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人功能性体适能现状及与慢性病共病的相关性分析
2022-09-16徐静李娇娇陈雅王丽
徐静 李娇娇 陈雅 王丽
WHO将个体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定义为慢性病共病[1]。研究显示,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59.1%,而慢性病共病率为23.8%[2]。慢性病共病者疾病不良反应叠加,预后较差,并且可能出现多种后遗症,从而导致身体功能和活动能力受损,引起体适能水平下降[3]。
体适能是衡量身体功能的综合指标,分为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4]。健康体适能与老年人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更能反映身体活动功能水平。基于此,研究者在健康体适能的基础上提出功能性体适能[5],其组成要素包括肌力、有氧能力、柔韧度、敏捷/动态平衡能力和身体成分。功能性体适能可有效揭示老年人身体功能的衰退情况,反映日常独立生活的能力[3],其水平下降与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6]、住院时间延长[7]、致残率和死亡风险增加[8]等密切相关,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的重要健康问题。
目前,尚无针对慢性病共病老年人功能性体适能状况的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调查老年慢性病共病病人功能性体适能水平,并探讨功能性体适能与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的关系,为临床防治工作等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第一阶段按照苏州市行政区划分,分别选择吴中区、姑苏区、相城区、吴江区、虎丘区和工业园区6个区;第二阶段在每个选中的区内按便利抽样法抽取1~3个街道,每个街道抽取1~2个居委会;最后每个居委会按便利抽样法选择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受试者进行研究分析。本研究最终纳入432例受试者,年龄60~92岁,平均(69.98±6.58)岁。其中男186例(43.1%),年龄(69.37±7.01)岁;女246例(56.9%),年龄(67.06±6.08)岁。慢性病共病定义为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
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能够独立完成功能性体适能的各项指标测量;(3)无认知功能障碍,能够回答研究人员的问题;(4)知情同意,自愿加入本研究。以上第2、3条由研究者通过对受试者的观察和简单询问后判断。
排除标准:任何有运动禁忌证的病人,主要包括但并不限于以下几类:(1)合并严重心、脑、肾、眼、足和神经病变并发症(增殖性视网膜病、肾病Ⅳ期以上、严重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自主神经病变);(2)患有恶性肿瘤;(3)不能耐受中等强度运动的病人;(4)安静时心率>120 次/min或血压>160/110 mmHg;(5)空腹血糖>16.7 mmol/L;(6)糖尿病足、严重关节病变;(7)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等。
本研究已获得苏州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批(SUDA20210630H02),并完成中国临床试验注册(ChiCTR1900027960)。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的方法完成数据收集,包括一般资料和慢性病共病情况调查以及体适能水平测试。
1.2.1 一般资料: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文化程度等社会人口学相关资料。
1.2.2 慢性病共病调查表:本研究根据WHO提出的慢性病共病定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分类,患病率、死因顺位[9]等情况,参考以往文献中对慢性病共病的调查方法,明确病人自报的经过医生诊断的疾病共24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血栓、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胆囊炎)、癌症、骨骼肌肉系统疾病(骨质疏松、慢性关节炎、膝关节退行性变,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眼耳疾病(白内障、青光眼、黄斑变性)等,记录病人慢性病患病状况。
1.2.3 体适能水平测试:使用Rikli等[5]建立的老年人体适能测试(Senior Fitness Test, SFT)方法,主要包括7项测试指标。测试在受试者居住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负责测试的研究人员为课题组熟悉研究内容并经过统一培训的研究生,以保证同质化测试,避免测试结果误差。
测试具体指标和方法如下:(1)BMI:测量受试者身高和体质量,根据结果计算BMI=体质量(kg)/身高(m)2。于早晨空腹时,使用同一测量工具,仪器测量前皆有校正。测量时,去除其他影响体质量的厚衣物、装饰品和鞋,水平立正于测量仪上,读出读数,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2)2 min踏步测试:先让老年人靠墙站立,用卷尺或绳子从膑骨度量到髂嵴处,然后向下对折,在墙上标记卷尺或绳子顶点对应高度为要求高度。用最快速度完成2 min原地踏步(避免跑),要求尽可能保持两膝关节达到要求高度,但只记录右侧膝盖达到的次数。(3)肱二头肌屈举:受试者坐于有直背的椅子(高43 cm左右)上,双脚平放在地上。优势手以横握姿势抓握哑铃(男性8磅、女性5磅),垂放身体两侧,与地板垂直,完成30 s的前臂弯举。在弯曲阶段,手掌应旋向上,然后在伸展时返回到横卧姿势,上臂必须保持不动。记录30 s内手臂弯举的次数。(4)30 s座椅站立:受试者端坐在椅子中央,双脚放平,两臂交叉抱于胸前。受试者完全站起,随后再完全坐下,此为1次起-坐。记录受试者30 s内完成的起-坐次数。(5)抓背试验:受试者将一只手从肩膀向下伸触及后背,另一只手臂从后腰向上伸,尽量触及后背中部。让受试者更换两侧手臂练习动作,以便确认其优势位置(从肩膀向下伸的优势手)。测量两手中指间的距离。(6)座椅体前倾:受试者坐在椅子的前缘,大腿根部的折叠处应与椅子的前缘对齐。一条腿向前伸直,脚后跟平放在地板上,踝关节屈曲向上90°;另一条腿弯曲,稍偏向外侧,脚跟放在地板上。双手交叠中指对齐,手臂伸直从髋关节向脚趾方向慢慢前伸,至自身可触及的最大幅度,伸直腿的膝盖必须保持挺直。记录双手中指与鞋脚趾端的距离。(7)“起立-步行”计时测试(timed up-and-go test, TUGT):受试者坐在椅子中央,双手放在大腿上,一只脚稍微靠前一点,身体稍微向前倾。受试者从椅子上站起来,尽量快速走,绕过8英尺远(约2.44 m)处的圆锥体(从圆锥体的最远边开始测量),然后返回来坐到椅子上测量用时。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5.0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数量慢性病共病老年人的功能性体适能水平;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因素。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显示,无慢性病共病者217例(50.23%),有慢性病共病者215例(49.77%)。与无共病者相比,共病者年龄更大,城镇居民人口比例更高,主要经济来源为退休金者和有身体锻炼习惯者比例更高。见表1。
表1 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n,%)
2.2 功能性体适能水平比较 与无共病老年人比较,共病老年人2 min踏步次数、肱二头肌屈举次数和30 s座椅站立次数均更少(P<0.05),TUGT时间更长(P=0.007)。见表2。
表2 有无慢性病共病老年人功能性体适能水平比较
2.3 不同慢性病数量老年人功能性体适能水平比较 2 min踏步次数和30 s座椅站立次数随慢性病数量增多呈下降趋势(P<0.05),而BMI和TUGT时间呈上升趋势。肱二头肌屈举次数和抓背试验在不同数量共病病人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合并不同数量慢性病病人的功能性体适能水平比较
2.4 慢性病共病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存在慢性病共病为因变量,以一般资料中存在统计学差异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及SFT中7项指标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经济来源、肱二头肌屈举次数和肥胖(P<0.05)。见表4。
表4 慢性病共病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慢性病共病病人功能性体适能水平 最新Meta分析显示,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率为41%[10]。本研究结果也显示,社区老年人群中慢性病共病人数比例为49.77%,与以往结果较为接近。本研究显示,有慢性病共病的人群其功能性体适能水平多个单项指标均较差。其中,心肺耐力(2 min踏步测试)、肌肉力量(肱二头肌屈举测试和30 s座椅站立测试)、灵敏性和动态平衡能力(TUGT)结果与无共病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等[11]的研究也显示,共病者上下肢肌肉力量均低于无共病者,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但该研究使用《晚年功能和失能量表》对受试者身体功能进行评估,主观性较大且评估不够全面。本研究通过SFT全面反映老年人心肺耐力、肌肉力量、柔韧性和平衡能力等身体功能,为临床运动康复指导提供了更加客观的参考依据。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功能性体适能指标与慢性病共病的数量也显著相关。
3.2 慢性病共病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较大、无离退休金、肱二头肌屈举次数较少以及肥胖者发生慢性病共病的风险更大。研究显示,影响中国老年人生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高龄、文盲、无配偶和无退休金等,提示离退休金与老年人身体状况存在密切联系[12]。本研究经济来源的影响与该系统评价结果不一致的可能原因为:经济来源依赖于离退休金老年人大部分居住在城市社区,而多项研究已显示城市居民共病患病率高于农村居民[13-14],这可能与城市老年人体力活动及强度较农村老年人少,且医疗条件较好,慢性病诊断率较高有关。功能性体适能中的肱二头肌屈举次数反映上肢肌肉力量,与老年人身体功能密切相关。随年龄增长,肌肉萎缩日益严重,肌肉力量逐渐下降,随之而来的是活动能力降低,平衡能力下降,易发生跌倒和骨折等不良事件,从而影响老年人参加运动锻炼,导致慢性病发生发展。而慢性病共病降低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进一步促进功能性体适能水平下降。因此,针对功能性体适能对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并不能说明是其水平降低导致慢性病共病的发生,还是慢性病共病的存在使老年病人功能性体适能水平下降,二者因果关系有待商榷。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BMI正常者,肥胖病人有更高风险存在慢性病共病。这与Hu等[15]对中国山东省7070名老年人调查结果一致,其研究发现,经过多变量调整后,肥胖人群中存在慢性病共病的可能性是正常 BMI 人群的两倍以上。因此,有必要对老年人饮食结构及运动锻炼方式进行指导,开展积极的预防措施,避免因肥胖导致慢性病共病增多。
本研究存在一定不足之处。本研究仅针对慢性病共病数量进行了分析,未对慢性病种类加以区分,之后在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基础上,可考虑增加对不同疾病种类慢性病共病人群功能性体适能的研究,以及依据性别及年龄进行更加详细的分层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慢性病共病老年人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和动态平衡能力水平均低于无共病者,且随着慢性病共病数量增多,老年人功能性体适能水平呈下降趋势。年龄、经济来源、肥胖和上肢肌肉力量是老年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因素。针对可改变的影响因素,如肥胖、上肢肌力进行提前干预,可降低慢性病共病发生率,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