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自然角玉米实验思考探究策略五部曲

2022-09-16管小婷江苏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幼儿园

小学科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暗箱玉米棒玉米粒

◇管小婷(江苏: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幼儿园)

202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两方面对幼小衔接工作进行了规范和引导。此项指导意见并没有要求幼儿园另外增加专门的幼小衔接课程,而是依然坚持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珍视幼儿游戏活动的独特价值。《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学习科学的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陈鹤琴先生说过:“让大自然、大社会成为孩子们的鲜活教材。”在疫情这个特殊阶段,幼儿在班级自然角利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玉米发芽实验,经历了遇到问题、尝试协商解决问题、不断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的方式和思考的状态与《指导意见》中对幼小衔接课程开展的根本目标不谋而合。基于此,笔者把大班渗透幼小衔接课程中的科学活动探究策略总结为以下五部曲。

一、基于幼儿问题与兴趣,开启探究之门

多多趁教师不注意,把玉米棒放在了装满水的透明玻璃花瓶里,没过几天,惊奇的一幕发生了:玉米棒的底部长出了细细长长的白色须,而玉米棒的周围则长出了一棵棵绿色的小苗,把整个玉米棒包裹起来,像是给黄黄的玉米棒穿了一条绿色的草裙。幼儿们十分惊奇:“整个玉米棒可以这样长须呀?”他们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大部分幼儿对玉米长须的过程知之甚少,他们说出了自己的疑惑与猜测:为什么就最底下的玉米长须,而上面的玉米粒不长须?其中有少数平时跟着家里老人生活的幼儿说玉米长须需要水。

二、关注幼儿能力与需要,推动探究发生

兴趣是注意、是关心,是自我关联世界的基本态度,是幼儿进行探究活动的出发点。幼儿的兴趣从何而来?本文中幼儿探究玉米的兴趣就来自一次偶然的玉米水培行为。教师抓住了这一偶发事件,切实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开展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玉米科学探究活动,落实了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的任务。教师追随着幼儿关于玉米长须的问题与兴趣,引导他们进一步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保持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支持幼儿观察玉米,比较、探究、记录玉米在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增加幼儿关于植物长须、生长的新经验。

幼儿们知道我们自然角要玉米长须后,十分兴奋。凯凯说:“我们可以种在牛奶盒里,像我们以前种大蒜那样!”一旁的志远说:“不行不行,牛奶盒太小了,我们可以种在奶粉罐里,像我们种多肉一样!”阳阳说:“我们可以种在雪碧瓶里,像我们种小白菜一样!”他们讨论得十分热烈,最后,大家来到老师身边问:“老师,我们把玉米种在哪里呀?”“那要看你们打算怎么种。”“整个种!”“一粒一粒也要种!”幼儿们纷纷回答。

《指南》指出:要和幼儿共同制定调查计划,讨论调查对象、步骤和方法,培养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在玉米种植前的调查与讨论,是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出发,通过绘画记录的方式梳理已有经验,为接下来的玉米发芽实验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在此案例中,教师为了征集大家的意见,以自制调查表的形式,请幼儿们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经过调查、投票,发现他们想把玉米种在土里和水里,还想尝试单粒种和整个种。至于种在哪种容器里,他们通过观察、比较每种容器的大小,觉得单粒的可以种在小容器里,比如牛奶盒中、瓶子中;整个的玉米需要大一些的容器,他们打算回家找找有什么废旧容器比较合适。最后,幼儿们决定试种在洗衣液瓶子改装的花盆里。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在同伴面前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能用绘画等方式进行表征。在此过程中,幼儿们开始思考我们的资源收集箱中的哪些废旧物品可以变成种植玉米的容器。他们比较容器的大小、深浅,同时计划着玉米的多种种植方式(整个、半个、掰成玉米粒)以及可以种在多种环境中(土、水、石、沙等),主动性、自主性、探究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引导幼儿观察与思考,提升探究能力

一天,有幼儿经过自然角的时候,闻到了阵阵臭味。贝贝和玥玥上前检查这股臭味到底是哪里发出来的。贝贝捏紧鼻子露出一副嫌弃的表情,原来是单粒水培的玉米种子腐烂发出的阵阵臭味。玉米种子为什么会腐烂了呢?大家开始猜测。贝贝说:“可能是我昨天在家休息,没有给它们换水。”“那为什么红薯没有腐烂掉?昨天也没有人给它换水呀!”雯雯说。其他幼儿点头表示赞同。他们带着这个问题找到了班里的保育员刘阿姨,刘阿姨告诉他们:可能是因为最近天气太好了,装玉米粒的塑料盒每天都被太阳晒一整个下午,玉米粒一直浸泡在温暖的水中,闷坏了!大家半信半疑,等到中午,贝贝跑到走廊上去摸装玉米粒的盒子,盒子果然被晒得很烫,她马上跑回来告诉大家:“阿姨说得没错,那个装玉米粒的盒子都烫手了,玉米粒是被热死的!”第二天一早,贝贝把腐烂掉的玉米粒倒掉了,重新放入新的玉米粒,并且加入水后,把这盆水培玉米粒搬到了没有阳光的一面。

《指导意见》指出,小学一年级上学期课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指南》指出:教师要支持幼儿自发的观察活动,对其发现表示赞赏;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在本次观察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玉米粒腐烂发臭的问题并且引导幼儿思考引起玉米粒腐烂发臭的原因;幼儿通过猜测、请教长辈、亲身验证等方法探究玉米粒腐烂的原因,并且找到了他们现阶段认为的答案:是阳光直射的原因。其实,我们知道引起玉米粒腐烂的原因可能不止这一个,水过多也会使得玉米粒得不到空气,引起腐烂,但是,我们应该跟随幼儿发展的脚步,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观察和发现,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新经验。

四、鼓励幼儿交流与合作,体验探究乐趣

距离把黄色种植盒的玉米苗放入暗箱里已经过去10 天,志远仔细观察着一直被放在暗箱里的玉米苗:“老师你看,暗箱中的玉米苗,叶子颜色黄黄的,好像长得没有外面的玉米苗好!”“除了叶子颜色黄黄的,你还有别的发现吗?”我追问。“还有,它的叶子是往下的,外面的玉米苗的叶子都是竖起来的!”“这是为什么呢?”我追问。一凡说:“因为它被关起来了,不开心!”“因为它晒不到太阳!”依斐说。“因为没有人给它浇水。”夕雯说。“我每天都给它浇水了!”一凡说。“孩子们,那你们接下来想怎么做呢?”“我觉得还是把它从这个暗箱里拿到外面来,和其他的玉米苗放在一起吧!”一凡出主意。这个主意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在此案例中,幼儿们为让暗箱中的玉米苗重新绽放活力,进行了一场推理。《指南》指出:要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幼儿在每天的观察与记录中,发现了被放入暗箱的玉米苗产生了一些变化,观察玉米苗的外形、颜色等特征,判断玉米苗在暗箱里生长得不好。经过猜测、讨论,他们觉得可能是因为孤独、缺少阳光、被疏于照顾等因素造成的,最后决定把这棵玉米苗从暗箱里移出来,让它和其他玉米待在一起。并且,每天都会有人来照顾它,把它搬到有太阳的地方,给它浇足够的水。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比较放在暗箱里的玉米苗和外面的玉米苗在形状、颜色上的区别,并且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并积极找到解决的办法。幼儿在想办法帮助玉米苗更好地生长的过程中,也激发了关爱动植物的情感,观察力、判断力、思维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充分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

五、帮助幼儿整理与归纳,总结探究经验

随着一棵棵玉米苗成功地被移栽到更开阔的土壤里,我们班的玉米发芽实验也进入了尾声。幼儿们在这段时间里,用心观察玉米发芽生长过程,发现影响其发芽的各种因素,并积极想办法解决发芽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养成了每天观察、发现、记录玉米发芽情况的好习惯。教师也定期请他们翻阅、整理自己的观察记录表,并用打洞机打洞后,用细麻绳穿起来,形成了一本本专属于自己的玉米观察记录本。这些记录本不只是记载了玉米苗的生长变化情况,更是一本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记录手册,是他们运用多种感官探索、发现、体验、交往而后获得的经验积累手册。他们还在记录表上标注哪些方法、做法更适宜玉米发芽,为今后更深入的植物探究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教师在幼儿探究玉米发芽的过程中,一直以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营造适宜的心理氛围,鼓励幼儿热情尝试、大胆提问、敢于出错,并在幼儿有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宜的意见、材料和工具的支持,帮助幼儿深入探究并获得新经验。幼儿天生好奇好问、乐于探究,通过玉米发芽实验,在动手动脑的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提升了科学探究能力,获得了适宜的科学知识,积累了多种科学经验。幼儿不仅在活动中获得了科学方面的经验,也培养了生活乐趣、亲近自然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意识,对幼儿做事的坚持性和责任感也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更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学习做了自然有效的科学衔接教育。

猜你喜欢

暗箱玉米棒玉米粒
王加华
探索管理层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契合的“暗箱”
外婆家的玉米地
躲到石头底下的玉米棒
“解暗箱”方法实施中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一个巨大的玉米棒
暴脾气玉米粒
可爱的想象力
每天做好一件事
打开“暗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