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棓丙酯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
2022-09-09黄妙坤林盛李晓
黄妙坤 林盛 李晓
高血压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体循环动脉血压呈明显上升趋势(即收缩压超过140 mmHg,舒张压超过90 mmHg),可能合并存在心、脑及肾脏等身体器官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2]。此疾病属于发生率较高的一种慢性病,同时也作为心脑血管疾病最为重要的一项危险因素,多发于老年群体中,对其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3]。现阶段所使用的他汀类治疗药物,不但可以有效发挥降脂的功效,还能改善机体血液循环功能。鉴于此,本研究对高血压患者采用注射用棓丙酯、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旨在探讨注射用棓丙酯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本病的合理性与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莆田平民医院8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与《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中涉及高血压疾病的临床诊断指标相符;(2)在近期内未开展任何降血压、降血脂等治疗;(3)对本研究所使用的药物不存在显著过敏反应。排除指标:(1)患恶性肿瘤等程度较为严重的疾病;(2)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3)患免疫系统疾病及肝脏器质性相关不良病变;(4)精神疾病与认知疾病等;(5)中途退出本研究或参与其他临床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7.49±9.68)岁,平均病程(5.32±1.42)年,平均体重指数(24.53±3.63)kg/m2;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7.51±9.49)岁,平均病程(5.43±1.31)年,平均体重指数(24.82±3.75)kg/m2。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体重指数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保持口咽清洁,清淡饮食并足量饮水,禁辛辣刺激食物,患者用药前均先行过敏测试,确认无过敏反应后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单一使用阿托伐他汀(生产企业: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0258,规格:10 mg)展开临床治疗,20 mg/次,1次 /d;观察组采取注射用棓丙酯(生产企业: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8107,规格:60 mg)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阿托伐他汀用药剂量与服用次数与对照组一致,注射用棓丙酯120 mg+5%葡萄糖注射液(生产厂家:浙江国镜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3022613,规格:250 ml∶25 g,规格:250 ml/瓶)静脉滴注。两组均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两组外周静脉血10 ml,对血脂 [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管内皮功能[一氧化氮(NO)、硫化氢(H2S)、血浆内皮素-1(EF-1)]及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指标进行检测。统计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乏力、嗜睡及消化道不适)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脂相关指标
两组治疗前血脂相关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G、TC、LDL-C均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脂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血脂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 TG(mmol/L)TC(mmol/L)HDL-C(mmol/L)LDL-C(mmol/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0) 2.22±0.69 2.08±0.52 6.07±0.74 5.45±0.43 0.64±0.32 0.77±0.34 3.83±0.89 3.27±0.52观察组(n=40) 2.25±0.68 1.57±0.43 6.08±0.71 4.45±0.49 0.66±0.33 0.98±0.37 3.91±0.89 2.35±0.53 t值 0.196 4.780 0.062 9.701 0.275 2.643 0.402 7.837 P值 0.845 0.000 0.951 0.000 0.784 0.010 0.688 0.000
2.2 血液流变学指标
两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组别 全血黏度高切(mPa·s) 全血黏度低切(mPa·s) 血浆黏度(mPa·s) 纤维蛋白原(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0) 6.27±0.89 5.82±0.93 9.83±1.56 8.71±1.42 2.12±0.42 1.93±0.39 3.91±0.49 3.85±0.36观察组(n=40) 6.21±0.99 4.98±0.85 9.87±1.45 7.43±1.32 2.15±0.44 1.56±0.33 3.89±0.43 3.37±0.15 t值 0.285 4.217 0.119 4.176 0.312 4.581 0.194 7.784 P值 0.776 0.000 0.906 0.000 0.756 0.000 0.847 0.000
2.3 血管内皮功能指标
两组治疗前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O、H2S均高于对照组,ET-1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s)
组别 NO(μmol/L)ET-1(mg/L)H2S(μmol/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0) 36.89±6.27 52.43±6.65 96.31±7.95 68.03±5.73 26.67±2.58 34.32±3.24观察组(n=40) 36.78±8.91 75.43±8.23 96.32±8.02 45.97±5.42 26.03±2.14 42.15±3.36 t值 0.064 13.748 0.007 17.689 1.208 10.609 P值 0.949 0.000 0.996 0.000 0.231 0.000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对照组为25.0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例(%)]
3 讨论
高血压患者中,大约有75%的患者属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疾病,即收缩压(SBP)处于较高水平,脉压差(PP)相对较高,且舒张压(DBP)处于较低水平[4-6]。应用抗高血压临床治疗药物在促使SBP下降时,DBP也随之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然而在降压阶段中往往会造成DBP相对较小,对于PP所起到的缩小功效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且SBP通常不能将其降低到正常水平。他汀类治疗药物对血清总胆固醇(T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能起到明显的降低功效,且还能明显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7]。与此同时,他汀类治疗药物除了具备良好的调脂功效外,其药效具有多效性。
他汀类药物作为使用率较高的一种降脂药物,通常将其用于心绞痛、心肌缺血等一系列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此类药物不仅能明显降低血脂,还能起到良好的抗炎与抗氧化等一系列作用[8]。相关临床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可促使高血压患者血脂水平明显下降,对于冠状动脉粥样化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可以明显降低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9-10]。反观注射用棓丙酯主要从中药材赤芍中提取进行加工处理,获得有效成分,且有效成分主要是没食子酸丙酯[11]。此药能明显控制由于血小板血栓素而导致的血小板积聚情况,改善血液黏稠度。通常情况下将注射用棓丙酯用于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一系列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中。相关研究表明,注射用棓丙酯对血脂相关指标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12]。本研究通过将注射用棓丙酯联合药物阿托伐他汀用于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TG、TC、LDL-C、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含量、ET-1均低于对照组,且HDL-C、NO、H2S均较高(P<0.05)。由此可见,联合治疗能明显降低患者血脂水平,改善其血液黏度,且还可明显对血管内皮功能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及时调节NO、EF-1释放稳定。此外,注射用棓丙酯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并不会明显增加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具有较为理想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注射用棓丙酯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对血脂、血压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控制炎症反应,还不会提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