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在恢复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2022-09-13江小建王天明
江小建 王天明
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发病率较高,对患者的生存状态与质量造成极为显著的影响。同时,本病可导致患者出现认知功能方面的损伤,因此认知状态的评估与改善也是本病患者需求较高的方面,同时也是评估治疗方案有效程度的重要参考依据[1-2]。近年来关于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在精神科患者中的应用研究不断增多,其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虽可见,但是研究效果的差异突出[3-5],且对本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不足,故进一步探究的需求较高。本研究现探究及分析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在恢复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6 月-2021 年6 月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0 例恢复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纳入标准:(1)18~65 岁;(2)确诊为恢复期双相情感障碍。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精神类或神经类疾病或存在上述疾病的疾病史;(2)依从性较差;(3)既往进行过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4)合并心肝肾肺等功能不全。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 例和观察组40 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与干预,主要为给予情感稳定剂类药物进行治疗,必要者给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给予心理治疗干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采用计算机认知矫正系统对患者进行治疗干预,患者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进行认知训练,包括认知转换、双重任务、视空间记忆、积木分类、手部训练等40 多类练习,治疗过程中注意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逐渐递进的方式对患者实施认知灵活性、记忆、计划等训练模块,每个模块包括8~16 节训练,每节训练包括8~12 个不同练习,且每项达标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每周进行4 次训练。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患者治疗后的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评分改善幅度≥75%为显效,以患者治疗后的YMRS 评分改善幅度在≥25%且<75%为有效,以患者治疗后的YMRS 评分改善幅度<25%为无效[6]。总有效=显效+有效。(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YMRS 评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YMRS 是评估躁狂症状的有效量表,其包括11 个条目,得分在0~5 分为正常,≥6 分为异常,且分值越高表示越为严重[7]。HAMD 是评估抑郁症状的有效量表,其包括17 个条目,得分<8 分为正常,≥8 分为抑郁,且分值越高表示越为严重。(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采用言语记忆测试(HVLT-R)及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WCST)进行评估,HVLT-R 进行言语记忆测试,包括12 个常见汉语词组,进行3 次测试,正确数目相加作为得分,最高为36 分;WCST 进行综合认知的评估,主要为选择与呈现卡片相同的刺激卡,其包括完成分类数、错误应答、持续应答及持续错误数,共128 张反应卡[8-9]。持续应答数以≤27 为正常。(4)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相关血清指标。采集两组空腹静脉血,采集部位为外周静脉,将采集的4.0 mL 血标本,即刻送检离心,取血清,并由两名检验科工作人员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15 例,女25例;年龄18~59 岁,平均(33.9±6.3)岁;病程8~35 个月,平均(13.9±3.1)个月;Ⅰ型30 例,Ⅱ型10 例;文化程度:小学5 例,初中25 例,中专及以上10 例。观察组男17 例,女23 例;年龄18~58 岁,平均(33.6±6.5)岁;病程7~37 个月,平均(14.1±3.0)个月;Ⅰ型29 例,Ⅱ型11例;文化程度:小学6 例,初中25 例,中专及以上9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治疗前后YMRS 评分及HAMD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YMRS 评分及HAMD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YMRS 评分及HAMD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YMRS评分及HAMD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YMRS评分及HAMD评分比较[分,()]
*与治疗前比较,P<0.05。
2.4 两组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项目比较 治疗前,两组HVLT-R、WCST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VLT-R、WCST 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4。
表3 两组治疗前后HVLT-R比较[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HVLT-R比较[分,()]
表4 两组治疗前后WCST比较[个,()]
表4 两组治疗前后WCST比较[个,()]
*与治疗前比较,P<0.05。
2.5 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相关血清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Hcy、SAA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cy、SAA 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相关血清指标比较()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相关血清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双向情感障碍对患者的危害显著,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等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是临床亟待改善的一类疾病。有研究显示,本类患者的认知损伤也是表现极为突出的一个方面,对患者的日常生存造成进一步的危害,且本方面的危害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的研究日益增多[10-12]。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相关的认知障碍研究显示,本类患者的HVLT-R 及WCST 相关评估方面均显著异于健康人群,且在恢复期患者中的检查结果也相对异常,除此之外,Hcy 及SAA 等认知功能损伤相关的血液指标也普遍呈现高表达状态,因此对本类患者进行认知障碍评估与治疗干预的过程中,上述认知功能相关指标的评估与监测意义较高[13-15]。近年来,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用于认知功能改善的研究不断增多,其中不乏本类治疗方式用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研究,但是其对于患者上述认知功能的研究不足,故对于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的进一步细致研究意义较高。
本研究现探究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在恢复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的应用优势较为突出,表现为治疗后的YMRS 评分、HAMD 评分、认知功能项目结果及认知功能相关血清指标均改善幅度更大,且均显著优于未进行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的患者(P<0.05),因此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在恢复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分析原因,可能与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对于患者的治疗主要为根据监测结果进行个性化训练治疗的方式进行干预[16-18],并且采用循序渐进的规律进行逐步治疗干预,避免了因难度较大导致的治疗依从性不佳的情况,因此在实施方面的优势突出,对于疾病的控制及改善效果方面更为突出[19-21]。
综上所述,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在恢复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且可有效地改善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在恢复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