选取及其所占比重并非机械化、一层不变的,针对不同情况可以做出相应调整。除纸质问卷评价外,还可采用交流讨论等形式,将评价融入到活动开展过程中。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评价指标也要进行一定的动态调整,如自主性强的学生,可以增加其自我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比重,但具体调整比重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可供参考。

4 结 语

目前研学旅行活动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国内尚未有成熟的课程案例可供参考,国家层面也未曾出台相关课程标准。此外,受篇幅和主题等条件限制,在一些细节方面仍然不能一一部署,如具体安全细则、后勤保障、紧急预案、经费筹措等,并且仅以高二学段进行了课程设计,课程序列性和连续性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当然,本文也仅仅为课程方案设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究竟会遇见什么问题,目前尚不知晓,需要在反复实践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断修正和完善。

猜你喜欢

蒙顶山研学旅行
蒙顶山一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茶之虹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蒙顶山茶经
研学之旅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
六尺铜壶搅热茶艺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