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参与式的延续性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分析
2022-09-08陈玉娟
陈玉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常见的病发率、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的呼吸系统疾病,现已成为全世界公共卫生问题。该病发病因素较多,主要与长期处于有毒颗粒环境、接触化学物质、吸烟或气道引起的肺泡或气道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1]。该病易反复发作,且病情迁延不愈,患者会随病情进展出现呼吸困难、活动耐力减退、疲劳感等肺功能下降体征,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目前临床缺乏治疗该病的特效方法,而在药物控制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肺功能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以往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康复训练多集中在住院期间,对患者出院后的继续训练缺乏重视,再加上病情反复,导致患者难以长期坚持肺功能康复训练,治疗依从性较低,不利于肺康复[3]。因此,如何提高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性康复训练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家属参与式的延续性康复训练是一种强调以“家属为引导者,患者需求为中心”的延续性肺功能康复训练体系,通过家属督导、协助患者进行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肺康复训练,并在训练过程中给予患者肯定与鼓励,极大程度地调动了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4]。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5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家属参与式的延续性康复训练干预,取得了满意的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自本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11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文献[5]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并遵医嘱进行规范药物治疗;(2)意识清楚,并具备自理生活能力;(3)可接受电话、上门等随访方式。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肺部感染、胸膜炎、肺部肿瘤、哮喘、支气管扩张等影响肺功能的疾病;(2)既往肺部手术史;(3)合并精神或认知障碍;(4)合并心肝肾肺等重要脏器衰竭;(5)脑卒中后遗症;(6)中途失访。采取随机数据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8)和观察组(n=58)。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实施,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肺康复训练,包括常规健康教育宣教,发放健康教育资料,通过播放肺康复训练视频与现场指导的方式指导患者掌握肺康复训练的方式方法,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健康饮食、坚持锻炼、规律作息等。出院后通过电话、上门等方式进行回访,回访时叮嘱患者遵医嘱服药,按时进行肺康复训练,康复期间有任何异常及时来院复诊。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家属参与式的延续性康复训练,具体方式如下:(1)强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健康教育知识。患者入院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求主要照顾患者的家属一起接受健康知识教育,并要求熟悉疾病发病原因、致病危险因素、临床症状、治疗及康复措施、注意事项等内容;建立微信交流群,定期推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知识;一对一指导患者家属掌握康复训练方法,确保每位患者家属均熟练掌握肺康复训练方法。(2)家属参与式康复训练,内容包括,①呼吸道清理,在每次进行康复训练前家属拍打患者后背或叩击胸部,以帮助患者进行有效咳嗽,清除呼吸道存留的痰液,提高呼吸锻炼效果。②腹式呼吸,保持仰卧姿势并将双手置于腹部,指导患者用鼻子深吸气至腹部鼓起,然后缩唇慢慢呼出气体,呼吸时间比控制在2∶1左右,10 min/次,3次/d,训练时由家属以“吸、呼”的口令来控制呼吸时间及次数。③呼吸训练器训练,患者将3球仪呼吸训练器含嘴含入口中,缓慢、均匀地吸气使训练器球体上升,并尝试尽可能让球体升至最高点,保持2~3 s后移开呼吸训练器慢慢呼气,深呼吸调整后重复上述动作,训练10~15 min/次,1~2次/d,训练时可从低流速的一个球体开始训练,逐渐让剩余两个球体升起,患者家属在一旁鼓励患者坚持训练,并记录训练结果。④呼吸操训练,由家属喊出口令,患者执行动作,举起双臂时吸气,放下双臂时呼气,5 min/次,2次/d。⑤快速摆臂步行:行走时加大双臂前后摆动的幅度,以双臂与躯干呈45°角为宜,带动患者肩部、胸廓活动,每次训练时间不宜超过30 min,2次/d。训练时家属陪同,一旦训练过程中患者气喘、呼吸困难及时终止训练,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减少运动量,家属记录患者在训练过程中的心率、患者完成训练时的状态及运动强度,与患者讨论共同制定运动强度。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持续干预6个月后观察:(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应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6 min步行距离,要求患者在测试时尽可能地快步行走,记录并对比6 min步行距离。(3)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采用改良呼吸困难量表(mMRC)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进行评估[6-7]。mMRC量表采取5级评分法,仅在剧烈活动时才会有呼吸困难症状记0分;当平地快速行走时或爬小坡时感到气促记1分;平地快速行走速度较同龄人慢或者因气促等原因需要停下来休息记2分;平行行走数分钟或100 m就需要停下来休息喘气记3分;换衣服时即会出现气促或因明显呼吸困难不能离开房间记4分;得分越高表示呼吸困难程度越严重,其生活质量越差。CAT量表包含8个问题,每题0~5分,采取反向评分,总分0~40分,得分越高说明COPD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影响越大。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均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均采用率(%)表示,结果采取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干预前两组FEV1、FV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FEV1、FVC均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对比[L,(±s)]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对比[L,(±s)]
组别 时间 FEV1 FVC对照组(n=58) 干预前 1.66±0.47 2.39±0.33干预后 2.37±0.51 2.66±0.25 t值 7.797 4.967 P值 0.000 0.000观察组(n=58) 干预前 1.74±0.45 2.49±0.31干预后 2.98±0.52 3.15±0.28 t值 13.733 12.033 P值 0.000 0.000组间干预前t值 0.936 1.682组间干预前P值 0.351 0.095组间干预后t值 6.378 9.942组间干预后P值 0.000 0.000
2.2 两组干预前后6 min步行距离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均较干预前显著增加,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6 min步行距离对比[m,(±s)]
表3 两组干预前后6 min步行距离对比[m,(±s)]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对照组(n=58) 227.95±15.25 294.75±19.57 20.505 0.000观察组(n=58) 230.71±13.37 348.67±20.84 36.282 0.000 t值 1.036 14.364 P值 0.302 0.000
2.3 两组干预前后mMRC及CAT评分变化情况对比
干预前两组mMRC、CAT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mMRC、CAT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mMRC及CAT评分变化情况对比[分,(±s)]
表4 两组干预前后mMRC及CAT评分变化情况对比[分,(±s)]
组别 时间 mMRC CAT对照组(n=58) 干预前 2.74±0.45 28.67±6.54干预后 2.17±0.33 20.95±5.12 t值 7.779 7.079 P值 0.000 0.000观察组(n=58) 干预前 2.72±0.49 27.49±6.73干预后 1.81±0.26 13.66±4.17 t值 12.494 13.304 P值 0.000 0.000组间干预前t值 0.229 0.958组间干预前P值 0.819 0.340组间干预后t值 6.526 8.408组间干预后P值 0.000 0.000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常见的以气流不可逆受限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调查显示,其发病率在全球人群中约为10%,且有明显上升趋势[8]。由于气道异常而造成COPD患者肺内气体无法有效排出,进而降低患者肺顺应性,引起肺功能不全,降低其日常活动耐力,引发机体功能和心理功能减退,进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9]。目前临床干预COPD措施是在药物控制的基础上结合肺功能康复训练以改善患者肺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但肺康复训练是一个乏味、枯燥的过程,在院治疗期间由护理人员监督时训练效果较好,但出院后因病情严重程度、患者运动耐力和意志力等因素而导致患者难以坚持进行长期康复锻炼,不利于预后。家属参与式的延续性康复训练是一种强调以“家属为引导者、患者需求为中心”的延续性肺功能康复训练体系,通过家属帮助患者进行有效排痰以保证其呼吸道畅通;通过家属参与、督导、协助患者进行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肺康复训练可调动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患者按时、定量完成肺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为促进患者更好康复奠定基础[10-11]。
本研究将家属参与式的延续性康复训练模式用于本院收治的COPD患者肺康复训练中,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FEV1、FVC、6 min步行距离、mMRC、CAT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FEV1、FVC均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均较干预前显著增加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两组患者mMRC、CAT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家属参与式的延续性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其肺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分析原因如下:(1)呼吸道清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呼吸康复训练效果。(2)多数COPD患者膈肌在其平静呼吸时几乎不动,为了调节呼吸,辅助呼吸肌会参与呼吸运动,使内耗氧量增加,诱发呼吸肌疲劳,进而导致患者长期处于低氧状态[12]。而本研究中患者采取腹式呼吸时,可带动其横膈膜上下移动,从而打断恶性循环,提高肺的收缩性,从而促进患者进行深度呼吸,并改善肺功能。(3)呼吸训练器可对呼吸肌肌力及耐力等方面进行训练和调节。(4)呼吸操训练和快速摆臂步行训练可进一步增加患者肩部和胸廓的活动能力,使肺的收缩力和顺应性进一步得到提高,从改善患者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5)家属的全程参与,调动了患者的积极主动性,利于患者克服困难,提高运动耐力以坚持完成康复训练。
综上所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家属参与式的延续性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其肺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