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四排赫哲族地区旅游发展研究

2022-09-09王志贤

北方经贸 2022年8期
关键词:赫哲族民族旅游

王志贤,王 爽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哈尔滨 15008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乡村旅游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乡村为活动场所,是一种集乡村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田园风光于一体的旅游形式。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作为活化的文化遗产,可将某一特定时空单元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文化水平、民族特色完整呈现出来。近年来,凭借着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具有的原生态和多样性,我国民族传统村落旅游产品以其独有的民族特色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青睐,民族传统村落旅游呈快速发展趋势,也成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民族地区需要因地制宜利用自身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优良的生态资源,对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促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对乡村振兴的实施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积极发展地方民俗文化旅游是实现区域振兴和民族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经过长期发展的实践证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深度发掘民族旅游资源的潜力、增强乡村产业活力、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民生产效益的重要举措,对于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传承民族特色文化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一、四排赫哲族乡概况

(一)四排赫哲族乡基本情况

四排赫哲族乡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完达山余脉,乌苏里江西畔,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全乡总面积52平方千米,边境线长12千米,地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夏季短促。四排赫哲乡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环境优美、风景秀丽。

作为《乌苏里船歌》诞生地的四排赫哲族乡,以民族历史文化为背景,以自然、人文景观为依托的民族旅游业蓬勃发展。河灯节、开江节、篝火晚会持续推动旅游业发展。近年来四排赫哲乡逐步形成了以旅游业为主导、农渔业共同发展的民族经济发展新格局。2020年,四排赫哲族乡被黑龙江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二)四排赫哲乡的赫哲族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的古老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后由于与汉族长期混居而使用汉字。赫哲族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们定居在东北平原的三江地区,临水逐水而居,以渔猎采集为生。“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赫哲族是一个多源、多流的民族,由22个氏族所组成,族体在17世纪初形成于牡丹江、乌苏里江流域至黑龙江下游”。目前,赫哲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集中居住于三乡两村,即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县抓吉镇抓吉赫哲族村。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的赫哲族总人口数为5373人。

四排赫哲族乡政府驻地为赫哲族的聚居村落——四排村。四排村名,是由清末民初饶河县长泰区第四牌的“四牌”演化而来并沿用至今。1985年,县政府对西林子乡的四排村、马架子林场和三人班乡的曙光村进行了合并,设置了全县唯一的民族乡、全国三个赫哲族乡之一的四排赫哲族乡。截至2020年,全乡总人口共有699户1746人,其中,赫哲族有103户194人,赫哲族占全乡总人口比例的11%。

(三)民族旅游发展状况

旅游业是四排的新兴产业,个体经济主要围绕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在乡域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赫哲族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四排赫哲族乡环境优美、风景秀丽。以民族历史文化为背景,以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依托,民族旅游业蓬勃发展,景区内建成了乌苏里江流域唯一体现赫哲族传统民俗文化的民俗公园——四排赫哲族风情园,为国家AAA级景区,园区共占地1.2公顷。园区内主要有赫哲民俗博物馆、文化历史博物馆等主题建筑。通过赫哲族工艺品的制作展示、历史文化图文解读、生产生活场景再现等,多角度向游客展示赫哲族的传统文化特色和历史沿革。四排赫哲族风情园是黑龙江省东部最具特色的民俗旅游景区之一,四排的赫哲风情园成为了一座桥梁和纽带,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赫哲族的历史、文化和变迁。

赫哲族先民沿水而居,是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长期的生产生活形成了对江水的特殊情结,因而这里每年都会举办“开江节”和“赫哲族河灯节”,来表达赫哲人对母亲河的敬意。而作为具有较强独特性民族节日的举办也吸引了大量游客来访。

二、四排赫哲族乡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优势

(一)自然资源丰富

自然田园景观在乡村旅游资源中尤为重要,四排赫哲族乡内具有各种特色农田、天然奇特的地形地貌、湖泊或河流。四排赫哲族乡境内地势平坦、泡泽密布,多森林、草原,自然景色清新宜人。境内有一江四河,水域广阔,水产资源丰富,盛产多种名优鱼种;林木、草原资源潜力较强,拥有21%的次生林地覆盖率以及400公顷优质草原。且具有明显的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形成了多样的自然植被景观,极具地域特色,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方面颇具优势。

(二)民族风情浓郁

县域人文历史悠久,周秦之前县域内就有人类活动存在。境内现有26个民族,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饶河县地处山区,交通相对闭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县域内以赫哲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习俗保持较好。赫哲族渔猎文化的饮食、服饰、民居、宗教、语言、民族节庆构成了独特的四排乡人文历史景观,以赫哲族历史文化为底蕴、以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依托,民族旅游业正蓬勃兴起。

2006年,赫哲族桦树皮制作技艺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饶河县文化馆负责对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目前,赫哲族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共有四项,分别是赫哲族伊玛堪、赫哲族婚俗、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以及赫哲族桦树皮制作技艺。

(三)政策大力支持

县政府一直将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建设发力点,高度重视四排赫哲族乡旅游发展,着力打造全域旅游,并结合“醉美331国道”等建设项目,进行了沿线景区、景点和服务设施的规划,成功打造了生态游、风情游、边境游等多种旅游线路;并以四排村为示范带动,立足本乡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打造以关东风情、民俗文化、抗联文化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以期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全面提升游客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四排赫哲族乡乡村旅游发展不足之处

(一)旅游产品单一且文化发掘欠缺

四排乡作为赫哲族的聚居地极具民族特色,但是民族文化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并没有得到统一有效的开发,乡村特色旅游仍处于“乡村观光”与“乡村农家乐”基础旅游接待服务阶段,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地域文化挖掘程度不够,并未能发挥出民族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尤其是乡村附属旅游产品仍然处在表层展示阶段,独特的地域深层次文化内涵稍有欠缺,同时设计层面的再创新和文化层面的深加工也较为缺乏,且旅游产品并无较强的竞争力与其他景区同质化严重,无法满足今后到访游客的多层次、高标准的游览观光需求,妨碍乡村特色旅游的持续发展。

(二)基础设施落后且村落空心化严重

农村人口“空心化”是指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过度转移,农村人口迅速减少,导致农村地带人烟稀少的景象。农村人口“空心化”是一种高度不合理的人口分布,主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短缺、农村人口结构失衡、年轻人口比例下降等。

四排赫哲族乡位于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农业经济区。长期以来,由于政府财政收入较低,从而导致对乡村旅游建设投入资金较少,致使景区周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旅游接待能力不足,基础设施及旅游服务设施出现短板。近年来,以城镇化外援吸引力和村庄自身离心力为深层原因,以子女升学、医疗卫生以及寻求就业为表象,大量赫哲族居民迁往县城或周边城市,少数居民在春耕、秋收时期返回。人口的大量外迁致使传统村落的空心化,不利于民族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三)市场开拓欠缺且专业人才缺乏

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乡村旅游必须做好旅游市场的开发与拓展,才能脱颖而出、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在旅游市场开拓中,旅游管理人员并未能对旅游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且在长期发展中景区的品牌塑造意识不强。同时,经实地调研发现,景区内从业人员大多为附近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且从业者较少参加相关专业培训,对当前乡村旅游行业发展形势适应度较低。

四、四排赫哲族乡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一)加大产品推介力度

在互联网时代,需要创新营销手段,拓展营销能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模式应进行变革与创新,四排乡应积极适应新型旅游市场要求,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产品营销渠道。如今,移动互联网已成为迅速缩短游客与乡村旅游产品距离的信息工具,在产品推介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宣传方式,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逐步形成品牌效应,促进可持续发展。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资源整合与发展。以旅游市场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打造以旅游者为中心的产品理念,制定各类优质旅游产品,提供个性化旅游活动。在增加游客体验的同时,着力推进“旅游+”文化、康养、研学等新型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种需求,构建乡村旅游新形象。

(二)深挖民族文化内涵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蕴含着深厚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要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打造文旅结合的乡村文化发展格局,分析现有民族文化资源,在旅游产品打造中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元素;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推进文旅的深度融合发展;要将文化内涵与项目有机结合,构建完整的以文化为主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文化机制,明确乡村旅游定位,实施科学管理,借助本民族文化优势,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和文化内涵,促进乡村旅游健康稳定发展。

在深化文化内涵开发过程中,应当对旅游区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合理利用土地、净化空气环境、保护水资源、进行植被绿化,及时监测与改善旅游区环境质量,确保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同时,在立足大众旅游美学的基础之上,既要维护民族文化的传承,又要避免因发展旅游而致使民族文化遭受冲击。

(三)培养专业旅游人才

要实现旅游景区的长远发展和繁荣,必须实施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从业人员培训机构,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需求调查,根据需要制定和调整培训内容,选择最佳培训时间,灵活采用培训方式,重视培训的评估及反馈机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服务人员主动、自觉地提高服务水平以促进个人发展;鼓励从业人员到其他旅游目的地考察,学习其管理和服务经验,积极为当地旅游目的地发展寻求更好的管理和服务方式;积极实施招聘计划,加强与专业旅游院校合作,鼓励和引导就近高校优质专业人才到景区进行文旅就业与创业,并适当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优惠支持,管理和引导旅游目的地开发,为发展地方乡村旅游奠定人才基础。

(四)优化基础服务设施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建设旅游道路、完善交通线路、营建自驾游停车场、公共卫生间、安全消防设施、垃圾站等基本旅游服务设施,便利景区周边居民生活,用以抵抗村落空心化持续熵增,以期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配套产业进行合理规划与联合开发,因地制宜地设计富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在提高游客的满意度的同时满足当地农民的需求,加强景区的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现景观旅游的应有价值。

(五)打造新型创业就业平台

政府需要定期召开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会议,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同时,加强创业示范培训,鼓励中小企业规范发展。此外,在回乡创业人才培养计划方面,根据回乡人才所处的创业阶段、行业、群体、经济等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培训计划。

在民族旅游业繁荣发展的同时,要实现休闲农业产业化和产业链的发展,需要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发展,为创业就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中青年劳动力回流。

五、结论与讨论

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之间耦合关系较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对四排赫哲族乡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优势与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从而对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不足和现实困境进行反思,同时对四排赫哲族乡乡村旅游发展之中存在的旅游产品单一、专业人才匮乏、市场开拓不足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我国少数民族村落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参考与借鉴。

猜你喜欢

赫哲族民族旅游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佳木斯市赫哲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调查探究
MINORITY REPORT
赫哲族舞蹈的研究综述
旅游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赫哲族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