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大同华严寺为例看辽金佛教建筑的保护与修缮

2022-11-01张旭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5期
关键词:古建筑佛教建筑

张旭

(大同市古建筑保护研究院,山西 大同 037000)

0 引言

辽金历史在中国历史上虽然算不上辉煌,但是辽金建筑在中国佛教文化当中却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现今留存较多的辽金建筑大多与佛教有关,山西境内资源尤为丰富。其中包括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大同善化寺、华严寺,以及五台山的佛光寺文殊殿,都是辽金时期佛教建筑的佼佼者,无论是从建筑的规模、建造的手法、艺术造型、佛教文化研究等诸多领域,这些辽金佛教建筑都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并且对后人了解辽金文化,探索佛教思想都有着高度的参考价值。而本文则着重以大同华严寺为研究代表,管窥辽金佛建筑的保护与修缮,以便于为同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辽政权的建立以及辽金建筑集中于山西地区的原因猜想

人类活动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人类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刷新和书写着自己的历史。在众多人类活动的成果中,古建筑绝对称得上是集合了人类智慧、体力、艺术创造力、经济实力、宗教信仰等为一体的劳动成果,甚至可以说,某一个时代的建筑能够清晰地体现出当时社会的综合景象,是一个时期人类发展的缩影。辽金时期的建筑风格自然也与当时朝代的历史、民族的特色有着直接的关联。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契丹人建立的政权,当时的中国内陆连年纷争不断,契丹人是游牧民族,远离战火,又傍水而生,因此有了安定的生活和富足的牲畜,人口数量也相对稳定的增加,经济发展日益迅速起来,甚至有许多的汉人为了追求塞外桃园的生活,也来到契丹人所居住的地区生活,汉文化因此进一步扩展到契丹人群当中,促进了两种文化的融合发展。后来,契丹人攻入内陆形成政权,最先入侵的地区就是现在的山西及周边的地区,尤其是山西的大同地区,因此辽的建立最初影响的就是这一地区,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山西地区辽金建筑的资源如此丰富,而大同的华严寺就是其中的代表建筑。可以说,大同华严寺代表着辽时期社会发展的缩影,蕴含着辽经济发展、宗教信仰、历史变迁的各种痕迹,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考古价值也非常高。

2 辽金佛教建筑的整体布局特点与演变

提起佛教建筑,首先就要从佛教的传入谈起。起初佛教诞生于印度,而佛教建筑也并不以寺庙为主,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称为“伽蓝”,要么是精舍,要么是石窟,传入我国之后经历了演化,才出现了一些国内常见的佛教建筑造型。拿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庙来看,白马寺的布局就类似于印度早期的精舍,将塔建在中心,四周进行围绕建造。但看似类似于精舍,实则在进入中国后受到了传统中式建筑的建造观念影响,比如“院落”布局,这在印度就不常见,中国的修佛已然从户外转入了室内,本土的归属感更凸显了。而中心的核心建筑物也出现了变化,成了高塔或高阁楼,摆脱了平面的束缚,让整个建筑显得更加立体。在辽时期,寺院的建造布局大多延续和发扬了前人的佛教建筑格局,以佛塔为中心,或者以高阁作为中心,守住本心,周围扩散环绕布局。这样的建造习惯,从许多辽金时期的佛教建筑都能看出端倪。如佛宫寺、独乐寺都是典型代表。虽然现遗留的辽金建筑有些保存已不足够完整,但是依照建筑残存的遗址不难发现,大多数的辽代寺院建筑都会在中心建造一座气势恢宏的高塔或阁楼,尤其是高塔,这始终是辽金佛教建筑的主要元素。辽金佛教建筑,从建造技术来看,主要继承了唐时期对于建造用材的风格和标准,大多是粗大的斗拱用材,显得气势恢宏,扎实牢靠。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辽金时期佛教建筑多用减柱移柱法、大跨度梁、斜拱斜昂的技术。这里必须着重说明的是,根据以往对唐宋时期的建造、建筑资料比对分析,能够发现减柱移柱法是辽建造当中新创造的技法,具有极大的创新性。辽人利用减柱移柱法,将佛教建筑的佛坛空间更大可能地进行了扩展,并避免了礼佛之人的视线受阻,为礼佛敬佛创造了更加清晰的视觉空间。而这种技法的创新,从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辽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

3 辽金佛教建筑的代表——大同华严寺

从位置上看,大同华严寺正是辽所在的重要地区,因此佛教建筑极具辽金特色。大同华严寺位于古城内清远街的南面,寺院面东,占地面积庞大,约达66000平方米,其中包括单体建筑三十余座,整体气势磅礴、恢宏巍峨,在整个华北地区的辽金皇家寺院建筑群落中是最大的一座。

华严寺中的主要建筑具有典型的辽金建筑风格,是辽金佛教建筑的突出代表之一。华严寺的名字来源于《华严经》,这是著名的佛教经卷,也是华严寺整体的灵魂所在,凝聚了佛家智慧,体现了寺庙建筑的核心。整座华严寺建造恢宏,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岁月不仅没有磨灭掉这座古寺的光彩,反而为它增添了几分沧桑与神秘。寺内的各色建筑物、装饰物技艺精湛,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旅游景区,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礼佛供奉。其中最主要的辽金佛教建筑当属大雄宝殿,大殿整体建造于辽清宁时期,但多次经历战火的洗礼,在烈焰中烧毁又被重建,属于这座大殿的沧桑故事镌刻进了这无数次的修缮重建中。大殿占地面积约1559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宗教单体建筑,从殿内移柱减柱法的巧妙运用不难看出,辽代工匠技艺的精湛和大胆的创新。大殿内的32座雕像形态各异,目光如炬,处处透露着雕刻工匠惊人的艺术创造力与表现力。殿内壁画相传绘制于清代光绪年间,壁画布满四壁,不仅幅面巨大,而且涉及的人物皆有神韵,对传统的线描技法运用自如,表现力突出,不由得令人赞叹。

大雄宝殿的朝向与整座华严寺的朝向相同,皆为坐西向东,造型特色保持了统一的古朴典雅风格,斗拱技术的使用体现了辽时期的经典技艺,确保了整座大殿的承重性,也有一定的装饰美化作用。如果说辽的建造技艺高超,那么在这座宝殿内装饰物的细致雕刻以及审美呈现都体现了金时期的技艺细致与精湛,最典型的就是大雄宝殿殿顶的顶脊装饰物,两端吻兽端坐,二者遥相呼应,体积庞大但雕刻精致,这都符合了金时期统治者的审美意趣。来到大雄宝殿的外围,整座大殿的气势令人咋舌,结实宽厚的支撑柱确保了大殿经历千年风霜却仍旧遗世独立,殿前“凸”字布局的月台和石级都是辽金时期建筑物最流行的平面搭配,彰显了辽金时期独特的审美。

4 保护辽金佛教古建筑的意义

佛教文化虽诞生于印度,但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浸润中,佛教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极其深远,无论是否礼佛参佛,任何一个人来到华严寺都能感受到佛教文明带来的巨大震撼。其中透露出的佛教文化与影响力博大精深,体现在华严寺的每个角落,无论是建筑风格、壁画笔法、雕刻神韵,都足以打动前来参观的人。

除了体会这种佛教文化的洗礼之外,辽金佛教古建筑当中蕴含的考古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人类学价值等,都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华历史文化有着巨大的指引和参考意义,而大同华严寺的建筑物保护,更是对于研究山西地区、大同地区的辽金文化有着深入影响。大同华严寺作为辽金佛教建筑的代表之一,文物保护必须做到科学严谨与灵活变通相结合,以大同华严寺的保护与修缮价值为媒介,能够看到我国整体对于辽金佛教建筑物的保护与修缮的意义。

4.1 通过保护修缮辽金佛教建筑物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众所周知,古建筑在探寻文明发展轨迹中充当着重要角色,而辽金时期在古代华夏文明与古代中国发展的历史上属于较为特殊的年代,是极少数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治政权,一些文明发展的痕迹与汉人建立的政权确有差异。通过辽金古建筑的保护过程,能够进一步启发国人的爱国热情,激发探究中华文明的意愿,并在独树一帜的辽金佛教建筑风格和技法中,感悟到辽金时期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这对于进一步了解辽金文明也是十分有价值的。如大同华严寺自建立便经历了多次战火的洗礼,这些战争因何而起?人们又是如何修复被损毁的华严寺?这都是通过文物保护能够直观得到的启发。

4.2 通过保护修缮辽金佛教建筑物探寻历史发展的脚步

建筑是多学科综合的呈现,从古至今都是如此,通过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能够更直观地看到古建筑所在时代历史发展的脚步,探究古人对于力学、美学、文学、自然科学、天文学、地理学、民俗等多个学科的发展造诣,更便于对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学、科学等水平有一个详细的了解。辽金时期统治者十分推崇佛教,因此辽金古代建筑保存较好的大多是佛教建筑,通过对辽金佛教建筑的保护,能够更好地帮助后人管窥辽金时期方方面面的历史发展水平。

4.3 通过保护修缮辽金佛教建筑物发展现代人文旅游

现代社会旅游业发展迅猛,而佛教相关的旅游项目已经成为现代人文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信佛参佛也成为现代一部分人的精神追求。在古代中国发展历史的纵览中能够发现,辽金时期的佛教发展在统治者的推崇倡导下极为兴盛,当中许多习俗与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辽金佛教建筑也成为古代中国佛教建筑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于现代人文旅游业的发展而言,保护与修缮辽金佛教建筑是必须的,也是迫切的,以此为基础,能够吸引国内外更多的旅游者与佛学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最大程度地促进和刺激现代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5 保护辽金佛教古建筑的原则与措施

保护辽金佛教古建筑意义重大,因此一定要按照科学严谨的保护修缮原则,采取合理有效的举措展开相应的保护与修缮。以大同华严寺为例,政府统一规划,文物修缮管理与城市建设事务并轨推进,取得了相对可喜的成果。

5.1 “一轴双城”,以城市建设带动辽金佛教建筑的保护

大同市政府在本身城市基础的综合考量下,提出“以大同御河为轴线,建设古城与新区两相呼应、古今两利的新大同。”这样的“一轴双城”构想,并且在此构想下,坚持以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将大同华严寺作为构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展开辽金佛教建筑的保护工作。在这样的统一思想下,如今的大同,成了老城与新城结合的新面貌,老城保留了原始的历史古朴风貌,给予大同华严寺内外兼修的美感,摆脱了建筑物与周边城市新城旧貌的突兀感,让古城与古寺浑然一体,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雄浑之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古寺周边的古典意趣。新城则充满了大都会的时髦摩登,与老城一水之隔,恍如两个世界,一面是繁华的现代世界,一面是历史的回眸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打破了古建筑保护的现代尴尬。

5.2 “修旧如旧”,确保修缮保护工作与辽金佛教建筑的保护古朴风貌协调统一

在以往的古建筑保护与修缮过程中,往往会面临“旧貌翻新”的修缮,这种修缮虽然让古旧的建筑焕然一新,但是这种焕然一新也恰巧破坏了古建筑的古朴与典雅。古代建筑之所以具有极高的价值,就在于它的“旧貌”,这种“旧貌”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融入了旧时的技艺和审美,一旦翻新,这种旧貌的美感就变得荡然无存。

因此,大同华严寺在修缮和保护的过程当中始终秉持着“修旧如旧”的理念,修缮人员必须具备充分的科学技艺与历史知识储备,对文物有着深入的了解,对修缮的材料与技法的效仿要求高度还原与统一,力求还原,力求完美。同时技术人员还巧妙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从测量、效仿、模拟、修缮等多个步骤争取成功还原,少走弯路,以此确保华严寺古建筑的“修旧如旧”。

5.3 “人员吸纳”与“案例积累”缺一不可

现代技术虽然发达,但是对于辽金佛教建筑的保护与修复而言,仍然是以人为主导,在其中技术人员的吸纳与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同华严寺的保护与修缮经历过许多技术难关,技术人员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同市委与文物保护部门经过严格的人才培养与选拔计划,对华严寺的技术人员进行筛选并重点培养,外强技术,内训素质,提高了整支修缮保护队伍的业务、技术能力,并对华严寺的日常维护与保障进行档案记录,每日整理存档,遇到重点修缮保护项目时,更是提前准备方案与预案,确保保护与修缮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在这样的支持和坚持下,顺利完成了华严寺文物多次的专项保护与修缮任务,成效可喜,为今后的辽金佛教建筑保护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参考与经验积累。

6 大同华严寺保护辽金佛教古建筑的常见问题

通过大同华严寺的经验积累,能够对国内大部分辽金佛教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经过长期的探索与经验总结,发现在大同华严寺的古建筑保护与修缮当中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首先,是裸露在外的建筑物风化、日晒、雨淋等侵蚀造成的文物伤害。如大同华严寺的维修人员在日常巡视中发现,大雄宝殿外的月台幡杆长期裸露在室外,难免遭受自然环境的暴晒、风雨侵蚀等,这本就对木质的幡杆造成极大的损伤,加之幡杆底座为石质,不便于积水的及时排除,导致承重性差,杆身倾斜严重。这是砖木结构建筑常见通病,木质结构往往存在腐蚀、霉变、风化、开裂、爆皮等问题,而与之相邻的石头质地坚固,却排水性较差,二者相互作用,更容易加速建筑物的损伤。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及时做好石质部分的排水,并为木质结构做好防霉防腐处理,以延长其寿命,确保在维持原貌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如今通过解决,大雄宝殿外的月台幡杆又恢复了昔日的遗世独立,修缮工作喜获成功。

其次,木质结构的防水、渗透问题修复。通常来看,木质结构的透水性较好,也正是如此,古代砖木结构的建筑物不在少数。然而,木质结构难以抵御上千年的历史冲刷,在现代社会的技术面前,木质结构的防水性能便不值一提了。大同华严寺就常常出现木质结构防水、渗透问题,其中典型的文殊阁和普贤阁的墙面修复问题就是通过借鉴现代渗水设计疏通了渗漏部分,并且通过国外先进的防水技术弥补了木质结构的防水性能,顺利得到了解决。从这里能够看出,现代技术对于古代建筑修缮和保护的有效价值。

再次,对已损毁部分的模拟建造与记忆恢复问题。古代建筑历经风霜,能够保存较为完好就已实属不易,大同华严寺自建造之后,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见证了时代的更迭,大大小小的战火侵蚀与人为的破坏、自然的消耗等,都在伤害着这座近千年的古寺。面对这些损伤,如果只是保留其残骸,过不了多久这些历史的瑰宝就会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再也无法存续。因此,对于已损毁部分的还原修复就变得尤为重要。这样既可以追溯历史,又可以尽可能地还原本貌,让建筑物保持其完整性,更有利于整体的存续和旅游业的开发。但这也是古代建筑保护与修缮最难的部分,必须对历史、典籍、文物旧貌、建造技艺、布局美感等进行整体的了解掌握,大量地翻阅典籍,并具备强大的资金、技术支持。目前,大同华严寺的损毁部分复原已全部完成,这让整座古寺焕发了更加鲜活的生命力,也为日后我国辽金佛教建筑的复原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对于此类复原再建,仍然要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不打破原有古寺风貌,并且可以依靠先进的VR技术和3D模拟技术,进行电脑建模还原复建,之后再投入实际建设中,以大大减少建造的成本,并确保建造成品的统一性和科学复原。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辽金佛教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必须是并行的,利用能够增加保护的价值,也会让建筑本身被镌刻上更多时代的烙印,延续其见证历史、参与发展的宝贵作用。但是在利用的过程当中,应当更多地考虑到环境的保护与人为的意识提高。

注释

①吴晓舒.辽金佛教建筑的空间布局和风格特点—以大同市佛教建筑华严寺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4):202-203.

②庞尔亮.大同华严寺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3):158-159.

猜你喜欢

古建筑佛教建筑
传统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与恢复研究
佛教艺术
古建筑文物现代防火保护的有效措施
中国古建筑
刍议古建筑保护中的档案工作分析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看中国·在浙江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