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国资监管水平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2-09-09

北方经贸 2022年8期
关键词:国资监管监督

刘 娟

(兰州新区中川园区财政金融局,兰州 730314)

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资监管体系,是新时代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纵向对比来看,近几年国资监管整体水平有明显提升趋势,在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绩效、解决国有企业发展难题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也必须认识到,随着国企改革迈入新阶段、进入深水区,对国资监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监管方式单一化、监管范围局限性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国资监管效能的发挥。基于此,必须要立足国企改革发展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协调各类监督力量,通过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创设有利条件。

一、新时代全面提升国资监管水平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助于整合资源、形成监督合力

从监督主体上来看,国资监管的主体包括党内监督、纪检监督、群众监督、审计监督等。在以往的国资监管工作中,不同监督主体之间缺乏联系,造成了监督力量的分散,甚至经常因为责任划分不明确,形成了诸多的监督漏洞,不利于国有资产的完整与安全。为实现全面提升国资监管水平的目标,必须要坚持全面统筹原则,运用系统思维盘活监督资源、整合监督力量。让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巡视监督等各类监督主体能够做到信息共享、相互协调,同时还要综合运用日常监督、暗访督查、约谈督办等多种模式,以监督合力更好完成新时代国资监管任务。

(二)有助于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

让国有资本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有序流动,在规范资本运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资本回报,切实保障国有资产安全,成为新时代全面提升国资监管水平的又一目标。在国企管理优化、改革创新的过程中,管好资本布局,拓展资本运作空间,短期内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果,长期来看将会提升股权投资运作能力,让国有企业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从这一角度来看,新时代全面提升国资监管水平,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不仅是国企深化改革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的必要条件。

(三)有助于防范国企改革重大风险

国资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加上市场环境的复杂变化,期间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矛盾、面临各种问题。像违约、亏损、腐败等重大风险,一旦发生都将严重阻滞国企改革进程,带来严重经济损失。依托全面提升国资管理水平的有利契机,强化风险防控意识,健全国有企业的风险防控体系,切实提高风险超前识别能力、风险即时预警能力、风险应急化解能力,实现重点领域“零”风险,保证国有企业稳定经营和持续发展。同时,引进监督检查、考核奖惩与责任追究的配套制度,进一步强化国资监管的履职能力,让国有企业在改革与经营中主动避开重大风险,切实维护国企经营效益。

二、提升国资监管水平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政治保证

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充分发挥企业基层党组织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加速实现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的深度融合,才能确保“阳光国企”建设取得新成效,在国资监管领域做出新成绩。针对重要岗位、重大事项等易于发生腐败的关键点,积极开展清廉文化建设活动,在国企内部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为提升国资监管水平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党建为引领,以廉政建设为突破口,用制度管人、管事、管资产,进一步提升国资监管的规范化。在做好国企党建工作的基础上,以国资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工会的积极性,加强国资监管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通过强化思想认识、增强履职能力、坚定职业信念,确保国企改革过程中国资监管工作的高水平开展,为国企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二)坚持全面覆盖,打造监督闭环

新时代强化国资监管力度,既要追求监管的深度,也要注重监管的广度,坚持横向贯穿职能和纵向辐射县区相结合,务求消除监管盲区,形成全面覆盖、全程监管的局面。在此基础上,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履职意识,按照现有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实现对重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全过程、实时化跟踪监管。其中,将民生资金和项目开展审计督查作为工作重心,在监督中既要细心耐心,善于发现问题,同时又能追责问责、督促整改,真正做到以问题促整改,不断完善国资监管机制。加快构建业务监督、审计监督、责任追究、监事会监督“四位一体”工作闭环,加强与审计、巡视、纪检监察等外部监督力量的协同,形成监督闭环、提升监督合力,彰显新时代国资监管的新面貌。

(三)坚持信息赋能,力求精准高效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升国资监管数据资产化、资产服务化水平,以信息技术赋能促进国企实现高质量发展。整合利用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信息技术,着力打造标准化、一体化的智慧国资信息系统。除了要整合产权登记管理、考核分配管理、投资项目管理等各项业务外,还应强化数据共享意识,推进不同部门、不同业务的信息资源实现充分共享,实现国资监管的高效性和智慧化。同时,依托智慧国资信息平台的便利性,对现有国资监管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再造,力求精简高效,重点解决业务痛点,让公开透明、实时在线、信息集成的综合型信息监管系统可以尽快上线运行。在及时披露信息、动态监控风险的基础上,为精准监管、智能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三、全面提升国资监管水平的可行性策略

(一)多措并举提升国资监管专业化水平

1.加快职能转变。完善国资监管机构权责清单,明确各治理主体行权履职边界。对于该管的,决不推卸责任、决不推诿扯皮,保证监管到位;对于不该管的,依法放权,实现市场化监管。通过加速国资监管职能的转变,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既可以提升国资监管效能,同时又能优化资源配置,促使监管职能转变,尽快形成以监管资本为主的国企监管环境。伴随着监管职能发生转变,监管重心也要随之调整,从原来关注国有资本的安全与保值,逐渐向追求国有资本的功能和效率方向转变。围绕国有企业改革计划、发展战略和当前的市场环境,积极做好国有资本的合理布局,重点加强国有资本的运作管理,在保障国有资本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其回报率,实现国有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2.突出监管重点。国企资产长期闲置以及出租出借资产效益不高,是国资监管中需要重点解决的两个问题,同时也是制约国企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明确监管重点后,通过强化基础管理切实提高资产整合利用效率,让国有资产创造应有的价值。落实好“三到位”,使资产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首先是摸清家底到位。在国有企业内部展开一次全面盘查,对近几年资产出租、出借、融资抵押,以及闲置资产等情况进行详细统计,保证不重不漏。只有掌握了具体的资产情况,才能消除国资监管的盲区。其次是合同监督到位。重新核实合同内容,保证合同条款合法有效。对合同中不明确、不规范的条款,双方协商后及时修改,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最后是资金管理到位。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每一笔收入和支出均要如实记录,并且保证账实一致。重点审核专项资金的入库情况,有效防范资金挪用问题。在国资监管中发现重大问题,应做好预警纠偏,必要时要报告省委、省政府,以保证风险可控。

3.创新监管方式。国企改革迈入新阶段,国资监管的方法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更好地突出国资监管的针对性、系统性,实现“小延时,低误差”的监管效果,才能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实现动态监测和即时预警。继续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聚焦于关键环节和关键少数,认认真真做好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工作中,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对待所有审计对象一视同仁,从维护国企利益出发履行好审计责任,对存在的经济问题如实记录、上报,及时堵住风险漏洞,突出国资监管实效。加快国资监管平台移动端的建设,实现国资监管信息系统PC端与移动端的数据共享,让监管工作人员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随时随地开展财务监督、产权登记、投资项目报备的各项业务工作。使用新型的国资监管方式,实现国资监管工作的高效化、规范化、精准化,达到以监管促发展的效果。

(二)多方协同构建国资监管全覆盖机制

打造职责统一、全面覆盖的监督闭环,以及上下贯通、整体联动的监管机制,是新时代期提升国资监管实效性、促进国企发展可持续的重要举措。打破地域屏障,把区县国有资产管理也纳入监管范畴。同时发挥监管人员的主体作用,一方面是要开展业务培训,扎实监管业务技能,确保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时,能够履职尽责、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另一方面又要完善情况反馈机制,保证监管人员能够将基层调研中的所见所闻及时反馈至上级领导,为下一步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尽快建成跨部门的综合监管制度,对于涉及多个处室的重要审批事项,必须在党委会研究前进行联合审查,突出联合审查审批的优越性,发挥联合监督的实效性。积极打造多主体联合监督体系,除了党内监督、政府监督、国资委监督外,还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群众监督以及第三方机构监督的作用,在建成全面覆盖国资监督体系的基础上,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三)实行穿透式监管实现国资保值增值

1.全方位动态监控。聚焦于国企经营、国资国企改革等重点领域,以及容易发生风险的关键环节,展开一次全面的风险排查。既要关注国企经营风险,同时也要横向扩大排查范围,将政治风险、债务风险、安全生产风险等全部纳入风险排查。尤其是对于安全生产风险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在国企改革和发展中,杜绝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放松安全管理要求的情况,切实维护好国企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提高风险的超前识别和准确判断能力,实现风险管理的常态化、动态化。争取在风险萌芽阶段予以处理,保障国资安全,维护国企正常经营。针对动态监控中发现的矛盾、问题,评估其危害影响。对于危害严重、难以解决的,还应成立工作专班,多部门合作、专业化会诊,在深入剖析问题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应对和解决策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2.全周期持续监管。国有企业经营中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要想有效防控风险,必须树立全生命周期的持续监管理念,这样才能保证在风险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预警、采取对策,为国企高质量发展创设有利条件。为此,要构建事前制度规范、事中跟踪监控、事后监督问责的闭环机制,全过程、无死角地履行国资监管责任。要求监管人员在事前主动介入项目引进谈判,参与合同条款审议、修订,从源头上保证投资行为合规;要求监管人员在事中做到动态监控,特别是对于国企的重大投资项目和大额资金支出,通过监督检查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提高风险防控能力;要求监管人员在事后督导国企开展投资项目效果评价,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识别和科学处理,严肃问责追责。国资监管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在国资监管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均履行好职责使命,围绕重点问题,持续跟踪落实,才能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支持国有企业做大做强。

(四)实行分质化监管提升国资监管实效

为进一步提升国资监管成效,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有必要推行分类、分层、分级的监管模式。根据监管对象的不同,采取差异化、分质化的监管方法,以便于突出监管实效性、精准性,这对于推动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会产生积极帮助。将市属国有企业分成三类:对于竞争性国企,重点关注其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对功能性国企,重点监管国资布局,以及服务重大战略、重大事项的能力;对公益性企业,重点关注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能力,并接受社会监督。除此之外,还可以尝试实行国企分级治理机制,按照国有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效益、信用评价、债务风险等进行分级。对于不同等级的企业,提供相应的量化考核指标,让国资监管结果更加直观,也是新时代下提高监管实效、促进国企发展的有效举措。

新时代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和健康发展,必须要构建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通过全面提升国资监管水平,更好发挥国资监管在推动国有企业转型综改、健康发展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在坚持党建引领、全面覆盖的原则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打造国资监管信息系统,实现监管模式的创新。同时加强多方合作、强化协同监管、分级监管、动态监管,在切实提高国资监管水平的基础上,帮助国有企业精准识别、有效化解经营风险,扫清国企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帮助国有企业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国资监管监督
什么是四个监督?
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
浅论我国会计监管体制的创新
特力A背后的“国资”奇兵
落实依法监督、科学监督、高效监督
重庆国资混改调步:先卖小企业大多亏损
地方国资改革启动6.7万亿资本盛宴
监管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