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结合高压氧对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

2022-09-09

中国伤残医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压氧痉挛肢体

卢 璐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二科 , 辽宁 沈阳 110000)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疾病,有着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老年群体中常见的“三高”是脑卒中的常见诱发因素,高血压、高血脂以及高血糖都会增加人体的心脑血管负担,提高脑卒中病发率。因此,脑卒中的主要发病群体为中老年患者,患者发病后会引发功能障碍,包括思维、语言以及行动上的障碍,肢体瘫痪是脑卒中后常见后遗症,对患者行动自由、社会功能以及心理健康等造成消极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脑卒中偏瘫属于病理性运动受损模式,须要对患者展开病后康复护理,越早对患者后遗症进行干预,效果也越理想。近年来高压氧疗法在神经功能受损等疾病中的应用愈发常见,有利于恢复患者患肢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2]。鉴于此,为进一步提高本院脑卒中后肢体瘫痪患者干预能力,本院对高压氧疗法与早期康复护理联合应用于脑卒中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本次研究围绕脑卒中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与高压氧结合对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展开研究,整个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于本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64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双盲法分组,每组均32例,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51-77岁,平均年龄(62.58±2.12)岁;病程12-76天,均值为(44.15±2.08)天;患者肢体功能情况:上肢屈肌痉挛30例,下肢伸肌痉挛30例,足下垂22例,足内翻24例,肩关节疼痛31例;脑卒中类型:缺血性脑卒中20例,出血性脑卒中12例。观察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5.20±2.47)岁;病程14-74天,均值为(43.87±2.12)天;患者肢体功能情况:上肢屈肌痉挛32例,下肢伸肌痉挛30例,足下垂23例,足内翻25例,肩关节疼痛30例;脑卒中类型:缺血性脑卒中19例,出血性脑卒中13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症状反应情况等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差别,未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2组之间可以进行比较。

2 方法:给予所有患者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如抗感染、降颅压、促进代谢神经细胞、保护脑细胞、改善脑供血、观察病情、监控血压及预防并发症。(1)对照组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后康复护理主要分为4个时期,分别为软瘫期、痉挛期以及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的1-3周内位于后遗症的软瘫期,为保证康复护理效果,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之后应立刻安排康复训练与康复护理。缺血性脑卒中一般发病后48小时就可以对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般发病后2周后对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在对患者展开康复护理干预之前,对患者的肌力进行测试评估,结合患者肌力衰退情况针对性的制定康复计划,康复计划的调整主要是针对时间以及强度。①体位护理:为避免患者出现肌肉萎缩,既要保证对患肢进行干预,也要对健侧的肢体展开护理,为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展开详细体位护理。当患者仰卧在病床上时,护理人员要用枕头等软物将患者瘫痪一侧的臀部与肩胛部位垫起来,同时帮助患者将瘫痪一侧的手臂伸展开来,避免患侧肢体的蜷缩影响血液循环,仰卧位时患者的头部要稍微歪向瘫痪一侧。半卧位状态下,护理人员将患者患侧腿部微微弯曲,将患者扶起来以后用枕头对患者背部、脖颈处以及患者患侧腿弯处进行支撑。当患者侧躺在病床上时,如果患者瘫痪肢体在上,让患者尽可能的舒展上肢,同时将下肢微微弯曲,同时在患者双腿之间放置1个枕头来保护患者脊椎。在对患者良肢位加以控制的过程中,注意交替变化仰卧位、健侧卧位,每间隔2小时进行1次体位更换,加大活动关节范围。②协助患者被动活动:为避免患者长期卧床不活动,肢体功能进一步下降,在患者病情稳定之后,同时患者又缺少自主活动能力的时候,护理人员通过科学摆弄患者四肢关节来帮助患者活动筋骨,促进血液循环。对上肢展开被动活动时,护理人员一手托住患者肘关节对患肢进行固定,另一只手有规律的帮助患者来回弯曲手臂。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腕关节进行旋转弯曲可以达到训练腕关节的目的。被动活动患者下肢时,用一只手托住膝关节,另一只手带动患者小腿来回弯曲,之后以半圈旋转的方式活动患者踝关节。当患者恢复主动活动能力以后即可停止被动活动。③为患者按摩:按摩推拿是中医上常见的治疗手段,也常被用来对患者展开康复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患侧皮肤展开循环按摩同样可以起到良好促进血液循环作用,在按摩的过程中给予患者一定运动感觉刺激,按摩过程中要保证力度始终,为此护理人员可以在按摩的同时询问患者感受,按摩力度尽量大的同时不要让患者感到疼痛。④当患者主动活动能力恢复之后,护理人员引导患者展开科学的主动活动训练。包括握手训练、翻身训练以及桥式运动训练。指导患者训练翻身、起坐、立位、坐位,辅助患者训练前倾、屈膝、坐位平衡,直至站立。护理人员要加强鼓励患者同时行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为培养患者活动患侧肢体的自觉性。通过将患者注意力转移到患侧的方式可以帮助患者养成自觉活动患侧肢体的习惯,为此护理人员每次接近患者的时候注意要从患者瘫痪一侧靠近患者,谈话的时候也要注意站在患者患侧,再者,护理人员可以将电视机、床头柜等患者日常用的多的用具放在患侧方向。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的3周以后-3个月之间位于偏瘫康复的痉挛期,这一时期患者的肢体功能有所提升但是肢体开始出现不自主的痉挛,患者缺少对肢体的控制能力,这一时期的护理重点在于提高患者对肢体的控制能力,减少患侧肢体的异常运动。握手训练以及桥式运动在痉挛期可以延用,与此同时,借助动态桥式和踝背屈等运动方式训练患者的下肢控制能力。3个月后患者到了瘫痪康复的恢复期,护理人员可以引导患者展开从坐位到站位的平衡训练、站立平衡训练以及步行训练。在患者能坐稳椅子后,指导患者通过扶床架训练站立、坐下,并持续行重复训练,完成7天训练后,依据患者病情恢复特征,训练步行,叮嘱患者在训练时注意转移重心,保持正确姿势,步幅均匀、频率适中。在训练上下楼梯时,应注意健侧先上、患侧先下,每天行2次训练,1次45分钟,共行1个月训练。在患者身体良好恢复后,进行一系列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常见训练形式包括穿衣、进食。每次康复训练时间为45-90分钟,1周共行5天治疗,对治疗强度进行良好控制,适度范围为患者第2天不会疲惫。(2)观察组早期康复护理联合高压氧治疗。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同于对照组,高压氧治疗是在患者稳定病情后,不再进展神经系统48小时以上后,行高压氧治疗,压力0.2MPa,单人纯氧舱,每天行1次治疗,1次行60分钟治疗,1个疗程为10次,共行3个疗程治疗。为避免患者对高压氧疗出现不耐受的情况,正式对观察组患者展开高压氧疗之前,对观察组所有患者实施高压氧治疗实验,如果患者在接受2次高压氧治疗之后没有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同时经影像学检查显示脑血肿面积没有增大,则表示患者对高压氧疗法具有较高接受能力,可以继续对患者展开高压氧疗。为保证治疗效果,当观察组患者脑血肿病情稳定以后,高压氧疗要尽早,不过最早不能早于患者发病时间6小时以内。在对观察组患者展开高压氧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患者的咽鼓管流畅程度以及各项生命体征展开密切关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全程陪同,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对患者展开抢救。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脱水药物进行使用,可以适当减少用药剂量,但是不能完全停止用药。

3 评估指标:(1)于治疗前后,采用FMA评分表评估2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采用巴氏指数评分表评估2组患者生活质量,各评分与临床效果呈正比[3]。(2)上肢屈肌痉挛、足内翻、足下垂、下肢伸肌痉挛以及膝关节疼痛是造成患者肢体功能首先的最常见原因及表现,观察并记录64例患者发病6个月后上述5个影响患者患肢功能的指标情况[4]。将2组患者护理6个月后患肢功能情况与护理前做对比,同时对比2组护理后的患者患肢功能情况。

5 结果

5.1 治疗前后64例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评分、巴氏指数评分对比:未治疗时,组间肢体功能恢复评分、巴氏指数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2组患者干预前肢体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几乎没有差别;经治疗后,观察组比对照组肢体功能恢复评分、巴氏指数评分更高(P<0.05),说明干预后观察组肢体功能改善更明显,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详情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64例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评分、巴氏指数评分对比分)

5.2 64例患者发病6个月后影响患肢功能各项指标对比:观察组比对照组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足下垂、足内翻、肩关节疼痛发生率均更低(P<0.05),护理后观察组上肢屈肌痉挛症状患者有5例,对照组则高达12例,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上肢屈肌痉挛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的50%;护理后观察组下肢伸肌痉挛症状患者4例,对照组则高达11例,对照组护理后的下肢伸肌痉挛率几乎是观察组的3倍;护理后观察组有3例仍然存在足下垂症状,对照组仍然存在足下垂症状的患者则比观察组的2倍还要多;此外,护理后对照组足内翻患者以及膝关节疼痛患者例数同样远远多于观察组。详细数据见表2。

表2 64例患者发病6个月后患肢功能情况对比(n,%,n=32)

讨 论

脑卒中属于脑部病变,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心脏病、过分依赖烟酒、饮食结构不合理都是形成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而情绪暴躁激烈、冷空气以及突发性的体位变换则是脑卒中的常见诱因,脑卒中出现以后集中表现为脑血流供应障碍,而当脑部组织周边血液供应出现问题以后,血液以及血液中的氧气就无法达到,因此就对脑组织功能造成影响,导致患者表现出水肿、缺氧、缺血症状,对患者患肢功能造成影响。脑组织功能的影响并非是暂时的,如果无法立刻恢复脑部血液流通,会造成脑神经与脑细胞的死亡,因此脑卒中后通常会出现人体各项功能的衰退,在各类功能中,由以肢体运动的衰退最为常见,这也是脑卒中后肢体瘫痪如此常见的原因。脑卒中瘫痪以后,患者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自由活动,甚至无法保证生活自理,因此会受到身心的双重打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增加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当前医学界十分重视脑卒中后肢体瘫痪的康复。康复护理作为一套完整的脑卒中康复体系在脑卒中肢体瘫痪护理中的应用发挥良好效果。近年来高压氧疗在该疾病护理中的应用也多了起来,高压氧与早期康复护理的联合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持基础,同时大量研究显示,高压氧疗与早期康复护理的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瘫痪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治疗预期。一般情况下,脑卒中运动功能的影响因素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行积极开展康复训练,可快速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依据大脑可塑性理论,行有效的脑细胞组织治疗,确保脑组织功能及活性得到快速恢复。损伤神经细胞后,无法再生,但重建功能理论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可为早期康复干预提供有力依据,应依据患者病情特征,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提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加快机体功能恢复速度,加强患侧肢体功能[5]。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对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在所有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的第1时间对患者展开科学的康复护理,并引导患者逐步完成不同阶段的康复训练,康复护理实施的时间能够直接决定患者后遗症恢复效果,本次研究中保证了康复护理的及时性,有效保证康复护理作用的发挥。高压氧治疗是通过脑组织血氧含量增加,对脑水肿缺氧恶性循环加以阻断,缓解缺血缺氧引发的代谢功能障碍、脑功能损伤,加快恢复患者神经细胞功能。于早期行高压氧治疗,可对治疗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在首次治疗时,护理人员应多给予患者陪伴,做好针对性干预措施,规范操作高压氧治疗,确保顺利进行治疗[6]。人类长期生存在含氧量为21%的大气环境中,当空气中的含氧量发生变化,无论是含氧量增加还是减少,都会让人体产生不适应的感觉,甚至是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不过人类对氧含量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与调节能力,由于人体器官运作需要一定的氧气,因此总的来说,高氧环境要比低氧环境更有益于人体健康[7]。脑卒中肢体瘫痪患者的肢体功能之所以出现下降,是因为大脑在缺氧的过程中造成了脑神经细胞的死亡,肢体瘫痪之后,瘫痪肢体的血液循环不畅,使得患者的肢体功能比较难以恢复,人体血液中含有的氧气同属于维持人体机器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氧气可以有2种方式存在于人体中,分别为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的形式和与血浆融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血氧含量,能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起到治疗作用。高压氧就是通过溶解氧、促进氧气进入人体器官来实现肢体瘫痪的治疗作用[8]。另外,对于只存在毛细血管的机体部位来说,红细胞因为血管太过狭窄无法进入,因此红细胞中的氧气也进不去,但是无论是多细的毛细血管,血浆都可以通过,而高压氧是可以促进氧气融入血浆的,因此,高压氧能够促进患者全身氧气含量的充足,起到一个抗氧化的作用,凡是因为缺氧缺血导致的疾病都可以通过高压氧疗来展开治疗[9]。高压氧疗在脑卒中瘫痪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包括促进患者瘫痪肢体血管的生成,改善患者瘫痪肢体部位的缺氧状态,对炎症反应进行抑制,同时能够调节HIF-1信号通路,此外还能起到抗氧化的作用[10]。本次试验结果显示,2组患者干预之前的肢体功能评分情况、巴氏指数评分情况以及上肢屈肌痉挛、足下垂、足内翻等肢体功能下降的表现情况均无明显差别。经干预后,组间肢体功能恢复评分、巴氏指数评分对比,观察组更高(P<0.05),说明观察组经康复护理与高压氧疗联合干预后,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情况以及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都远超过对照组。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经干预后仍然存在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足下垂、足内翻、肩关节疼痛症状的患者人数明显要少于对照组,说明高压氧疗能够有效改善影响脑卒中肢体瘫痪患者肢体功能的症状表现。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与高压氧结合干预,可改善患者瘫痪肢体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高压氧痉挛肢体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吸氧真能减压缓解脑疲劳吗
迎接高考吸点氧靠谱吗
肢体语言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肢体写作漫谈
高压氧治疗31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面试六禁忌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通络熄风汤治疗面肌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