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图谱视角下我国图书馆安全研究的现状与分析

2022-09-15刘威妍孙儒祝黎丽黄冰洁

图书馆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信息安全危机文献

刘威妍孙 儒祝黎丽黄冰洁

(1.浙大城市学院图书馆,浙江 杭州 310015;2.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1 引言

公共场所是供公众从事社会化生活活动的各种场所[1]。2015年12月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第四十四条指出:“高等学校应重视图书馆公共安全管理,采取多种防护措施,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保护人身安全”[2]。201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十五条规定:“设立公共图书馆应当具备安全保障设施、制度以及应急预案的条件”[3]。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魏大威、廖永霞和柯平等7位学者在《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图书馆应急服务专家笔谈》一文中指出:在面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需要图书馆不断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完善应对策略、强化自身能力,充分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优势,构建以读者为本、以能力提升为宗旨的图书馆应急服务体系[4]。

近年来,由于理念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突发安全事件的发生,图书馆安全不断面临着新挑战,相关主题研究与实践不断涌现,取得一定成果。但通过文献调研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图书馆安全研究主题相对分散,尚未形成针对不同类型图书馆和安全事件的系统研究体系。建设图书馆安全研究体系,首要任务是充分反映与分析现有研究成果之间的联系与发展现状。有鉴于此,笔者采用文献计量的分析方法,对目前我国图书馆安全研究的情况进行可视化梳理和分析,使用Excel和CiteSpace软件构建知识图谱,探究该领域研究现状、研究主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旨在为后续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文献数据选取自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CNKI),时间截至2020年12月31日。目前我国关于图书馆安全主题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威胁或破坏图书馆安全的因素,图书馆安全研究通常与其事件、风险、危机和应急相关联。因此,为确保获取以图书馆安全为主题文献数据的全面性,笔者选取“图书馆安全”“图书馆公共安全”“图书馆事件”“图书馆公共事件”“图书馆风险”“图书馆危机”及“图书馆应急”作为主题检索词。文献来源选取“北大核心”、CSSCI和CSCD,共检索文献913篇,在对文献数据进行“清洗”后,得到有效数据876篇。

2.2 研究方法

笔者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通过Excel的制图功能获取我国图书馆安全研究文献的发文数量趋势。CiteSpace作为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探寻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知识转折点,并通过可视化图谱的绘制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5]。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相关研究文献的关键词绘制出可视化图谱,以得出研究领域的热点、前沿和聚类,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和归纳整理,以此得出我国图书馆安全研究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3 图书馆安全研究概况分析

3.1 发文数量分布

研究文献的数量与该领域学科知识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笔者对图书馆安全研究文献数量的时间分布进行统计,如图1所示。从图1历年文献分布情况可知,我国图书馆安全研究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首先是萌芽起步期(1992—2002年),从图中可以看出研究起步于1992年,在这期间历年论文数量不多并呈波动式,说明图书馆安全领域研究的关注度不高;其次是逐步上升期(2003—2010年),在8年期间,研究文献历年增长的数量高于上一阶段,除2005年和2006年期间波动之外,每年文献数量呈环比上升趋势,尤其2007年至2010年呈现快速增长;再次是逐步下降期(2011—2019年),在2010年文献数量达到顶峰之后,每年研究文献数量逐渐下滑,对于图书馆安全研究的关注度下降;最后,因为在2019年末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图书馆安全研究受到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文献数量在2020年急剧增长。

图1 图书馆公共安全研究文献数量历年分布

3.2 高频关键词统计

词频分析方法能够是在文献信息中提取并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的高低分布,研究该领域发展的动向和研究热点的研究方法[6]。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可以衡量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共现的能力。通过CiteSpace软件中的Top N per slice将N设定为50,提取每个时间切片内频次出现排名前50的关键词,获取其词频与中介中心性。笔者选取词频次数大于10次的关键词,同时为避免检索主题词对结果的干扰,故删除检索主题词相同和相似的关键词,如“图书馆危机管理”“图书馆危机”“危机管理”“安全管理”“安全”“风险”和“危机”,如表1所示。通过表1可知,图书馆安全研究涵盖我国图书馆主要类型中的“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同时伴随数字化发展,“数字图书馆”“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云计算”和“大数据”成为研究热点。

表1 图书馆公共安全研究领域关键词(词频>10次)

3.3 时间区间图分析

CiteSpace提供的时区图(Timezone)共现网络呈现方式,将相同时间内的节点集合在相同的时区中,该时区是这个关键词或主题词首次出现的时间,通过这种形式的可视化,可以清晰地展示在时间维度上该知识领域的演进过程。

笔者通过对我国图书馆安全研究关键词演进的变化进行Timezone分析,如图2所示。可知以“图书馆”为关键词,关于图书馆安全研究起步于1994年,结合图1所示,该领域于2003年之前是萌芽起步阶段,同理在时区图也可观察到,2003年之前各时区分布的关键词数量较少,仅有“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网络安全”“安全管理”等。2003年至2019年是图书馆公共安全研究由上升至下降的一个时期,“高校图书馆”“信息安全”“危机管理”“公共图书馆”“云计算”和“著作权”等关键词出现。这一时期相较于前一阶段关键词更新数量多,分布较为密集,研究成果较多。在2010年后,研究文献数量逐年减少,各年时区关键词分布稀疏,直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服务”“疫情防控”和“应急保障”等成为图书馆安全研究的主要对象,关键词更新密集。

图2 图书馆安全研究关键词时区图

4 我国图书馆安全研究热点分析

根据CiteSpace的开发者陈超美的理论,CiteSpace通过自动抽取和选择具体化,对有实际意义的名词短语进行聚类标识[7]。利用软件的聚类功能生成某一研究领域的知识子群,依据网络结构和聚类的清晰度提供的模块值(Q值)和平均轮廓值(S值),Q>0.3时意味着划分出来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当S值在0.7时,聚类是高效率令人信服的,若在0.5以上,聚类一般认为是合理的[5]。笔者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模块值Q=0.8154,平均轮廓值S=0.9627,因此该聚类网络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性,且结构显著。得到的聚类分别是“#0网络安全”“#1应急服务”“#2高校图书馆”“#3知识产权”“#4防范”“#5危机管理”“#6新冠肺炎”“#7动态迁移”“#8信息安全”“#9公共图书馆”“#10突发公共事件”,如图3所示。

图3 图书馆安全研究关键词聚类视图

图书馆安全研究涉及图书馆服务与资源领域的多个方面,笔者参考张雪梅[8]提出的图书馆学研究主题分类表,将聚类后的知识子群整理,分别归类整理至图书馆研究主体、图书馆自动化和网络化、图书馆管理与服务3个分类主题中,如表2所示。

表2 图书馆安全研究热点聚类分类整理

4.1 图书馆安全的主体差异

我国图书馆由于业务职责和服务对象的差异,划分为不同类型。通过图3关键词聚类图谱可知,我国图书馆安全研究主要围绕“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两大主体展开,并且两种图书馆主体的公共安全定义存在差异。

4.1.1 公共图书馆安全的定义与范畴

公共图书馆主要面向社会大众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安全和危机的社会化和公共化更为明显。马海群认为,公共图书馆在传统安全形态下,主要包括馆舍建筑安全、馆藏资料安全和仪器设备安全等,以及非传统安全下的信息网络安全、数字图书馆安全和用户隐私安全等[9];容春琳认为,公共图书馆危机是指在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围绕图书馆发生的,可能直接或间接威胁到图书馆的正常开放运转秩序,并带来不良后果,而以图书馆现有的人力与资源难以立即有效解决的紧急事件[10]。

4.1.2 高校图书馆安全的定义与范畴

针对高校图书馆安全,郭太敏认为,高校图书馆承担着为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优质服务的重任,图书馆理所应当地在学校危机管理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是指图书馆为了配合学校预防危机的发生,减轻危机发生所造成的损害,针对可能在图书馆发生的危机在不同阶段而采取的管理行为[11];张瑞云认为,高校图书馆危机是指引发高校图书馆系统遭受一定程度损失的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对高校图书馆工作产生干扰并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工作人员对这些因素做出快速反应的状态[12]。区别于公共图书馆面向社会,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内部的科研服务机构,在高校整体大环境中,安全工作的内容和职责更具指向性和具体性。

4.2 图书馆自动化和网络化安全

关于非传统安全概念学界尚无统一的界定,非传统安全概念可概括为两种:其一,认为非传统安全是传统安全议题的扩大;其二,将非传统安全看作是一种更注重“人的安全”的安全观[13]。而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等现已被学界纳入图书馆非传统安全形态当中,这些安全问题是自互联网、大数据和数字图书馆等应用技术发明应用后才伴随产生的新安全问题。

4.2.1 网络安全

针对图书馆网络安全的研究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梳理:第一,治理图书馆网络安全环境。李雪梅从网络系统设计中潜伏的不安全因素、硬件、软件、运行环境和管理5个方面,对图书馆网络的安全问题进行探讨[14];杨新涯、赵晓燕针对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问题,包括如何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病毒防治、WWW服务器的安全管理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15]。第二,发展图书馆网络安全技术。例如,郭学军等介绍的UTM新技术即“一体化的威胁管理”新模式[16];白如江、廖君华阐述蜜罐技术的概念、分类方法以及在图书馆网络系统中的部署[17]。第三,培养图书馆用户网络安全意识。晁成春从法律法规、安全意识、方法应用3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图书馆用户网络安全教育[18]。

4.2.2 动态迁移

数字图书馆中存储大量数字资源及用户个人信息,动态迁移技术是虚拟化领域最重要的技术之一,通过这一技术确保数据存储、读取、迁移的安全性。马晓亭认为,图书馆动态迁移应提高数字图书馆云迁移网络传输性能、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设计标准和确保云迁移活动的安全性[19],提出数字图书馆云迁移风险管理与迁移策略,基于数字图书馆基础设施云迁移、云应用迁移和云数据迁移等[20];陈臣提出,在云环境下负载的数字图书馆应建立虚拟机迁移的有效评估体系,确保高效迁移策略、资源的完全迁移、迁移活动安全可控和迁移过程的负载管理[21];马晓亭、樊馨蔓认为应以读者云阅读服务需求为指导,加强虚拟机应用服务、资源管理与分配的智能、自动化和细粒度水平建立虚拟机部署[22]。

4.2.3 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是非传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用户在图书馆网络环境下,访问过程中的身份认证、浏览痕迹和检索目标等信息,一旦被非法利用或泄露,将会造成不可预知的安全隐患。尤其在数字图书馆产生后,信息安全问题就备受关注。丁小文认为,信息安全是系统程序中存储、处理、传输的数据[23];李文渊指出确保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等受到保护,不受偶然因素和恶意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正常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24]。随着对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研究的深入,研究基于对信息安全的技术、模型和算法等展开。刘万国等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了图书馆信息基础设施安全远程监控系统[25];孟猛等利用非线性规划法求出组合评估模型的加权系数,构建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组合评估模型[26];程罗德采用区块链共识算法设计一种网络传输信息安全和区块链结构的数据安全传输模式[27]。

同时,随着技术和服务的发展与进步,信息安全的内容也不断丰富。侯瑞芳等认为微服务背景下,信息安全采取的措施主要有读者自我保护、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利用高新技术、重视图书馆供应商在读者隐私问题上的监督和加强立法保障[28];王彤认为,大数据环境下信息安全主要是采取知识产权的保护对策、数据保护对策、数据存储对策和访问控制对策[29];朱友好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图书馆读者信息安全保护的行为规范,分为信息收集阶段的行为规范、信息利用阶段的行为规范和信息保有阶段的行为规范3个阶段[30]。法律法规政策的确立,图书馆信息管理规范化,以及馆员信息安全素养的提升都为图书馆信息安全提供保障。张娟等认为,对馆员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以完善馆内信息安全管理,通过立法来督促图书馆关怀读者人格,并与读者共同维护信息安全[31];杨丽丽建议从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标准化、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以及全程化管理方面进行实施保障工作[32];胡昌平等从学术资源的组织、开发、利用3个阶段分析信息安全保障机构的工作职责与关联[33]。

4.3 图书馆管理与服务

图书馆安全是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最低目标,确保图书馆的建筑、设备和资源,以及馆内人员的人身、行为和信息等不受侵害。研究主题围绕侵害图书馆安全的危机、应急和突发事件等的预防、控制、化解和善后展开,主要包括危机管理、防范措施、知识产权、应急服务、突发公共事件与新冠肺炎疫情等方面。

4.3.1 危机管理

针对图书馆的危机管理的认知,雷红梅认为是图书馆管理经营过程中,对于潜在的或者是已经出现的危机,采用一定的方式和措施,来预防危机和解决危机,甚至将危机转变成一种机遇[34]。我国学者针对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研究背景[35]、危机成因[36]、危机类型[37]、管理原则[38],以及在数字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危机管理所面对的新影响和新挑战展开探讨[39-40]。通过实例,结合已经发生并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古籍调包事件”和“信师事件”[41-42],从危机管理的角度对影响、化解和反思的各个阶段进行分析。同时对危机管理的认知,也从地理划分上阐述当前西部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在危机管理工作的现状[43-44]。国外则对比探 讨 美 国[45]、英 国[46]、日 本[47]、澳 大 利 亚[48]、新 西兰[49]、印度[50]的高校及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实践情况。

4.3.2 防范措施

针对解决图书馆危机所采取的措施,方彦指出应树立危机意识、建立机构职能和制定管理预案[51];黄玉兰从公共图书馆的安全危机、版权危机和服务危机3方面提出解决策略[52];黄冰姿提出图书馆危机公关的策略,并针对危机公关忌讳探讨图书馆危机的解决途径[53]。结合信息时代背景,惠青和桂秀梅认为应预防黑客入侵、防御计算机病毒、配备专业及技术人员和构建危机检测系统[54];在微博环境下,沈秀琼认为图书馆应在潜在期、发生期和解决恢复期3个阶段采取不同的危机解决措施[55]。

4.3.3 知识产权

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建设的基础,在资源的采购、建设和支持等过程中会涉及众多知识产权问题。我国学者归纳总结了图书馆资源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主要类型[56]、影响因素[57]和规避策略[58],以及图书馆各项业务开展过程中潜在的知识产权危机,例如文化创意产品开发[59]、高校图书馆联盟[60]、知识援助[61]、参考咨询[62]、用户服务[63]、数据库使用[64]、资源共享[65]和特色资源库[66]。同时,针对图书馆在传统纸质文献借阅数量下降而数字化阅读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数字图书馆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我国学者提出了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的评估[67]、识别[68]和风险管理框架[69]。

4.3.4 应急服务、突发公共事件与新冠肺炎疫情

2020年之前,我国关于图书馆“应急服务”和“突发公共事件”研究较少,其中仅有两篇文章以新疆“7·5”事件及5·12汶川地震为对象进行探讨[70-71]。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有关图书馆“应急服务”和“突发公共事件”主题研究的文献数量激增,并与之密切相关。李茜、王丽艳针对31家省级公共图书馆开展的服务进行调研,并对应急服务和应急措施展开统计分析[72-73];樊会霞等人分析研究省级公共图书馆采用的“疫情专题+医疗阵地”“疫情专题+教育培训”“疫情专题+决策咨询”“疫情专题+学术科研”4种应急服务模式[74];孙红林和高凡结合“方舱医院读书人”和“图书馆式”抗“疫”的实证研究,提出阅读疗法应急服务的社会功能得以实现的解决方案[75];刘靓靓和任慧玲提出医学图书馆开展公众健康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76];闻心玥提出构建突发疫情的社会背景下省级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能力评价指标[77];武汉图书馆[78]和南京图书馆[79]结合本馆实情,总结探讨疫情暴发后所开展的各项工作。高校图书馆则针对图书馆官网、微信公众号[80]、信息发布、电子资源访问、电子资源整合、参考咨询服务、线上学科服务和“无接触”纸质文献传递等应急服务情况进行调研分析[81]。例如疫情期间厦门大学开展在线信息素养教育[82]、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的阅读疗法[83],河南工业大学总结了高校图书馆重大卫生安全事件应急防控的难点[84]。以上研究针对图书馆疫情期间“应急服务”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服务机制、组织管理、应对措施展开的分析归纳,为图书馆安全服务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和建议对策。

5 图书馆安全研究的思考

5.1 不同主体类型的图书馆安全管理

综上文献调研发现,研究主体对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进行了区分,因此图书馆公共安全研究也应针对不同的图书馆主体有所区别。根据隶属关系划分的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结合不同主体管理体制和机构运行开展安全管理。例如,高校图书馆安全管理中,由校级安全管理部门、馆内安全责任人及物业管理服务人员组成的安全一线,应充分对馆内安全点进行研判,发挥安全管理的自主性。公共图书馆安全管理的准备、预警、处置、救援、恢复与重建等环节,除本馆内部工作开展之余,会密切关联多个馆外的政府部门,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合作,更需实现职责隶属清晰,推进流程明确。另外,针对不同主体类型的图书馆服务用户群体应有一定的区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群体主要是本校师生,在疫情期间,高校图书馆主要确保在家办公学习师生图书馆资源远程访问和利用的无障碍,而公共图书馆则需面向社会公众发布科学权威的文献信息,并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特别要关注老人、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他们是公共图书馆安全管理不可忽视的用户对象。

5.2 图书馆安全管理的配套性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对公共图书馆管理提供法律保障,但同时还需要制定与其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这些细则和办法的实施可依据工作的实际需要,确保《公共图书馆法》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例如,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贵州省公共图书馆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重大传染病疫情等突发事件发生后,公共图书馆应当支持、配合所在地人民政府采取的应急措施,通过部分开放、预约限流、清洁消毒、线上服务等方式,保障读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85]。该条例充分结合当下社会突发安全事件,确保了图书馆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依。

规范性文件发挥的指导作用,应针对图书馆安全的准备、预警、处置、救援、恢复与重建等环节的全流程,并对安全事件分级,以及突发和常态化的安全管理进行划分。相关责任部门可依据有关文件,主动积极响应,分工明确地展开处置,避免事态影响的扩大化,同时在遇到读者质疑时,承担责任、处理问题,以得到理解和信任,并坚持透明公开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强化图书馆在用户心中的形象。

5.3 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平衡

图书馆非传统安全是相对于图书馆实体安全的虚拟空间安全,涵盖用户信息安全、信息网络安全和数字图书馆安全等。前述通过词频分析法获取“数字图书馆”“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云计算”“大数据”5个词频次数大于10次的关键词,在研究对象中所占比重较大,反映出当前业内对非传统安全的关注度较传统安全的关注度更高。但是,在近两年突发疫情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有所警醒,即对于传统安全形态下的图书馆建筑安全、文献安全、设备安全和人身安全等问题,同样也应该加大重视程度,形成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平衡发展的局面。对此,可以在完善传统安全事项的管理和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和利用各种机遇与宣传方式,加强用户的个人安全意识。例如,以“全国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为契机,加强用户的传统安全危机防范和自救意识教育。

5.4 图书馆安全事件的总结思考

2002至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笔者通过检索图书馆此间相关论文,仅有19篇文章,其中核心文章5篇。反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业内人士根据此次疫情,不论是高校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结合资源与服务开展的实践工作,均形成了具有一定学习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积累。由于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和社会影响性,在新的危机面前,无法预知会带来何种挑战。因此在每一次安全事件中,不论是否波及图书馆或其他公共机构,都应带来警示与思考,以避免类似事件在图书馆的发生。而一旦在所难免的情况下,通过事前制定的条例、规章和制度,或通过学习和借鉴文献资料,帮助图书馆化解和妥善处理危机事件对图书馆安全的危害,并能够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降低整个事件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

猜你喜欢

信息安全危机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基于三级等级保护的CBTC信号系统信息安全方案设计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
高校信息安全防护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危机”中的自信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ICSISIA联盟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