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 检查手段在成人颈椎病患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2-09-16马克强
马克强
(单县正大康复医院放射科 山东 菏泽 274399)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CS)的发生和病患颈部长期劳损等多因素所致的颈椎间盘、颈项部组织与颈椎关节慢慢出现退行性病变相关,典型症状为患者颈部局部疼痛,它包含交感神经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混合型、颈型与脊髓型六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神经根型颈椎病[1]。中老年人为CS高发人群,一旦发病所产生的以疼痛为主的不适感会为患者正常生活与工作造成带来影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也使患者面临极大精神压力。特别是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率呈现出日益升高的趋势,并且从发病的群体来看,逐渐趋于年轻化,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关注[2]。临床上治疗颈椎病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采用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但是无论何种治疗手段,均是建立在准确结果基础上的。影像学检车作为临床上诊断CS的主要手段,常见影像学检查方法有CT、X线片、MRI,在患者病情和疗效的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3]。本文就MRI检查手段在成人颈椎病患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详情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12月单县正大康复医院收治的6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为(45.54±3.63)岁。颈椎病的类型:25例为颈型颈椎病、18例为神经根型颈椎病、11例为脊髓型颈椎病、6例为椎动脉颈椎病。
纳入标准:①所有病例年龄均≥18岁;②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眩晕、头痛、心律失常、四肢麻木、心悸、肩部麻木及疼痛等等。排除标准:①存在MRI检查禁忌证者;②合并颅内占位性病变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④晚期恶性肿瘤患者。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分别在治疗前与治疗后接受MRI检查。仪器选用美国GE提供的1.5T超导型全身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检查时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头先进,确保身体长轴跟床面长轴一致,提醒患者将双臂置于身体两侧或者双手交叉置于胸前,尽量保证患者颈部跟线圈贴近,将患者头部与颈部位置固定好,提醒患者检查时不可咳嗽,也不可吞咽口水。选择矢状位T1WI、T2WI、横轴位T2WI,弥散张量成像矢状位开展扫查,首先应用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FSPGR)实施定位扫描,再应用快速恢复自旋回波序列(FRFSE)实施矢状位T1WI、T2WI以及横轴位T2WI进行扫描,应用T1液体抑制反转恢复序列(FLAIR)完成矢状面T1WI的扫描。扫描参数设置,矢状位扫描参数设置如下:T1WI参数如下:TR设置为540 ms,TE为12.6 ms,NEX=4,FOⅤ 24 cm×24 cm,扫描时间设置为141 s;T2WI参数如下:TR设置为2 540 ms,TE为84.2 ms,NEX=5,扫描时间设置为107 s,厚层设置为3 mm,间距设置为0.5 mm,FOⅤ 24 cm×24 cm,采集矩阵为320×192。横轴位扫描参数设置如下:T2WI参数:TR为3 060 ms,TE为82.7 ms,NEX为4,扫描时间为141 s,层厚设置为3 mm,层间距设置为0 mm,FOⅤ为20 cm×20 cm,采集矩阵为320×224。DTI参数设置如下:应用单次激发回旋波平面成像(SS-EPI),扫描时提醒患者平静呼吸,扫描层和常规定位相同,参数设置如下:TR设置为10 000 ms,TE为84.5 ms,NEX=2,厚层设置为1.6 mm,间距设置为0 mm,FOⅤ 24 cm×24 cm,采集矩阵为128×128。弥散梯度因子b值取1 000 s/mm2,扩散敏感梯度取15个方向,共采集两次,采集时间为240 s。
1.2.2 治疗方法
当前关于颈椎病的治疗主要包含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即结合MRI检测的结果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性,针对病情较轻的患者,首选非手术治疗方案,常见的方案有:①口服西药。口服缓解镇痛的非甾体消炎镇痛药(莫比可胶囊、布洛芬胶囊、塞来昔布等等)、肌松药(氯唑沙宗、盐酸乙哌立松片等)、维生素类药物等。②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原则为祛风散寒、温通经络,具体步骤:首先对患者穴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取患者坐位,选择夹脊穴为主穴,配以后溪、天宗、风府、手三里、合谷、阿是、大椎、风池等穴位,选用0.3 mm×40 mm的毫针,进针深度为2.67~3.33 cm,快速提插捻转,每个穴位停留时间控制在30 min,以患者针刺部位出现反射性麻感或者胀感为依据。所有患者每日1次,连续治疗4周[4]。③推拿按摩治疗。结合患者病情患者适当的体位,操作者对患者颈肩部、上肢活动受限等部位实施揉按护理,特别是在触碰到患者压痛点、硬结点、肌肉紧绷的位置,需要重点进行揉按,推拿的力度以患者按摩处能够承受的酸麻胀痛最佳。④运动理疗。运动之前,提醒患者将双脚分开,保持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全身呈放松状态,双眼平视前方,均匀呼吸。提醒患者吸气时将头顶朝上伸展,将下颌微微收敛,使双肩下沉,提高进步后方肌肉的紧张力,维持3s后,再呼气放松。指导患者将双手交叉,将手肘朝上举,用双手手掌将颈项部抱住,然后用力朝前,在朝前的同时尽量将头颈用力往后伸,使两个力相互对抗,同时配合患者的呼吸有节奏锻炼。指导患者双手叉腰,先低头看地面,闭上嘴唇使下颌尽量和前胸紧贴,停留片刻后,再将头颈仰起,双眼望天,再停留片刻。两个动作反复开展。指导患者将头部向一侧偏转,使头顶朝另一侧偏,双眼尽可能朝后上方看,呈回头望月的姿势,坚持该动作片刻后,采用相同的方法锻炼对侧[5]。
1.3 观察指标
①将DTI获取的资料上传至GE公司提供的工作站ADW4.3中,借助GEfunctool 3.0软件处理图像,由两位具有多年MRI工作经验的医师分别观察矢状位T1WI与T2WI以及横断位T2WI图像,统计MRI在颈椎病患者中的检出率。
②对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椎体骨质增生情况以及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情况进行观察,对椎间隙的大小、椎管矢状径、椎间孔大小进行观察,对治疗前与治疗后的数据进行记录。
③统计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将治疗后患者肢体麻木、肩颈疼痛、上肢活动受限、肩颈部受限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判定为显效;将治疗后患者肢体麻木、肩颈疼痛、上肢活动受限、肩颈部受限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判定为好转;将治疗后患者肢体麻木、肩颈疼痛、上肢活动受限、肩颈部受限无改善甚至加重判定为无效[6]。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n)、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I在颈椎病患者中的检出率
60例患者在应用MRI诊断后,检出59例,检出率为98.33%,可见检出率较高,检出颈椎病类型:25例为颈型颈椎病、18例为神经根型颈椎病、11例为脊髓型颈椎病、5例为椎动脉颈椎病。
2.2 治疗前后患者椎间隙与椎管矢状径、椎间孔改变情况
颈型颈椎病治疗前后椎间隙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后椎管矢状径、椎间孔无显著差异(P>0.05),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前后椎管矢状径与椎间孔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后椎间隙与椎管矢状径无显著差异(P>0.05),椎动脉型治疗前后椎间孔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后椎间隙与椎管矢状径无显著差异(P>0.05),脊髓型治疗前后各个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患者椎间隙与椎管矢状径、椎间孔改变情况(±s,mm)
表1 治疗前后患者椎间隙与椎管矢状径、椎间孔改变情况(±s,mm)
颈椎病类型 例数 椎间隙 椎管矢状径 椎间孔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颈型 25 6.60±0.64 7.01±0.72* 10.43±0.92 10.64±0.94 3.61±0.51 3.65±0.54 t 5.354 0.452 0.51 P<0.05 >0.05 >0.05神经根型 18 6.65±0.68 7.15±0.71 10.06±0.81 10.95±0.82* 2.84±0.32 3.13±0.29*t 0.354 2.354 3.254 P>0.05 <0.05 <0.05
表1(续)
2.3 治疗总有效率分析
60例颈椎病在经过对症治疗后,显效28例、有效28例、无效4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
3 讨论
颈椎病也被称为颈椎综合征,其类型较多,主要是因患者颈椎发生先天性畸形、退行性病变、发育性椎管狭窄等而导致的。绝大部分的颈椎病患者伴有背部、颈部疼痛等临床症状,个别患者同时存在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7]。颈椎病的致病因素较多,发病机制复杂,即便很多患者在经过积极治疗后,临床症状得以改善,而不同的类型,治疗方案也不同,因此必须借助高效的技术诊断出颈椎病的类型,从而制定对症治疗方案。当前,临床上诊断颈椎病主要以影像学手段为主,常见手段包含X片、CT、MRI。其中,X线平片针对两侧椎间孔是否伴有压迫、增生等具备较高的敏感性,但是将其应用在颈椎病的诊断中,由于重叠结构掩盖,难以清楚地显示骨骼病灶,从而限制了临床推广。CT则是借助X射线、射线等手段扫描病灶处,便可以将颈椎的内部结构清楚地显示出来,图像可以清楚地反映机体组织对X线的吸收情况,但是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X线吸收值存在差异,因此具有较高的分辨率,用于小结石、钙化中具有较高的分辨率[8]。MRI属于一类无创的检查手段,当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在颈椎病的诊断中,其通过获取人体的电磁信号,实现机体信息的重建,将患者颈部三维立体图像改变情况反映出来,同时开展数字减影处理,从而避免脂肪高信号对图像评估结果产生影响,获得较高的组织分辨率,能够清晰地将病变组织反映出来,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性[9]。
本文将MRI技术应用在颈椎病的诊断中,60例患者中共检出颈椎病59例,1例漏诊,检出率为98.33%;可见MRI在颈椎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其可能是因为MRI检测手段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患者颈椎变性或者突出等改变,同时还能准确地评估患者椎管狭窄的情况、脊髓变性水肿、黄韧带钙化及肥厚的程度、脊髓坏死程度,从而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根据检出的类型给予保守治疗手段或者手术治疗手段,结果显示:颈型颈椎病治疗后的椎间隙高于治疗前,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后的椎管矢状径与椎间高于治疗前,椎动脉型患者治疗后的椎间孔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型治疗前后各个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60例患者在经过积极对症治疗后,总有效率高达93.33%。其中针对病情较轻的颈椎病,临床推荐保守治疗,常见的保守治疗方案为口服缓解镇痛的非甾体消炎镇痛药(莫比可胶囊、布洛芬胶囊、塞来昔布等等)、肌松药(氯唑沙宗、盐酸乙哌立松片等)、维生素类药物等等,在此基础上配合中医推拿、牵引、针灸等治疗手段,目的是从而减轻患者颈部韧带的承受应力,促进患者局部血液循环,逐步恢复正常的脊柱力学结构;针对病情严重的颈椎病患者,实施手术治疗,从而提高满意的治疗效果[10]。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颈椎病均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还要提醒患者定期到医院接受复查。
综上所述,MRI技术在颈椎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能够为临床上制定对症治疗方案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