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淄齐国贵族墓葬初步探究

2022-09-15陈魁韩伟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5期
关键词:墓室战国墓葬

陈魁 韩伟东

(淄博市临淄区文物保护中心,山东 淄博 255400)

自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齐后,桓公称霸、管仲拜相、晏婴相齐的故事家喻户晓,齐威王一鸣惊人、孙膑围魏救赵、田单复国等战例成为军事经典,临淄作为当时我国甚至全球地位最高的都城,留下了大批的文物古迹,其历史遗迹数量位居全世界目前已发掘的全部春秋战国时期都城遗迹的前列。

临淄区内有后李文化、桐林(田旺)龙山文化城址、周代齐故城、东周殉马坑、田齐王陵、稷下学宫等既有现存的古墓、夯土建筑台基、遗址、造像等不可移动文物点400余处,又有后李陶釜、龙山灰陶

、春秋青铜盂、战国铜牺尊、西汉裂瓣纹银豆等出土的“齐”珍瑰宝数以万计,地上地下文物十分丰富,属文物丰富区,临淄齐故城大量的遗迹及文物遗存使其成为我国已发现的最重要的古代都城之一,齐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序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将临淄地区齐国贵族墓葬情况介绍如下。

1 西周时期临淄齐国贵族墓葬

东古城村北M4040墓葬为一座长方形的土坑竖穴木椁中型墓葬。墓坑下端有生土,墓内有二层大平台和壁龛,葬具为一椁一棺。两层台的大台面都十分平整,为直壁。随葬品器形颇为丰富,商周青铜器主要有爵、觯和戈等,其中陶器总体数量众多,品种齐全,主要组合为鬲、簋、尊、罐、瓿、罍,其中鬲、簋、罍各为4件,铜爵的整体形状与安阳殷墟遗址西环M793:10、青州苏埠屯M7:9铜爵极为相似。经综合分析,推测东古城村北M4040墓主可能为中小贵族。其墓室的构筑具体形式、随葬器物均带有晚商风格特色,甚至同样出现人牲、殉马、殉狗和用羊头、羊腿等当作祭礼的特殊现象,故此可确定墓主是殷遗民。

2 春秋时期临淄齐国贵族墓葬

2.1 河崖头五号墓

河崖头五号墓位于临淄齐故城城东北部,按照国家文物局的建议,原山东文化局组建以杨子范、黄景略为领队的临淄文物考古工作人员,于1964年至1965年,对齐故城遗址开展了全面的文物调查勘探工作,勘探发现了齐国故城东北部地下文物埋葬极为丰富,今齐都镇河崖头村西大、中型规模古墓共20多座,初步判定其为春秋时期齐国公侯的大型墓地。经勘探得知,有一座墓葬编号为M5,其规模巨大,平面呈“甲”字形,墓室南北长约26米,东西宽23余米,深5米,椁室位于墓底近中部,椁室四周用自然石块砌筑,墓道开设于墓室南壁中部,长18米,宽12米左右。墓葬的东、西、北三面都有殉马坑,呈曲尺“冂”形,后考证推测墓葬年代为春秋晚期,墓主属姜齐国国君齐景公。推测此处应为西周至春秋时期姜齐国君王的一处大型墓地。

2.2 齐陵街道后李车马

齐陵街道后李车马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后李村,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修建济青高速时勘探发现的,从车马的配饰以及车马的摆放方式等方面,依据发掘器物和地层特征推测,车马坑年代为春秋中期或略早,墓主应属齐国诸侯国或贵族,周边区域未见大型墓葬。

2.3 刘家新村春秋墓

刘家新村春秋墓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刘家村西北部,为配合基础建设项目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除去地表浮尘后即见墓口,墓室上部构造不明,清理出两座春秋墓编号是M19、M28(简称为M19、M28)。墓葬均为正方形的竖穴土坑木椁墓葬,口和底板规格相同,坑壁垂直且平滑,内填黑褐色花土,并经层层夯打。木质葬具都已经腐烂,只剩木灰痕迹,为一椁一棺。M19、M28墓葬均呈南北走向、东西并排,为夫妻异穴并葬形式墓。M19由于被盗,所发现的遗物较少。M28保护相对完整,出土文物主要有鼎、簋、甗、杯、碗、匜等青铜礼器。按照墓葬形制结构和发掘出土遗物来看,其墓葬的时代约为春秋中期,该墓主为士等级的齐国权贵。

3 战国时期的临淄齐国贵族墓葬

3.1 国家村战国贵族墓

国家村战国贵族墓是在国家新村住宅小区建设工程楼槽开挖过程中发现的较大墓葬,编号为M4、M5,位于小区西南角,M5位于M4东侧,两墓相距8米。墓葬形制为“甲”字形土坑竖穴木椁积石墓,墓室呈长方形,墓道位于墓室南壁中部,呈斜坡状。M4墓室北壁底部有一个与椁室相对应的壁龛,龛内无遗物,用途不明。M4、M5在墓室底部的二层台上有1座器物坑,绝大多数随葬品皆出土于器物坑内,随葬品按质地分为铜器、陶器和玛瑙器等,据墓室形制结构和器物组成判定,这两座墓葬同处于战国晚期的偏早阶段,其墓主皆是齐国贵族。

3.2 郎家大墓

郎家大墓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郎家庄东约600米,距离临淄旧县城1千米,其北约为0.5千米即为临淄齐国故城大城南城墙。郎家庄一号墓虽早年多次被盗,但仍有不少收获。墓主人是齐国卿大夫一级的贵族。此墓目前已发掘殉人26个,陪葬坑内共殉了17位青年妇女,封土中还殉了9位全被分尸的仆从。其中的漆器残片图案,是古代明堂制度的实物反映,有斗拱最早的艺术表现。还发掘出土了6件小型陶俑,是我国出土最早的陶俑。发现的料珠是目前我国境内所出土的最早的玻璃器之一。发现的丝织物残物中,还有我国早期的丝锦遗存。另外,此墓还出土了诸如素面铜镜(我国战国早期铜镜的代表)、金带钩(目前全国仅出土过2件)、压印有蟠龙纹的金箔(我国最早的金箔制品之一)、2件铁削(其中1件残长21.5厘米)等均有极高价值的文物,充分显示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金属加工业的兴旺和发达。

3.3 东孙战国贵族墓葬

东孙战国贵族墓葬是建设临淄齐文化博物院5号民间博物馆时被发现的。其墓地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东孙庄北部、淄河西岸地段,墓地在早年曾多次被盗,里面的随葬物品几乎被洗劫一空,在挖掘过程中共发现了7处盗洞,盗洞呈现出偏圆状和长方形两种类型,依次从墓室的各个部位挖进了殉葬坑和椁室。墓道南向是一座呈“甲”字形的土坑竖穴积石木椁墓葬。。随葬的陶礼器器物有鼎、簋、壶、罍、鉴、豆、盖豆、敦、笾、罐、舟、杯、尊、盆、盘、鬲等。

4 结论

在以上的复查资料中,我们不难从中总结出,齐国贵族墓葬这个概念的界定,是从四个方面进行界定的:一是从墓葬形制来界定;二是从棺椁制度来界定;三是通过随葬品来界定;四是陪葬坑来界定。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得出来以下结论。

第一,在墓葬形制上区分贵族墓葬和平民墓葬,首先考虑放置棺椁和随葬品的墓室。贵族墓葬墓室通常规格都很大,墓葬椁室设置在墓室底部近中央位置,二层台用来挖设殉人坑、动物坑、器物坑或堆放陶器、铜器、漆木器、车辆等。河崖头五号墓、国家村战国墓、郎家庄大墓、东孙战国墓等墓室规模都较大,墓底近中部都有椁室,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个别贵族墓葬墓壁底部四周有帷帐悬挂,帷帐红黑相间,色彩鲜艳,并用圆形蚌壳来固定,同时起到装饰的作用,蚌壳内面用朱砂绘制红色卷云纹。通过查阅大量考古资料比对,墓壁悬挂帷帐仅仅在齐国贵族大中型墓葬中出现,显示了墓主人生前显赫的身份地位。贵族墓葬的墓室一般都很大很宽敞,都会建造一个比较大的墓室。

除了从墓室的大小可以判定墓葬的墓主是否为贵族外,还有很重要两个的方面:一是墓葬通道的设置;二是封土的有无。考古发掘结果证实,从殷商时代至战国时期,人们所发掘埋葬的墓道一般有亚字形四条墓道、中字形二条墓道、“U”字形墓道和甲字形一条墓道,有无墓道是区分墓主人身份的主要标记,不论是几条墓道或者是什么形状的墓道,有墓道的都属于齐国贵族墓葬。战国时期,墓道仍然是辨别墓主身份的主要标记。战国时期就已进行挖掘的齐国贵族陵墓均有墓道,多为甲字形的墓葬,战国晚期出现了中字形墓道的墓葬。在临淄两醇墓地等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平民墓葬中都没有发现墓道。封土是墓穴在地面的主要标志,也是墓穴形制的主要组成部分,《礼记檀香弓》记载了孔子为保护父母而将父母葬在一起,在地面上修建了封土墩,并提到他见过的四种不同的封土形式。可见,春秋时期墓葬地面封土现象较为普遍,相关的考古新发现资料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例如河南固始侯的固堆一号墓葬年代为公元前5世纪中叶,说明春秋时期已有大型封土堆。贾公彦疏:“尊人丘高而树多,卑者封下而树少,庶人则不封不树。”从古代的文献记载中能总结出来,封土也属于贵族的一种尊贵标识,现在人们口中的“冢”也就是之前的封土,从远处看像是一座丘陵,封土堆的规模也体现着墓主人的身份等级。

在临淄地区有非常多的“冢”,目前现存的有封土的古冢150余座,像一些比较大的丘陵形状的封土堆都是以保护为主,暂时不会有发掘的计划,临淄地区专职的文物稽查队员会时刻巡查,避免古冢遭到破坏。目前已发掘的20余座有封土的墓葬,除其中有几座属汉代以外,绝大多数墓葬均属于战国时期,最早的也不会超过春秋晚期,而且墓主的身份都属于齐国的贵族阶层。战国早中期的齐国贵族墓葬,其墓室一般口大底小,不存在台阶,四壁陡峭有倾斜度,墓葬底部都有宽大的二层台,二层台上随葬陶礼器,殉人陪葬坑一般设置在椁室外围,有的设置在东西两侧,有的设置在南北两侧,四周均有殉人的情况也比较常见,个别设置在西侧和北侧,如临淄国家村战国墓葬M2。墓道内殉人的现象未曾出现。椁室的底部用大石块平铺,有的椁室四周用大石块垒砌而成,椁室的缝隙和四周用鹅卵石填充。战国晚期齐国贵族墓葬对比早中期墓葬墓室的形制结构基本没有明显区别,但从墓葬形制上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晚期贵族墓葬墓壁有多层阶梯状台阶,无台阶的要早于有台阶的贵族墓葬,再一个很大的区别是战国晚期陪葬坑殉人的丧葬习俗已经消失。

第二,贵族墓葬棺椁制度上的对比,从墓葬的发掘来看葬具葬式,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大夫墓葬与史料中所述的墓葬葬具、葬式以及棺椁形制是一致的。临淄地区发现大、中、小型战国墓,其在葬具、葬式上均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对齐地临淄的贵族墓进行调查对比,发现大部分的木制葬具都是一棺一椁或两棺,而大型的陵寝则多为一棺一椁,在棺椁的下方平铺一大片天然石头,四面都是巨石砌成,上面铺着木板,里面装着木棺。考古发现,属于齐国的小型墓葬不采用天然石造棺材和椁室,而大、中型墓葬几乎都是以石棺为主体做椁室,因此葬具是不是用石椁,这是判断齐国贵族墓葬的重要标识之一。

第三,随葬器物。通过对临淄齐国贵族墓葬的研究和实验考古学对比挖掘材料,我们不难发现其一般都是以青铜器和陶器作为主要的陪葬器物。青铜器包含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陶器一般都是仿铜礼器和一些实用器物,战国时期多数墓葬随葬鬲、盘、匜等日常生活器物,且随葬陶器组合演变是有规可循的,器物主要以盖鼎、豆、盖豆、壶、盘为主,较为稳定。陶器组合中仿铜礼器的编钟是划分齐国贵族墓葬的主要标识之一,常见器形有镈钟和甬钟两种。随葬器物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随葬石器,主要代表器物是石磬,尤其是战国时期贵族墓葬。查阅大量考古资料,对比齐地临淄历年考古发掘的小型墓葬出土遗物均未见石磬。随葬品是确定墓葬年代及墓主身份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常按照周礼中的鼎簋之制的组合判断墓主的身份,但齐国贵族墓葬到战国早期鼎簋奇偶组合开始打乱,陶器组合也出现了新的礼制。金属探测发现随葬品中的形态偏差,在众多种类随葬品中最能代表墓主人贵族身份的莫过于青铜器,尤其是青铜礼器的使用及其组合方式,常见的青铜礼器有鼎、豆、壶、敦、盘、勺等。但是由于临淄区域的大部分墓葬都有被盗的情况,所以根据随葬的器物来辨别是不是属于贵族墓葬,这样并不严谨,因此随葬品的类别只能是作为参考来判断是否为贵族墓葬。

第四,陪葬坑的对比,发现有无殉人是区分临淄齐国贵族墓葬的重要特点之一。从以往考古发掘资料中得知,齐地临淄考古发掘的大、中型墓葬陪葬坑有殉人的一般均为贵族墓葬,墓葬的年代一般为战国早期。临淄地区陪葬的车马坑分车坑、马坑、车马合葬坑,车马坑一般设置在墓葬外,多位于墓葬的北侧。个别大型贵族墓葬的陪葬殉马坑位于墓葬东、西、北三侧,呈曲尺“冂”字形,这种类型的墓葬规模较大,在齐地临淄多有发现,墓葬的时代一般为战国早期,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很高,为齐国的高级贵族。如东孙墓地一号战国墓、淄河店二号墓,除陪葬坑的殉人数量以外,车马坑的规格、等级也是判定贵族墓葬墓主人生前身份的重要依据。墓室殉葬马车的现象较少,从资料查阅对比得知,临淄褚家墓地曾经发掘过两座战国早期的贵族墓葬,其在椁室北侧二层台上陪葬马车。

5 结语

简而言之,通过对周代齐国贵族墓葬的资料对比,墓葬形制结构、墓室的大小、随葬品、陪葬坑、是否有墓道、封土的有无、石椁的使用等,都是区分贵族和庶人的主要特征,它们为研究齐国临淄的经济、社会、车马制度、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从西周时期、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从齐地贵族墓葬的丧葬体制和丧葬风俗的共同特征中可以发现,墓葬文化作为齐国文明的主要部分,它的产生过程深受东夷文化、殷商文明和周文化的侵染,最后,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在秦朝一统六国后,其与中原文化相融合,从而在山东之后继续影响着中原文化。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9(1):27-157.

②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青州市苏埠屯商代墓发掘报告[M]//张学海.海岱考古第一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③④魏峭巍,赵益超,杨谦.山东临淄东古城村北遗址西周墓(M4040)发掘简报[J].文物,2021(2):4-15,2,1.

⑤王永波,王守功,李振光,等.山东临淄后李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J].考古,1992(11):987-996;王永波,王守功,李振光.山东临淄后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简报[J].考古,1994(2):97-112.

⑥孟宪武.试析殷墟墓地“异穴并葬”墓的性质—附论殷商社会的婚姻形态[J].华夏考古,1993(1):84-90.

⑦⑩王会田.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国家村战国墓[J].考古,2007(8):11-21,98-99,2.

⑧百度文库.东孙战国墓简介[EB/OL].(2014-10-16)[2021-08-20].https://wenku.baidu.com/view/97d4af1a31b765ce0408142d.html.

⑨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79.

⑪张国文.两周齐国贵族墓葬葬制与葬俗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5.

⑫Rademakers Frederik W,Verly Georges,Téreygeol Florian,Auenmüller Johannes.Contributions of experimental archaeology to excavation and material studies[J].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Reports Volume,2021(4):38.

⑬H.E.M.Cool,M.J.Baxter Exploring morphological bias in metal-detected finds[J].Antiquity,2016(354):90.

猜你喜欢

墓室战国墓葬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河南渑池发现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与陆浑戎王墓基本一致
江苏常州孟河南杨村墓地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孟母教子
大连鞍子山积石冢墓室出土随葬玉器5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