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产素在瘢痕子宫妊娠产妇中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
2022-09-09刘俏华
刘俏华
近年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转变和推行,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生二胎、三胎,导致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数量也随之增加。瘢痕子宫妊娠属于高危妊娠,这类孕妇既往可能接受过剖宫产、子宫肌瘤切除、子宫畸形校正等手术,妊娠期间子宫瘢痕部位逐渐薄弱,甚至发生破裂,威胁母婴安全[1]。在临床工作中,部分孕妇和医师考虑到婴儿安全及子宫破裂情况,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后往往会选择重复性剖宫产,但多次剖宫产操作会显著增加产后出血、感染、前置胎盘、盆腔粘连等并发症的风险[2]。因此,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鼓励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女性进行阴道试产对改善近远期预后至关重要。但是,由于瘢痕子宫妊娠女性子宫颈条件受限,引产期宫缩不协调,延长产程,增加不良母婴结局的发生率。有报道指出,宫颈成熟程度是影响引产结局的关键因素,使用催产素干预能够有效促进宫颈成熟效果,诱发子宫收缩[3]。为了进一步观察催产素在瘢痕子宫妊娠产妇经阴道分娩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本研究观察了催产素对这类产妇的引产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高州市中医院进行分娩的90例瘢痕子宫妊娠产妇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为单胎妊娠;胎位正常;距离上次剖宫产术时间>2年;瘢痕愈合良好,无瘢痕缺陷;胎膜早破;临床资料齐全;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存在阴道分娩禁忌证;肝、肾、心、肺功能不全;估计胎儿体重≥4 500 g;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凝血功能异常;合并急、慢性感染。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年龄25~38岁,平均(33.15±3.52)岁;孕周37~40周,平均(39.11±0.43)周;体重指 数 20.4~25.6 kg/m2, 平 均(23.15±0.73)kg/m2。观察组年龄24~40岁,平均(33.92±3.64)岁;孕周37~41周,平均(39.25±0.47)周;体重指数20.1~25.5 kg/m2, 平 均(23.04±0.76)kg/m2。 两 组年龄、孕周、体重指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产妇及家属对分娩方式知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分娩管理干预,主要包括健康宣教、导乐护理、体位指导及围产期基础管理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以静脉滴注催产素,采用缩宫素注射液(成都市海通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51021981,规格:1 ml∶10 IU)干预,具体方式如下:自然破膜或人工破膜,2~6 h未临产的产妇,使用浓度0.5%的缩宫素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即把 2.5 IU 缩宫素注射液与 500 ml 0.9% 氯化钠溶液充分混合后静滴,滴速设定为8滴/min,观察产妇是否出现规律宫缩,若出现规律宫缩,则保持该滴速,若未出现规律宫缩则每隔15 min增加4滴/min的滴速,最高滴速≤40滴/min。滴注结束后,若产妇仍无规律宫缩出现,则将缩宫素注射液浓度调高至1%,即把5 IU缩宫素注射液与500 ml 0.9%氯化钠溶液充分混合静滴,滴速不变,连续滴注12 h后若无规律宫缩出现则停止滴注。若24 h内产妇未能主动分娩,则选择其他方式进行分娩。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分娩方式:比较两组分娩方式,包括阴道自然分娩、中转剖宫产。(2)产程时间:比较两组产程时间,包括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及总产程时间。(3)宫颈成熟度:采用宫颈Bishop评分量表评估两组产妇宫颈成熟度,该量表主要从宫口开大程度、宫颈管消退程度、先露位置、宫颈的硬度、宫口的位置5个维度进行评估,满分为13分,评估分值越高说明产妇宫颈成熟度越好[4]。(4)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量:比较两组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和产后出血量。其中Apgar评分主要从呼吸、肤色、肌张力、心率、喉反射5个维度进行评估,每个维度评分0~2分,满分为10分,Agpar评分<8分为新生儿窒息。(5)不良母婴结局:比较两组不良母婴结局的发生情况,包括子宫破裂、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会阴裂伤。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分娩方式比较
观察组阴道分娩率高于对照组,中转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分娩方式比较[例(%)]
2.2 两组产程时间比较
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程时间比较[min,(±s)]
表2 两组产程时间比较[min,(±s)]
组别 第一产程 第二产程 第三产程 总产程观察组(n=43) 325.84±75.24 69.81±7.79 6.74±2.26 402.25±89.16对照组(n=36) 437.54±106.34 78.66±13.54 8.92±3.77 517.60±121.37 t值 5.451 3.631 3.174 4.861 P值 0.000 0.001 0.002 0.000
2.3 两组宫颈成熟度、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产妇Bishop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时,观察组产妇Bishop评分高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宫颈成熟度、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量比较(±s)
表3 两组宫颈成熟度、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量比较(±s)
Apgar评分(分)干预前 临产时观察组(n=45) 4.02±0.96 7.13±1.52 225.76±62.74 8.54±0.72对照组(n=45) 4.08±0.92 5.64±1.16 267.84±80.37 8.32±0.89 t值 0.303 5.227 2.769 1.289 P值 0.763 0.000 0.007 0.201组别 Bishop评分(分) 产后出血量(ml)
2.4 两组不良母婴结局比较
两组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母婴结局比较[例(%)]
3 讨论
剖宫产是妇产科最常见的分娩方式之一,在拯救急危重症产妇生命安全、改善母婴结局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增加,与之相关的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其中以瘢痕子宫最为常见[5]。瘢痕子宫妊娠期间,随着孕周的增加,孕妇子宫承受的压力会越来越大,甚至导致自发性子宫破裂的发生[6-7]。有资料显示,瘢痕子宫产妇进行阴道试产时子宫破裂的发生率为0.2%~1.5%[8]。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指南中指出,瘢痕子宫妊娠孕周>40周的产妇阴道试产成功率明显降低,并且发生子宫破裂的风险更大[9]。因此,针对瘢痕子宫妊娠者适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方式进行引产对保障母婴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催产素是一种人工合成或从动物垂体中提取的一种肽类激素,在引产、催产、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方面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也是目前瘢痕子宫妊娠产妇阴道试产时的主要药物选择之一[10-12]。研究指出,催产素可激活受体钙通道,进而释放肌浆网钙离子,促进子宫规律收缩,并且能够刺激子宫平滑肌,提高子宫收缩频率和力量[13-15]。魏本雪等[16]研究表明,静脉滴注催产素可促进产妇宫颈成熟,缩短产程时间,提高引产成功率和阴道自然分娩率。临床认为,瘢痕子宫妊娠引产的效果与宫颈成熟程度密切相关,宫颈条件发育不成熟,会明显增加引产难度和分娩风险。在本研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分娩管理干预,观察组联合应用缩宫素注射液静滴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阴道分娩率高于对照组,中转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临产时,观察组产妇Bishop评分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催产素在瘢痕子宫妊娠产妇阴道试产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宫颈成熟和阴道分娩,缩短产程时间,这在董文辉等[17]研究中也得以体现。
近年来,关于催产素使用不当导致子宫破裂的相关报道越来越多,这也导致催产素在瘢痕子宫妊娠产妇引产中的安全性存在争议[18-19]。于皓等[20]研究指出,催产素使用不当、瘢痕子宫是导致孕妇发生子宫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催产素在瘢痕子宫妊娠产妇中的应用安全性较好,不会增加不良母婴结局的发生。另外,观察组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产妇成功分娩后,胎盘会与子宫分离,血窦开放,导致产后出血现象,而催产素有助于提高子宫收缩能力,减少产后出血风险。
综上所述,催产素在瘢痕子宫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助于提高产妇阴道分娩率,促进宫颈成熟,缩短产程时间,减少产后出血,且具有良好的用药安全性,值得临床实践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