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龄期单纯性肥胖儿童BMI与心理状态、行为状态的相关性分析

2022-09-09王林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23期
关键词:学龄期单纯性儿童心理

王林

学龄期儿童单纯性肥胖多因能量摄入及消耗失衡、机体脂肪堆积、营养过剩导致,以学龄前期及青春期多见,儿童体重严重超过同龄儿童,皮下脂肪较多,四肢粗壮,严重者可导致胸廓活动受限,降低肺泡换气量,从而引起低氧血症,甚至造成成年后发生糖尿病、脑血管病或心力衰竭,严重危害儿童健康[1]。学龄期儿童脑部形态与成人基本相同,智能发育较为成熟,处于心理发育关键期,导致单纯性肥胖儿童在学校等集体环境中易受到歧视,同学关系较差,从而常处于自卑、抑郁等负性情绪中,因此对于学龄期单纯性肥胖儿童,除饮食及运动指导外,更应重视单纯性肥胖对儿童造成的心理损伤,掌握其心理状态,从儿童情感意志力、自我意识等层面进行心理干预[2]。为此,本次研究通过对松滋市学龄期单纯性肥胖儿童进行调查,以观察儿童心理和行为状态,已取得一定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本市2019年1月-2021年12月842例学龄期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6~12岁;(2)人口学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达到超重标准但未达到肥胖标准;(2)确诊为遗传或中枢神经系统继发性肥胖症;(3)伴有需要药物治疗的严重内分泌或代谢障碍;(4)确诊为营养不良或体重不足;(5)合并智力障碍、自闭症或心理障碍。根据表1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将其分为标准体重组(n=750)及肥胖组(n=92)。

表1 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学龄期儿童阶段)

两组性别、年龄、独生子女情况、家长学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BMI水平明显高于标准体重组(P<0.05),见表2。家长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2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表2(续)

1.2 方法

1.2.1 儿童心理状态 采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表示,MHRSP对儿童学习障碍(A)、情绪障碍(B)、性格障碍(C)、社会适应障碍(D)、品德缺陷(E)、不良习惯(F)、行为障碍(G)及特种障碍(H)进行评估,每个维度10个题目,合计共80个题目,每个题目采用三级计分规则,将“未发生过”“偶尔发生”“经常发生”计为0~2分,每个维度0~20分,总分0~160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状态越差[4]。

1.2.2 儿童行为状态 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表示,CBCL通过对儿童社会能力(7个条目)及行为问题(113个条目)进行评分,社会能力每个条目分为2~4个小项,根据儿童实际表现评分,若无该项则计为0分,评分区间为0~62分,行为问题各条目将“无该项表现”“疑似有或偶尔有该项表现”“明显有或经常有该项表现”计为0~2分,得分越高表示儿童行为状态越差[5]。

上述量表评定均由家长在医护人员协助下依据儿童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回收均确认为有效问卷。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学龄期儿童BMI、心理状态(MHRSP)及行为状态(CBCL)差异,并分析肥胖组儿童BMI与MHRSP、CBCL评分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使用χ2检验,等级资料使用秩和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模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肥胖组MHRSP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标准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分,(±s)]

表3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分,(±s)]

组别 A B C D E F G H 总分肥胖组(n=92) 10.48±3.41 11.30±3.75 10.12±3.28 9.41±2.67 9.86±2.81 11.94±2.86 11.18±2.59 10.24±2.71 84.53±8.59标准体重组(n=750) 9.63±2.54 9.28±2.61 8.35±2.16 8.24±2.25 9.18±2.74 9.37±2.65 10.24±2.71 9.43±2.67 73.72±7.21 t值 2.906 6.634 6.943 4.606 2.240 8.702 3.155 2.742 13.274 P值 0.004 <0.001 <0.001 <0.001 0.025 <0.001 0.002 0.006 <0.001

2.2 两组行为状态比较

肥胖组CBCL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标准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行为状态比较[分,(±s)]

表4 两组行为状态比较[分,(±s)]

组别 社会能力 行为问题肥胖组(n=92) 41.87±8.65 143.64±19.13标准体重组(n=750) 38.52±7.28 137.66±17.95 t值 4.757 2.994 P值 <0.001 0.003

2.3 BMI与MHRSP及CBCL相关性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肥胖组BMI与MHRSP、CBCL各维度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BMI与MHRSP及CBCL相关性

3 讨论

学龄期儿童单纯性肥胖不仅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还可增加儿童成年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威胁儿童健康[6]。尽管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但目前仍未有治疗学龄期儿童单纯性肥胖特效药物,因此了解儿童心理状态,根据儿童不同情绪给予针对性干预极有必要[7]。

国内研究表明,学龄期肥胖儿童因对自身身材满意度较低,常自我意识受损,多表现为缺乏自信、抑郁、焦虑等负性心理状态,且伴有社交退缩、违纪、敌意等行为问题[8]。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肥胖组MHRSP及CBCL评分明显高于标准体重组,且BMI与MHRSP及CBCL呈正相关(P<0.05),这说明学龄期单纯性肥胖可导致儿童心理障碍及行为问题。分析原因认为,单纯性肥胖儿童因体重高于正常儿童,活动不便,在学校等集体环境易受社会审美观念影响,遭受歧视、冷落、排斥及嘲笑,严重挫伤儿童自尊心,使儿童丧失学习兴趣,导致儿童产生自卑、抑郁、攻击性强等负性心理[9]。且随着单纯性肥胖儿童体重增加,家长多注重于减轻儿童体重,而忽略儿童心理状况,导致儿童未及时得到心理疏导,易造成儿童出现消极、内向等不良心理表现,对家长及老师产生回避,不主动表达情绪展示自我,丧失自我表现力,长此以往易造成儿童对周围社交人群出现敌对、不信任等表现,不仅导致儿童出现社交退缩、违纪、敌意等行为问题,儿童更因抗拒参加集体活动及体育锻炼导致更加肥胖,形成恶性循环[10]。因此,对于学龄期单纯性肥胖儿童应以诚恳热情的态度给予儿童关心,并多与之交流,安抚其不良情绪,通过交谈了解儿童兴趣爱好,调动其积极性及表达欲望,从而刺激儿童自我表现力[11]。在充分了解儿童想法后,医护人员往后沟通中尽可能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告知家长注意避免突然或强烈的应激事件,尤其对于反应阈值较低的儿童,需循序渐进培养其耐受性,防止心理行为问题激化。

学龄期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多数父母以“长身体”为由常给予儿童高热量、高脂肪膳食,导致儿童营养过剩,代谢失衡,从而导致肥胖[12]。且部分父母常不让儿童挑食,进食时催促,常导致儿童进食过快,饱腹感反馈较慢,不能及时限制进食,从而造成过量饮食导致肥胖[13]。多数学龄期儿童学业任务较重,学习及作业时间较多,从而造成无时间及精力进行体育锻炼,加之过分高热量、高脂肪膳食,导致摄入能量与代谢不平衡,久之导致儿童肥胖[3]。因此,对于学龄期单纯性肥胖的防控,儿保科应联合家庭共同采取措施,着重建立儿童良好的健康观念,平衡学习及体育锻炼,保证儿童每日锻炼时间及质量[14]。儿保科医护人员应对家长进行儿童健康饮食指导,保证儿童进食时细嚼慢咽,给予高蛋白、低脂、低糖饮食,儿童需要奖励时可给予户外亲子活动以增加儿童运动量,营造良好的集体环境,引导儿童在活动中接触了解社会,从而逐渐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并不再排斥与人交流[15]。此外,由于单纯性肥胖儿童通常运动缓慢,家长与同伴应在活动中给予充分的时间,可从旁鼓励但切不可催促与指责,更需避免代替其完成,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性与注意力集中意识。

综上所述,学龄期儿童单纯性肥胖可造成儿童心理状态与行为状态异常,且BMI越高则异常越严重。儿保科医护人员应及时给予儿童健康饮食及运动指导,避免病情恶化引发更多问题,并通过与儿童沟通尽早向家长了解儿童心理、社会、行为问题,建立儿童健康观念及自我保健意识,减少上述问题与肥胖病情的相互作用,促进身心健康持续性发展。

猜你喜欢

学龄期单纯性儿童心理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90锶-90钇敷贴器治疗单纯性毛细血管瘤的护理体会
微创小切口术在单纯性阑尾炎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单纯性卵巢囊肿的临床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疏导
学龄期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基于IHSFCM的儿童心理健康分析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综合干预改善学龄期住院患儿医疗恐惧的效果
学龄前与学龄期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表现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