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多发性肿块的效果及其对术后疼痛与应激反应的影响
2022-09-08袁军华曹娟任超王隽
袁军华 曹娟 任超 王隽
乳腺多发性肿块是临床乳腺科疾病的常见体征,多为良性病变,但是其仍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引发乳腺纤维肿瘤[1]。使用药物保守治疗多发性肿块的效果不稳定,且整个疗程较长,长时间用药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2]。手术是治疗乳腺多发性肿块最为彻底有效的治疗方案,然而常规手术会造成较大的切口,部分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术后恢复缓慢,且容易引发较高风险的并发症。另外,临床数据显示,接受传统手术治疗常伴随较长时间的疼痛及应激反应[3]。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旋切技术应用于乳腺多发性肿块的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普及和应用,相比传统手术,创伤较小[4]。对于减轻术后不适感、缩短住院时间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研究价值。本研究主要探究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多发性肿块的效果及其对术后疼痛和应激反应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收治的204例乳腺多发性肿块患者。纳入标准:经过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乳腺多发性肿块[5];均为单侧肿块且未出现恶性病变;初次接受乳腺手术。排除标准:感觉神经功能异常、对痛觉反应迟缓;手术近3个月内服用镇痛、止痛药物;存在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器官功能异常。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n=112)和微创组(n=92)。常规组年龄31~56岁,平均(42.85±4.26)岁;平均体重指数(20.03±1.56)kg/m2;左侧乳腺病变61例,右侧乳腺病变51例;肿块平均数量(3.15±0.45)个;肿块平均直径(18.17±3.04)mm。微创组年龄29~55岁,平均(43.05±5.14)岁;平均体重指数(19.94±1.52)kg/m2;左侧乳腺病变49例,右侧乳腺病变43例;肿块平均数量(3.22±0.49)个;肿块平均直径(18.31±3.16)m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纳入患者及家属均签署了手术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常规组接受开放型手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体位,实施局部浸润麻醉,以乳腺肿块表面皮肤为中心做放射性切口,对皮肤组织实施逐层切开并暴露手术视野,分离肿瘤周围的皮下脂肪,对肿块执行彻底切除,采用电凝方式止血,随后对切口实施细致的缝合,并给予加压包扎。
微创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的微创旋切术。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明确肿瘤的大小和位置,并进行局部浸润麻醉。随后,在乳晕旁行长度大约3 mm微创切口,将旋切刀刺入,根据超声图像的引导定位肿块下方,通过负压旋切将其彻底切除。术后对切口执行不少于10 min的局部压迫,并给予加压包扎。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围手术期指标: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2)切口愈合情况:记录两组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及瘢痕长度。(3)应激指标:采集患者全血样本,检测两组手术前后血清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水平。(4)疼痛:比较两组术后6、24、48、72 h及7 d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分值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情况越剧烈[6]。(5)并发症: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瘀血水肿、切口感染、发热。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及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微创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手术耗时、切口愈合时间、瘢痕长度均短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及切口愈合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及切口愈合情况比较(±s)
组别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耗时(min) 切口愈合时间(d) 瘢痕长度(mm)微创组(n=92) 8.17±3.12 25.18±3.15 5.26±1.39 2.84±0.33常规组(n=112) 17.38±5.66 37.55±6.17 12.58±3.66 27.38±3.05 t值 13.959 17.448 18.133 76.770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2.2 两组应激指标比较
两组手术前血清E、Co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血清E、Cor水平相比术前均升高(P<0.05),微创组血清E、Cor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应激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应激指标比较(±s)
*与本组手术前比较,P<0.05。
组别 E(ng/ml)Cor(nmol/L)手术前 手术后 手术前 手术后微创组(n=92) 75.33±9.14 129.58±12.17* 189.56±26.87 261.25±28.14*常规组(n=112) 76.25±9.26 161.24±15.33* 191.23±27.10 305.48±31.56*t值 0.710 16.078 0.440 10.455 P值 0.478 <0.001 0.661 <0.001
2.3 两组疼痛比较
术后6、24、48、72 h,微创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但两组术后7 d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VAS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VA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术后6 h 术后24 h 术后48 h 术后72 h 术后7 d微创组(n=92) 5.18±0.89 3.99±0.65 2.56±0.75 2.17±0.66 1.94±0.52常规组(n=112) 6.87±1.37 5.52±1.15 3.86±0.89 3.24±0.89 2.08±0.61 t值 10.194 11.355 11.133 9.569 1.742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83
2.4 两组并发症比较
微创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52%,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1.43%(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比较[例(%)]
3 讨论
乳腺多发性肿块大多为良性,虽不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但肿块的长期存在易引发乳腺相关疾病,且病灶存在一定癌变风险,因此及时切除肿块是必要的[7]。传统手术方式,其优势为切除肿块较为彻底,但切口较大,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较明显,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及美观效果[8]。而伴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应用于乳腺疾病的治疗日渐成熟,具有切口较小、瘢痕轻微、对术后美观影响较小等优点[9]。为了进一步确认上述两种方案对于乳腺多发性肿块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重点分析术后患者疼痛情况、应激反应等并进行比较,以期为今后手术方案的选取发挥一定参考意义。
本研究中,微创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手术耗时、切口愈合时间、瘢痕长度均短于常规组(P<0.05)。究其原因,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应用能在手术过程中对病灶的定位精准度进一步提高[10]。因此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的微创旋切术,能够通过小切口实现肿块精确切除,患者手术期间的出血量相应减少,且微创手术在较大程度上节省了止血、缝合时间,从而能够减轻术中创伤,缩短手术时长,有助于术后机体恢复和切口愈合[11]。可提示微创组术后整体恢复情况较常规组更优。
血清E、Cor水平与外界或自身刺激具有密切联系,可反映机体应激状态,其水平的升高常导致心跳加快、情绪激动等,而长期处于应激反应状态会对人体造成损伤[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微创组手术后血清E、Cor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且微创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52%,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1.43%(P<0.05),分析原因可能为:受损皮肤修复过程可形成瘢痕,当瘢痕大小超过一定限度时,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随之增加;而手术切口大小是瘢痕长度的影响因素,同时影响术后应激反应,是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因素[14]。而微创手术切口相对更小,术中创伤更小,因此对于降低术后应激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有重要积极意义。
同时,本研究评估了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VAS评分情况,术后6、24、48、72 h,微创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但两组术后7 d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在术后初期,开放型手术由于其切口相对较大,机体损伤更为严重,疼痛较为剧烈,故在术后72 h内微创组的VAS评分较常规组更低,而在术后7 d两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随着炎症反应缓解,创伤组织修复,两组患者的疼痛感均逐渐减轻到轻度或无疼痛,因为差异不明显[15]。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多发性肿块,手术耗时短,术中创伤小,可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减轻术后瘢痕,同时有助于减轻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