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纸媒图片新闻构成要素解析
2022-09-13赵玉武
摘要:文章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对构成报纸图片新闻的诸要素进行较为全面、具体的解析。总结好的图片新闻应具备新闻性强,主题突出,有视觉冲击力,表现手法新颖,构图巧妙,生动,真实自然,能让读者、受众产生共鸣和联想等要素。同时,建议新闻摄影记者深入探析图片新闻的构成要素和特点规律,在发现感悟中体会,在失败中找不足,在成功中找经验,勤学苦练,熟能生巧,进而拍出清新、活泼、真实、感人,关注民生,引领时尚,接地气,有温度,为读者、受众喜闻乐见的好的图片新闻,进一步拓宽新闻的报道领域,丰富其内容,为报纸等主流媒体吸引、留住读者、受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阅读者增添新的元素和利器。文章旨在为融媒体时代纸媒图片新闻的进一步改善提供支持。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纸媒;图片新闻;读图时代;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J4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6-0138-03
以报纸为主的传统媒体大都比较重视文字新闻稿的采写和运用,一般只把图片新闻稿作为文字稿的补充和版面的美化、点缀元素。而这种现象,如今早已随着融媒体的发展发生了根本变化。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图片新闻以其简洁、直观、表意等特征越来越成为报纸等主流媒体争夺受众的重要内容支撑[1]。随着媒体日益图像化,图片新闻已从传统界定的“插图”照片转变为人们打开报纸后的“一图胜千言”的第一视点,成为报纸的“眼睛”和“脸面”,上升为争取读者注意力、提高现场感的一个“亮点”。换言之,现在的平面媒体已进入了所谓的“读图时代”,新闻摄影的地位也从“配角”逐渐提升为“主角”。
为此,国内许多报纸,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央媒,以及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扬子晚报、齐鲁晚报、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等地方媒体,都非常重视图片新闻的采写和应用。那么,什么样的图片新闻才算是好的图片新闻?或者说,图片新闻应具备哪些要素呢?
笔者以为,以下几点是最重要的,即新闻性强,主题突出,有视觉冲击力,表现手法新颖,构图巧妙,生动,真实自然,能让读者,受众产生共鸣和联想。
一、新闻性强
图片新闻的构成要素很多,但最首要的还是新闻性,即新闻价值高,新闻时效强,新闻要素齐全、多元。图片新闻应具备较高的新闻价值,在这点上和对新闻文字稿件的要求是一样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影响力大
所报道的事件,能影响的人越多就越有價值。如东营(黄河口)国际马拉松建起景观大道,这则新闻对于东营的人来说,影响很大,关注的人很多。但对于外地人来说,影响就较小,关注的人自然就少,新闻价值当然也就不一样。
(二)及时性
事件发生的时间越近越有价值。大家常说新闻是易碎品,寿命最短,常常只有一天的生命,就是指新闻对时效性的要求特别强。同一事件,越早报道,新闻价值越大。所以,同城同类媒体之间才会以抢新闻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
(三)接近性
离人们越近的事件,受到的关注度越高。如,相比四川发生地震,东营发生地震更容易引起东营人的关注。
(四)显著性
新闻的显著性包括人物、地点和单位的显著性,以及事件的显著性。人物、地点和单位的显著性,是指新闻所涉人物社会地位、知名度、权威性越高,新闻所涉地点和机构越出名、越显要,就越能吸引受众,新闻价值就越大。事件的显著性,则是指该新闻事件不同凡响、引人注目,具有激发和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内在力量。
(五)异常性
极其偏离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事件,更容易引人注意。其也叫惊奇性或反常性。所谓“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为了增强图片新闻的新闻性、时效性,大多数报社都要求摄影记者要做到“三快”:快到(第一现场)、快拍、快发。图片新闻的特性决定了其报道速度越快,新闻价值越大。特别是对一些突发事件来说,来得快去得也快,能第一时间到达,拍到第一现场,尤为重要,如交通事故、雨雪天气、洪灾火灾等。如果不是第一时间到达,去的时候现场已经出现变化,拍出来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记者得知新闻线索后到现场晚了,现场已被封锁,无法进入,这时就需要看记者的机智和经验。一般的记者大都会束手无策,或者放弃,或者拍个外围图片,回去交差了事。但聪明的记者就会另辟蹊径如央视新址配楼着火事件,在当时影响很大。法制晚报(2019年已休刊)记者柴程的作品《中央电视台新址配楼着火》获2010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突发新闻类单幅金奖。柴程回忆拍摄这幅照片的情景时说,那天到达现场时,现场已开始封锁。当时在街面上,周边楼群造成遮挡,且在封锁的情况下不能拍到想要的构图,在观察四周后,发现起火楼东边一座公寓楼适合拍摄。柴程跑到这座公寓楼,经过多次敲门后,终于获得了20层一位居民的同意,透过他家的窗户拍摄起火的央视新址配楼,然后才有了这幅作品。
二、主题要突出
所谓主题突出,就是摄影作品要表达的主题和画面,与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应该是一致的。或者说,要通过摄影语言,让读者一眼就能看明白摄影者所要表达的主题。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而有不少图片新闻却存在主题不够明确、不够突出的问题。
例1:某记者去做关于春运忙的图片新闻。其交回的新闻图片上,却是车站内等车的人很少,只有几个人稀稀落落地坐在车站的长椅上,在玩手机。图片反而表现的是一种春运闲的氛围,显然,这位记者对这次拍摄的主题并没有弄清,呈现在画面上的信息与主题也相差甚远。
例2:去年冬天,曾有一则某公交司机自费为公交车换上坐垫受到乘客欢迎的图片新闻。但记者的图片是从车后排座位处往前拍的,既看不到新换上的坐垫,更看不到乘客的表情反应。这一案例说明,出去参加活动时,一般人可跟在后面,或远离事件中心点,但摄影记者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牢牢抓住摄影机会和角度,否则就会错过采访对象的一些精彩动作、表情
例3:关于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因鸟增多吸引众游客的图片新闻。景区移交报社管理后,社领导表明,鸟多了后,游客量也会增多,故让记者去拍点图片以便宣传。结果,编辑在选图片时犯了难:有的照片有鸟却没人或人很少,有的照片有人没鸟或鸟不多。除此之外,图片上游客们有看芦苇的,看树的,看远处湿地的,很少有专注于观鸟的游客。因此,这些照片难以体现因为鸟的数量的增多引来众多游客的主题。
三、具有视觉冲击力
关于视觉冲击力,可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去理解。
从生理上来说,好的新闻图片要对读者、受众的眼睛形成视觉上的刺激,要能吸引并抓住读者的眼球,进而激起读者、受众的阅读兴趣。图片新闻的视觉冲击力的大小,是其引起读者、受众关注的第一步,也是新闻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
从心理上来说,好的新闻图片要对读者、受众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图片新闻要善于捕捉、展现新闻事件中人物内心流露的情感动作、心理活动,要充满真情实感。只有这样,其中的人物形象才能活灵活现,画面才能产生动感,才能使读者、受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例如,由解海龙拍摄的、表现希望工程的图片新闻《我要读书》,黑白照片上,一位小姑娘手拿铅笔,睁着一对大眼睛望着前方。这位“大眼睛女孩”(苏明娟)那双充满渴求的大眼睛非常抢眼,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让人过目不忘。因此,这幅照片不仅让解海龙一拍成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希望工程项目的发展,改变了数百万贫困家庭孩子的命运。由此可见,好的图片新闻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
再如获得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类二等奖的组照《誓将热血铸核盾》中,有一幅表现核潜艇动力兵通过潜艇核反应堆舱的情景的照片。尽管画面中的核潜艇动力兵的全身都被防护服挡着,但露出的一对坚定、有神的眼睛却分外夺目,震人心魄。这张照片也把核潜艇官兵甘愿透支生命,危难时刻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和爱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好的图片新闻总是能巧妙地运用画面结构语言,运用动感和空间感所共同创造出来的视觉张力,进一步强烈地向读者传达图片新闻所要表达的主题内涵,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目的,它不仅能记录新闻事件,而且能通过人物的情感表现使读者产生共鸣和联想。任何以人为主体的好的新闻摄影作品,都可以从“情”这个窗口中窥视它的新闻价值[2]。
四、大胆创新,表现手法新颖,构图巧妙
要拍好新闻照片,不仅要求摄影记者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高超的摄影技巧,而且要求记者要善于动脑,勇于创新,打破惯性思维。
例如,《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这幅摄影作品,报道了胡锦涛同志与连战会见的新闻。其是由中国青年报刊发,摄影记者贺延光拍摄的新闻作品,该图被评为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次拍摄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记者报道前的功课做得好,准备充足,摄影技巧娴熟外,更主要的是该记者善于动脑,敢于创新,突破常规思维,打破了会见握手微笑,即面对面会谈的常规拍法,而是在两人伸手相握又未触及的一刹那,摁下快门,用相机成功定格了这一历史性的瞬间。这幅作品不仅表现手法新颖,构图巧妙,而且立意高远,主题深刻,引人深思。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读者与业内人士对此均有很高评价。
再如,马耳他攝影家迈克尔·维尔斯拍摄的有关非洲干旱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主题的作品《手》。记者没有按照常规思维去拍面黄肌瘦的灾民的面部、表情,而是在构图上大胆创新,在画面中突出了一个对比强烈的镜头——丰润的大白手(意大利天主教慈善机构神父)和枯瘦、乌黑、干枯、鸡爪般的小手(灾区儿童),但就是这两只颜色、大小、胖瘦大为不同的手形成的反差,营造出了出其不意的视觉效果。不仅给读者、受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其主题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五、真实自然
真实是图片新闻的生命。其真实性原则要求,在新闻报道中不能贻误构成新闻事实的诸要素,一旦缺少了某个要素,人们就不能完整理解新闻事实[3]。因此,图片新闻必须做到事实、构图、背景、细节及图片说明、标题等诸要素都要真实。图片新闻报道中应防止和杜绝两种怪现象。
(一)嫁接
如植树造林、学雷锋、送温暖等一些年年开展的活动,很容易出现嫁接这种问题。有的记者因为有事没到现场去,或者人虽然去了,但拍的照片不理想,就利用往年拍的图片,加上今年的文字说明。这明显是造假新闻,是十分不可取的。
(二)摆拍
如,关于为农民工买票回家过年的图片新闻。图片中,众多的农民工排成整齐的队伍依次上车,脸上都绽放灿烂的微笑,每个人手里还举着一张放大的车票。这明显有摆拍的嫌疑,显得很不自然、真实。
有时,记者拍的新闻图片画面感特别好,但缺少必要的背景铺垫,降低了图片的真实性,故需要注意对这一问题进行及时的指正。为了增强图片新闻的真实性,在图片中保留一些背景是十分有必要的。如获得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类二等奖的组照《探访北京郊外“废品村”》中收废品工人周围的废旧电脑、简陋住宅外的垃圾山和遍地的旧书刊;获得新闻摄影类三等奖的《铁路系统“劳模”挥别铁道部》中胸前挂满奖章的铁路系统“劳动模范”身旁显示有“铁道”二字的牌子,《姚明对话“财富”》中姚明背后的广告牌等,这些背景,不仅明确地告诉了读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而且也使新闻显得特别真实。
与此同时,图片新闻要做到真实,还要注意细节的真实。如每年的东营市“两会”人物专访大都会配上一张个人照片,大部分的采访对象照片都是在会场拍的,但也有少数采访对象在现场采访不到,记者会选择联系其随后见面拍摄。有一次,一位记者就联系采访对象,并到其办公室进行拍摄采访,结果清样出来后,发现该采访对象所用的办公桌椅与“两会”现场的办公桌椅很不协调。由此可见,摄影工作一点也不能糊弄,要特别注意细节,否则就会降低新闻的真实性。
此外,要充分重视新闻图片的说明文写作,具体需做到简洁、明确。图片说明文虽然字数很短,但它是图片新闻的重要构成部分,故在文中需要尽可能交代清楚所报道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以及结果等要素,且做到准确无误。如获得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类一等奖的作品《主席冒雨考察武汉新港》和获得国际传播(新闻摄影)一等奖的作品《总理的歉意》的图片说明文,虽然都只有简单的百余字,但不仅新闻要素齐全,而且准确、鲜明、生动,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珠联璧合,充分展示了图片新闻的魅力。
六、结语
传统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图片新闻多以专职摄影记者供稿为主。其优点是新闻摄影人员的专业性较强,采写的图片新闻整体水平较高。缺点在于新闻摄影记者人数较少,力量有限,导致图片新闻在报道数量、题材、领域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在“去中心化”的融媒环境下,“人人都是摄影记者”已成为当下新闻摄影的常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改善了媒体图片新闻不足的现状。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市民记者的新闻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对于图片新闻的构成要素更是知之甚少。而要拍好新闻图片,熟知图片新闻的构成要素是十分必要的。当然,新闻摄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和艺术,单靠充足的理论知识是完全不够的,多拍多练,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才是硬道理。因此,摄影记者需在发现感悟中体会,在失败中找不足,在成功中找经验,操练时间久了,定会熟能生巧,从而让图片新闻这一领域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尤晓源.主流媒体图片新闻的生产变革[J].新闻战线,2018(21):157-159.
[2] 朱鸿.抓拍新闻人物情感的瞬间:浅谈纪实摄影中的人物情感表现[J].中国地市报人,2014(12):67-68.
[3] 曹银.论自媒体时代的新闻图片传播[J].新闻知识,2013(12):101-102.
作者简介 赵玉武,本科,主任编辑,研究方向:版面编审、时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