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常德丝弦为例谈地方高校对地方“非遗”曲艺人才培养优势

2022-09-14苏鹏

河北画报 2022年24期
关键词:丝弦常德非遗

苏鹏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教育学院)

地方非遗曲艺是地方民族艺术的结晶,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之所在;是一代一代曲艺艺术家传承下来的艺术成果,构成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品。是新时代倡导文化自信的资本;保护我们民族文化,传承传统文化,让博大精深而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唱响未来,唱响世界,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此地方高校是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的重要场所,具有保护传承地方文化的历史使命。

常德丝弦是流行于常德周边的说唱表演艺术形式,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说唱穿插交替,容量较大,可以演唱有人物,有情节的大型故事,亦可演唱短小精悍的段子,演唱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作为戏曲形式,又可作为曲艺形式,还可单独演唱。丝弦曲目的文学有文雅和通俗两种,前者大都演唱大型故事,后者多演唱丝弦段子,语言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丝弦音乐也十分丰富,既有板腔体,又有曲牌体,曲调委婉优美,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丝弦音乐接近于现代音调,因此,它是反映现代生活音乐创作的最好素材;源于明清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民歌小调,揉入了本地民间音乐、戏曲等;表演上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一般为六人,操六件乐器,如:胡琴、四胡、扬琴、月琴、琵琶、打击乐等。通过历代艺术家们的不断创新传承,又经过当代音乐人的收集、整理、研究、改革、创新,使得这一艺术曲种日臻完美,才有今天世人喜闻乐见;现在的常德丝弦不仅保留了说唱的形式,还结合歌舞表演的形式,使常德丝弦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对于丰富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具有建设性意义。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倡导下,开展了常德丝弦进校园的活动,2017年成立了首届丝弦班,学员来自艺术专业的音乐舞蹈专业学生。用人单位、学校、学员三方协议;由政府、企业、学校组成了丝弦人才培养体系,由职能部门下拨就业计划,学校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社会实践等方案,学校艺术老师和丝弦传承人是以教学培养,艺术团定期考核督评。为学员解除就业的后顾之忧,为学校解决经费困难和弥补了高校“非遗”曲艺专业教学师资的空缺。在常德地方曲艺传承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

湖南常德位于湖南西北部,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云贵门户”之称,是拥有两千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诗词之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丰富。具有表演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常德丝弦、常德花鼓戏、汉寿高腔、桃源澧县荆河戏、澧水流域的鼓盆歌、汉剧折子戏等地方曲艺戏剧都属于国家级非遗曲艺项目,每个曲种都蕴含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内涵,都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艺术财富。

一、常德地方非遗曲艺的内涵及传承现状分析

虽然常德各区县市都成立了专门的“非遗”保护中心、丝弦艺术团等。但是各种非遗文化的核心在人的传承,而当前从事非遗项目表演的演员年龄多再50岁上下,传承人多已退休,面临后继乏人甚至传承断层的局面。原常德艺校承担的项目教学随着学校的合并撤销,基本没有了相关地方曲艺的教学内容了,外地高校的戏剧表演专业毕业生无法进入基层从事地方曲艺文化或表演传承,让这些优秀的地方曲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

二、常德地方非遗曲艺传承人培养面临的困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产生相应的地方文化艺术,其中蕴含的美也是无法替代的,它凝聚着各地的文化思维与价值观念,成为一个当地民众的精神文化内涵,因此应该成为当地的艺术教育的教科书;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大部分新一代80后、90后的年轻人受现代媒体的影响,他们追逐新鲜艺术表现形式,把建立在娱乐基础上艺术形式看成了文化艺术的全部,很少全方位地了解我国的民族民间艺术,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化传承上的一大缺失,他们很少知道代表本地特色的艺术,认为地方曲艺为“不时尚”“土气”;虽然近年来我国着力从专家学者队伍建设、学术机构上,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作出了积极举措,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非遗”曲艺传承人培养上还是面临现实窘境。

首先,当前非遗曲艺传承和人才培养多停留在政策下、停留在演艺范围内,从整个社会环境下的举措,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没有引起地方高校和高职院校的足够重视和参与,参与面窄,未能发挥他们的人才、技术等优势。部分非遗保护中心,对非遗丝弦曲艺文化的传承人才培养的意识不够,形式多于行动。其次,当今从城市到农村,对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产生了很大影响,现代信息媒介技术带来的短频快节奏模式、对传统民族艺术文化,给传统非遗曲艺而言带来尴尬的局面,不少非遗曲艺传承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逐渐消亡,因此非遗曲艺人才的培养环境氛围慢慢消失。第三,从现有的从艺人群和被认定的传承人才群体来看,专业从事者严重不够,而且大多数年纪已大,其技艺教授方式大多以口口相传、身身相授,完全满足不了现代文化传承的需求。以常德丝弦例,曾是我们常德地区非遗曲艺文化的经典,面对当今短平快商业化的背景下,很少有人致力于学习这门表演艺术,加上成才之路漫长,不少年轻人宁可外出打工,也不愿进入此行业。所以,对于“非遗”曲艺的传承人才培养,需要拓宽渠道和方式,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门表演曲艺。非遗曲艺人才培养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对于常德地方高职院校的表演艺术、音乐教育、舞蹈教育、学前教育等专业在常德“非遗”曲艺表演和传承的人才培养作为一种责任,比如:表演艺术、舞蹈教育、音乐教育以培养表演性人才为目标,同时培养具有知晓地方曲艺文化的音乐舞蹈教师为目标。

三、常德地方在人才培养上具备以下优势:

(一)“非遗”曲艺传承学术研究上的优势

高校是重视学术研究的地方,长期在艺术方面的学术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储备了众多学术研究型人才,具备相应的学术研究基础,他们尤其需要实践基地和相关的研究,延伸他们的研究领域,将他们的成果运用于实践,服务于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为地方文化曲艺传承和保护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方法支撑。同时,鉴于地方非遗曲艺文化保护传承具有区域性、民族性等特征,地方高职院校艺术院系的这一优势,研究总结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形成具有可参考可复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形成成序列、成系统的实践教学路径等;并着手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完善相关理论体系的研究,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艺术院系的平台作用和学术优势。

湖南常德地区第一批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常德丝弦、鼓盆歌等,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都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湖南幼专是一所培养幼儿园、小学教师为主的学校,具备开放的人才培养环境,又是以培养小学教师、幼儿教师为主的高职院校,每年有数千名毕业生走上教学岗位,对他们实施传统文化的教育,就是根植于基因里的文化传承,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并于2017年到2019年,成功培养的首批丝弦表演人才,为“非遗”进校园做了一次很好的尝试,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拓展了艺术教育的内涵做了一次成功实验,也强化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对接,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与非遗保护中心、艺术团等企业主体展开多向合作,特别是从人才培养途径上相互合作。与“非遗”曲艺传承人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实施、课时确定,将非遗曲艺传承与小学音乐教育结合发展,让小学音乐教育融入常德丝弦的艺术元素,让“非遗”曲艺传承从基础教育着手,遍地开花。

(二)“非遗”曲艺传承教育资源环境上的优势

高职院校艺术院系是表演与艺术专业人才最集中之地,比如在湖南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的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常德本地文化资源,为常德地区的“非遗”曲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更好的教学平台和人才培养渠道;即可查阅非遗文献,又可整理相关专业著作;同样,在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同时,可以收藏地方非遗曲艺成果,以此激发学生对当地非遗曲艺文化的学习兴趣,了解相关地方“非遗”曲艺的有关知识。在当今倡导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授课模式的情况下,湖南幼专拓宽产学研融合实践,重视艺术专业拓展校企合作、强化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提高艺术实践教学水平。常德丝弦传承人的培养,弥补了艺术学院拓展实践教育的局面。通过常德丝弦表演艺术家、丝弦传承人走进高校,参与专业课程教学,参加人培养方案的制定,开启了湖南幼专与非遗传承人培养的新模式。

(三)“非遗”曲艺传承广度和深度上的优势

“非遗”曲艺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同时需要场所和环境。“非遗”曲艺进入高职艺术院系课程体系,从“非遗”曲艺的教育教学,到“非遗”曲艺文化的师徒式的传授、发挥高职院校艺术院系音乐舞蹈等专业优势,同时具备高效现代化教育、规范化的教育管理以及系统化的专业建设等多方面的优势,让更多的现在大学生也认识非遗曲艺文化,让他们走进并开始体验非遗曲艺文化学习中,将地方“非遗”曲艺文化融进现代文化中。一改传统师徒制传承模式来看,由于技术、人才等条件的局限,充分改善因“非遗”曲艺人才培养的数量少、时效慢的弊端,也有利于宣传与推广。以常德丝弦为例,湖南幼专学艺术学院与常德市武陵区艺术团的人才培养,共建实习项目基地,鼓励学生加入丝弦班学习,提供表演舞台,学生们通过两年的培训和学习,他们先后参加各类演出活动,培养了他们的舞台表演能力,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常德丝弦并深深热爱上了常德丝弦这门地方曲艺。

(四)“非遗”曲艺传承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上的优势

曲艺人才的培养与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是情怀培养,当今在经济大发展、全球文化大融合的环境下,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快餐文化占据了很大的市场,加上媒体导向等多方面因素对当代年轻人的影响,他们很少去欣赏民族艺术,很少看一场地方曲艺,导致地方曲艺成了艺术素养的盲区,要培养地方曲艺表演人才首先应该从培养对地方曲艺的情怀入手;通过组织实践教学让他们参与其中,将地方“非遗”曲艺表演艺术团请进大学校园,给学生提供观摩的机会,提供与“非遗”曲艺表演艺术家接触的机会,并请著名的艺术家走进表演艺术课堂,让他们参与传承与教学中;利用社团活动、组织专场文艺晚会鼓励学生上台表演节目,感受地方曲艺的艺术魅力;如本次常德丝弦表演人才的培养为例,实践教学贯穿常德丝弦人才培养始终。从开班仪式的现场教学,到对学员的考评,丝弦表演艺术家们都随身携带“家什”,从理念上给学员灌输实践的重要性;从课堂教学、排练测评,各类晚会演出,到最后的丝弦新秀汇报,学员为了“拿出看家本领”,在课内外、校内外实操训练中稻铆足了劲。他们深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通过传统剧目的观摩、排练,舞台演出式排练和考核,学员从对丝弦的一无所知到感受到传统曲艺的魅力,到上台精彩呈现,从对地方传统曲艺的不屑一顾到深深地爱上了常德丝弦,这都是实践的结果。所以说,不是年轻人不喜欢地方曲艺,也不是地方曲艺没有市场,而是我们没有给他们提供合适的氛围和平台,资源没有好好利用。

因此,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加入“非遗”曲艺人才的培养行业中,将“非遗”曲艺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因地制宜地将非遗曲艺内容纳入音乐教材中并带入专业课堂,让表演专业及音乐教育的大学生认识到学习非遗曲艺的艺术价值,并成为他们的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并将这些知识带到他们今后的表演推广和音乐教学中,从而推动非遗曲艺的传承事业。

猜你喜欢

丝弦常德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常德丝弦的研究现状
《扶琴》
南国冬日暖总闻丝弦声
银色的常德
房子就是拿来住的
《清溪雅集》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以石家庄丝弦为例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阿炳与二泉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