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力凉山彝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困境与路径探索
2022-09-15曹学礼陆一凤赵慧娟
曹学礼 陆一凤 赵慧娟
(西南民族大学 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已基本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此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成为我国新时期的新挑战。
凉山彝区曾是我国极度贫困的地区之一,是脱贫攻坚的要塞之地。在国家扶持和各界的努力下,2020年凉山彝区的贫困县已全部脱贫摘帽,贫困居民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目前,凉山彝区仍有很多低收入农村家庭,究其原因,是当地人民的精神贫瘠。愚是穷的根,治贫先治愚。解决贫困问题我们必须对症下药,教育是穷的“药引子”,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教育的新时代使命。梁漱溟[1]认为乡村的问题必须靠农村人自己,农民要有自觉意识、有文化知识、有新技术,并且乡村要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农村发展不能有“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外力的扶持只能解决燃眉之急,不是长久之计。“扶贫必先扶志”,面对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人们要有自救意识,要自力更生,主动接受良好教育,学习过硬的本领与技能。因此,大力发展乡村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乡村振兴,是功在当代、利惠万代的大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课程,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需要[2]。通过职业教育可助推乡村振兴,进而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和发展。
1 职业教育在助力凉山彝区乡村振兴中具有重大价值
1.1 职业教育促进凉山彝区人民的自我发展
个体受教育的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个体获得社会经济地位的程度,尤其对凉山彝族偏远农村地区的人们而言,接受教育更是摆脱贫困、走向致富的途径。目前,国家对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给予了政策上的倾斜,为凉山彝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凉山彝族地区人民职业技能的提升和后续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人”的发展,提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基于人的自我发展视角,凉山彝族地区应把职业教育作为人民发展的平台和乡村振兴的主战场。针对彝族地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应将凉山实际与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五大振兴相结合,培养助推产业发展的农牧科技人才、生态保护人才、文化推广非遗传承人才、组织振兴人才,为凉山彝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1.2 职业教育促进凉山区经济社会的繁荣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3]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职业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培养高质量的科学技能人才。
凉山彝族地区经济不发达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多方面的。由于彝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原因,其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阶段,多数彝区人民依靠自然资源的浅层开发获得经济效益。农牧业不仅是凉山彝族地区的主要产业,也是农牧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但是目前凉山彝区仍以个体养殖户经营为主,没有形成大规模农民合作社的养殖基地,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均不佳。另外,凉山彝区由于受地貌复杂多样、地形崎岖等客观环境的影响,种植产业的种植方式、种植工具落后,再加上农民劳动技能简单、经营模式粗放,使得彝区人民收入微薄。因此,凉山彝族地区的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教育与科技的扶持,需要引进现代化技术,提高养殖种植效率,使传统的个体户由粗放式的养殖种植向集约式合作社转变,进一步加快农牧业现代化的进程。职业教育对凉山彝族地区的农牧业从传统农牧方式向现代化、科技化方式的转变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3 职业教育以“文化育人”推动凉山彝区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软实力”,职业教育是文化振兴的重要媒介,推进凉山彝区职业院校文化振兴是发挥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功能。职业教育可服务于乡村文化振兴,传承并创新乡村传统文化,有利于转变乡村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把现代科学技术融入传统文化,有利于赋予乡村传统文化新时代底蕴。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比重较大,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城乡二元结构越来越明显。彝族乡村青年纷纷涌向城市谋求发展,凉山彝族地区出现了“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及乡村社会内部急剧荒芜”[4]的现象。目前,凉山彝族地区老年人、妇女、孩子居多,且文化程度较低、创业意识淡薄、劳动能力不强。在当地,如果没有一支素质过硬的劳动力队伍,即使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具,也难以转化为实际战斗力。因此,即使国家在凉山地区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也难以支撑凉山农村地区特色经济资源的开发和特色产品的培育。想要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具有一定技能的人才作为支撑,而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可培养乡民具备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文化观念,在年轻一代心中种下乡土文化的“种子”,留下乡土文化的“记忆”,传承优秀的人文精神,激发乡村振兴的“软实力”。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可以从促进人的发展、促进经济繁荣、促进文化振兴三个方面助力乡村振兴,因此,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仍然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
2 凉山彝区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2.1 职业院校数量少,区域分布不均衡,教育资源匮乏
根据凉山彝族自治州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目前凉山彝族自治州职业院校共计16所,其中,中等专业和技术职业学校5所,职业高中11所[5]。16所职业院校中有14所中职院校和2所技工学校,其中技工学校不参与本次数据调研。从区域分布来看,其中6所位于西昌市,其余8所平均分布在甘洛县、德昌县、冕宁县、宁南县、越西县、盐源县、会东县、会理县[6]6。凉山彝族自治州共包含17个县市,还有喜德县、美姑县、昭觉县等县域没有职业学校。
2.2 职业院校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2020年凉山彝族自治州职业院校招生人数为11 793人,与2019年的招生人数11 410人相比生源有所增加,共计增加383人,与2018年的招生人数相比减少24人,详见表1。从招生情况来看,招生效果不够理想。按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比重相当的要求,招生人数严重不足。从生源质量来看,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数是经过中考选拔之后没能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生源质量不高。
表1 凉山彝族自治州中等职业教育2018—2020年招生统计表
2.3 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农村发展需求不匹配
2020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各中职学校专业开设统计表见表2,其统计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专业设置类别上,凉山彝族自治州现有16所职业院校,共计开设55个专业,其中开设数量最多的专业是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机电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6]17-18,涉农专业相对较少。
2.4 职业院校办学特色不明显
凉山彝族自治州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无法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部分学校与市场相脱节,存在关起门来办学的现象;部分学校盲目复制或模仿其他城市职业学校的发展策略,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改革不到位,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6]41-42。
图1 2020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各中职学校专业开设统计示意图
表2 2020年凉山彝族自治州中职学校专业开设统计表
2.5 没有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职业院校有服务社会的职能,各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为民众提供职业培训帮扶,开展多元化的专业岗位在职培训。然而,凉山彝区的大多数县没有职业学校,少数县仅有一所职业学校,职业学校的继续教育工作面临基础薄弱、可选择专业较少、专业设置和发展规模不合理、培养的劳动者与当地人才需求不匹配等困境。另外,针对当地农民进行职业培训,仍旧存在路途遥远、时间成本高、经济压力大等现实难题,在提升农民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素质、实现致富等方面依然存在较大难度。而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均不利于职业教育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职能的发挥。
3 多重因素导致凉山彝区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3.1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凉山彝区乡村人民的冲击
乡村人民是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城市为主导的价值取向使乡村人民的“离土”倾向越来越严重。由于凉山彝族地区农村教育资源参差不齐以及受“重普轻职”观念的影响,一部分孩子随同家长进城学习以获取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另一部分孩子上学意愿动力不足以及受城市繁华生活的诱惑,选择辍学外出打工,这部分孩子的选择很大程度上致使未来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缺失。
3.2 “空心村”现象对乡土文化的冲击
由于民族地区多数面临着经济结构单一、现代农牧业发展落后、增收途径和渠道狭窄等问题,农民主要通过向城市非农领域流动以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这是短期内不可逆转的趋势[7]。大批的凉山彝区青壮年不断涌向城市实现增收致富的想法,导致“空心村”的现象不断加剧,造成了人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淡化。青壮年对乡土认同观念的缺失,进一步导致了职业教育生源不足、发展受困,影响了职业教育在助推乡村振兴过程中价值的有效发挥。
3.3 农民“跳农门”的思想对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的冲击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扶持,出台多项利民惠民政策。但总体而言,农民社会地位不高,社会上处处存在鄙视农民现象,因此,人们在职业教育的专业选择上,更愿意选择非农类专业。而城乡在生活水平、教育资源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家庭孩子对大学专业的选择。大部分孩子向往去大城市就业,不愿意就读与农业相关的专业;有的孩子即使选择了与农业相关的专业,最终也不愿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想方设法“跳出农门”,农业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越来越弱。
职业院校在办学定位上脱离了当地农村区域经济的实际和特色,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乡村振兴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现在虽有不少职业院校认识到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但也有部分职业院校对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认识还不是很清晰,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办学理念还不够明确。
从凉山彝族农村地区来看,农村职业教育振兴乡村的动力有待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是乡村振兴的“油箱”和“引擎”,如果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与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念背道而驰,那么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注定没有动力,最终将成为一纸空文。从凉山彝族地区各个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情况来看,涉农专业很少。在对某职业院校招生就业科室负责人的访谈中得知,由于农活的艰苦性、人们轻视农业的观念以及从事农业工资低等原因,职业院校很难吸引学生就读农业专业,招生难度较大,所以学校迫于各种生存压力,开设学生喜欢的热门专业,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会选择留在大城市就业。
4 大力发展凉山彝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4.1 树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办学理念
凉山彝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应立足于服务乡村的宗旨,结合凉山自身发展状况确立服务乡村振兴的理念。首先,凉山彝族地区职业教育应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与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人才培养类型方面,应由供给城市逐渐向供给农村转变,提供多样化和优质化的人才供给,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其次,要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服务乡村,在服务乡村中发展职业教育,促使职业教育和凉山彝区经济社会发展双向互动、携手共进。最后,职业教育必须树立大职业教育观,职业教育必须和教育、职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等紧密联系起来,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育乡村振兴的内生力量,推进教育与经济的密切配合,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4.2 专业设置密切结合区域经济特点
乡村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与乡村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的教育方式之一,承担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为乡村振兴服务的新型劳动者,这种劳动者能够满足农村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从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来看,职业教育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的产物,无论是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还是就业方向,多数以城市为取向,这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地域不同、特色不同,应该因地制宜办教育。凉山彝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以凉山彝族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导向,对现有的传统专业进行大胆创新。力求专业设置与当地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密切结合,力求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产业优质生产、加工、营销服务的需求,确保凉山彝族地区职业教育更好地造福于当地人。
凉山彝区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职业教育还可以大力发展采矿工程、乡村旅游、文创产业、电子商务等产业,丰富凉山彝族农村地区的经济新业态,推动凉山产业融合的发展。因此,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只有立足农村、面向农村,以目标为导向,瞄准地方产业发展趋势开办专业,以职业为基础,按职业分类细化专业培养方向,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才能为凉山彝区的发展带来可持续动力,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
4.3 人才培养注重乡土文化,打造一支“永久牌”人才队伍
多数背井离乡的“打工人”游离在城乡之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部分“打工人”在城市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收入微薄,他们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由于他们从小接受“离农教育”,虽然城市生活艰难,但是也无心返乡。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落叶归根”的情怀,这些“打工人”依然会心怀家乡、牵挂家人。职业教育可以为他们架起“归乡”的桥梁,让外出“打工人”知晓家乡最新的变化、未来发展的趋势,洞悉家乡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改变他们对乡村的刻板印象,唤醒他们归乡的情愫,引导他们通过技术改变生活,激发他们的归乡情怀。另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技术培训的问题,还要兼顾农民工的工作、生活、家庭等方面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将“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教育纳入职业院校的发展规划;广泛宣传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增强其终身学习的意识,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健全保障机制,解决回乡创业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让农民创业有技术、工作有着落、孩子有学上、家庭有保障。另一方面,政府要依托职业教育这一大平台,打造一支“新三农”人才队伍,实现“农民”职业转型,将“农民”从被动的职业向新型的专门职业转变,为实现凉山彝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4.4 实施多主体协同合作模式
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协作配合,才能使职业教育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指导、评价以及对人们理念的引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强化政府的引导行为,加强政府的统筹规划。一是要完善乡村职业教育发展保障机制,对涉农专业给予一定的补贴,为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提供资金保障。二是要制定吸引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政策,大力宣传农业职业院校招生和就业的优惠政策,保障涉农职业院校良性发展。三是要合理引导新型德古、家支和毕摩等民间社会组织,他们可凭借在群众中的威信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四是企业要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加强校企合作,谋求职业院校和企业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一方面能够培养企业所需的定向人才;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鼓励企业入驻凉山彝区,引导劳动力回流,就地带动凉山彝区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需要探索属于乡村自己的教育,转变以“城市”为取向的教育观念。职业教育应根据凉山彝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寻找适合凉山彝族地区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