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科研型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意识的思考与探索

2022-09-13张晓迪任晓婷赵晨茜刘江正于卫华海春旭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18期
关键词:仪器设备研究生实验室

张晓迪,任晓婷,赵晨茜,刘江正,于卫华,王 钊,海春旭,刘 瑞

(空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军事毒理学与防化医学教研室/陕西省自由基生物学与医学重点实验室/特殊作业环境危害评估与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32)

实验室安全作为高校科研教学等工作平稳有效运转的前提和保证,一直常抓不懈,然而安全事故仍屡有发生[1],直接威胁着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和高校的财产安全。研究生是科研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在实验室安全运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3]。据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在校研究生313.96万人,比上年增加27.59万人,比5年前增加115.85万人。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使高校实验室因开放时间、使用频繁或使用不当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显著增加。实验室意外事故给个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影响实验室安全的因素较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如何加强研究生在日常科研工作中的安全意识,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证。本文在总结分析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原因的基础上,就这一问题的解决途径做深入思考与探讨,以期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1 研究生安全意识淡薄是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实验室是高校开展科研工作的主阵地,是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与产出高等级科研成果的主要场所。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实验室数量与使用频率等也随之增加,实验室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然而,诸如火灾、爆炸、感染、中毒、危险化学品意外泄露、机械伤害等突发事故仍频繁发生,2018年北京交通大学“12·26”实验室爆炸事故导致3名研究生死亡的惨痛教训仍历历在目。高校实验室具有大型仪器设备多、压力容器多、化学试剂种类多(包括易燃易爆、强酸强碱、剧毒等)、细菌病毒使用量大等特点,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隐患[4],如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电气线路老化、设备年久失修;实验室安全制度落实不到位;使用者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等。有研究者对100起典型实验室安全事故分析发现,因安全意识不强,违反操作规程和操作不当造成的人员伤亡接近80%[5]。另有报道,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具有当事人主要是研究生、发生时间主要在节假日、原因主要是学生违规操作等,究其主观原因是学生做事情图省事、安全意识淡薄、思想麻痹大意和不遵守安全管理规定[6]。进一步研究[7-8]发现,部分研究生存在集体观念不强以及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公共实验仪器与设备不按规范申请使用,强行插队;不按操作规范开关机;不按操作规范使用仪器匹配的耗材,造成仪器设备不必要的损耗;在实验完成后未能及时清洗相关器材以及不按要求归还、摆放仪器设备等;不重视仪器设备的使用登记,出现仪器设备零件丢失、损坏。另外,有部分研究生实验室自身安全意识不足,具体表现为:不穿戴实验服与防毒面罩,将实验无关的物品尤其是食物带入实验室。还有部分研究生实验操作安全意识不足,具体表现为:实验动物饲养不规范、不合理。由此可见,时刻紧绷安全之弦,持续增强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意识,从源头上及时消除各种隐患是确保实验室正常有序运转的重要内容。

2 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意识现状分析

2.1 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实验室安全潜在风险增大

据教育部统计显示,2021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数达117.65万人。其中,硕士招生数为105.07万人,博士招生数为12.58万人。与2012年相比,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了99.51%。其中,硕士招生数增长了101.55%,博士招生数增长了83.92%。2021年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是2012年的近2倍,尤其是2017年后增长显著(见图1),这预示着未来我国的高等院校将面临更大规模的研究生课程教育和实验研究等工作。与之而来的除需加大师资、经费、生活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之外,还要解决教学科研场地尤其实验室安全方面的建设管理和平稳运行问题。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使实验室使用频率随之增加,实验室使用频率的不断增加无疑增加了发生实验室意外事故的风险,实验室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图1 2012—2021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单位:万人)

2.2 研究生是高校实验室工作的主力军,是实验室安全的维护者

研究生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提升科研能力,保证科研质量,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9-10]。研究生除一般学位必修课程需要课堂学习之外,其余大部分实践课程和科研活动需要在实验室完成,可以说科研型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几乎离不开实验室。在实验室工作中,导师因为研究方向多、教学科研任务杂等原因无法亲自带领研究生进行每天的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的取用和操作。多数研究生在完成系列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和基本的技能培训后,就会进行自主管理模式下的学习与探索研究工作,成为科研工作的主力军。除晚上回宿舍休息之外,多数时间在实验室中度过,他们是实验室中停留时间最长的群体,是仪器设备使用最多的操作者,是实验室运行监管的主体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主要维护者,研究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贯穿其实验室工作的全过程。

2.3 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意识现状不容乐观

研究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虽然就实验室安全知识有过多轮学习与实践训练,但往往由于不涉及个人具体操作使用的仪器设备与实验对象,难以引起足够重视,对实验室安全仅停留在“我学过、我知道”。此外,研究生因为使用实验室时间长,容易出现思想麻痹、忽视隐患发生等现象,如2018年北京交通大学“12·26”实验室爆炸事故就是因3位研究生在实验室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实验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搅拌机产生的火花有点燃镁粉的可能性。一项基于医学院校109名研究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问卷调查发现,有10.09%的研究生不熟知国家、学校及各实验室相应的安全管理规定,22.02%的研究生表示实验时不会穿戴防护器具,31.19%的研究生“不知道”或“不清楚”所在实验室(楼)的紧急安全通道位置[11]。这些现象的产生跟调查对象安全意识淡薄,不重视、不愿意沉下心认真学习相应的安全管理规定有密切关系,是意外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不容忽视。

2.4 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研究生作为科研工作的一线参与者,头脑中没有安全观念,缺乏足够的事故风险预判等防范意识是实验室意外事故没有及早察觉和杜绝的“源头”因素,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4.1 安全事故特点 实验室安全事故的突发性与偶然性是其防不胜防的主要和直接原因。不常发生不代表不会发生,而这方面恰恰在实践中经常被忽视,也是避免事件发生的难点所在。

2.4.2 研究生自身因素 多数研究生处于刚刚完成通识教育进入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阶段,是寻找身份归属、主人翁意识及价值观形成等的特殊时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责任心不强。之前有研究发现,只要实验室制度能真正执行到位,很多安全问题都可以避免。如作为基本常识的“实验室内不能有任何饮食行为”,但仍有很多人抱有侥幸心理,“用实验室烘箱烤红薯”等类似事件屡有发生。

2.4.3 环境与条件氛围 在仪器设备老化、实验室条件差且疏于管理以及问题隐患较多的实验室,身处其中的研究生自然就会相互效仿和得过且过,逐渐降低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从而淡化安全意识。

3 加强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意识的思考与探索

提高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意识不仅关乎其自身和实验室安全,也是研究生科研生涯的必修课,是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严格落实的前提,是确保科研工作正常开展和高校各项工作平稳运行的保证[12-13]。基于以上分析与思考,结合笔者毒理学实验室管理经验,提出如下提高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意识的改进建议。

3.1 导师负责制下的思政教育常抓不懈

导师作为研究生的知识传授者和价值引导者,在指导其探索未知世界和完成课题研究的同时,还是研究生个人安全与实验室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实验室安全教育不仅要讲授实验室安全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还要重视研究生职业素养、安全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有意识地寻找专业内容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内容(如敬畏生命、勇于担当、严谨认真、乐于奉献等)融入实验室安全教育教学中,使研究生的责任心、安全意识及科学精神等通过对先进人物模范事迹、实验室安全贡献典范、实验室管理优秀事例等的学习不断得到强化。这样既提升了研究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营造了人人重视实验室安全的氛围,促进实验室安全高效运转,同时还达到了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的目的。笔者所在的实验室目前共有研究生导师4人,在读研究生9人,每一位研究生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指导到课内课外全程学业阶段严格执行导师负责制下的科室日常管理,6名研究生因各方面表现突出获得校系奖学金。

3.2 基于所在实验室危险特性的安全警示教育全域开展

不同实验室因其功能特点、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及使用的仪器设备不同,其防护措施、安全规定、管理模式等会有很大差异,仅掌握通识安全知识常常不能满足需要。以笔者所在的毒理学实验室为例,除存在一般医学实验室所具有的风险特点之外,还存在毒理学实验的风险特点,因此建立有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控系统、红外线报警系统、紧急安全疏散通道、应急预案及相关特殊规定等,对使用者的安全意识、操作规范及突发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均有严格要求。通过张贴各种警示与提醒标识,如“非专职人员禁止入内”“受限空间,注意监测有毒气体”“应急出口,禁止锁门”;对可能存在危险的地方张贴提示语,如“确保动物口鼻进入实验口后方可锁紧两边把手”“实验中严禁开启此门”“日常确保此门关闭”;尤其在有毒有害环节做严格的管理规定、制度要求及关键重要步骤操作说明,如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洗消液配置与更换管理规定、染毒室进入人员要求等,营造浓厚的“全域安全警示与提醒”氛围,对研究生安全意识和良好实验习惯的提升与养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3 研究生参与负责实验室安全管理

为充分增强研究生的主人翁意识和主观能动性[13],让研究生参与实验室日常管理与检查工作,定岗定责,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并制定明确的工作规范,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这种情况下大大增强了研究生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可产生以下几方面的有利作用:(1)提高了研究生对仪器设备功能原理与使用方法的学习兴趣与熟悉程度,有利于科研课题的顺利开展;(2)可以实时掌握实验室安全动态信息,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减小意外事故发生的概率;(3)发挥研究生对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参与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把个人安全知识与管理才能运用到日常的实验室工作中,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营造安全的实验室环境;(4)拓展了人才培养路径,为创新型、管理型高素质科研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3.4 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与技能考核持续开展

尽管在研究生入学之初或理论课阶段多数高校开设有实验室安全学习与培训课程,比如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将安全教育纳入课程学习,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中山大学2008年率先将实验室安全内容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考试通过者方可获得学位等。但是这种早期的学习模式往往因过于泛化和抽象且不排除重复等问题不能引起学生对实验室安全的足够重视,对未来各自所进入的实验室在安全指导方面作用有限。因此,在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工作后,有针对性地就各种可能发生的实验室安全问题在相关实验室场景下进行现场讲解培训、技能练习考核,甚至模拟应急演练,将对研究生熟悉实验室环境,有效避免和应对实验室意外事件发生发挥重要作用。且这种培训与考核方式还需持续进行,以持续强化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意识,规范实验操作技能。

3.5 持续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与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一直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与基础设施建设,如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各高校把安全摆在各项相关工作的首位,全面落实高校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建设,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具体应做好如下工作:(1)要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能力,根据危险源使用和储存情况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持续开展高校实验室安全专项检查,重大安全事故隐患一经发现立整立改;(2)要完善高校实验室分级分类和危险源管控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建设,加强教学与科研项目安全审查过程管理,建立健全项目风险评估与管控机制,强化涉及危险化学品和生物安全等的采购、保存、使用、处置的全程管理;(3)要构建完善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强化师生安全教育培训的各个环节,对各级安全管理与技术人员加强技术培训与考核,提升实验室安全应急能力;(4)要落实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基本安全要求,加快实验室安全的科学研究与标准建设工作,杜绝实验室安全重特大事故发生,营造安全和谐的教学、科研环境。

猜你喜欢

仪器设备研究生实验室
采购与论证分离模式下的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思考与探索——以吉林大学为例
如何做好实验室仪器设备检定或校准证书的确认工作(二)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做好农作物种子检验机构仪器设备维护管理工作的建议
食品检测实验室中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