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美术教育绽放科学之花
——基于幼儿园美术课程的探索
2022-09-09王亦凡
■文/王亦凡
幼儿园开展美术教育能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部分幼儿园开设的美术教育课程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课程教学缺乏科学性。教师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开展美术教育,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
本文从部分幼儿园的美术课程现状着手,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以充分挖掘美术教育自身蕴含的丰富内核,促进幼儿美术课程科学高效开展。
一、幼儿园美术课程现状
下文为笔者记录的一段幼儿园美术课堂实录。
课堂上,教师先让幼儿看一些图片,并提问:“大家都看到了什么呀?”幼儿A说:“我看到了房子和大树。”幼儿B说:“我看到有爸爸和妈妈。”幼儿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看到的内容。还有幼儿持不同的意见,“才不是爸爸妈妈,是哥哥和姐姐!”幼儿C说道。幼儿回答完之后,教师继续按教案的流程进行教学:“大家能够在纸上画出‘家’的样子吗?先看看老师的示范哦。”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作画,先画出一个正方形,并说:“房屋的主体是一个正方形,接下来我们加上屋顶。”教师画出一个三角形作为屋顶。“家里住着爸爸、妈妈和宝宝。”伴随着讲解,教师又在黑板上画出三个人物。画完后,教师给幼儿布置任务:“大家能不能也在纸上画一画自己心目中的家呢?”然后幼儿开始自己绘画。
在画画的过程中,大部分幼儿经常抬头看教师黑板上的画,涂色也与教师示范时用的颜色相近。教师在课堂内巡视,期间有幼儿四处跑动,拿其他幼儿的图画纸。十五分钟后,教师让幼儿停止作画,并让小组长收齐后交上来。最后,教师简要点评了幼儿的画作,并鼓励他们再接再厉。
二、幼儿美术课程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法陈旧,忽视了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从上述幼儿的回答可以看出,每名幼儿的关注点都不尽相同。但教师并没有对幼儿的讨论做出反馈,而是接着按照教案上预设的环节进行教学。而且大多数幼儿是模仿教师提供的范本进行作画的,这导致幼儿的美术作品千篇一律。
绘画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应引导幼儿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例如,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大家眼中的家是什么样子的?有谁愿意主动说一说?”教师要引导幼儿进行思考。此外,幼儿对图形具备一定的敏感性,能够将图形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旋转、排列等。教师应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向幼儿展示多种“家”的图形组合。教师还可以给幼儿提供不同形状的图形卡片,鼓励幼儿组建出自己心目中“家”的样子,并据此自由创作。
(二)缺乏指导评价,忽视了对幼儿鉴赏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而是要综合培养其审美能力。实录中,教师在幼儿作画时进行巡视,保证了幼儿正常作画的秩序,却没有对每一名幼儿做出针对性的指导。在课堂评价环节,教师也没有在绘画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教师应多关注幼儿的画作,并与幼儿互动。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幼儿:“你画的天空是粉红色的,真美!为什么要涂成这个颜色呢?”随后,教师可能得知幼儿画的是傍晚的晚霞。教师还可以问:“傍晚看到的湖水是什么颜色呢?”这类提问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完善画作。此外,教师还需充实评价环节。幼儿作画结束后,教师要鼓励幼儿阐述自己的画作,并引导其他幼儿进行评价,如“老师觉得圆形的屋顶太有创意了,能够让雨水都流下来,你们觉得还有哪里画得特别有趣呢?”教师要设计幼儿互评的环节来锻炼幼儿的鉴赏能力,构建出完整的课堂评价体系。
(三)课堂形式单一,未能落实多元化教学
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幼儿美术教育就是教幼儿画画,课程结束后让幼儿画出一幅作品就达到了美术教育的目的,实录中的美术教师同样持有这种观念。但美术教育除绘画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以实录中以“家”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活动为例,教师可以让幼儿将不同形状或颜色的图形卡片通过裁剪、旋转、折叠的方式固定在另一张纸上,以此进行艺术创造。幼儿还可以用超轻粘土进行制作,将二维平面的“家”转换为三维立体的“家”,同时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除课堂教学外,以“家”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活动还可延伸至家园共育领域。幼儿将画作拿回家中,询问父母他们眼中的“家”是什么样子的,并让他们在画纸上增添自己的创作,之后引导幼儿在课堂上分享家庭成员共同创造的“家”。教师还可以将本次活动延伸为主题活动,让父母和幼儿共同完成关于“家”的绘本制作,绘本中可以介绍家庭成员、家居陈设等。
三、幼儿美术课程的科学内核阐释
从上述幼儿美术课程的现状来看,其中存在着诸多待改进之处,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掌握美术教育的科学内核。笔者将从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图形、关系和色彩三个方面阐述其科学内核。
(一)图形
1.图形的选择与组合。幼儿对图形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他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旋转或排列图形。教师要鼓励幼儿发挥创意拼接图形,并对他们的作品给予肯定,以激发他们对图形变化的兴趣。教师可以将波普艺术融入幼儿的美术课程,即让幼儿用身边的一些事物,如海报、碎纸、包装纸等进行拼贴、整合,创造新的图形,从中感知拼接图形的艺术魅力。
2.图形的边界线。边界线是图形之间相互区别的界线。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光影线条之间的变化。
(二)关系的处理
1.水平与垂直关系的处理。在幼儿绘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提到一个名词“生命线”,所谓一幅画的生命线就是贯穿整幅画面的水平或垂直的线,它能够将画面延伸出去,而不仅局限于画幅尺寸的方寸之间。在幼儿处理水平与垂直关系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绘制画作的“生命线”,它可以是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河,也可以是一片一望无垠的草原。画出“生命线”后,幼儿便能将房子平平地坐落在草原上,岸边的杨柳也能与水面呈垂直的状态,这有利于帮助幼儿处理画面上水平与垂直的关系。
2.事物之间关系的处理。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积极观察并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教师要认真观察幼儿的作品,并做出一定的反馈,如“这些树枝挡到后面的小朋友啦,有什么办法让树枝既在前面又不遮挡后面吗”“你看窗外正在玩耍的小伙伴,近处的看得很清楚,远一点的只有小猫那么大”。幼儿通过亲身观察和感受,体悟事物之间的关系,并呈现到画作中。
(三)色彩
多数幼儿偏爱靓丽的暖色,对灰调的冷色并不敏感,所以幼儿的画作上经常出现大色块的事物。教师可以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来锻炼幼儿的色感。比如,名作赏析就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式。以欣赏莫奈的《谷堆》为例,光影与颜色的变化能够对幼儿感知色彩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此外,幼儿园教室内的环境创设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幼儿对色彩的感知。
综上所述,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整体上呈阶段性,幼儿的发展特征和速度虽不同,但仍有规律可循。故而对于教师而言,在美术教育中不应去教幼儿具体怎么画,而是应该用适当的方式鼓励幼儿表现自我,用自己的感知来创造美,从而真正地让科学之花盛开绽放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课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