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
2022-09-08邹小娟冯英
邹小娟 冯英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的临床常见慢性疾病,据统计,全球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10%左右,死亡率高达35%[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肺功能随病情进展呈进行性减退,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尤其针对病情严重患者使用常规治疗和一般抗感染药物很难改善病情,长期发展甚至会出现呼吸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因病情反复、治疗效果不理想等因素易引起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严重影响到其生活质量。随着临床研究深入,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期间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减轻其家庭的经济负担[3]。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从整体考虑,注重个体差异,依据中医症型给予患者全面、个体化护理措施,对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探讨该护理干预方式对其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4-10月本院接受治疗的8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符合文献[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中该病的诊断标准;(2)意识清楚,无认知障碍。排除标准:(1)既往有肺部手术史;(2)合并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肺结核;(3)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4)肢体活动障碍;(5)精神疾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3)。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后批准后开展,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干预: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健康宣教,详细介绍疾病相关知识,遵医嘱做好祛痰、止咳平喘、消炎、抗感染等常规药物护理,给予呼吸困难者鼻氧管供养,并做好管道护理,嘱咐患者以富含维生素和优质蛋白饮食为主,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观察组给予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环境护理。保持病房通气良好,空气新鲜,避免烟尘等有害气体侵入,定期消毒,避免发生感染;病房温度应温度适宜,避免患者受凉感冒。(2)情志护理。及时了解患者情志状况,针对患者不同情况及时给予引导性劝导和肯定性鼓励等心理疏导,引导患者发泄心中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以乐观积极的情绪感染患者,给患者播放欢快的音乐、讲笑话、播放喜剧片段,诱导患者开怀大笑,情志调节顺畅可平衡脏腑阴阳气血。(3)饮食护理。指导脾肺气虚型患者多食用补脾益肺之品,如萝卜、山药、莲藕、甘蔗等;指导肺肾阴虚型患者多食用润肺滋阴补肾之品,如白木耳、百合、黑米、黑芝麻、雪梨等;指导痰瘀互结型患者多食用祛痰化瘀之品,如慈姑、赤小豆、荸荠等。(4)运动护理。依据中医辨证指导患者适当锻炼八段锦、太极拳等缓和型运动,以增强体质,30 min/次,3~4次/周。两组护理时间1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生活质量: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价护理前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该问卷包含临床症状评分、活动能力评分、疾病影响评分三大部分,每部分预计分值0~100分,共50个项目,阳性条目权重之和与总权重之间的比值乘以100为最后的得分,总分范围0~100分,得分越高则说明对生活质量影响越大[5]。(2)心理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进行评价,SDS量表与SAS量表总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抑郁或焦虑的情绪越严重[6]。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后两组SDS、S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分,(±s)]
表2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分,(±s)]
组别 SDS评分SAS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t值 P值 护理前 护理后 t值 P值对照组(n=43) 56.13±4.47 51.15±2.28 6.507 9 0.000 0 58.24±3.39 50.63±2.39 12.030 1 0.000 0观察组(n=43) 57.26±3.96 45.34±2.08 17.474 7 0.000 0 58.52±4.28 44.54±2.12 19.193 4 0.000 0 t值 1.240 8 12.344 8 0.336 3 12.500 1 P值 0.218 1 0.000 0 0.737 5 0.000 0
2.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后两组症状、活动能力、疾病影响及总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症状、活动能力、疾病影响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s)]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s)]
组别 时间 临床症状评分 活动能力评分 疾病影响评分 总分对照组(n=43) 护理前 62.35±11.27 68.48±12.52 47.44±6.26 60.26±12.38护理后 41.63±6.75 52.04±7.39 35.25±4.58 42.76±7.81 t值 10.342 7 7.415 2 10.305 5 7.839 7 P值 0.000 0 0.000 0 0.000 0 0.000 0观察组(n=43) 护理前 61.42±12.12 69.73±11.05 48.63±7.57 60.79±11.04护理后 32.33±5.14 46.32±5.15 26.26±5.74 35.12±5.45 t值 14.489 8 12.591 9 15.440 8 13.672 0 P值 0.000 0 0.0000 0.000 0 0.000 0两组护理后比较t值 7.187 9 4.164 2 8.027 9 5.260 5两组护理后比较P值 0.000 0 0.000 1 0.000 0 0.000 0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常见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随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及呼吸系统致病菌的耐药性增加等问题越发严重,其发病率及致死率逐渐升高,据相关报道显示,到2030年全球因该病而死亡的人数将占全球死亡总人数的8.5%[7]。由于该病易反复性发作、慢性进行性进展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愈加严重,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缺氧、气流受阻等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肺功能,而且阻碍患者躯体功能、情感及社会活动等,长时间治疗不仅增加了患者及家属时间和金钱压力,同时也增加了其心理负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8]。文献[9]报道,诱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多种炎性细胞不仅会使患者气道炎症反应加重,而且还可通过影响患者脑内情感支配神经使其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此外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糖皮质激素、氨茶碱等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会进一步加重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随病情加重,还可能损害其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及神经系统等,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如何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祖国医学“喘证”“咳嗽”“肺胀”等范畴,其病机为肺、脾、肾三脏亏虚,而外感六邪或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表现为肺失肃降、气滞痰凝、痰气互结等症状,按照中医辨证分为脾肺气虚型、肺肾阴虚型、痰瘀互结型[11]。在此基础上,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整体考虑,注重个体差异,并依据症型针对性给予个体化护理,从患者住院环境、情志、饮食、运动4个方面综合干预,调节患者气血阴阳、改善脏腑功能[12]。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症状、活动能力、疾病影响及总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临床症状、活动能力、疾病影响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SDS、S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分析其原因如下: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将环境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及中医辨证指导锻炼融汇在一起,通过环境护理给患者提供一个干净整洁、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避免六邪侵入人体加重病情。通过情志调节使患者不良情志得以疏泄,促使脏腑功能达到阴阳平衡。通过饮食护理调节患者生理平衡,使机体功能得到改善,如:脾肺气虚型患者表现为恶风、乏力、咳嗽等,经常食用萝卜、山药、莲藕、甘蔗等可补脾益肺;肺肾阴虚型患者表现为口渴多饮、痰少不易咳出,腰膝酸软,经常食用白木耳、百合、黑米、黑芝麻、雪梨等可润肺滋阴补肾;痰瘀互结型患者表现为咳嗽、口唇发绀、面色黧黑、腹胀等,经常食用慈姑、赤小豆、荸荠等可祛痰化瘀。依据中医辨证指导患者适当锻炼八段锦、太极拳等缓和型运动可强身健体,促进机体气血运行。
综上所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值得临床推广。