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观察
2022-09-09郑光伟
郑光伟
厌食是小儿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食量减少、较长时间缺乏食欲等,此疾病在年龄<6岁人群中多发[1]。若不及时有效地干预小儿厌食症,长期不愈者,可使患儿气血生化乏源,免疫功能下降,易为他病侵袭,甚或影响生长发育,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西医治疗时,多采用对症干预,如纠正肠道微生态症状、补锌等,虽有一定疗效,但病情易复发。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发病与机体脾胃功能存在密切关系[2],因先天脾胃功能不足,加之他病伤脾、饮食不节、喂养不当等多因素影响,对脾胃有一定损伤,脾运胃纳失健,诱发厌食。中医证型分类较为复杂,包含脾胃不和、脾胃阴虚、脾胃气虚等,治疗的重点在于调理脾胃[3-4]。桂枝汤历史悠久,并有严谨的配伍,已成为多病症、多脏腑治疗之良剂[5]。福建省汀州医院近年也逐步尝试在胃蛋白酶颗粒治疗基础上,再加以桂枝汤加减治疗,获得了理想疗效。现本研究共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8例小儿厌食症患儿分组重点论述此点,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福建省汀州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8例小儿厌食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满足西医判定标准,即纳呆,拒食,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尚好,活动如常;病程时间>2个月;饮食失节、喂养不当;D-木糖吸收试验结果为阳性。中医判定标准:主症,食欲不振、食量减少;次症,手足心热、小便短黄、大便偏干或不调、多饮、多汗、形瘦、皮肤失润、脘腹胀满、面色无华、舌红少津,苔花剥或少,脉细数;(2)均可提供本院完整、详细就诊记录。排除标准:(1)因神经性病变、内分泌异常、药物等因素诱发的厌食症;(2)合并消化性器质病变;(3)肺、肾、心功能异常;(4)纳入研究前1个月接受相应药物治疗;(5)中途更换治疗方式。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女14例,男20例;病程4~13个月,平均(6.58±1.32)个月;体重指数 14.65~22.35 kg/m2,平均(16.59±1.32)kg/m2;年龄2~10岁,平均(6.35±0.21)岁。观察组:女15例,男19例;病程4~14个月,平均(6.82±1.30)个月;体重指数14.21~22.65 kg/m2,平均(16.69±1.28)kg/m2;年龄2~11岁,平均(6.58±0.23)岁。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各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服用胃蛋白酶颗粒(四川顺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9596)治疗,10 g/次,3次/d。
观察组接受胃蛋白酶颗粒(同对照组)联合桂枝汤加减治疗,桂枝汤以炒山楂5 g,炒谷芽5 g,麻黄根 5 g,茯苓 5 g,焦白术 5 g,党参 5 g,红枣 3 颗,生姜 2 片,炒白芍 6 g,炙甘草 3 g,桂枝 3 g组成;若患儿出汗减少,舌苔薄白,则去麻黄根,加6 g鸡内金;加水煎熬后,取药汁服用,100 ml/剂,1剂 /d。
两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治疗效果,显效:食欲、食量恢复正常,症状积分降低≥70%;体征、症状消失;有效:食量、食欲得到明显改善,症状积分降低≥30%,<70%,体征、症状得到改善,但未完全消失;无效:体征、症状无改善,症状积分降低<3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中医主要症状积分,评估面色少华、食量减少、食欲不振症状,无:0分;轻度:3分;中度:6分;重度:9分。(3)血清胃肠激素,采集其静脉血液(4 ml,离心 10 min,3 000 r/min),用免疫放射法测定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4)记录各患儿日摄食量,治疗前后体重,用酶联法测定血浆Hb。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00 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面色少华、食量减少、食欲不振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主要症状积分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中医主要症状积分的比较[分,(±s)]
组别 治疗前治疗后面色少华 食量减少 食欲不振 面色少华 食量减少 食欲不振观察组(n=34) 6.05±0.21 6.68±0.65 7.02±0.25 2.02±0.21 2.05±0.15 1.65±0.05对照组(n=34) 6.08±0.23 6.71±0.59 7.08±0.26 3.65±0.26 3.71±0.12 2.98±0.04 t值 0.561 6 0.279 3 0.969 9 28.432 1 40.019 3 121.115 3 P 值 0.576 2 0.780 9 0.335 6 <0.000 1 <0.000 1 <0.000 1
2.3 两组血清胃肠激素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胃肠激素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17、PG-Ⅰ、PG-Ⅱ、ProGRP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清胃肠激素指标的比较[ng/L,(±s)]
表3 两组血清胃肠激素指标的比较[ng/L,(±s)]
组别 治疗前治疗后G-17 PG-Ⅰ PG-Ⅱ ProGRP G-17 PG-Ⅰ PG-Ⅱ ProGRP观察组(n=34) 163.65±12.21 55.21±4.21 10.31±1.25 269.65±1.25 113.25±11.02 98.54±1.21 17.98±2.30 121.21±1.36对照组(n=34) 163.54±12.32 55.23±4.23 10.35±1.23 268.69±2.65 128.65±10.36 55.65±1.23 14.21±2.02 195.65±1.25 t值 0.051 8 0.019 5 0.053 2 1.910 4 5.936 9 144.945 9 7.181 3 234.982 1 P 值 0.958 8 0.984 5 0.957 8 0.060 4 <0.000 1 <0.000 1 <0.000 1 <0.000 1
2.4 两组日摄食量、体重、血浆Hb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日摄食量、体重、血浆Hb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日摄食量、体重、血浆Hb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日摄食量、体重、血浆Hb指标的比较(±s)
表4 两组日摄食量、体重、血浆Hb指标的比较(±s)
组别 治疗前治疗后日摄食量(g/d) 体重(kg) Hb(g/L) 日摄食量(g/d) 体重(kg) Hb(g/L)观察组(n=34) 461.21±10.25 16.54±1.36 100.21±10.25 540.65±14.24 19.65±4.21 139.65±12.21对照组(n=34) 461.69±10.21 16.58±1.37 100.25±10.23 492.65±14.65 17.02±4.36 121.35±11.36 t值 0.209 8 0.128 3 0.016 1 14.859 2 2.744 3 6.398 3 P 值 0.834 3 0.898 3 0.987 2 0.000 1 0.007 5 0.000 1
3 讨论
厌食症是儿科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多在1~6岁儿童中发病,目前暂不完全明确疾病发生具体机制[6],一旦出现体重降低、营养不良、免疫功能降低、智力发育异常等,严重影响生长发育。报告称,小儿厌食症发病主要与其胃肠动力、胃肠激素、消化酶活性、胃肠黏膜结构等因素有关,且和下丘脑分泌的食欲调节因子存在密切关系[7-8]。所以,西医方面多通过调节胃肠pH值、补充微量元素等方法治疗。胃蛋白酶颗粒属于以往常用治疗药物[9-10],虽可缓解其症状,但综合疗效较低,接受度不高。
中医古籍未记载“小儿厌食症”,按照疾病症状可分“不思乳食”“不食”“不嗜食”等[11-12]。认为人体脾胃有调和功能,晓五谷,则可正常饮食。因此,发生厌食症的主要病位在人体脾胃,损伤脾胃后,则出现水谷不化,进而诱发厌食症状。同时,小儿稚阳稚阴之体,脾往往不足,若情志失调、饮食不当,加之后天影响,则发生食量减少、食欲不振等症状[13]。近年不少学者尝试采用中医汤药治疗,如桂枝汤加减[14]。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桂枝汤加减治疗,结果数据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79.41%,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胃肠激素指标优于对照组,日摄食量、体重、血浆Hb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也证实了桂枝汤加减在西药基础上治疗小儿厌食症,可更好改善其食欲、血清胃肠激素指标等,疗效理想。按照小儿体质特征和临床实际状况,治疗小儿厌食症,如乳食内积、脾胃虚弱,主要从调和营卫着手,以促使脾胃气机的苏醒。营卫主全身之血气,脾胃不和则营卫不和,营卫不和又进一步影响脾胃之气机,此两者有互相影响的关系,故营卫和,则脾胃之气机调也。厌食症患儿常见多汗易感、面色不华,桂枝汤有强壮和改善体质,安定神志的作用。桂枝汤中生姜可协助桂枝以和表寒,大枣协助芍药调营阴,甘草协助生姜、桂枝发挥辛甘化阳作用,甘草合大枣可养脾胃,甘草合芍药有酸甘化阴作用。同时,药方中炒山楂有活血化瘀、健胃消食的效果;炒谷芽有和中消食、健脾开胃;麻黄根有专攻敛汗、固表止汗的效果[14-15];茯苓有安神、健脾宁心、利水渗湿;焦白术补气健脾、健脾止泻;党参有养血生津、健脾益肺、止渴、补中益气的效果[16];红枣有滋阴补阳的效果;炒白芍养阴、消肿、缓急止痛、疏肝解气、生津止渴的功效[17-18];炙甘草可通阳复脉、益气滋阴[16];桂枝有助阳化气、温通经脉、发汗解肌的功效。从药理机制上来看,炒山楂有降低血脂、软化血脂、降胆固醇和血脂的效果;炒谷芽可加大与胃黏膜接触面积,又可充分混合食糜,发挥消化酶效果;麻黄根有降血压、止汗的作用[19];茯苓有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的效果;焦白术有双向调节肠管活动,可抑制肠管兴奋,调节免疫功能;党参对胃肠运动有调整作用,可纠正胃肠运动紊乱。炒白芍可抗炎,抑制胃肠管路。炙甘草可促进胰腺分泌;桂枝有促发汗、散热、扩张血管的效果[20]。
综上,临床在治疗小儿厌食症时可在胃蛋白酶颗粒基础上,加用桂枝汤加减疗法,能更好地改善其疾病症状和血清胃肠激素指标等,恢复患儿食欲,提升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